育儿知识:鼓励自己孩子敢于表现出自己的能力
发布时间:2020-09-07 教育笔记鼓励孩子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 说课稿相信自己幼儿园几乎没有几个家长是有意识地损伤自己孩子的自信心,或损伤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但不幸的是这种无意识的伤害俯拾皆是。从幼儿时期,我们的孩子们就表现出他们要干自己的事情的欲望,婴儿自己去抓勺子是因为他想喂自己吃饭,我们常常害怕他们把衣服、桌子搞得一团糟而不许他自己试一试。我们这样做其实是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孩子产生了对自己的能力的怀疑,太遗憾了。我们把脏成一团的孩子洗干净,要比重新树起他们的勇气容易得多。
只要孩子显示出要为自己做事情,我们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要比我们想象到的多。他可能需要我们的帮助、监督、鼓励和训练,我们必须向他们提供这些服务。我们没有权力去为他们做所有的事情,也没权力制止他们做贡献的热心。在孩子的出生阶段,在婴儿的幼年时期,面对着大千世界,他们常常感到束手无策。但是,仍然有勇气进行各种尝试,要学习各种方法,以使自己适应,使自己能够融入这个世界中。但是在这个时候,我们成年人往往无意之中给他们设置了许多障碍,而不是帮助他们。
我们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不相信他们的能力。在我们的意识中已形成一定的偏见,如认为一个2岁的孩子,如果帮助我们收拾桌子,当他手中拿到一个盘子的时候,妈妈会很快地说:"不要动它,你会打碎它的。"这样你可以保存好那个盘子,但是你的举动在他的信心上投下了阴影,而且推迟了他某种能力的发展,或许你阻止了一个小天才的产生。
大人们常常不经心地向孩子们展示自己多么有能力、有魄力、有气力。我们的每一句话,像“你怎么把房间搞得这么乱”,“你怎么把衣服穿反了”这类话,都会向孩子们显示他们是多么的无能,是多么的缺乏经验。我们这么做就会使他们慢慢地失去了信心,失去了自己努力去探索、去追求、去锻炼自己的自觉性,忘记只有通过各种锻炼和闯荡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作为家长我们常常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概念,认为孩子到了某种年龄,才能做这类事情。但是,往往孩子在那个时刻是可以做得很好的,但是我们却人为地推迟了他学会本领的时间。而且最关键的是我们的这种做法,会使孩子失去自信,怀疑自己的能力,减弱他们的进取心。这种消极影响将会对孩子的一生都有作用。孩子在试着做事情时,难免要犯错误,这时做家长的要有意识地避免用任何言语或行为向孩子表明他是个失败者。不能在孩子脑中留下他是"笨蛋"的印象。在我们的脑子里,我们必须清楚,做一件事情失败了只是说明这个孩子缺乏技巧,这种技巧有时是因为父母没有很认真地传授,而丝毫不该影响孩子本身的价值。我们应该培养孩子敢于犯错误,敢于失败,同时并不降低他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孩子和成人一样有勇气去犯错误、去纠正和改正错误。敢于犯错误和改正错误是同样珍贵的。对于家长来讲,我们自己就不能泄气或失去信心。要想鼓励孩子最重要的两条是:不要讽刺他们,使他们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不要过分地赞扬他们,以免产生骄傲情绪。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要顾及到一点:不要使孩子失去对自己的信心。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
母亲看到17岁的拉尔夫衣服上沾有血迹,很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看到拉尔夫那双疲惫的眼睛和沉默的神态,她忍住了,只是把儿子喜欢吃的东西端上了餐桌。吃过晚饭后,拉尔夫回到了自己的房间,母亲端着一杯热奶走了进来。
母亲把杯子放在拉尔夫手中,慈爱而诚恳地问:“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拉尔夫选择了沉默,在那一刻他考虑着到底怎样告诉母亲,是直言不讳还是撒谎。
犹豫片刻,他低着头,告诉母亲自己参加了打群架,并请求母亲原谅。
母亲柔声说道:“孩子,年轻人血气方刚,偶尔冲动也是可以理解的。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希望这样的情况以后不要再发生。不过你对我说了真心话,让我非常欣慰。”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孩子什么也不对他们说,有些事情宁愿告诉好朋友甚至不相干的人,也不愿向父母吐露。父母想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想知道他们的感受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归根究底是因为:父母不信任孩子;父母总是比较独裁;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不和谐。
正如故事中的小男孩,很多家长在看到孩子血迹斑斑回家时,一般都不分青红皂白的严厉质问,有的父母很铁不成钢,面对不听话的孩子甚至是以打骂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这样孩子自然不会对父母说真话。
那么,家长究竟应该怎样去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呢?
首先,父母要为孩子树立说真话的榜样。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父母都不撒谎,不作假,有什么说什么,说到做到。例如:父母经常口头承诺要奖励孩子,看似微不足道的一句话,孩子却放在了心上,当孩子完成父母要求的事情后,父母却拒绝履行承诺,或对做出的承诺打折扣,这样很容易在孩子心目中留下“爸爸妈妈说话不算数”的坏印象,从而使家庭教育失去基础,不被孩子信任的父母是没法教好孩子。
其次,鼓励孩子说出真实感受。父母是孩子最信得过的人,孩子听到或想到什么事情都会告诉父母,这时,父母要认真耐心地听孩子说完,即使孩子说错或使父母不愉快,父母也要心平静气的亲切的和孩子交流,不要应付、糊弄孩子。在弄清楚孩子真实感受后,和蔼的同孩子讲道理。
最后,鼓励孩子面对自己的感受,教育孩子学会自我反省。孩子用单纯的眼光看世界,用天真的头脑想问题,难免不受限制。父母要有艺术地教孩子学会发现错误。对孩子循循善诱,才能使他们认清方向、健康成长。
鼓励孩子大声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美国要想出人头地,出色的口才断不可少。想当初,美国总统奥巴马刚出道要竞选时,可没人看好他,全靠了三寸不烂之舌吸引选民投票。有鉴于此,女儿一来到美国,我就打算一定要在这方面好好进行培训。否则依着亚裔家庭谦虚谨慎的传统,要想让她将来在大庭广众之下侃侃而谈,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正想着这事,机会就来了。纽约当地有家媒体举行母亲节中文演讲比赛,正好适合不太会讲英文的女儿。我不管她同不同意,直接给她报了名,希望给她树立公开演讲的自信心。不过这是最高希望,怕就怕她自信心没有树立起来,反而伤了自尊心,产生畏惧心理,这以后就不好办了。为了预防这一点,我将演讲的内容设定为她最熟悉的儿歌和故事,甚至准备好,她如果怕得实在记不起来,就念两句“妈妈就是好来就是好”,直接冲下台。
事后的发展果然不出妈妈所料,小女生每天换个主意:“我不想参加比赛了!”“还是我自己去参加比赛吧。”一直持续到比赛那天的早上。
没想到真的到了比赛时,小女生却突然变得特别有大将之风。前面的小朋友刚一结束,她就迫不及待地冲上台,大大方方一鞠躬,然后表情生动地把儿歌和故事都讲完了。虽然跟其它孩子相比,她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是清新自然的表现倒也赢得不少掌声,还获得了勇气奖。
其实在美国的教育中,处处重视培养孩子的公开演讲能力。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老师很鼓励孩子发言,无论是对是错,孩子都会得到表扬,就算有些观点在大人看来非常奇怪,老师也会用“goodpoint”给予鼓励。而且在提问时,老师还会特别注意给每个孩子机会,而不是总集中在几个喜欢回答问题的孩子身上。记得我在南加大读硕士的时候,看到美国同学不论什么问题都能高谈阔论一番,心里还羡慕不已,现在看看他们的小学教育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不管对错都能聊得特自信的本事,是从小就培养出来的。
而且老师也注重营造一个不怕犯错误的环境,不仅允许学生犯错误,并且教导学生,犯错误是学习的最好途径。老师甚至常常有意识地“犯错”,并且告诉学生自己的错误,让学生了解每个人都会犯错,甚至是老师。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学生发表起自己的意见自然能够滔滔不绝。
社会上还有很多培养孩子演讲能力的比赛和活动。比如拼字比赛(spellingbees)。这个比赛说白了就是考谁的记性好,以及对单词拼写规律的掌握程度,对于擅长背书的华裔孩子来说不是问题。但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把一个可能听也没听说过单词一个字母不差地拼出来,还是很能培养参赛选手应变能力的。心理素质不好的估计上了场就脑子一片空白了,哪还想得起单词该怎么拼?
也许国内的教育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觉得这些做法和小游戏还是能够给爸爸妈妈们带来很好的启示。
育儿知识: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能力
育儿知识: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能力
尊重信任孩子,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的能力。我们所说的自我教育的能力,是指人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自觉地进行思想转化和控制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这就是平时所说的自觉性、独立性。孩子从模仿成人的道德行为,完成学校集体和家长提出的要求任务,一直到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举止,为追求崇高的理想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主动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这些都是他们自我教育的表现。自我教育能力越强,自觉性就越高,进步就越快。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按照我的深刻信念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这就是说,要通过外在手段去启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引导他们实行自我教育。只有当孩子能自觉地、主动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表现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改造、自我提高时,我们的教育才算真正达到了目的。
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就要根据孩子爱学习、好模仿的特点,一方面帮助孩子掌握道德标准,逐步学会进行自我到断、自我批评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帮助孩子确立心目中的榜样,并使其懂得“榜样“是如何通过自身的修养而成为强者的。这里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要分析孩子的心理特点,爱护和培养孩子的自尊心。指导自我教育,正是指导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进取心、自尊心的过程。第三,要指导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锻炼。要教给他们进行自我锻炼的一些具体方法。比如,通过自我鼓励、自我命令、自我控制来磨炼自己的意志;学习上坚持自我训练、自我检查、自我体验;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改变和矫正不良行为习惯等等。有的家长把规定孩子的生活作息制度看作是培养孩子自制力的一项措施,是有一定道理的。
总之,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注意克服包办代替、管重于教的倾向,针对孩子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就会收到预想的教育效果。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要记住:我们培养的是朝气蓬勃富于创造性的人才,而不是葺气沉沉的奴才。
育儿知识: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家庭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家长对自己子女爱护倍增,要什么有什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都不用自己动手,特别是一些爷爷奶奶,爱孙心切,就更加溺爱了。有专家指出:幼儿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是在学前期。作为幼儿园,我们能否抓住这个关键阶段,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自理现状,有的放矢地对幼儿进行教育,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高低的关键。就帮助幼儿获得良好的自理能力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教会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
在幼儿学习生活中,可开展教育活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幼儿知道生活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里,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去完成,这样才是合格的幼儿园宝宝。可创设条件教会幼儿自理能力,幼儿只有掌握了技能才能更好地独立完成一些事情。所以在区域活动娃娃家中我投放了许多孩子们不穿的小衣服,孩子们可以练习给布娃娃穿脱衣服,掌握系扣子叠衣服等技能。在操作区我投放了用废旧纸箱制作的小动物。孩子们可以用筷子小勺去喂小动物,练习使用用餐工具。
案例:诺诺小朋友。今天,放学的时候,诺诺外婆来接了,诺诺跑到午睡室把外套拿了出来,准备将衣服穿起来,这时外婆看到了马上抢过诺诺手上的外套说:“你不会穿的,来外婆给你穿快点。”诺诺很不情愿的撅起小嘴,告诉外婆,老师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要自己穿衣服。诺诺抢过外婆手中的衣服很快穿上了。看到这一幕,我特别为孩子高兴,孩子已经有了生活自理的意识。
二、以游戏的形式,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更好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寓教于玩、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我时常还会把家长请到班里,家长和孩子一起亲子游戏。比如,孩子比赛帮爸爸妈妈穿鞋,看谁在最短的时间穿完,谁就获胜。物品归类,把物品散放一边,家长和孩子一起归类摆放最先完成的组获胜。活动中孩子和家长玩的不亦乐乎。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得到家长的支持,更好地家园共育。
案例:在墙面上,我设计了《看谁跑得快》专栏。设计出跑道,投放了小动物卡片,每天小朋友独立完成一件事,就可以让小动物往前跑一个格。这下孩子们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寻求老师帮助的小朋友也少了。每次离园时老师都要嘱咐小朋友别忘记摆小凳子,现在不用了,为了让自己的小动物跑得快,孩子们会主动的去完成。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充分给他们创造条件,教他们正确的自理方法,多指导、多鼓励、少指责,要多一些耐心和等待,还要考虑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进行个别指导。只有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最终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我们的孩子终身得益。
鼓励:给孩子喜欢自己的理由
你是否喜欢自己?你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个不错的人?你是否认为自己值得别人喜欢?你是否认为自己有权得到快乐?这种自我评估的结果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也是自信、乐观、开朗等积极人生态度的基础。一个连自己都不喜欢的人怎么会去喜欢别人、喜欢周围的世界呢?幼儿时期是自我评估的萌芽和发展时期,积极正面的鼓励,安全温暖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有助于幼儿形成高自我评估,反之则会导致低自我评估。自我评估高的孩子比较善于自己解决问题,喜欢与外界交流和参加小组活动,乐于遵守游戏规则,自信快乐。自我评估低的孩子不愿意尝试新事物,会经常说一些消极的话,如“我不行”,“我太笨了”,“我又错了”等,他们轻易地放弃努力的机会而等待别人的帮助,容易失望,情绪不稳定。曾经见过一个这样的女孩子,行为富于攻击性,情绪总是处于不稳定状态,一会儿大哭,一会儿大笑,时而愤怒,时而失望,更换玩具频繁,注意力保持时间很短,这些都给父母和老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经过分析,原来她主要的问题就是低自我评估。长期的负面评价使她对一切都呈敌对状态,而这种敌对状态又导致对她的负面评价,恶性循环使其自我评估值较低。提高孩子自我评估的策略有很多。父母可以用各种方式输送给孩子多方面正面积极的信息,如“你对我们很重要”“你很可爱”“我们喜欢你”“你真了不起”等,也可以在家里悬挂孩子的照片、证书;选择适合孩子年龄与性别的衣着;大量适当正面的赞美;对孩子行为及时准确的反馈;提供给孩子多种多样的人生经历等等。此外,父母自己首先要做一个正面积极的榜样,提高自己的自我评估。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关注时间和爱,以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同时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安全的家庭和学习环境。父母离异或家庭暴力对孩子的自我评估有很大影响,孩子有时会觉得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而让父母不开心,从而责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