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幼儿园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奇妙的透镜》及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0-07-15 小班上学期教育笔记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说课稿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幼儿园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奇妙的透镜》及教学反思”,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1、教师:小朋友,教师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两块奇妙的镜片,请你们用镜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2、幼儿操作尝试。

3、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两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得出结论: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

二、第二次尝试:

引导幼儿发现:凹面镜、凸透镜的特征

1、教师:两块小镜片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真有趣,那为什么用它们看东西会不一样呢?

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哪种变大?请你们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

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引导幼儿讨论。

(1)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

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凹透镜(幼儿学说)

(2)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厚的镜片看东西变大)

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第三次尝试:

1、教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面奇妙的镜子,你们看是什么?

2、请幼儿看看这三面镜子里看到人是一样的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3、引导幼儿讨论:

这两面镜子和我们刚才看到的透镜有什么不一样?

4、得出结论:

这两面镜子是工人叔叔们利用凹透镜、凸透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凹面镜、凸面镜。

5、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

(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奇妙的透镜》实质上是《光的折射》的一个应用实例。由于透镜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所以这第一节主要向学生介绍透镜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这是后续知识“透镜成像极其应用”的基础,因此,它是本章的中心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按照《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尽量从日常生活现象引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出透镜对光的作用,以期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用探究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

有了以上的想法,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引入新课时,我考虑到老师和学生合作,调动学生,活跃课堂气氛就显得很关键,所以我尽力从生活实际出发,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把见过的镜子说出来并分类。这样可以让学生放松一下心情,问题简单了,方便学生回答。可实际教学时,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显现出来了,学生随便分组,我费了好长时间才把学生引导到按透光和不透光分类。耽误了很长时间。

新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透镜的基本知识。我先让学生自由提出“透镜”的有关问题,然后鉴别出桌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识别出老花镜和近视镜,老花镜是临时借来的,时间匆忙,也没准备出太多,目的是进一步明确本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将知识活化。可没想到:学生拿到镜子就摸起没完。又耽误了不少时间。第二部分:透镜对光的作用。我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教材上是以演示实验的形式出现的。由于农村中学条件有限,光学这部分教学一直都是难点,因为它的现象不便观察,实验不好操作,很多实验都被老师用嘴代替了,而我考虑到透镜对光的作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画透镜光路图更是学生易混淆的地方,还是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比较容易接受,所以我把它设计为学生亲自动手的探究实验,而光学实验应该在暗室中进行,对于农村中学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想了很多,也做了很多实验,最后我发现:用烧杯装上洗衣粉水,既安全又好清理。没有平行光源怎么办呢?所以我又想到:光具盒中的光源,效果很好。最后,透镜怎么放又成了难题,我实施了很多方案,后来发现用一个烧杯,两个同学配合,现象非常明显。由于有了感性认识,透镜光路图也就好理解一些。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也就迎刃而解了,而且对学生以后画光路图有帮助。我认为本节课最成功的地方也就在此。

课堂上要想学生实验到位,那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我就想到时间的安排,由于用太阳光粗测凸透镜焦距,学生在生活中有体验,所以我决定把它拿到课后进行,但我要求学生会叙述测凸透镜焦距的实验过程。

我认为课件只是辅助课堂教学的,它不应该主导教学,所以我只是做了几个简单而又能说明问题的图片。在一天的准备过程中难免出错,加上微机水平有限,不能按照要求的角度完成,效果不是很好。

我这样设计的宗旨就是:重视学生过程体验、研究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和学生的交流,沟通。

2、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考虑得再全面一些。

3、微机水平亟待加强。

4、工作还要再仔细一些,再忙也不能出问题。

5、专业素养、教学水平、控制课堂的能力还需要加强等。

幼儿百科:透镜是用透明物质制成的表面为球面一部分的光学元件,镜头是由几片透镜组成的,有塑胶透镜(plastic)和玻璃透镜(glass)两种,玻璃透镜比塑胶贵。

关于“幼儿园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奇妙的透镜》及教学反思”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延伸读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有关《奇妙的透镜》课件


活动目标 :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活动过程 :

一、 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1师:小朋友,教师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两块奇妙的镜片,请你们用镜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2幼儿操作尝试。

3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两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得出结论: 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

二、 第二次尝试:引导幼儿发现:凹面镜、凸透镜的特征

1师:两块小镜片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真有趣,那为什么用它们看东西会不一样呢?"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哪种变大?请你们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

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引导幼儿讨论。

1) 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凹透镜(幼儿学说)

2) 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厚的镜片看东西变大)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 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 第三次尝试:

1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面奇妙的镜子,你们看是什么?

2 请幼儿看看这三面镜子里看到人是一样的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3引导幼儿讨论:这两面镜子和我们刚才看到的透镜有什么不一样?

4得出结论:这两面镜子是工人叔叔们利用凹透镜、凸透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凹面镜、凸面镜。

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 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给予幼儿 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大班科学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有关《奇妙的透镜》课件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教学准备:

透镜、凸透镜、平面镜人手一份,各种颜色的透明纸若干。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教学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1.师:小朋友,教师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三块奇块妙的镜片和各种透明纸、图书等,请你们用镜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2.幼儿操作尝试。

3.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三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得出结论:

(1)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有的不变;

(2)颜色不同的纸放在镜片前看到东西也变颜色耻,教师解释说,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各种颜色的射灯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二、第二次尝试:引导幼儿发现?、凸透镜、平面镜的特征

1.师:三块小镜片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真有趣,那为什么用它们看东西会不一样呢?:引;来源;;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哪种变大?哪种不变?请你们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

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引导幼儿讨论。

(1)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边上厚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教师立即告诉幼儿:这种就叫?透镜(幼儿学说)

(2)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夺取的镜片看东西变大)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剩下哪种看东西不变?(剩下的边上和中间一休养厚的看东西不变)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叫平面镜(幼儿学说)。

(4)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第三次尝试:玩哈哈镜,说说透镜的用处

1.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面厅妙的镜子,你们看是什么?(哈哈镜)大家试试看,哈哈镜里的人和你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2.幼儿玩哈哈镜。

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会不一样?(图为哈哈镜表面是?凸不平的)

4.得出结论:哈哈镜是工人叔叔们利用?透镜、凸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面镜、凸面镜。

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四、总结活动

【活动反思】

《奇妙的透镜》实质上是《光的折射》的一个应用实例。由于透镜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所以这第一节主要向学生介绍透镜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这是后续知识“透镜成像极其应用”的基础,因此,它是本章的中心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按照《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尽量从日常生活现象引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出透镜对光的作用,以期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用探究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

有了以上的想法,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入新课时,我考虑到老师和学生合作,调动学生,活跃课堂气氛就显得很关键,所以我尽力从生活实际出发,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把见过的镜子说出来并分类。这样可以让学生放松一下心情,问题简单了,方便学生回答。可实际教学时,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显现出来了,学生随便分组,我费了好长时间才把学生引导到按透光和不透光分类。耽误了很长时间。

新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透镜的基本知识。我先让学生自由提出“透镜”的有关问题,然后鉴别出桌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识别出老花镜和近视镜,老花镜是临时借来的,时间匆忙,也没准备出太多,目的是进一步明确本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将知识活化。可没想到:学生拿到镜子就摸起没完。又耽误了不少时间。第二部分:透镜对光的作用。我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教材上是以演示实验的形式出现的。由于农村中学条件有限,光学这部分教学一直都是难点,因为它的现象不便观察,实验不好操作,很多实验都被老师用嘴代替了,而我考虑到透镜对光的作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画透镜光路图更是学生易混淆的地方,还是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比较容易接受,所以我把它设计为学生亲自动手的探究实验,而光学实验应该在暗室中进行,对于农村中学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想了很多,也做了很多实验,最后我发现:用烧杯装上洗衣粉水,既安全又好清理。没有平行光源怎么办呢?所以我又想到:光具盒中的光源,效果很好。最后,透镜怎么放又成了难题,我实施了很多方案,后来发现用一个烧杯,两个同学配合,现象非常明显。由于有了感性认识,透镜光路图也就好理解一些。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也就迎刃而解了,而且对学生以后画光路图有帮助。我认为本节课最成功的地方也就在此。

课堂上要想学生实验到位,那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我就想到时间的安排,由于用太阳光粗测凸透镜焦距,学生在生活中有体验,所以我决定把它拿到课后进行,但我要求学生会叙述测凸透镜焦距的实验过程。

我认为课件只是辅助课堂教学的,它不应该主导教学,所以我只是做了几个简单而又能说明问题的图片。在一天的准备过程中难免出错,加上微机水平有限,不能按照要求的角度完成,效果不是很好。

我这样设计的宗旨就是:重视学生过程体验、研究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和学生的交流,沟通。

2、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考虑得再全面一些。

3、微机水平亟待加强。

4、工作还要再仔细一些,再忙也不能出问题。

5、专业素养、教学水平、控制课堂的能力还需要加强等。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透镜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1.教师:小朋友,教师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两块奇妙的镜片,请你们用镜片放在眼睛前看看, 你们发现了什么? 2.幼儿操作尝试。 3.引导幼儿讨论: 刚才用两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得出结论: 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

二、第二次尝试: 引导幼儿发现:凹面镜、凸透镜的特征

1.教师:两块小镜片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真有趣,那为什么用它们看东西会不一样呢? 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哪种变大?请你们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 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引导幼儿讨论。 (1)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 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凹透镜(幼儿学说) (2)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厚的镜片看东西变大) 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第三次尝试: 1.教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面奇妙的镜子,你们看是什么? 2.请幼儿看看这三面镜子里看到人是一样的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3.引导幼儿讨论: 这两面镜子和我们刚才看到的透镜有什么不一样?

4.得出结论: 这两面镜子是工人叔叔们利用凹透镜、凸透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 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凹面镜、凸面镜。

5.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 (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幼儿园中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奇妙的盐》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验操作发现水里加盐会让物体浮起来的现象。

2、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4、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杯子若干,盐、小苏打、明矾、勺子、土豆片

活动过程:

一、问题引入,引起兴趣。

1、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个土豆),我把它切成了土豆片,现在我要把土豆片放到水里去,你们猜猜会怎样?

2、把土豆片放到水里会怎样呢?我来试一试。

3、我这还有三杯水,我又要把土豆放到水里去,这回会怎样呢?(幼儿回答教师验证)为什么这个杯子里的土豆片会浮起来呢?

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老师在这三个杯子里分别加了一些东西,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桌子上蓝、绿、橙三个盆里的东西,那到底是哪个盆里的东西会帮助土豆浮起来呢,下面请小朋友自己动手试一试。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老师巡视观察

1、提出操作要求:你们每人拿一个杯子,先放土豆片,再放盆子里的东西,记住绿颜色标签的杯子里只能放绿颜色盆子里的东西,红颜色标签杯子里只能放红颜色盆子里的东西,蓝颜色标签杯子里只能放蓝颜色盆子里的东西.看看土豆怎样了?

2、操作后谈话:你的土豆怎么样了?浮起来了吗?你发现了什么?

3、现在请你们再拿两个不同颜色标签的杯子,想个办法让土豆片浮起来,每个杯子里只能放一样东西,要不你们就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让土豆片浮起来了.

三、幼儿再次操作,教师指导操作后谈话:你的土豆浮起来了吗?是哪个盆里的东西让它浮起来的?那你们现在知道老师开始时的三个杯子里哪一只也加了这个盆里的东西?

四、揭示谜底,小朋友通过两次实验,发现了(X)颜色盆里的东西能让土豆浮起来,这个盆里的奇妙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来端起来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是什么?(盐)对了,这个奇妙的东西就是平时妈妈做菜用的盐,小小盐巴真奇妙,除了做菜调味还可以让沉在水底的土豆浮起来,它还有什么其他本领呢?我们下次再来玩一玩,找一找,好吗?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我觉得太仓促。虽然我不断的给孩子们用实验来启发他们,但是孩子还是有一些朦胧感。

不过在此次活动中还是让孩子知道了盐的来源、味道。

幼儿百科:盐是指一类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或非金属离子结合的化合物。

相关推荐

  •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有关《奇妙的透镜》课件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
    2022-01-24 阅读全文
  • 大班科学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有关《奇妙的透镜》课件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教学准备: 透镜、凸透镜、平面镜人手一份,各种颜色的透明纸若干。哈哈镜...
    2022-01-07 阅读全文
  •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透镜 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活动准备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
    2021-07-09 阅读全文
  • 幼儿园中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奇妙的盐》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验操作发现水里加盐会让物体浮起来的现象。 2、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4、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2020-11-11 阅读全文
  • 幼儿园中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奇妙的镜片》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各样的镜片,感受镜片的奇妙。 2、能用语言描述探索中发现的现象。 3、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
    2020-11-04 阅读全文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

2022-01-24 阅读全文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教学准备: 透镜、凸透镜、平面镜人手一份,各种颜色的透明纸若干。哈哈镜...

2022-01-07 阅读全文

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活动准备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

2021-07-09 阅读全文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验操作发现水里加盐会让物体浮起来的现象。 2、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4、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2020-11-11 阅读全文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各样的镜片,感受镜片的奇妙。 2、能用语言描述探索中发现的现象。 3、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

2020-11-04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