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得:捕捉孩子的语言敏感期
发布时间:2020-09-02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教育孩子笔记育儿心得:捕捉孩子的语言敏感期
每个孩子都是一首诗,作为父母,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都能捕捉到许多精彩的瞬间,许多有趣的画面,比如孩子在喃喃自语讲一些有趣的语句,比如惟妙惟肖地模仿电视广告中的某一广告词,又比如有感情地在表演小故事,给爸爸妈妈讲悄悄话等。这时候我们就要意识到这是孩子语言敏感期到了,我们要就势给他们的语言发展创造条件。
珂蓝的语言敏感期是出现地比较早的。在她在妈妈的肚子里的时候,包括她出生后,我们都很注重给她语言的输入,天天给她读唐诗,读儿歌,天天讲故事。所以她在两岁的时候就能背得一定数量的唐诗和儿歌,还对听故事越来越感兴趣。慢慢的,三岁的时候她就能主动的从听故事和看巧虎光碟中自学识得很多汉字。而最近一个月,我发现她不再满足于只是听爸爸妈妈给她讲四、五个故事了,而是要像爸爸那样拿着一本书坐在那里自己看,并且要一字一句读出来。一直都不知道她竟然自学认识了那么多的汉字,一本简单的幼儿读物,她基本上能把全部的字读出来,除了会遇到一些生僻一点的或有点字形接近的字她会读错或不认识。但是只要爸爸妈妈从旁给她一点帮助,读一遍之后,那下一页再遇到这个字她就认得了。对于这个发现我感到惊喜,也感觉到这应该是她的语言发展与汉字识得的一个敏感高峰期了。
针对蓝宝对读书和识字很感兴趣的这一契机,我趁机给了很多幼儿读物她自己看,自己读,并大力表扬她的这一进步。尝到读书的乐趣的她开始喜欢上去书城了。假期的时候,她会主动请求大人带她去书城看书,有时候是爸爸妈妈带着去,有时候是奶奶带着去,特别是去到市区的一些中心书城,更是有小孩子在书城读书的氛围,感受过几次之后,她甚至觉得书城就是一个和游乐园一样好玩的地方。在那里她可以一本书接一本书地看,她会不受周围环境的干扰,自己捧着一本书坐在地上在那里一字一句地读出声音来,时常受到其他家长的称赞,让她更乐于去做这样的事情。另外我也会反过来“讨债”,说以前是我给她讲故事,现在轮到她给我讲故事了,呵呵,她喜欢扮演这样的大人的角色。
下面提几个建议和家长朋友们交流探讨一下。要做到善于捕捉孩子的语言敏感期,父母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父母要说规范的词汇、丰富的语句。
第二,父母要选择有趣的、经典的读物给孩子阅读。
1.中国经典诵读丛书。如《论语》、《三字经》等。
2.中外著名童话、寓言、故事等。如:《中国神话故事》、《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
经典童话、寓言故事以其丰富的想象力、优美的语言给孩子讲述一个个神奇而又浪漫的故事。不仅发展孩子的语言,对培养孩子们养成真、善、美的良好品质也有积极的意义。
3.朗朗上口的儿歌、童谣、绕口令等。通过不同形式的表现手法尽情展示孩子学习语言的欲望。
第三、父母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使孩子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阅读点亮孩子们的童年。
“读书之乐乐无穷”,作为新一代的年轻父母,我们应该在家里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引领孩子们走进知识的殿堂,为他们铺设一条弥漫书香的成长之路。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分阶段捕捉儿童敏感期 采用不同教育方式
1、语言敏感期(0至6岁):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形,并发出牙牙学语声时,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工程,但幼儿能容易的学会母语,正因为幼儿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两岁左右还迟迟不开口说话时,应带孩子至医院检查是否有先天障碍。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因此,父母应经常和孩子说话、讲故事,或多用“反问”的方式,加强孩子的表达能力,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基础。
2、秩序敏感期(2至4岁):孩予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蒙特梭利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会因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因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幼儿极为明显的一种敏戚力。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蒙特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3、感官敏感期(0至6岁):孩予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三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遭事物;三~六岁则更能具体的透过感官分析、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因此蒙特梭利设计了许多感官教具,比如:听觉筒、触觉板等,以敏锐孩子的感官,引导孩子自己产生智能。您也可以在家中准备多样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遭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4、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至4岁):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遭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您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正是您培养孩子具有钜细靡遗、综理密微习性的好时机。
5、动作敏感期(0至6岁):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蒙特梭利则更强调小肌肉的练习,亦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教育,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6、社会规范敏感期(2.5至6岁):两岁半的孩予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明显倾向。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7、书写敏感期(3.5至4.5岁):孩子的书写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等敏感期内,得到了充足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便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书香的居家环境,即能使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
8、文化敏感期(6至9岁):蒙特梭利指出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三岁;但到了六~九岁则出现想探究事物的强烈需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田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信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展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育儿心得-请抓住宝宝发育的敏感期
育儿心得-请抓住宝宝发育的敏感期
1)人际关系发展期,三个月到六个月,在这三个月里,必须带宝宝外出,跟不同的人打招呼,谈话。过了半岁,婴儿就会认生,甚至接下来的成长中会害怕陌生人。我家孩子就抓住这个时期,现在他见到谁都可以打招呼聊天交朋友的。相反,认识一个宝宝,由于家人保护的太好了,半岁前都呆在家不出门,结果,现在一岁多了,连见亲戚都哭鼻子。所以三到六个月是人际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不能错过。
2)高速运算敏感期,半岁以后可以对宝宝进行圆点训练,宝宝天生具有高速运算能力,到两岁半就关闭了,越早越好。我家是一半以后才缓慢的开展,效果就不够理想了,但经过长期坚持的训练,宝宝运算能力还不错,现在三则运算也有九成能答对。
3)锻炼身体的敏感期,一岁的时候,几乎每个宝宝都非常有胆量,去尝试各式的健身器材,这时候家长既要放手让他们多去尝试玩,同时也要保护他们不要让他们受挫折。过了这个时期,孩子越大就越不敢玩了。例如,秋千,滑梯,悬梯,弹弹床,游乐场等等。
4)图片阅读敏感期,也出现在一岁的时候。这个时候大量显示百科图片卡,宝宝能迅速吸收海量图片知识。我就是在一岁的时候发现孩子可以对着一本动物看得非常入迷,于是就买了动物百科书,他马上就全懂了。后来也买了上千种百科卡片,包括动物,植物,蔬菜,水果,世界名画,天文知识,运动,乐器,生活用品,电器,交通工具,文具,汽车品牌等等,孩子一个星期就全掌握了,而且见到图片就非常开心。所以我不用怎么花力气就让孩子把身边的事情几乎全搞懂了。两岁的时候我就不用再走“这是什么”的阶段,而是进入了“这是为什么”的阶段了。我现在已经跟他聊,为什么苹果会掉到地上,而不是告诉他这是苹果了。
5)语言学习期。语言学习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很多家长会认为,平常多跟他说话,然后他就会早说话了。其实,不是那么简单的。
第一,在婴儿期,要对着婴儿说话,让婴儿看到家长的嘴型。
第二,婴儿期,除了指认生活用品和常说生活用语外,还要多念押韵的诗歌,或儿歌。
第三,教拼音,aoe,yuu等等,由拼音开始,经常教宝宝拼音。不要再学老人家那套“恩古古”了!
第四,念押韵诗歌时,当家长已经重复念了好几天后,可以把每句最后一字留给宝宝说。
举例,“大飞机大飞ji,忽而高忽而di,晴空飞行千万li,长大我要开飞ji“
我家孩子一岁就能接上这诗歌了,而且还能接唱一些儿歌。当然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例子。家长得花些心思。
第五,是非题。说话时,不但语速要缓慢而且清晰准确,然后经常问宝宝,“是不是?”“要不要?”“好不好?”这样的是非题,然后叫他回答“是”“要”“好”。这样,孩子很快就可以跟家长聊天了。
第六,名词跟读阶段。身边所有的事物都是教材了,拿起一个苹果,家长要清晰准确的告诉宝宝“苹果”,千万别一开始叫教“这是苹果”,记住,先教名词!而不是直接教句子。
第七,讲故事。宝宝会讲话了以后,家长还可以继续引导孩子讲故事。首先,家长先讲故事,让孩子熟悉故事以后,就开始引导了,如何引导呢?家长先把故事讲点点,停下来不说,就问孩子,“然后呢?”“接下来呢?”“会怎样啊?”就让孩子讲他的故事,家长作一个听众就好了,有时孩子的故事很真蛮有趣的。我家儿子不到两岁就给我讲三只小猪的故事,讲了快有半小时,当然了,和原版是完全不一样的,儿子把他生活的事情和认知的事物放在故事里,天马行空的,不过真的非常有创意。竟然扯到小猪坐火车去旅游。
敏感期抓好了,事半功倍。分享给各位家长参考参考。
育儿观念:留心观察 捕捉时机
育儿观念:留心观察捕捉时机
一个儿童说:“我们心灵的围墙有二十英尺,而成人的阶梯却只有十英尺,他们永远都无法走进我们的内心世界。”这证明我们这些大人要想真正走进幼儿的心灵,了解他们的世界的确得下功夫。作为父母,我们就更应当关注孩子所关心的一切,就要善于观察孩子,观察我们周围共同的环境,以便与孩子达成共识,而且由于孩子对周围一切的变化更敏感、更好奇,所以我们还必须具有童心,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去观察,去认识事物,和他们交上朋友。
记得上个周末,突然发现丫头蹲在门口,双手托着下巴,皱着眉头,看着地上的什么。我很纳闷,凑过脑袋,也看过去。哦,原来是一群蚂蚁吸引了她,我便问:妞妞,看什么呢?“妈妈,这些小蚂蚁在忙什么呢?“哦,它们一定是饿了,在寻找粮食吧!”“哦,它们好辛苦,明明这里没有粮食,要找多久啊?”看她嘟着小嘴,似乎为蚂蚁着急。“我们可以帮帮它们啊!”只见丫头一拍脑门,嘴里嘀咕着:对呀,对呀,有了!不一会儿,丫头便拿着饼干、巧克力、牛奶,拧碎了,撒了一地,嘴里还在说:“你们尽情地享受吧!”看着蚂蚁越来越多,丫头好有成就感,主动拉着我的手说:“妈妈,你的这个办法真好!帮助了这么多饿着的小蚂蚁。谢谢妈妈!”说着竟然亲了我一下。接着,我和丫头一起观察了蚂蚁是怎样用触角打招呼喊伙伴的,是怎样搬运粮食,一个小小的事实,让她明白了:团结的力量大!让她体验到:助他人之乐后,自己更快乐!
也许在爷爷奶奶眼里,这叫浪费,可是,这却让作为母亲的我收获到了,孩子的夸奖与信任与亲近,让孩子收获到了快乐与妈妈对她所喜好的支持与关注!所以留心观察孩子的表情,捕捉教育良机。
还记得,上学期,因为感冒发烧,我家女儿请假三周,怕她在家休息无聊,我会时常打开班级的QQ群,让她看看班上小朋友的作业啊,照片什么的。那天,我突然看到老师上传的一张动物斑马的标准绘画模板,我拿出绘画本,让丫头模仿着画画,刚开始还信心十足,嘴里嘀咕着:这个难不倒我小妞妞!可是,坐在一旁的我,发现她一会就擦,一会就擦,说是:我画的一点也不像,妈妈,你可以帮我画个斑马头部吗,我们合作呗!看着她着急的样子,我答应帮忙。接着身体和四肢由她自己画,画着画着,她又嘟着嘴,不停地擦,显得烦躁不安,我有些生气了,当时就责怪她:“小妞妞,做事怎么这么没有耐心呢?这么容易放弃吗?”“我怎么也画不好,怎么也画的不像!”她竟然哭了,小手不停地搓铅笔,闹着不画了。按照当时的心情,真想好好教训她,但是我还是耐着性子,说“好吧好吧,咱们先歇会,不画了不画了。”我带着她,一起欣赏班上其他小朋友的作品,我便翻阅着边给她说这是那个那个小朋友的,她看着看着竟然看笑起来了,因为小伙伴们的作品,她都说出令她笑的地方,这个斑马头画有点歪,那个斑马的腿太长了,我脑袋里,突然冒出个念头,为何不让她去模仿班上一个她最喜欢的作品去绘画呢?“妞妞,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小朋友的作品,照着画,甚至可以比她画的更好,怎么样?”破涕为笑的小丫头,欣然接受了,又拿起画笔认真地画了起来,一直到完成一幅画,都没叫一声累,还时常看到她偷乐的样子,也许,她在和同伴作品的参照物的对比中找到了自信,找到了成就感吧!
现在想想,如果当时我没有去留心观察孩子的表情,揣摩孩子的心里,也许就蛮不讲理地站在成人高姿态,去好好训斥她,让孩子受内伤。常言道:让孩子跳一跳摘到苹果的教育理念,可是我给她参照的事一个标准的,没有任何瑕疵的模板图,就相当于一棵高大而挺拔的苹果树,努力地跳蹦都不会摘到果子,对于一个中班的孩子固然容易失去信心,丢失失去的兴趣。我真庆幸那次我读懂了女儿。
还记得一次,午睡后,丫头在邻居家玩,突然哭着跑出来,叫嚷着:“坏奶奶把我鞋子放反了,我穿反了,哥哥笑话我。”我一看她那委屈的样子,把鞋子穿反的事情,赖在奶奶头上了,自己完全没责任,还一脸委屈样。我指着鞋子说:“这些不听话的鞋子,真是的,都不知道排好队等主人来穿。下次要注意啊。”丫头抹着泪,跺着脚,也说:就是就是,一点不乖!“下次要听主人的话,鞋子主人也要学会把它们排好队!这样主人就不会被人家笑话了。”我故意一本正经地说。丫头很开心地点点头,撇着嘴,指着鞋子说:我一定会把你们好好排队,不准再瞎跑了。正因为细心地观察事情的原因,孩子的细微表情的变化,才捕捉到教育的良机。
我搜索了著名心理咨询师姜振宇八大经典判断送给大家:
1快速地眨眼表示很紧张或是很得意;
2、嘴巴抿紧、下巴上扬这两者都是自豪的表情;
3、说话时抿嘴有时是一种欺骗的表现;
4、膝盖来回晃动是逃跑细节的变形,可能很有心理压力,想赶快结束;
5、如果整个表述过程都很稳定(没有波动),那就具有一定欺骗性,可能心不在焉;
6、听到别人对于自己自豪的事情给予否定,会不自觉表露出厌恶、撇嘴的表情;
7、一般人双手背在后面是紧张的表现,但如果他的手始终是松弛的,没有握拳、没有把手指绷紧,一般表示他对目前的情境是不适应的,有点紧张,但是他心里其实有谱;
8、眼睛先往旁边看,再往下看,带有一定的欺骗性。
最后引用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
育儿心得:谈谈孩子的语言发展
育儿心得:谈谈孩子的语言发展
还记得初入园上小班的那一幕,琪琪抱着小枕头,挂着两行眼泪,“我不要上幼儿园”,哭闹着不肯上楼,陈老师把她抱上了楼。随之而来的问题还不止这些:上厕所不敢叫老师,睡午觉一直要想小便,上课很紧张不敢发言。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不自信,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作为家长来说,愁也无济于事。于是,我们尝试了很多种方法。
首先,作为妈妈从不在孩子面前把她定义为内向胆小的孩子,怕给她戴上胆小内向的帽子后,让孩子产生自我心理暗示:我就是胆子小不会说。一出门妈妈就会以身作则地跟人打招呼(鼓励孩子一起打招呼,但不逼她),即使外人说你家孩子挺胆小的,妈妈也总是回应:她只是慢热而已,其实挺会说的。每天放学回家后,妈妈尽量地正面问话,“今天跟小朋友们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戏?”“吃了些什么好吃的?”“你的好朋友是谁?”“妈妈一天没见到你了好想你,给妈妈讲一个今天觉得特别好玩的事吧”。慢慢地引导她讲幼儿园的事情,她也会很乐意分享。长此以往,她也习惯于每天到家主动地说幼儿园的事情,比如作业、新本领、有趣的事情,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亲子互动,增进亲子了解;另一方面也让她兴奋地做着家校互动的纽带,每天心怀着对上学的美好和期待。平时遇到在家里表演幼儿园学的故事、儿歌、唱歌、跳舞、做操时,家人们都会围起来,看她自信满满地表演,有人拍手鼓励,有人交口称赞,有人专业摄像,让她觉得幼儿园学到的本领得以施展。这样一来自信心提高了,也就走出了语言发展的第一步——敢说。
每逢双休日、节假日我们都会邀上孩子的好朋友,一起出去参加亲子活动,参观博物馆、观看儿童剧、马戏、魔术、公园踏青、儿童乐园、看电影、聚餐、旅游等等。让她见见世面,长长见识,多交朋友,经历得多会有语言发展谈话资源方面的收获。另外目前社会上的亲子公益组织有很多,我们家长平时经常会关注相关的信息,其组织的亲子活动内容相当丰富,参加的小朋友年龄层次也差不多,是小朋友们的欢乐小天地。有了这样一个小朋友的同辈群体氛围,她自然也愿意——多说(第二步)。
第三步——会说,这也是我们目前还有所欠缺的。现在的这个年龄段,是个十万个为什么的阶段,什么事情都喜欢刨根问底,当然我们家长也尽量做到有问必答。我认为让孩子会说得更多,懂得更多,必须要多看书,多听故事,多讲故事。为此,去过图书馆,去过绘本馆,还特意网上办了绘本借阅,每周有新绘本送上门。可惜妈妈每天讲了那么多故事,孩子喜欢听喜欢看,就是不喜欢说,妈妈只能穿插进一些提问式的互动。为了不影响孩子听绘本的兴趣,妈妈会慢慢来,静待花开。
最近参加的几次幼儿园亲子活动,看到琪琪能大胆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又回想起她初入园的羞涩,宝贝真的长大了,语言发展方面进步很多。最后要谢谢各位老师在校的鼓励,老师上课时给每一位小朋友表达的机会,说错了也从不批评,老师交待小朋友回家要转述给家长并完成的内容,小朋友们完成了第二天会有小奖励。有这样的老师,这样的幼儿园,小朋友们一定会继续幸福快乐地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