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必读:家长把孩子的磕碰放大化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发布时间:2020-06-13 幼儿园科学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幼儿园家长会游戏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新学期,在孩子们度过分离焦虑,逐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他们像一匹小野马一样,逐渐被幼儿园的新鲜所吸引,他们跑、跳,一群孩子一起转个圈圈,也会使他们高兴地尖叫,玩的不亦乐乎。但接踵而来的是在所难免的磕磕碰碰,腿上青一块,脸上划一下.……

不同的孩子对于自己身上的伤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孩子年龄小,疼痛神经不是特别发达,转移注意力也快,所以有的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受伤了,有的孩子绊倒后会使劲的大哭,也许并不疼,但是孩子认为自己摔倒了就是受委屈了,所以看似没有伤的伤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哭闹不止,也有的孩子会主动跑过去给老师报告,但是只要不是生气的打闹,这种小伤孩子都会一笑了之……

不同的家长对于孩子身上的伤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些家长喜欢上演大闹幼儿园的大戏,可是这样做,受伤的不仅是幼儿园和老师,还有我们要努力想要呵护的孩子们,有的家长则开始过分关注孩子的身上有没有受到伤害,甚至见到孩子检查一遍又一遍,生怕孩子那里有点伤。责怪老师,是溺爱孩子的家长们惯用的方法,他们认为孩子磕到摔到老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要为孩子负责。

但是家长们没有想过,孩子很小的磕碰是很正常的,老师很难时时关注到每个孩子,老师也只能是尽量让孩子们在安全的空间里活动,并且把孩子受伤的程度降到最轻,幼儿园也为了孩子们减少磕碰现象,做了各种安全措施。可是有的家长就是抓住孩子的伤不放,一味的责备教师,或一味的吵闹孩子……

家长把孩子的磕碰放大化会产生的后果

1、孩子不敢再有大动作的出现,孩子正是骨骼发育的时期,适当的锻炼可以增强孩子骨骼的强韧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可是因为家长的过分关注,孩子不再爱动,体质逐渐下降。

2、特别是小班孩子语言沟通能力不强,所以孩子们的友谊都是在玩耍跑跳中获得的,家长过分关注孩子安全,让孩子失去沟通的机会和玩耍的乐趣,严重的孩子很有可能自闭。

3、过分的责备教师,让教师不敢再让孩子外出大量的活动,孩子们内在的躁动得不到释放,心情会压抑沮丧,越来越消沉。

4、孩子是活泼好动的,那么如果一个孩子没有磕碰摔到,那么孩子的童年将是不完整的。

所以家长朋友们要用正确的心态来面对孩子的磕碰现象,不要过分夸大,也不要视而不见,为孩子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打好结实的基础。[一起合同网 wwW.Hc179.Com]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孩子喜欢什么样的家


曾有专家对小学和幼儿园的孩子作了“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家”的调查。结果发现,孩子们对父母和家庭的要求放在首位的并非是经济、物质条件,他们对吃的、穿的、用的和玩的东西似乎都不大在意,相反,却很关注自己的家庭精神生活。最喜欢的家有下列几种:

和睦、团结友爱的家。孩子们最喜欢爸爸和妈妈和和气气,不吵架,不斗嘴。全家老小和睦相处,让家里始终充满爱。

活泼、欢乐幽默的家。孩子们喜欢家里充满笑声和歌声,希望父母能抽出时间和自己一起玩,做游戏或讲故事。

求知、好学上进的家。孩子们说,看见爸爸妈妈每天晚上都看书学习,自己也愿意翻书看画报。有的说,我的爸爸妈妈天天晚上不是看电视,就是打牌、下棋,乱哄哄,使我也不能安心学习。

文明、民主的家。孩子们都喜欢自己的家讲文明、讲民主、讲礼貌,尊老爱幼,团结邻里,有事能一起商量,每个人都能发表意见。

整齐、清洁的家。孩子们都希望有个干净、整齐的家。孩子们还希望自己的父母在家里不要吸烟。

从以上要求中不难看出,孩子最关心的是家庭气氛和对他们采取的态度。他们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应该有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在这种良好的家庭中生活,最利于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相反,他们最头痛的是气氛冷淡、紧张、沉闷、专横、毫无生气的家庭。

育儿观念:想要什么样的孩子,就做什么样的家长吧


幼儿园阶段,是孩子奠定行为习惯、情感模式、健康基础的重要时期。国家之所以反对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因为孩子还不具备学习的基础条件,还需要在体验中无忧成长。家长之所以参与到幼儿教育小学话,是因为在利益、观念、效仿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对孩子成长给予过高期望的非理智行为。

有人曾形象的说:小学看孩子能上清华北大,初中看孩子能上985、211,高中最后想爱上哪上哪,考完就得了。俗话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如果不去焦虑孩子的未来,不去渴望孩子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而是以平常心对孩子,踏踏实实进行教育引导,可能孩子会带给家长很多惊喜。个人认为,以下几句话值得家长从小抓起:

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到幼儿园以后就要独自穿衣、吃饭,家长在家里也要给孩子灌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理念,不要再去喂饭、帮助穿衣,背书包,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情,就放手让他去做。一个具有良好独立性的孩子,才能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照顾好自己。其实,幼儿在独立做事过程是一个锻炼和成长过程,不仅在思维上强化独立意识,更在行动上获得自我认可,也在协调性、专注力、控制力等方面得到锻炼。

二、用过的物品放回原处。这是一句受用终生的良言,也是伴随一生的好习惯。很多孩子玩完玩具家长收拾,脱完衣服家长归拢,写完作业家长帮整理书包,长大以后丢三落四、生活秩序混乱。要想杜绝这些问题,从小就要强化用过的物品放回原处的观念,这是完整做事的总结性动作。比如,孩子读完书,一定要把书放回取来的地方;用完文具,一定要把文具放回指定位置,这些习惯训练在初期可能会花费很多时间,需要家长不断提醒,但一旦养成,孩子和大人都会非常省心。

三、做时间的主人。小孩子的世界中没有时间概念,但家长要从小交给孩子做时间主人的观念。比如,每天固定时间做固定的事情,让孩子逐步认清做每件事都需要花费时间,在一件事上磨蹭就会影响后续的事情。时间概念的强化要从小做起,家长要通过游戏、竞赛、掐表、体验等多种方式,让孩子明确做时间的主人是快乐的。

四、运动让人很快乐。健康是人生第一要事。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运动习惯,对于幼儿来讲,自由奔跑、大滑梯、荡秋千、踢小球都是非常不错的游戏。家长最好给孩子组建一个运动小分队,集中社区内的小朋友在固定时间一起玩耍。幼儿在集体游戏中会体验到矛盾冲突、竞技比赛等多种交往方式,能够让孩子体会到生命释放的快乐。

五、每天阅读一小时。阅读和一日三餐一样,是生命成长的必需品。家长要像提供依然三餐一样重视精神营养的供给,选择优秀读物,陪伴孩子阅读。从小奠定良好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收获知识,更重要的打开孩子的精神世界,让孩子体会到读书之乐、生活之美。

家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我所提到的观点是最基本、最受益的要求。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想要什么样的孩子,就做什么样的家长吧。

什么样的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


什么样的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现在从事感统训练这个行业,接触的家庭多了,发现小孩身上的很多问题都是来源于家庭因素,并不一定就是本性如此,可见家庭教育多么重要!我们中国的父母就是缺少家庭教育这方面专业的知识,只能从以往自身家庭的教育模式去教育小孩,甚至有的反其道而行之,真是社会的一个悲哀,父母其实也很无能为力。

中国式的家庭比较喜欢一手包办,看到小孩做事慢吞吞,而且怎么也做不好,就直接帮他做了,最后导致孩子什么都做不好,依赖别人。有些家长会说她的小孩总是拖拉,不愿起床,她没办法就只能什么事都给他做了,其实家长大可不用管他,他喜欢睡就让他睡,喜欢拖拉就让他拖拉,等他到学校自然就有老师批评,才能慢慢养成他的时间观念,而且一手包办家庭的孩子自理能力总是很弱,又很懒散,就是挂个饼在他胸前也会饿死的那种人。

好像越来越多家长都抱怨小孩懦弱,没有主见,或许大部分还是家庭因素起作用,如果你的父母比较权威,很少有让孩子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也很少让孩子做选择,一味的从自身出发,为孩子安排这安排那的,孩子受欺负了立即就挺身而出,没有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那他们又如何成长呢?只能是唯唯诺诺。有了家庭的保护伞,我又何须坚强、自立?你说往东我就往东,你说往西我就往西,连站在十字路口耗时间、费脑力去思考往哪走都不需要了!

什么样的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

什么样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最好


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

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开,但不能没有爱.

尊重是最深层次的爱!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否认孩子父母亲的其中一方,等于无意识里也否认了孩子的一半。孩子是由父母的细胞结合而来,因此每个孩子的潜意识都希望爸妈是结合的。然而,夫妻能够一同生活已是一件不容易之事,更何况期待每对夫妻都能白头偕老?因此夫妻离异时有所闻,重点是当夫妻分开时,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我们是否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呢?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它们像心灵的食物,若是得不到,会令人感到空虚沮丧。

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那么,孩子是透过什么方式与父母连接的呢?如同前面提到的,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为透过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觉“我们是一起的”,这就是归属感的需求。

因此,孩子不会去管所做的内容是什么,有时甚至是触法也不管,因为强烈的心理需求就像饥饿时只要能吃饱,甚至犯险去偷食物。因此,我们要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需求,也就是他必须与父母双方都有所连接,这样才能满足心中的归属感需求。

如果孩子对其中一方的连接有所缺乏,将会让孩子感到空虚遗憾,而最令孩子难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内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样,结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例如,妈妈常说爸爸不好、不认同爸爸,孩子为了能和爸爸连接,会采取强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发生相同的事。但因为这不被妈妈允许,所以孩子表面上会听妈妈,然而私底下会像爸爸,甚至在潜意识里跟随着爸爸的命运而不自知。当我们否定自己的先生/太太时,我们正在给孩子什么样的信息呢?“你爸爸是懒惰、不负责的人,你以后不要像他一样!”“你妈妈死爱钱,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你妈妈爱唠叨,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唠叨!”

“你妈妈都不顾家,你以后千万不可以像她一样!”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肯定会出现这些行为:懒惰、不负责、死爱钱、爱唠叨、不顾家。为什么?因为他心里强烈需要和他的父母连接,但有关他爸爸/妈妈的信息却全是负面信息,他当然只能跟这些信息连接,做出相同的行为来满足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

有人说,我只放在心里没说出来呀!不要自欺欺人了,孩子的感觉无比敏锐,就算表面上没说,如果你心中有这些信息,一定会在无意识里显露出来,而你的孩子一定会感受到。当夫妻因为对方的行为而否定他/她身为父母的身份,孩子就会和被排除的一方做出相同的行为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当你越不尊重对方,孩子就会越像他/她。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既然与父母连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信息来满足孩子连接父母的需求。

“孩子你真了不起,你和你爸爸一样真聪明!”“你和你爸爸一样讲义气!”“你和你爸爸一样人缘儿很好!”“你和你爸爸一样很孝顺!”“你跟你妈妈一样很善良!”“你跟你妈妈一样很有爱心!”“你跟你妈妈一样喜欢学习!”“你跟你妈妈一样做事很认真!”

不只是称赞孩子,重点是称赞孩子“像爸爸”“像妈妈”的地方,透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朝好的信息方向与爸妈连接,心中对归属感的渴望也会得到满足。要尊重另一半是孩子的爸爸/妈妈,并允许孩子和他/她连接:

“如果你像你爸爸,我会很高兴。”

“如果你像你妈妈,我会很高兴。”

当孩子连接的渴望被允许了,就不会那么强烈地在暗地里连接那些被否认的缺点。尤其是离婚的父母若能这样做,孩子必能有好的发展,他们会学到大人有时候会吵架,夫妻有可能会分开,但是他们却能承认彼此的位置,也承认对方的父母身份,这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身教,也是莫大的祝福。

因此请记住,千万不要因为另一半的行为,否定他们是孩子父母的身份,因为事实不会因为隐瞒而改变,否认或隐瞒只会令孩子在无意识里被否认。

相关推荐

  • 怎样面对幼儿园孩子的磕碰现象 在孩子们度过分离焦虑,逐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他们像一匹小野马一样,逐渐被幼儿园的新鲜所吸引,他们跑、跳,一群孩子一起转个圈圈,也会使他们高兴地尖叫,玩的不亦乐乎。但接踵而来的是在所难免的磕磕碰碰,腿上...
    2021-05-12 阅读全文
  • 孩子喜欢什么样的家 曾有专家对小学和幼儿园的孩子作了“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家”的调查。结果发现,孩子们对父母和家庭的要求放在首位的并非是经济、物质条件,他们对吃的、穿的、用的和玩的东西似乎都不大在意,相反,却很关注自己的家庭...
    2020-12-04 阅读全文
  • 育儿观念:想要什么样的孩子,就做什么样的家长吧 幼儿园阶段,是孩子奠定行为习惯、情感模式、健康基础的重要时期。国家之所以反对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因为孩子还不具备学习的基础条件,还需要在体验中无忧成长。家长之所以参与到幼儿教育小学话,是因为在利益、观念...
    2020-06-20 阅读全文
  • 什么样的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 什么样的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现在从事感统训练这个行业,接触的家庭多了,发现小孩身上的很多问题都是来源于家庭因素,并不一定就是本性如此,可见家庭教育多么重要!我们中国的父母就是缺少家庭教育这方面专业的知识...
    2020-11-24 阅读全文
  • 什么样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最好 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 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开,但不能没有爱. 尊重是最深层次的爱!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否认...
    2021-08-14 阅读全文

在孩子们度过分离焦虑,逐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他们像一匹小野马一样,逐渐被幼儿园的新鲜所吸引,他们跑、跳,一群孩子一起转个圈圈,也会使他们高兴地尖叫,玩的不亦乐乎。但接踵而来的是在所难免的磕磕碰碰,腿上...

2021-05-12 阅读全文

曾有专家对小学和幼儿园的孩子作了“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家”的调查。结果发现,孩子们对父母和家庭的要求放在首位的并非是经济、物质条件,他们对吃的、穿的、用的和玩的东西似乎都不大在意,相反,却很关注自己的家庭...

2020-12-04 阅读全文

幼儿园阶段,是孩子奠定行为习惯、情感模式、健康基础的重要时期。国家之所以反对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因为孩子还不具备学习的基础条件,还需要在体验中无忧成长。家长之所以参与到幼儿教育小学话,是因为在利益、观念...

2020-06-20 阅读全文

什么样的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现在从事感统训练这个行业,接触的家庭多了,发现小孩身上的很多问题都是来源于家庭因素,并不一定就是本性如此,可见家庭教育多么重要!我们中国的父母就是缺少家庭教育这方面专业的知识...

2020-11-24 阅读全文

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 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开,但不能没有爱. 尊重是最深层次的爱!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否认...

2021-08-14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