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爷爷奶奶,你们听我说》有感
发布时间:2020-09-03 听幼儿故事 幼儿听故事 幼儿说故事祖辈对于孩子的照顾总是事无巨细、无微不至的,凭借着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他们总是能给孩子自认为最为妥帖的安排和照顾,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玩儿什么不该玩儿,他们心中自然有数。可是,即便是小班的孩子,他们也有自己的主张和想法。比起父母,祖辈拥有更丰富的人生阅历,祖辈作为家中最为年长的老人,自然会有爸爸妈妈们的迁就,而孩子们就是利用了其中的迁就,久而久之,有的甚至还出现了“为虎作伥”的意识。因此,祖辈家长们,是时候来学习一下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啦!
在孩子的成长中,少不了爸爸妈妈们的教育,少不了爷爷奶奶的教育
,少不了老师阿姨的教育。总体来说,祖辈们都有以下共同点:1.过分关注型。祖辈家长对于孩子呵护备至,孩子本来可以自己做自己的事,可是都被其代劳,这一类的孩子会很少去聆听别的孩子的诉说。2.监督管理型。祖辈家长什么事情都要督促孩子,害怕孩子出错,经常检查孩子的行为,孩子极易形成依赖性和惰性。3.严厉惩罚型。祖辈家长遵循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觉得对孩子要严格管教,所以对孩子的批评多于鼓励,也因此很少听孩子的内心所想。4.民主温和型。祖辈家长善于沟通,他们乐于与孩子做朋友,在沟通中互动,这类家长是很好的榜样。
当然,祖辈的传统文化和美德保留的是非常好的,孩子们在接受文化熏陶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只要事事讲求方法,学会孩子说,祖辈听,沟通有方法,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带孩子去外面玩,学习使用现代的电子工具,与孩子的父母保持交流。学会父母言,祖辈闻,交流有技巧,在合适的场合说,轻言轻语说,尝试着举例子说,都会为孩子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沟通其实并不困难,祖辈带孩子其实也有好处,那么怎样能把这种好处变成事半功倍呢?总结下来只有三个字——多沟通!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不能让有以下行为的爷爷奶奶带孩子
爷爷奶奶带孩子的话如果有以下问题最好就不要让他们带孩子。1、挑拨孩子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有的老年人很在乎孩子和自己的关系,为了确保孩子和自己最亲,总是有意无意地说妈妈有多严厉,妈妈不要他了之类的。对孩子进行情感绑架。这是对孩子最糟糕的。
2、固执己见,决不妥协。老年人因为年龄大了接受新鲜事物慢了,很多时候难以接受新的科学育儿理念。这并不是最严重的,问题是有的老年人为了捍卫自己的正确,绝对不听任何劝告,无视孩子的安全、和健康。我认识一个老太太,非要坚持把孙子吃的食物先咀嚼过再喂。不管儿女怎么劝说这样不卫生就是坚持己见。人家认为自己带大了几个儿女,都没事。所以不改。
以上两点是“道”,有这两点的话就绝对不能让老人带孩子了。
其实老人带孩子多多少少会有溺爱和娇惯。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接下来再来说说“术”上会对孩子产生严重影响的。
1、对孩子限制太多。老年人因为体力关系没法跟上孩子的脚步,所以对孩子有很多限制。我在公园锻炼时,见过老年人一边向旁人抱怨孩子身体不够结实爱生病。一边不允许六岁的孙子跑跳。在安全的公园小花园都不可以跑,还是很同情那个孩子的。
对于这种老年人带孩子,家长一定要在周末带孩子多多活动。鼓励孩子探索,否则孩子会变得胆小、也得不到恰当的锻炼。
2、有的老年人特别护短。会直接去责骂和孙子起争执的孩子。女儿幼儿园有一个奶奶带大的小女孩。曾因孙女做梦梦见某同学欺负她就告诉了奶奶xx欺负她了。奶奶不问清楚直接就去对那个孩子破口大骂。最后全班没有人愿意和她孙女一起玩了!这对孩子的人际交往和自信都很不利。
其实让不让老人带主要还是客观条件所限。如果可以还是父母自己带最好。如果不可以,那就尽量少计较。
妈妈生,姥姥养,爷爷奶奶来欣赏?
据调查,有95%以上的家庭女儿结婚后生下孩子都由自己的父母来帮助抚养或照看。形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解读“姥姥养”现象
传统的看法是爷爷奶奶来抚养或照看,但在近年却被颠覆了,为什么呢?
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被称为隔代教育。隔代教育在我国广泛存在。有调查显示,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的比例就越高。这里的“祖辈”更多地是指姥姥姥爷而不是爷爷奶奶。
在十多年前,爷爷奶奶照看孙辈还比较多见。因为按照传统观念来说,孙辈是爷爷奶奶家的人,爷爷奶奶照看孙辈理所应当。但最近几年,情况却出现了变化,照看孙辈更多的成了姥姥姥爷。这两年我曾经在自己居住的小区里问过一些照看孙辈的老人,确实以姥姥居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大概有三点:
第一,现在的年轻父母基本是“独一代”,他们的孩子是“独二代”,双方四位老人都有条件去照看一个孙辈。在当今社会,姥姥姥爷和爷爷奶奶是“平等”的。在姥姥姥爷看来,女儿女婿的孩子,也是自己的孙辈,“外孙”“外孙女”的概念变得淡了,有的孙辈还跟了姥爷的姓,甚至有的孙辈称姥爷姥姥为“爷爷”“奶奶”,所以在照看“孙子”“孙女”这件事的愿望强烈程度上,姥姥姥爷不比爷爷奶奶差。
第二,年轻妈妈都有自己的事业,所以产假结束后,很多年轻妈妈就会再回归职场,孩子交给谁来照顾?当然首选双方四位老人。但对于年轻妈妈来说,把孩子交给自己的妈妈似乎会更舒心一些,毕竟跟婆婆不如跟妈妈相处得轻松自在、无拘无束。另外,岳父母住在女婿家,跟在自家基本没有两样,而公婆住在儿媳家却有些不同,在他们看来,自己有点“在亲戚家做客”的感觉。所以,姥姥养顺理成章。
第三,老人也心疼自己的女儿,再加上已经退休,有大把的清闲时间,可以专心致志地帮女儿照看孩子。另外,老人也有足够的育儿方法,所以在处理各种细节问题上,总比女儿有办法。再有,自己的人生已经走过了大半,经历过了许多事,而且还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在处理起事情来会比年轻人更轻松,更老练。正因为有了这些原因,帮着女儿带孩子也就显得更为自然。
一个孩子,既然被妈妈生了,既然被姥姥养了,那爷爷奶奶也只有欣赏的份了。
隔代教养有利有弊
前面提到了隔代教育的一些优势。但凡事都有两面,有优势就会有劣势,隔代教育也同样存在劣势。
第一,因补偿心理而产生“隔代惯”。“隔代惯”行为缘起于一种补偿心理,也许之前由于种种原因无法给子女更好的生活,现在有了孙辈,就想将之前对子女未表达出来的爱都补偿到他身上。但这种补偿却会将孩子宠坏。
第二,思想观念陈旧。比如,有的老人会给孩子讲鬼怪故事,这很可能会影响他的心理健康;还可能给孩子传递一些诸如“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样的老观念,不仅影响他的身心健康,也使他很难与新时代的思想建立联系;等等。
第三,重养育而不重教育。只管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不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一味地娇惯、溺爱孩子,把孩子培养成“小皇帝”“小公主”;对孩子的事情包办代替,不舍得让孩子去做事,忽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让自己成为孩子的“避难所”;只想让孩子自由玩乐,忽视规矩、礼仪方面的教育;等等。
虽然老人帮忙照看孩子,但做子女的却不可以把关于孩子的一切责任都推给老人去承担,比如,教育的问题。其实,无论是谁在主导带孩子,全家人都应该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达成一致,并且要密切配合。很多时候,在教育这件事上,老人和子女之间存在着观念上的差异。举例来说,有的老人可能比较注重教育孩子做人的道理和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精神,而子女可能比较注重孩子的智力培养和个性发展。这时候,双方要多沟通,统一教育认识,然后择善施教。
带孩子,其实是父母的职责
作为年轻的父母,不要认为自己把孩子交给老人带是一种轻松,是一种让自己解脱的方式。事实上,育儿是自己的事,任何人都不能替代。隔代教育终究离不开一个“隔”字,很多教育内容,由我们来做与由老人来做,其效果会大不相同。毕竟亲子教育中的“亲”,意味着父母对孩子的亲近,父母的亲自教育要更为深刻。所以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并不能等同视之,亲子教育必不可少。
但隔代教育终归是祖辈对第三代的跨界教育,诸如父母亲情一类的情感是隔代老人所无法给予的。而且无论是做榜样还是讲道理,父母起到的作用都要胜过老人。相比而言,父母的教诲对孩子会更有威力。孩子也更喜欢父母都在身边的感觉,这样他的情感发育才会健康,情感世界也才会完整。而孩子与父母形成的强烈的亲子感情纽带,也是维系一个家庭完整和谐的重要所在。
所以,年轻的父母不要小瞧亲子教育的重要作用,不要用无所谓的态度对待亲子教育,要理智地将隔代教育摆到正确的位置上。
在“妈妈生,姥姥养,爷爷奶奶来欣赏”的今天,身为父母的我们应该如何做呢?第一,面对孩子,要做负责任的父母,让他感觉到亲子之爱,要教他爱父母,爱姥姥姥爷,也要爱爷爷奶奶;第二,面对双方的老人,要有一颗感恩心,懂得去感恩老人一生的辛劳,养儿育女,有苦劳,更有功劳;第三,面对自己,要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并铭记一点:做父母是我们一生最伟大的事业。
(文/鲁鹏程,本文刊登于《时尚育儿》杂志2014年10月刊)
端正爷爷奶奶的思想让早教更顺的进行
现在,政伟表现出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了,只要他不想做就会表现出反抗。这种反抗在我们看来是一种表示意愿的反抗,可是在爷爷奶奶的眼里却是一种不听话的表现,而他们处理这种反抗的时候,用得最多的就是吓唬,或者是骂,再不行就打。可是这种方式不仅收不到好的效果,反而让政伟叛逆的心理越来越重。就比如说把尿吧。以前因为奶奶记性不好,带政伟的时候总是频繁的把尿,政伟哪里受得了啊,没办法小小的政伟只能反抗。到现在,政伟现在一听说要给他把尿,就会大喊大叫,宁愿尿在裤子里也不愿我们把。
就像今晚一样,当我准备去上夜班的时候,政伟就想要便便了,但是只便了一点就不便了,奶奶总认为,政伟的便还有,所以就把着不放,政伟就用力的反抗,反抗没有用就大叫,而在一边的爷爷就吓唬政伟再叫就打了,爷爷越说要打,政伟更是叫得大声。这就是以前老一套教育,总以为,骂打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可是哪里知道这样的方法只能使越来越反叛。为了让爷爷奶奶能意识他做法的错误性,要该好好谈谈了,可是怎么谈才能让他们更好的接受,我仔细地琢磨了很久。
晚上,正好我下班的回来,政伟已经睡了,爷爷奶奶都在客厅里看电视等我,我一看这是很好的机会,马上找了张凳子坐在他们身边。(平时两老都是很慈祥、和蔼的老人,再加上他们对我像待女儿一样,而我也特别敬重两位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老人,所以幸运的是我们一直能像父女,母女一样相处,,再加上两老平时都是很支持我对政伟的早教,这为这次谈话做了很好的铺垫。)
首先我对辛苦了一天的爷爷奶奶特别是奶奶,表示了感谢,同时对他们特别是爷爷能支持我对政伟的早教的行为表示了感动。这是我打心眼里想对他们说的。
其二我特意询问像政伟不听把尿的现象有没有在政伟爸爸一代发生过,他们说有,我又问他们怎么解决,他们说不听就打,骂(我心里暗叫:真糟糕,这么不好的思想竟然深深的植入他们脑海里)我又问他们打骂后没有用呢?他们都不说话了。我又说爸妈,其实我知道你们都是很爱政伟的,我也是,为了他能顺利健康的成长,我们是应该对他严格要求。可是你们在不听话的时候吓唬他,或是打他,骂他,这是没有用的,这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加剧了他性格上的叛逆。爷爷奶奶静静地听我分析着。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在他不听把尿的时候就先不把,但是要告诉他如果有尿尿就要叫爷爷奶奶,同时在玩他的时候注意看他的表情,如果他很安静的一动不动一般就是要尿尿了,这时候抱他起来,能把到的话一定要好好表扬他,我相信这样的一来,政伟就不会怕把尿了,你们可以试一下这个方法,行不行。
爷爷奶奶都表现出思考的样子,我想他们是在想我的话吧。希望通过这次交谈,爷爷奶奶都能端正思想。
与爷爷奶奶起冲突?巧解隔代育儿6个小问题
两代人生活在一起,毕竟生活观念、养育观念都有差距。不过,这些问题并不致命,而且,还有很多办法可以巧治呢!
问题一:冲奶粉的水总是太热
老人的理由:温水冲不开奶粉,而且孩子胃弱,应该喝热奶。
处方一:自己在家自己冲,不用老人动手。孩子喝惯了温奶,以后再喝热奶会不适应,老人也只能用温水冲给孩子喝了。
处方二:告诉老人冲奶粉的“绝招”:先放一半温水,放入奶粉,盖好奶瓶使劲摇匀。再倒入另一半水,就不怕奶粉化不开了。
偏方:一边向老人抱怨这奶粉太贵,一桶要好几百块钱;一边再解释是因为现在的配方奶粉里添加了很多营养成分,能使宝宝聪明。而这些营养成分最怕热水,水一热就全被破坏了,好几百块钱也就全浪费了。老人一般都心疼钱,又都希望孩子聪明,估计以后就不敢再用热水冲了。
问题二:辅食总是做得太咸
老人的理由:孩子要开味觉,而且吃咸的也有劲。
处方一:老人吃盐多了对心脏、肾脏都不好。先把这个观念普及给老人,不要直接就说给孩子做辅食的事,只说希望他们少吃咸的。等他们接受了这个观点,再跟进一步:孩子这么小就吃这么咸,估计没长大就得高血压、心脏病、肾病……
处方二:带宝宝去体检的时候带上老人,主动问医生关于辅食如何做、要不要咸一点等问题。医生说的“宝宝不能吃咸”的话就会成为“圣旨”,比你劝老人一百遍都有用。
偏方:宝宝娇嫩的皮肤难免会起一些疹子、痘痘。如果你带宝宝去看病,即使不是因为吃得咸的原因,回来也要“传达”医生的话:“要是再吃咸的,脸上的痘痘会越来越多,还治不好,会变得很难看。”谁不希望自己的孙子、孙女白白净净的呢?
问题三:不太讲卫生,孩子、大人衣服一起洗
老人的理由:过水为净。
处方一:虽说老人帮着看孩子,但是自己能做的事情还是要自己做。而且,这样还能落个“勤快”的好名声。
处方二:买个儿童专用洗衣机,只需把宝宝衣服上有污渍的地方揉搓一下,然后统统放入小洗衣机里,再用婴儿专用肥皂粉漂洗几遍就可以了。
偏方:跟老公演个对手戏,或者找一次老公没把宝宝衣服漂洗干净的时候,跟老公把后果描述一遍,从孩子可能会出现皮肤过敏讲到细菌感染……当然,老人应该能听见你们的“辩论”。
问题四:给宝宝买品牌洗发水、擦脸油就是乱花钱
老人的理由:便宜的一样用。
处方一:告诉老人:“便宜的我也买过。可是给宝宝用过后他老是抓头、抓身上,都快要抓烂了。再说,一年顶多也就用一两瓶,如果把身上抓出毛病去看病就更贵了。”
处方二:可以找那些又便宜又好用的,比如郁美净就非常不错,很多妈妈推荐。
偏方:不让老人知道价钱,或者告诉他是单位发的、朋友送的。
问题五:总是给孩子多穿衣服
老人的理由:穿得少容易冻着。
处方一:全家一起出去玩或者运动的时候,找一个老人觉得热要脱衣服的机会:“我怎么没觉得热呢?哦,是因为您活动了。估计宝宝好动,所以肯定总觉得比咱们热。”老人有切身感受的时候说服工作更容易。
处方二:根据天气情况自己准备好第二天要给宝宝穿的衣服。
偏方:告诉老人孩子穿得多就不爱说话,不爱运动就会发育缓慢,行动迟缓,就会比别的孩子笨。以后上幼儿园受委屈,再大点儿体育不达标就上不了重点学校……
问题六:把好的玩具藏起来,只给他玩些破玩具
老人的理由:那些好的玩具等他不糟蹋了再玩。
处方一:现在孩子的玩具非常多,选择那些摔不坏、撕不烂,对宝宝又没有安全隐患的玩具,老人就大可不必担心宝宝糟蹋玩具了。还有,要及时把那些坏掉的玩具修好或扔掉,这样可以避免老人给孩子玩,也避免了安全隐患。
处方二:告诉老人,给宝宝买的玩具都是适合他这个年龄段的,专门针对开发这个年龄段智力的玩具。如果现在不玩,会比别的小朋友智力开发上落后。老人一定不想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宝宝智力差。
偏方:经常强调:现在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了,我们只能生一个!玩具已经买了,如果现在不给宝宝玩,他大了又不会再玩,那不是更浪费?!
在育儿问题上,和老人没必要板着脸讲大道理,也没有必要争执。一个玩笑,一个合适的说话机会,一个善意的谎言都可以轻松解决很多矛盾。育儿生活也正是由许许多多这样的矛盾组成的,只要你心态轻松,尽力而为,这些小问题不会影响你们三代人和谐、美满、幸福的生活。
看《妈 妈听我说》有感
看《妈妈听我说》有感二十位形象特色各异的00后萌宝组成的萌宝天团齐聚一堂,她们在做什么,他们在做“小法官”。他们在听他们的小伙伴如何评价自己眼中的妈妈,又如何诉说着心中对妈妈的不满和希望……嗯,你猜对了,丫姐在看北京卫视播出的,由著名主持人乐嘉主持的和知名作家六六坐镇观察团的大型亲子节目《妈妈听我说》。
一向以深沉形象面众的乐嘉变身孩子王,我超级崇拜的著名作家、编剧六六居然有着七年的幼教经历,两个人刚柔并济、互相补充,给妈妈们引领了一个正确的教育方向。萌宝们语出惊人的点评,更是令妈妈们刮目相看,你们好有当小明星的天赋啊。还有国内一线星妈、素人妈妈们带着家中萌宝纷纷加入,哎呦,这节目好有看头!
把属于孩子们的话语权交给孩子,以孩子为中心,用孩子的视角审视社会,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心声,既是这宗节目的宗旨,也是我们每个妈妈要做要思考的问题。看了节目的我真心被这帮古灵精怪的小盆友们震到了!也突然意识到他们虽然最大的孩子可能也就不到15岁,但是他们的意识正在觉醒,怪不得要话语权呢!节目也让我看到了给他们话语权的重要性,他们才是祖国未来一代的雄起力量!
应不应该打孩子、逼着孩子去表现到底好不好、爱美的小女孩要不要化妆呢,还有妈妈在孩子眼中到底是怎样的形象呢,这些都是《妈妈听我说》第一期节目中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或打或逼或管,妈妈们说,我们这么做都是为了孩子好,岂不知,过多的干涉不但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还会影响到孩子们的性情和品质。从节目中我们可以深深的体会到那些从父母那获取适当话语权的孩子们,不但有独立的性情,还有敢负责任的优秀品质。我想长大后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也会是很强大的。
看到买红妹的女儿对自己妈妈的评价是:母老虎、贴心老妈,我下意识的看了看身旁一起看电视的小猪娃。猪娃用手指了指电视,又指了指我和她自己。这,这意思就是我也和买红妹一样呗,照照镜子,偶咋觉得偶一点都不像母老虎呢:)))。看来也是要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偶尔也对孩子太严厉了。一直觉得自己能够和孩子很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够听得进去孩子的话,可是看完节目以后,才发现自己有很多做的不足的地方。
倾听也是一门学问,不是简简单单的听就可以了。倾听是要以真诚的态度去听取孩子的表达,在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们表达的各种想法或疑惑做出及时而恰当的反馈,并要为孩子们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它是尊重孩子和孩子们话语权的具体表现。正如教育专家陈建翔老师曾经剖析的,我们的家庭暴力中,除了打和骂,还有就是家长的“强理”——强词夺理、强迫之理、强泛之理、强聒之理。这些强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家长都会不知不觉的在犯着。如此以来,孩子们的话语权也就有意无意、或多或少的被剥夺了,《妈妈听我说》用倾诉、评判、互动的方式来告诉我们有必要回归孩子们内心的渴望,并和妈妈们孩子一起探讨如何正确的把话语权和孩子们的发展权交给孩子们。
一个好的节目,不仅仅是那几十分的时间在吸引我们的关注,而是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可参照性。就像《妈妈听我说》这个节目,它算得上是给家长们的一堂公开课了。节目中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看完节目后却总能让我们对自己的育儿方式进行反思。我们在育儿路上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犯着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们在学习,我们在强大孩子的同时也强大着自己。真心为节目点个赞,它让我看到了自己身上不足之处,也让我开始在聆听孩子的话这个问题上开始有的新的思考,我也期待着在以后的节目中能和更多的妈妈们一起交流,学习,伴我们的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模仿你 听听宝贝怎么“说”?
“我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开始模仿爸爸妈妈的举动,因为这些对我来说都太有意思了——借此和爸爸妈妈说说话!”
妞妞很喜兴,虽然只有两个多月大,可你逗逗她、冲她笑,她也对着你笑。
一天,姥爷抱着妞妞,绘声绘色地对她说“啊——”,她就一脸喜气地回答“哈——”祖孙两人如此“对话”长达12次之多。姥爷高兴得逢人便夸赞妞妞的“壮举”。
妞妞的行为是对姥爷的模仿,只不过她还不具备说话的能力,发出的声音不够准确,但不可否认的是,她对这个世界已经很感兴趣了。
模仿你 听听宝贝怎么“说”?
核心提示1 我也想交流
“我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开始模仿爸爸妈妈的举动,因为这些对我来说都太有意思了——借此和爸爸妈妈说说话!比如,妈妈在我眼前晃动奶瓶并张开嘴,我照着妈妈的样子也张开嘴,立刻就能看到她的笑脸。所以,在爸爸妈妈吐舌头、做出亲吻的口型或拿着拨浪鼓摇晃的时候,我也学着‘照方抓药。”
宝宝最初的模仿可以理解为父母和孩子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它是亲子交流的第一步。孩子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把你当成了偶像,绝对信任、爱你没商量。一个很好的例证就是:当你把宝宝拥在怀里,他同时也紧紧地抱着你,实际上是通过模仿传递他对你的爱,就像你爱他一样。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你和宝宝的交流实现了,彼此都获得情感的满足。
核心提示2 我和爸爸妈妈一样能干
“每次看到爸爸妈妈拿起一件东西又放下,我别提有多羡慕了!幸好,我6个月大以后也能抓起响声玩具、攥紧,再松手扔掉,一次又一次,真是有意思。我还能趁姥姥不注意把她洗好的葡萄拿来捏,用手使劲一攥就流出好多水;或者学着爸爸的样子把塑料纸揉搓成一团,听听我自己亲自制造出来的响声;到我15个月大的时候,就能拿起梳子,一下一下、像模像样地学着妈妈的样子梳头了,真是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瞧,我能和爸爸妈妈一样能干了!”
专家研究发现,6~9个月的宝宝理解他人行为的能力有了比较大的发展,而且有了“行为导致结果”的意识,虽然还不清楚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但他们已经开始把事物与目的结合起来。此时,模仿可以起很大作用,并带给宝宝一个个重大的发现:哦,原来生活是这个样子的!孩子是从模仿中学习各种技能和语言的,他们最先获得知识、认识世界、逐渐产生自我意识的一个途径就是模仿。
核心提示3 我不是孤孤单单的
“我想知道自己怎么和别人相像,别人又是怎么和我相像。于是我喜欢把自己和其他人做对比,模仿他们的所作所为。比如:把妈妈的围巾缠在自己的脖子上、再挎上个小挎包;或者拿起遥控器当手机,学着爸爸的样子打电话。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和爸爸妈妈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我不愿意自己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
孩子非常渴望自己能够像他所爱的人那样,在这种愿望的驱动下,1岁半以上的宝宝不仅模仿亲人,还模仿身边的小朋友、电视中的人物,只要他们喜欢,就会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而去“迎合”他人。
核心提示4 我知道了妈妈的心情
“我不高兴的时候妈妈冲着我笑,我的不愉快一下子就被赶跑了。妈妈的表情真是丰富呀:她快活我跟着快活、她惊讶我跟着惊讶、她紧张我也害怕、她生气的时候我的心里也不痛快……一句话:模仿,能让我感受到妈妈的心情。”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宝宝在模仿父母的表情时,其大脑神经细胞——镜像神经原使能他推己及人,从而体会到父母的心情。也就是说,通过对身边人表情的模仿,宝宝学会了善解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