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的孩子是幸福的
发布时间:2020-06-02 幼儿园幸福的我说课稿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指出:“为儿童提供实物,鼓励儿童自我操作、自我探索”。下面结合自己平常工作中的几个案例,谈谈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应用。华师大版本中班教材中有一个活动《幸福七彩泡》,开展这个活动时,在我们和家长的帮助下,孩子们每人有了一个吹泡器,吹泡器出口处有的是圆形的,有的是梯形的,有的是方形的,有的是三角形的。孩子们在院子里吹泡泡,这可是一件好玩的事情,他们乐此不疲。出口处是三角形的吹泡器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呢?方形的呢?我的问题一出,孩子们便探索起来,我看看你的,你看看我的,最后就有答案了。无需说教,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和观察就了解了泡泡的形状都是圆形的,而且他们也体会到了吹泡泡的乐趣。
还有一个活动叫《好玩的气球》,当时班里正巧有一些气球,我便分给了孩子们,让他们自由地玩。孩子们或抛气球,或把气球吹起来再撒气,玩得不亦乐乎。通过玩气球,孩子们了解了气球的一些特征,感知到了空气的存在。[述职报告之家 WWW.Ys575.cOM]
为了丰富孩子们的户外游戏,我们动员家长给孩子做了许多沙包。你看,孩子们玩得多么高兴:他们或抛接沙包,或将沙包放在头顶上,或夹着沙包跳跃,或一起玩丢沙包的游戏……一个小小的沙包,带给孩子的不仅是乐趣,也促进了他们多方面的发展。此外,生活中为了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我们还给他们提供了多种操作材料,比如用纸板做成鞋子,再在上面打洞系上一根带子,让孩子们练习系鞋带。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孩子们在动手的过程中很多方面都获得了发展。
探索中的孩子是幸福的,愿每个孩子都能拥有这样的一种幸福!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给孩子一次探索的机会
由于明天要上《三只蚂蚁》和《蚂蚁搬豆》,所以今天我特地安排孩子了解蚂蚁的一些常识,给活动准备一些感知经验。
在教室里稍做要求后,请孩子带上一次性杯子出发了!赵老师提醒我说:“现在可能捉不到蚂蚁的,你应该在明天晨间活动时放些饼干屑,然后做完早操就可以捉到了!”当时,我马上为自己的莽撞感到惭愧,其实我自己也没有捉过蚂蚁,甚至由于小时侯的因素对蚂蚁有种恐惧的感觉,虽然我看过一些关于蚂蚁的常识,但是捉蚂蚁心里还真没有底。
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也为了给孩子一次探索的机会,就带着孩子们出发了!
来到操场上,孩子们十分兴奋的带着杯子四处寻找,看着,跑着。
赵老师在几个垃圾筒旁边放了一些饼干屑。
因为没有蚂蚁,孩子们似乎有点遗忘了要干的事情,有的男孩子甚至开始追跑起来。
当一位新来的小朋友在干的水池边缝里捉到一只蚂蚁时,孩子们的兴致重新被点燃。
他们开始在边缝中找了起来,他们仔细的搜寻着。
看着他们认真细致搜寻而又充满好奇的模样,我忍俊不禁的笑了!
不一会儿有一两个孩子大声的叫起来:“这边有蚂蚁!”原来,赵老师放的饼干屑起作用了,虽然没几只蚂蚁,但孩子们的兴致如热浪翻滚。
接着又发现其他两只垃圾筒那里也出现了蚂蚁!孩子们争抢去捉蚂蚁。
虽然到最后5个杯子中一共捉到十几只蚂蚁,但是在捉的过程中我已经感受到了孩子参与活动的快乐!
周围的世界对孩子来说都是无比的神奇,他们有着及高的探索欲望,这就需要我们给孩子一定的探索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进行快乐有效的学习。
而作为新教师的我,应该时刻带着一颗虚心好问的心,要经常与比我年长的老师交流、询问,减短自己冗长的摸索,从而实现有效的教学!
教育随笔:爱探索的孩子
一次,壮壮小朋友用放大镜不停地看着他的一盆“文竹”,教师站在一旁不知道他想做什么,刚想开口问个究竟,但又不忍打断壮壮,于是一直站在一旁看着。
一会儿,壮壮回过头来,对老师说:“我终于看到文竹的茎上有白色的像鱼鳞一样的东西了。”我也凑过去,拿起放大镜仔细地看了起来,原来真有一些。他兴奋地告诉我,“这才是文竹的叶子,我们看到的文竹的叶子其实是它的茎。”
案例分析:壮壮在活动中,比较具有问题意识观察也很耐心,而且幼儿在活动中,对材料的敏感说明孩子对身边事物比较有好奇心,而且养成了观察的好习惯。
改进方向:在探索中教师和幼儿的经验是互动的,有时是教师借助材料给予幼儿以启发;有时幼儿借助材料,通过观察发现让教师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所以老师应该及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孩子的问题意识,产生与生活实践,那么实践中,孩子如何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呢,老师此时的角色就举足轻重了。
珍视孩子的探索与操作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探索与操作”既能满足幼儿动手和交往的需要,又因充满新奇和刺激而深受孩子们青睐。因此,它是孩子学科学的必经之路。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就是探秘,探秘就是乐趣。许多有科学成就的人终身忘不了爱因斯坦这句誓言,把它当作座右铭,他们认为:当今不少自然科学书术语过多,枯燥乏味。其实,培养孩子爱好自然科学,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论,多么昂贵的设备,只需我们珍视孩子们可贵的好奇心,让孩子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下自由操作、探索、想象、创造,并加以积极引导,这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纲要》中的科学目标中第一条就明确提出: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的,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首先,我们对幼儿的观察技能进行了训练,使他们学会了用各种感官去考察事物。老师要及时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和感知活动机会,才能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科学的兴趣。为此,我们在区域化学习活动中特别注重了这一方面的材料投放和内容选择。选择的内容是幼儿感兴趣的,是符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所以作为一个有心的老师就要善于在活动中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兴奋点”,并善于把幼儿自发的观察纳入到教师有组织的活动中去。例如:我们在科学区提供了多种视觉材料,开展了相应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通过观察,找出其共同特征与特殊之处,从中发现其外形特征的各种变化;提供香水、鲜花、水果、蔬菜及其他有特殊气味的物品,让幼儿通过嗅觉分辨各种气味,通过气味来识别不同的物品;提供各种布料、各种植物的杆、不同温度的物体等,让幼儿通过触摸增加对物体的认识;提供各种食物和无害液体等味觉材料,让幼儿通过品尝,识别各种物体的味道。
其次,我们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幼儿天生的好奇心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基础。好奇心又是兴趣的先导,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就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从而使幼儿主动学习科学,“迷”上科学。但是,低估孩子学习科学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虽然孩子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很强烈,但还是需要我们善加引导才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还能丰富他们的想象、活跃他们的思维。例如:到了冬天,孩子会有这样一个问题:“冬天为什么我们的嘴里会冒白气呢?”对于这样的问题,老师光凭用嘴说是解释不清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幼儿做“水的三态变化”的小实验,这样的活动既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增强其观察的兴趣,又可以使幼儿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学习科学知识活动。这样的活动最容易被幼儿接受,同时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
再次,我们重视了幼儿积极参与的意识,引导他们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幼儿园科学教育不仅要让幼儿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而且要让幼儿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让幼儿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幼儿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他们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而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们可以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例如:在科学活动《如何使物体移动》中,幼儿会尝试用多种方法使物体移动,在活动过程中,出现了用手推、拍、拉、滚,用脚踢,用水冲,用一个物体去作用于另一个物体等等的热闹场面。由此看来,有多种正确答案的提问能充分唤起每个幼儿以往的经验,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性,并使幼儿按自己的理解去解答问题。在活动中,幼儿不仅获得了有关力的经验,而且发展了独立性和扩散性思维能力。
最后,我们强调了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在这一方面,我们主要结合了幼儿的一日生活,利用各种机会,随机地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我们幼儿园的课题研究是《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因此孩子们十分喜欢绘画活动。趁此机会,我们及时鼓励幼儿大胆使用颜色,鼓励幼儿把绘画使用的颜色与人们所穿衣服的颜色和周围环境中的颜色进行比较。在比较过程中,幼儿不仅对颜色有了较精细的区分,而且学习了认识事物的方法。与此同时,我们还引导幼儿注意食物的变化,青菜炒熟之后变小了,大米煮熟之后变大了,螃蟹、大虾煮熟之后会变颜色等等,这都是孩子们重要的科学经验。另外,日常生活中的散步也是孩子们学科学的好机会,散步时,让幼儿注意树木的变化、天气的变化,或者让幼儿闭上眼睛,听一听有什么声音,再睁开眼睛看一看声音是从哪里来的。
探索与操作活动一般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的。因此,我们老师要尊重孩子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注意观察,珍视孩子们的探索观点与操作过程,用心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给孩子充分探索的机会
户外活动结束后回到活动室,与平时一样,小朋友们都去入厕、喝水。
可是,我发现活动室内有几个小朋友聚在一起讨论着什么,我走近他们后发现每个人手里拿着一只蚂蚱。
见我过来,仲一彬小朋友马上问:“老师,蚂蚱的肚子一鼓一鼓的是在呼吸吗?”还没等我回答,李妍诺便说:“不对,呼吸都是用嘴,哪有用肚子的。
”这时候围拢过来的小朋友越来越多。
何不用这个机会做个实验呢?于是我请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是认为蚂蚱用嘴呼吸的,一组是认为蚂蚱用肚子呼吸的。
结果后一组的幼儿没几个。
“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
”我一边说着一边找来两个矿泉水瓶子,把里面装满水。
然后,把一只蚂蚱的头放在水里,身体固定在外面,而把另一只蚂蚱的肚子放在水里,头固定在外面。
孩子们在等待着结果。
待了一会儿,我们又去看的时候,孩子们一眼就发现了那只在动的蚂蚱。
杨博涵说:“老师,那只头在水里的蚂蚱憋气本领真高。
”不少孩子也是说“是”。
这时我把两只蚂蚱取出来放在桌子上,肚子在水里的一只死了,头在水里的一只仍在动。
我告诉孩子们:“蚂蚱是用肚子呼吸,而不是用嘴呼吸的,所以肚子浸在水里,它不能呼吸了,所以憋死了。
”实验结束了,我表扬了大家爱学习、乐于探索的精神。
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在大班的一次教学活动中,老师发给每一个小朋友一张白纸,然后要求孩子们以“我的幸福”为题画一副画。
按常理,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生活不可谓不幸福。
想必孩子们能画可画的“幸福”该会多么的多姿多彩。
出乎老师意料的是,满脸稚气的孩子们竟纷纷嚷着说他们不幸福。
那么自然是画不出的。
这是在中央电视台的某个栏目上播出的真实一幕,不免令人错愕。
我们不清楚这些声称自己不幸福的孩子在他们的同龄群体中究竟能有多大比例,乃至能否具有普遍性。
然而,谁都不会否认每一个孩子都应享有童年的幸福。
那么,究竟是谁拿走了本该属于这些孩子的幸福?实际上,拿走孩子幸福的事情并不鲜见地存在于现实中。
当孩子们被功利化的意图驱使着做完珠算背完唐诗练钢琴时,孩子与同伴交往嬉戏玩耍的幸福就被拿走;当孩子们在“不卫生”的呵斥中丢掉手中的泥团和毛毛虫时,孩子亲近自然发现自然的幸福被拿走;当孩子在一惊一咋的恐惧暗示中收回攀高爬下的冲动时,孩子尝试探索和冒险的幸福被拿走;当孩子吃饭时,在“不许说话”的教诲声中,停下七嘴八舌的讨论时,孩子自由畅谈表达自我的幸福被拿走……然而,更应注意的是,也会有以给予儿童幸福之名义而行拿走儿童幸福之事实:以物质上的百依百顺一味满足来纵容孩子的索取欲望和奢侈消费的虚荣,拿走孩子感受艰辛与挫折品味“来之不易,来则惜之”的幸福;以精神上的万般娇宠溺爱无度来加速孩子的自我膨胀与人格异化,拿走孩子在真实和平等中体验人际理解和合作的幸福;以生活中的包办代替无微不至来助长孩子的懈怠、娇气与孱弱,拿走孩子磨砺意志迈向独立体验责任与成功的幸福。
可见,锦衣丽服、华食美味不是孩子的幸福,昂贵玩具、豪华庭堂也不是孩子的幸福。
孩子的幸福在自由的游戏中,在猎奇的探索中,在无限的梦想中,在天真的欢笑中,在健康的成长中。
还给孩子本应有的幸福,呵护与珍爱幸福童年,实在是教育的根本职责。
和孩子一起成长是幸福的事
新的一年开始了,宝宝们又长大了一岁,一种说不清楚滋味的感觉弥漫在心头,和大家一起说来。或许我们的生活太忙碌了,在过去的这些日子里,常常感觉忽视了孩子心里真正的情感,只是记得在节日的时候给孩子买些玩具、蛋糕和漂亮衣服,就觉得是对孩子好了。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这些在单位间、同事间礼仪式的问候也慢慢的转到了我和孩子面前。过去的这一年,我到底为孩子做过些什么?这个大大的问号让我觉得无语,什么也没有,我没有真正的象她的朋友一样,走进过她的内心,我只是以我的忙碌为由,从早晨起来的快快快,到晚上的一边去,妈妈在打扫卫生、洗衣服,你自己玩会,这些其实都是自私的理由,忽然间我觉得孩子很孤独,想想我忙的时候她一个人坐在那里看书的样子,我就想起了在幼儿园里最后一个没人来接的孩子,盼着大门口有家人来接,却总也等不到人的感觉。或许很多年以后,对妈妈的记忆就是一个背影吧。或许有些难,想走进孩子的内心,象幼儿园里的歌声,大手拉小手。但为了对我的记忆不再是一个背影,就慢慢地陪孩子一起成长,这是件多么幸福的事
孩子自主地去探索和发现
课间活动中,大家各自做着各自的事情,有玩的,有看书的,有和朋友说悄悄话的,一切似乎都是这么自然。
忽然,一声很不和谐的叫声引起了班级内的骚动来,紧接着,就听见“老师,你来……”还是这声又尖又脆的声音,我不自然地就皱起了眉头来,心想:“这个文文又是谁惹她了。
”于是我问:“叫我有什么事妈?”这下文文突然做出贼溜溜的样子说:“老师,你来!”边说还不断地朝我这边挥手。
她的这种神秘感不仅也让我有了好奇,什么事非要我亲自过去看啊?于是我朝着他们走了过去,刚走到就听文文说:“老师,你看,瓶子里的小蝌蚪长出脚来了。
”我一看,真的脚出来,“哎呀,小蝌蚪先长出了后脚还前脚啊?”“后脚!”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这个问题记得在玩体育游戏时也是模糊了半天,当时随口一说看看我们班级里小蝌蚪到底是先长什么脚的,没想到孩子们并没有忘记,而是每天都在默默地关心着放在窗台上的小蝌蚪变化。
于是几天后我又问了大家:“现在我们的小蝌蚪长出什么脚了啊?”“前脚啦!”孩子们兴奋地说,“再过几天它的尾巴就没有了!”大家又叽叽喳喳地讨论了起来。
就这样,孩子们通过观察班级中的小蝌蚪很自然、很直观地就了解到了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而这种获得与了解并不是老师地教授,而是孩子自主地去探索和发现,获得了新的知识,而老师则是像是一条线,把孩子们一颗颗如珍珠般的知识点帮助他们进行了串连、整理,整合了新的知识经验,而这种经验相信会让孩子们印象更深,更真!
被孩子关心是一种幸福
我感冒了,喉咙疼得厉害,于是我就在杯子里泡上了些许金银花,以缓解喉咙疼痛。
张明辉小朋友看到我的杯子里有东西,就问:“老师,你的杯子里放的是什么?”
我说:“是金银花。
”
“金银花是干什么的?”
“治喉咙疼的!”
“你喉咙疼啊!”
我说:“是啊!”
“为什么喉咙疼……”张明辉一连串的问题,让我禁不住笑了。
不一会儿,张明辉又跑到我跟前,突然冒出一句:“老师,喉咙疼怎么还不喝水?”
“好的,老师马上喝。
”因为我带的是刚入园的小班孩子,才第二天,有几个孩子对新的环境不适应,一直在哭闹,我忙于照顾他们,真是没时间喝水。
“老师,水都凉了,快喝水吧!”我抬头一看,是张明辉把水端到了我面前,我连忙接过水杯,直到见我喝完了水,他才放心地去玩了。
一个三岁的孩子,却知道关心老师,他那一句句话语,当时感动得我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现在想起来,我都会禁不住露出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