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如何对待孩子的好奇心
发布时间:2020-06-24 幼儿感恩的心活动方案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教育孩子笔记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父母应如何对待孩子的好奇心”!
一、孩子好奇心的表现
1、孩子总喜欢东摸摸、西摸摸、什么都往嘴里塞;越是不让摸的,孩子越想摸。
2、对新奇的事情和物品非常感兴趣;越是没有看过,不知道的东西越是感兴趣。
3、越是不让放到嘴里的,孩子越是想啃一啃。
4、对熟悉的东西,很快就失去了兴;再好玩的玩具,也不会玩很长时间。
5、只要是没见过的,什么都好;玩过的,看也不想看一眼。
6、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开始撕坏东西,弄坏玩具。
7、会说话的孩子还会“为什么”“为什么”地问个不停。
二、要善待孩子的好奇心
1、正视孩子的“破坏行为”
生活中孩子们的破坏行为也很多,拆、毁物品,屡见不鲜。
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这种行为正是他好奇心的表现,把玩具汽车拆开是因为他想知道汽车里面是什么样的,是什么会使汽车转动,如果把轱辘下来,汽车会怎样?孩子的头脑中充满了新奇的念头,于是他会毫不犹豫地付诸行动。
因此成人不能轻率地将孩子的某些违规行为定性为“破坏”,而应该真诚地相信,同时设法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看到他真实的需求和动机。
在肯定和鼓励孩子探索行为的基础上讲清道理,给他提供问题的答案,满足他的好奇心。
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多提供一些廉价。
安全的玩具,让孩子尽情地探究和摆弄。
2、满足孩子的收集欲
为什么在大人眼里平淡无奇,甚至是“破烂”的东西,却是孩子心中的宝贝呢?其实孩子收集“破烂”的行为,表现出他对大自然中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在孩子的眼里,普通的一颗小石子就是一粒闪光的宝石,一片干枯的树叶也是美丽无比的神奇树叶,如果成人轻率地将这些看来毫无价值的东西扔掉,就有可能扼杀孩子的好奇心。
何不因势利导,充分发挥这些“宝贝”的价值呢?
和孩子一起制作收集册。
挑选一本厚重的册子,和孩子一起将捡来的树叶、花朵等固定在册子上,并帮助孩子写出名称或者捡拾的地点。
如果孩子感兴趣,还可以引导他去了解树叶、花朵的名称,比较其异同点。
日积月累,孩子在无形中丰富和扩展了自然知识。
建立一个小型的展览中心。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利用窗台、架子或者开辟出房间的一个角落,专门存放孩子收集来的各样东西。
和孩子一起分门别类地将收集品摆放起来,并用标签加以说明。
和孩子一起玩创意游戏。
把捡来的石子洗刷干净,按照大小、颜色、形状分类,或是用画笔在石头上任意涂抹,画出孩子心目中最美丽的石头图案。
找一张白纸,把孩子收集的树叶贴在纸上,做成简单的树叶标本,或者任意组合成不同的图案。
在这样玩玩做做中,孩子会学到关于石头和树叶的很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愈加旺盛,并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3、积极回应孩子的问题
“螃蟹为什么会横着爬?”“太阳怎么不掉下来呢?”......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他和成人的对话中增加了许多的问号,“是什么”“为什么”“会怎样”等类似的问题五花八门,搞得大人很头疼。
成人应注意倾听,做忠实的听众。
孩子问问题的时候,成人采取不理睬、厌烦甚至嘲笑的态度会使孩子感到沮丧,从而放弃了对问题的提问,使孩子的好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泯灭了。
因此,切忌“你怎么这么烦呢!”“你没看我正忙着吗,一边玩去!”“你真傻!”等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语。
孩子提问题的时候,你应该放下手头的事情,做出注意倾听孩子说话的姿态:弯下腰,目光注视孩子,用点头和微笑鼓励他,并且用语言表达对问题的兴趣,如:“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哦!”“是吗?”等。
如果您知道问题的答案,当然可以直接告诉他。
对孩子的问题不要敷衍了事,特别不宜用一些荒诞的、不科学的内容灌输给孩子,以免他形成对事物的错误认识。
如果不知道的,您应如实地告诉孩子,这个问题,我也不太清楚,让我查一查书再来告诉你。
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成人可以和他一起来查百科全书,或者请教他人,甚至从网络中寻找答案。
启发孩子思考,鼓励他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不知道本文“父母应如何对待孩子的好奇心”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应该如何去对待调皮的孩子
这一学期,我被领导安排在东校区教大(6)班。
这个班幼儿60人,男小朋友占幼儿总数的70%。
他们大多数较调皮,常常在课上说话、做小动作,总是不能安静下来认真地听一堂课。
我一边摸索一边总结,结合理论和实践,谈谈几点自己对待调皮孩子的办法:1.加强培养幼儿的常规让幼儿明白上课要安静地听老师讲课,课余是孩子的时间可以自由玩.上课时间不能长,整顿好纪律,马上讲课。
你的课要提前做好准备。
要生动,拟人化,要把孩子吸引住。
在讲的过程中,要动用全身器官,声音、表情,动作都要吸引孩子。
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稍微有孩子要乱了,你要用手势去制止,不要用声音。
不要因为一个小朋友不注意,而分散了大多数小朋友的注意力。
2.让幼儿有事情可做孩子们都是一样的,爱玩爱闹。
常规固然很重要,但是孩子们吵的原因是他们没事情可做啊,你应该让幼儿有可以做的或者是想的,这样他们才不会去闹啊,方法很多。
首先要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特性,你就会发现很多。
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给孩子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安排好他们的学习、游戏时间,孩子会配合老师的,常规自然就会好起来。
3.及时分析原因大班幼儿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对孩子的吵闹现象,我们应该及时分析原因。
如今天的活动内容是否合适,活动准备是否恰当,对幼儿的指导是否清晰等等。
有时候往往是一个小的细节,影响了整个活动。
有时当孩子做错事了,如果是小事,我通常不先说什么,而是先没有表情的望着他,他就会改正自己的行为。
若是打人、疯闹,我也会先看他几秒钟,然后再问他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你觉得这件事做的对吗?他说不出,就先问旁边的孩子,再让他自己说。
孩子大了,都懂事了,可以让他们自己判断对错,学习自己管自己。
写了这些,看看好象有用,可是在实际中可能又都成了纸上谈兵。
不管怎样,个人认为坚持大方向,针对个别,给予修改和调整,在整齐划一和个别对待的相辅相成中,相信我们的孩子会越来越懂事,班级常规也会逐渐改观。
父母如何应对自己的情绪
《圣经》上有一句话:瞧,那个幸福的人,他有一个孩子!的确,孩子是造物主对人类的神奇馈赠。孩子纯洁得如同天使,搞笑的像幽默大师,无邪的眼神和天真的童言经常让我们内心柔软、大脑开窍,有了孩子就不乏惊喜,但是在惊喜之外,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适应,无需举例,对本文感兴趣的朋友无不深有体会。
很多父母经常为自己对孩子发脾气而烦恼,每次大光其火后都后悔不迭并对自己承诺再也不这样,可每次事到临头又都控制不住。于是经常有人向我咨询克制坏脾气的技巧。克制发脾气的技巧不是没有,也不是无效,问题是止住了这一次,还有下一次,一旦突破你忍受的极限,爆发带来的破坏性更可怕。应对负面情绪最重要的不是脾气来了怎么克制,而是让这个消极情绪根本就不产生,克制的技巧说到底是治标不治本。
这么多年,在我接触的父母朋友当中,只有两位妈妈没有对孩子烦过。一位妈妈以写作为生,两岁的女儿有阵子迷上了按电脑光区的开关。我问她,你不担心孩子把光区弄坏了吗,她说,弄坏了又怎么样呢?我又问,孩子打扰你的工作,你怎么办?她说,最严重的一次,我写了很长时间的稿子,她过来就给我关机了。我说,那你怎么处理的?她说,我就站起来穿衣服装作出门,对孩子说,妈妈没办法工作了,我走了。孩子就抱着我的腿不让我走。下次我写东西的时候,她又过来,我问她你还关机吗?她说,不关了,妈妈走。
还有一位妈妈,三岁半的儿子耽于幻想的程度超过一般。他可能突然站在面前拦住你,装作公交售票员,让你买票;也可能忽然说自己是奥特曼,要你配合;还可能随便拿着一个东西当对讲机,让你服从指挥。简而言之,她不管你在做什么,不管在什么场合,她都随时可能幻想一种情景,期望你倾情演绎。在去年的夏令营中,我目睹了这位妈妈是如何毫不急躁的悉心配合孩子的。我看到孩子的眼神中,有一种超过普通孩子的对幻想的沉浸,同时又很稚弱,像一层薄薄的膜,一旦被拒绝,就很可能陷入混乱。这是一个不同一般的小孩,他有自己的节奏,如果能够得到保护和配合,他或许可以成为一个“能为人之所不能”的人,但是如果被打断而陷入混乱,他的特点就成为他的麻烦,如果被迫接受成人的要求,他有可能一生都陷于自我与外界的矛盾。真庆幸,孩子有一位这样好的妈妈。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对孩子不烦、不气?
我觉得首先是“爱”的问题。安妮宝贝说过一句话:就是因为爱得不够,多说一句都是错。两性之间是这样,亲子之间也是这样。很多父母对孩子所谓的“爱”,其实是自私。爱意味着更多的允许和耐心。孩子符合父母的心意才“爱”不是真正的爱,爱是孩子符合他自己的心意我们为之由衷的高兴。孩子各种不符合我们期望的行为(比如对我们的“打扰”或者给我们带来的“麻烦”),并非出于故意,而且孩子对我们的爱是自然而博大的,基于爱,我们应该有更多的体谅和理解,应该开动脑筋寻找一个合适的避免冲突的方式,而不是不公平的指责和发飚。
其次与父母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有关,生气是因为你觉得这是个“事儿”,觉得烦是因为你认为孩子这样不应该。比如孩子喜欢按电脑的光区,比如孩子自己吃饭把米粒弄得到处都是,比如孩子又把刚洗过的衣服弄脏,比如孩子太贪玩成绩不太好,你觉得这是个“事儿”,其实它未必是个“事儿”,或者不是一个多大的“事儿”。如果你能容得下,能看得透,还有什么脾气可发呢?再比如,那位悉心配合孩子幻想的妈妈,她不认为孩子这样热衷于幻想有什么不应该,而是懂得尊重孩子内在的节奏和与生俱来的特点,明白自己必须做什么,“烦”从何来?理解了一切,就原谅了一切。父母们的负面情绪背后常常隐藏的是负面和狭隘的认识。
还有一个因素很重要,就是权利。同样的错误,为什么对客人的孩子我们就能好说好道,对自己的孩子就不能容忍?为什么我们会说“这要是我自己的孩子,哼,我非……不可!”?
我们是把孩子看做一个独立的人还是无形中总是把他视作自己的“附属”?如果,真的需要解决一个问题,真的需要表达一种不满,我们是否可以像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相处一样来对待我们的孩子,而不是上下级般的训斥和惩罚?
父母对孩子的负面情绪的背后,仿佛是一个幽暗的黑洞,我们之所以迷路,是因为爱和理性的阳光还没有到来。
如何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
由于三四岁的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有越来越大的主观能动性,对成人的指挥和安排表现出更大的选择性。因此常常表现出任性,不听话,你叫他这样,他非不这样,开始“闹独立”。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特点,不必奇怪。
如果父母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上不恰当,可能加剧逆反心理的现象,诸如:
1.家长式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管教孩子时往往是不许这样不许那样;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要孩子学这学那,如果孩子不感兴趣,不想学,父母就摆出一副长辈的架势,于是容易产生与孩子情绪上的对立。
2.唠叨式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喜欢整天对孩子唠唠叨叨,这个要这么做,那个要那么做;这也不对那也不是,总是没完没了地嘀咕,这种“敲木鱼”式的教育最终导致孩子厌烦而产生逆反心理。
3.漠不关心的教育方式: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什么都要问个明白探个究竟,这里摸摸那里碰碰,有时电插座、煤气开关也是他们探究的对象,一点不懂其危险性,有时好好的玩具也要拆开来看看,甚至会损坏贵重的家用电器。如果此时父母仅是简单、粗暴地说不许或不予理睬,就会引起孩子的不满而产生逆反心理。做父母的应尊重幼儿心理发育的规律,掌握幼儿心理学知识,改进自己对幼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
首先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把他当作朋友平等对待,如果不是唠叨就是打骂,孩子必然把你的话当耳旁风,心理上也会产生反感。
其次要冷静分析孩子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如果是成人方面的原因,就应注意改进,成人应言而有信;如果是孩子无理取闹,则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对其逆反行为不予理睬,事后再进行教育、诱导,说明利害关系,千万不要“犟过孩子头”而火上浇油,把事情搞得更糟。还可利用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使孩子服从正确的教育。例如孩子在外面玩,明明走得动却不肯自己走路,一定要你抱,你可以这么对他讲:“你看那边的小弟弟都自己走路,你不会比他差吧?”孩子为了表示自己能干,就会自己走路了。这种方法用得得当,不亚于正面说教。
最后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例如孩子好奇、好问、爱动脑筋,家长要因势利导,讲一些孩子听得懂的道理,不要一有逆反言行就全盘否定。当然,发现孩子的行为具有危险性时,应及时制止,并讲明道理。总之,我们要认真研究幼儿逆反心理这一现象,并耐心地教育、诱导,从而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把他当作朋友平等对待,如果不是唠叨就是打骂,孩子必然把你的话当耳旁风,心理上也会产生反感。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把他当作朋友平等对待,如果不是唠叨就是打骂,孩子必然把你的话当耳旁风,心理上也会产生反感。
善待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们总是有许多希奇古怪的想法和做法,用开水去浇花,说用冷水花会感冒的,把电动车拆开说是看看为什么它会自己开,是不是有司机在里面……作为一位幼儿园老师,怎样去教育幼儿,对于他们的好奇心给予正确的引导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当然一味的指责他们是不对的,很巧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建议我们幼儿园教师应该用一颗童心去理解孩子,做他们的伙伴,从中把孩子引向正确的人生之路。
我们班的潘乐岩就是这样的孩子,看,小朋友又来告状了。
“老师,毛毛把毛巾扯坏了!”孩子们拉着我来到厕所里,可不是嘛,原来很平整的新毛巾已经皱来一起了,毛巾上还拖着几条长长的线,地上也有几根。
毛毛低着头看着毛巾,很难过的样子。
“老师,您看,这毛巾都不好用了。
”孩子们嚷着。
“我想,毛毛一定有他这样做的原因,让我们听他讲一讲他为什么把毛巾弄成这样,好么?”孩子们都静下来了,“我看见毛巾上有个线头不好看,我就想把它揪下来,可是越揪越多,怎么也揪不完,毛巾就成这样了。
”“原来是这样,毛毛并不是故意的,他不知道毛巾用许多线横竖织成的。
”一场风波就这样平息了。
孩子就是天真可爱的,“闯祸”并不是他们的初衷,他们只是想用自己的双手去尝试着解决一点问题,作为教师要用童心去理解孩子,给孩子留一份想象与创造。
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的错
区域活动时,宇宇把凯凯的脸给抓伤了,对于孩子犯错,作为老师应该给予批正。我批评了他,并且让他向小朋友道歉。临放学时,我怕他带着情绪,让家长误解,我说把今天你抓伤凯凯脸的事跟妈妈说说。
在第二天入园时,宇宇的妈妈找到老师,非常生气地跟质问我:别天孩子打架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我家孩子老实就把坏事都推到他身上。看到她的样子,我心平气和地跟她解释:我已经问过了,他去抢小朋友的彩图,人家不给,他就动手了。她听我这么说,扭头就走,还边走边说:我家孩子的脸上就从来没干净过。听那意思,是他的孩子经常吃亏。
家长是孩子的标杆,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以什么态度对待孩子的错误,直接影响着孩子,宇宇妈妈对孩子犯了错误,帮着孩子一起找理由,就会让孩子学会这一招,一旦他犯了错,老师批评到,他就会迅速将矛头指向别人,某某也怎么样了。
对家长的护短,我想告诉她:孩子犯错是可以纠正的,但家长帮着孩子犯错,这个错可能一辈子都难以纠正。
如何对待孩子的发脾气
1、置之不理现在的孩子特别的聪明,有时为了让家里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就会想一些办法,比如说苦恼,发脾气,其实作为家长,在孩子苦恼时,你只管干你的事。注意不要看他,即使只是瞥了他一眼,他也会受到鼓舞继续闹下去。这是最见效的方法。气头上的孩子,大人的说理、搂抱都不会太奏效。只要你沉住气,就是不理孩子。孩子在最终放弃这个行为之前会加倍的哭闹,你要坚持住。也可以讲几句简明扼要的话:“你不哭了咱们再一起玩。”不要多说。如果孩子哭闹的更厉害也不必介意。必要时把这话重复一次。孩子不再发脾气时,若无其事地欢迎孩子回来就行了:“过来吧,咱们去街上玩。”不要说:“你刚才哭真是太不懂事了,”一类话。2、表扬和鼓励孩子不发脾气时必须表扬他,但要注意说话方式。可以说:“你能安安静静地看画书,我很高兴,你真听话。”不要说:“你没有发脾气,真是好孩子!”不要强调“发脾气”这个词。孩子发起气时是为了引起你的注意,或是他心情不好。为此应教孩子用正确的方法获得你的注意和表达他的沮丧情绪。示范给孩子正确的做法,告诉他你碰到困难时是怎么做的。不要冷落孩子,孩子表现时,更要关注他,给以表扬。3、尽量避免诱发孩子发脾气的场合和情境如果任务或玩具太复杂了,孩子会因完不成、不会玩而沮丧,你可以把任务定得简单点,让孩子能够完成。必要时提供帮助。当孩子变得急躁时,你可以给他一点提示,或说几句鼓励的话,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但不要包办代替。应避免孩子过分疲劳或兴奋。要在他玩的筋疲力尽和极度兴奋之前,结束活动,以免孩子控制不住情绪。4、不要让孩子发脾气来逃避责任应让孩子明白,发脾气不能帮助他逃避任务。向孩子讲清楚:他的任务若不干会给他惩罚;随他怎么发脾气,任务必须完成。如果孩子就是不完成,就给他应得的惩罚。惩罚之前先给他一些警告。惩罚之后让他继续完成任务。
家长如何鼓励孩子的好奇心
一、从毁坏中训练好奇心
如果孩子对一些玩具或者其他事物产生好奇心,想进一步了解时,与其担心孩子毁坏东西,不如教给孩子这些东西的使用方法。
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来玩玩具,并且在玩的过程中,告诉孩子这些东西为什么会自己动起来,必要的时候可以和孩子一起拆开玩具来研究一下它的内部构造。
1、训练好时机
妈妈在厨房里忙着做饭,让孩子一个人在客厅里玩耍。
一个人玩着没意思,看着漂亮的玩具汽车,孩子突然有了想把它拆开来的想法,看看汽车的轮子为什么会转呢?一会儿,地上就多了一堆零件,可是当孩子想把它装起来的时候,却发现怎么也装不上去了。
孩子把玩具拆开来,只是想了解它为什么会自己动起来。
孩子因为对玩具产生了好奇心,想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这是孩子迈开了探索未知世界的脚步。
如果大人在这个时候对孩子批评,甚至打骂,都会让孩子刚刚萌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受到打击,阻止了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进取心,对孩子将来的创造能力都有很大的影响。
2、妈妈不要这样说
当妈妈从厨房出来,看到被孩子拆成一堆零件的玩具汽车时,怒火一下子爆发了。
妈妈非常生气地对着孩子说:“爸爸给你买的玩具汽车,你怎么刚玩几天就把它拆了,下回再也不给你买玩具了。
”
二、从模仿中训练好奇心
如果孩子对妈妈在厨房忙碌的动作产生兴趣时,妈妈可以安排孩子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让他洗黄瓜、西红柿等,帮着妈妈拿调料等。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就可以了解一些蔬菜的特性,观察食物生熟前后的变化等,使好奇心得到了进一步的满足。
而且,还有可能更好地激发孩子更深层次的好奇心,培养探索事物的能力。
1、训练好时机
看着妈妈进了厨房准备做饭,孩子也跟进去在妈妈的周围打转,不是摸摸这里,就是看看那里。
看着妈妈在择菜,孩子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拿起一根大葱来。
孩子学习和模仿的能力很强,当看到妈妈在厨房忙碌时,孩子也想帮妈妈来做一些事情。
这时如果妈妈认为孩子这是在捣乱,不让孩子参与这些家务活,会打击孩子参加劳动的积极性。
孩子在探索周围环境时受阻拦或受挫,那么他做事就很容易放弃,这种性格甚至会贯穿其一生,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很听话、很顺从,遇事听天由命,但是,他们会没有主见,遇到很复杂的事情时,往往不知所措。
2、妈妈不要这样说
妈妈看到孩子拿起了大葱,一把抢下来,说:“你别在这给我捣乱了,去外面客厅自己玩去!”然后拉着孩子的手,把他带到客厅的沙发上,自己回到厨房继续忙碌,并随手关上了厨房门。
三、从实践中训练好奇心
如果孩子想要弄明白“花生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时,妈妈可以找两个花盆,让孩子在两个花盆里分别种下炒熟的花生和生花生。
等过一段时间,一盆花生长出幼苗,一盆没有长出来时,再告诉孩子事情的真相。
1、训练好时机
孩子吃着妈妈买来的花生,问妈妈:“花生是怎么来的?”妈妈说:“花生是花生豆在地里长出来。
”隔几天,孩子拿着铲子在地上挖了一个坑,把剥好的花生豆一粒一粒地种在土里。
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在我们成人看来可能很可笑,这时候千万不要嘲笑孩子。
面对孩子的这种探索和实践的方法,妈妈一定要认真对待,千万不要用成人的思维来告诉孩子这样做是错误的,这样就会束缚孩子的想象力。
2、妈妈不要这样说
看见孩子把花生豆种在土里,妈妈又是生气又是好笑,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啊!炒熟的花生怎么能种呢?”
四、从声音中训练好奇心
如果孩子对敲打东西产生的响声感兴趣时,妈妈可以专门找一些不同质地的物品,比如说,塑料盆子、不锈钢锅、玻璃杯子、瓷碗等等,让孩子用筷子来敲,看看筷子敲打到这些不同质地的物品上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这样反复敲打一段时间以后,可以用布蒙上孩子的眼睛,妈妈用筷子来敲打这些不同质地的物品,让孩子根据这些不同的声音来判断妈妈敲打的是什么物品。
这样不但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还能让孩子在玩中知道一些简单的物理学知识。
1、训练好时机
到吃饭的时间了,大家都坐在餐桌旁准备吃饭,孩子也坐到了他的小椅子上了。
看着桌子上摆放的筷子和碗,孩子拿起筷子敲了一下玩,听到筷子敲碗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孩子很高兴,拿着筷子不停的敲碗,妈妈说了让孩子别敲了,孩子就是不听,“叮叮当当”地响声吵得大家都没法安静吃饭了。
孩子敲碗时,会对发出的响声感觉很好奇,而且敲不同的碗或者盘子都能发出不同的声音,这让孩子有了探索的欲望,他想知道敲这些东西为什么会发出这些不同的声音。
这时妈妈的呵斥或者阻止,都会限制孩子的求知欲望,让孩子失去了学习知识的好机会。
2、妈妈不要这样说
妈妈抢过孩子手里的筷子和碗,说:“让你别敲了,你怎么不听呢?你这么不听话,我以后不喜欢你了!”
五、从游戏中训练好奇心
孩子在玩搭积木的游戏时,突然推倒刚搭起来的“小房子”时,妈妈可以问孩子为什么要推倒这些刚搭起来的房子呢?然后可以让孩子把搭好的房子按照顺序一块一块地拆下来,告诉孩子在拆的时候房子不会塌就说明孩子搭的房子很结实。
通过这种非常规的玩法,才能让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正常地发挥。
1、训练好时机
妈妈和孩子在地毯上玩搭积木的游戏,在妈妈的指导下,孩子好不容易才搭起了房子,妈妈还没来得及表扬孩子,孩子却一把推到了刚刚搭起来的房子。
孩子将搭好的房子推倒可能是想知道房子推倒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房子被推倒时积木会朝着哪些方向散落?孩子这种不按常规方式玩游戏的态度,正是说明了孩子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如果爸爸妈妈引导好的话,孩子的这种探索欲望会转变成创新思维,这会为孩子将来学习知识、学会独立思考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妈妈不要这样说
妈妈看着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帮孩子搭起来的积木房子在顷刻间“土崩瓦解”,非常生气地对孩子说:“看看你,好不容易把房子搭好,就这么推倒了,下回再不陪你搭了。
”
如何应对孩子的千变
天气有点闷,幼儿的精力又旺盛,常规活动时幼儿显得很躁。晨间谈话的时候,我在上面点名,幼儿在下面有的说话、有的玩耍,完全没注意我的指令。我正想喝止,提醒他们安静下来,突又想到这样的办法治标不治本,于是灵机一动,对着孩子说:“来,我们现在谁都不要说话,竖着耳朵听。你仔细听,听到了什么声音过一会老师请到你,你就起来告诉大家。”顿时,教室一片安静,大家都在仔细的寻找更多的声音,过了不多久,小朋友都能说出他们当场听到的很多声音:小鸟声、水声、对面马路汽车开过的声音……有的幼儿还会描述他听到的声音感觉,老师告诉幼儿,如果这些声音象录音机一样把它们同时放大,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声音就会成了噪音,耳朵就没法清静,长期这样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身理健康。接下来几天,我变化着玩法,比如我让幼儿闭上眼睛,然后老师用铅笔敲敲杯子等凡是能弄出比较有趣的声音来,再让幼儿猜猜老师发出的声音是什么,再进行节奏练习。还有一种变形玩法,就是传悄悄话,请一名幼儿出来看老师口型说什么,然后用小声的声音传给他的好朋友,好朋友听了后,按指示玩游戏,如“请你帮老师拿点名册来。”等。这些“听声游戏”有助于孩子养成保持安静、沉默的习惯。这也是诱导孩子们服从命令的好方法。小朋友们对这些游戏很有兴趣,几天下来,幼儿安静了许多,说话声音也轻了。所以我也总结出: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必须在万变中去“应付”幼儿的千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