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面包房里的猫》及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0-05-21 大班语言教案幼儿园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 大班幼儿园语言教案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幼儿园大班教案《面包房里的猫》”。让幼儿能随故事情节展开想象,尝试续编故事,理解故事的有趣情节,体验作品的诙谐情趣,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语言的重复性特点。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的有趣情节,体验作品的诙谐情趣。
2、能随故事情节展开想象,尝试续编故事。
3、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语言的重复性特点。
4、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故事的有趣情节,体验作品的诙谐情趣。
2、难点:能随故事情节展开想象,尝试续编故事。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8--12页《面包房里的猫》
活动过程:
1、越变越大的莫格
有一只猫,他的名字叫莫格,莫格身上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幼儿自主阅读,启发幼儿重点观察莫格的体型变化。
2、故事《面包房里的猫》
倾听故事
幼儿讨论:你觉得小猫变大好不好?会发生什么事?为什么?
教师再次讲述故事。
3、莫格的新故事。
变大的莫格还会遇到那些事?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莫格变大以后发生的事情。
活动反思: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的语言学习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
幼儿百科:猫,属于猫科动物,分家猫、野猫,是全世界家庭中较为广泛的宠物。家猫的祖先据推测是起源于古埃及的沙漠猫,波斯的波斯猫,已经被人类驯化了3500年(但未像狗一样完全地被驯化)。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小编推荐
幼儿园《面包房里的猫》教案
大班其他教案:面包房里的猫
目标
1、喜爱文学作品,体验猫变大后发生的趣事。
2、能随故事情节展开想象,尝试续编故事。
准备
1、图片
2、已简单了解酵母的作用。
过程
1、看看越变越大的猫。
一一幼儿分散自由结伴欣赏图片,教师启发幼儿重点观察图中猫的变化。
一一引导幼儿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小猫有什么变化?
一一这是一只面包房里的猫,它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大?让我们听听故事吧!
2、听听面包房里的猫的故事。
一一倾听故事第l节至第7节。
一一小猫莫格的家在哪儿?它是怎么变大的?
一一小猫是怎样越变越大的?它变得像什么?(帮助幼儿理解莫格在逐步变大)
一一引导幼儿讨论:你觉得小猫变大好不好?会发生什么事?为什么?
一一莫格越变越大,面包房里都装不下它了,它只好住到外面去了,你们猜它会碰到哪些事呢?
一一倾听故事后半部分。
一一洪水来了,是谁救了大家?它是怎样做的?
一一虽然莫格的变大,给大家添了不少麻烦,可是,也正因为它的变大才挡住了洪水,救了大家。
3、编编有可能发生的故事。
一一变大的莫格还会遇到哪些事呢?
一一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莫格变大以后发生的事情。
一一帮助幼儿整理续编的故事情节。(如:提示幼儿小猫变大后还会变小吗?会发生哪些事情呢?)
建议
1、活动后,提供角色指偶投放到区角,让幼儿跟着录音讲讲故事,也可根据自己续编的内容,自制指偶在区角中操作讲述。
2、活动中,也可让幼儿用肢体(借助身体的伸展)来表现小猫吃完酵母后,越变越大的形体,体验变化的乐趣。
附:面包房里的猫
胖面包师每天早晨很早很早就起床去做面包。他先在面团里放上酵母让面团慢慢胀起来,越变越大,再放到炉子里去烤成面包。
莫格是胖面包师养的小猫,每天早上都到面包房去捉老鼠。捉完老鼠,它就趴在炉子边上打瞌睡。
这几天,外面总是下大雨,小猫莫格追老鼠,淋得全身都湿透了。
胖面包师心疼地用毛中把莫格擦干,把酵母放到牛奶里让莫格喝下去。面包师说:“莫格,你受凉了,吃一点酵母就不会感冒了。”;莫格喝了有酵母的牛奶,又趴到炉子边上打瞌睡。
睡着睡着,莫格的身体胀起来,越变越大,越变越大。
一开始莫格变得像绵羊一样大。
后来它变得像马一样大。
再后来莫格变得像河马一样大。
莫格越变越大,面包房里都装不下它了。莫格只好住到外面去。它挡在马路上,汽车开不了,人也走不了。
面包师只好带着莫格往城外走去。他们走到一个山谷的河边,莫格饿得走不动了。
面包师回去把面包和面团都拿来给它吃,莫格吃了以后,身体又胀起来,变得像一头大象了。
莫格变得越大,越能吃,大家都来帮面包师给莫格送吃的东西,莫格还是吃不饱。
莫格就趴在小河边吃鱼。天下雨,河水越涨越高。突然,山上冲下来洪水。不好!洪水冲到城市里会把面包师和大家的房子都冲塌的。想到这里,莫格一下子就坐到河里去,洪水挡住了。
面包师跑去告诉大家,赶快躲到山坡上去。
莫格坐在山谷的河里,挡住了洪水,它的后边变成了一个大湖。
面包师和大家赶快修水坝。高高的水坝修好后,莫格才从河里出来。
它趴在山坡上看见面包房和其他的房子都好好的,心里很开心。大家给莫格挂上了奖牌,上面写着:越变越大的莫格,救了我们。
幼儿园《面包房里的猫》教案反思
故事活动作为幼儿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有其一定的教育价值。每个故事中蕴涵的深意需要通过老师的挖掘和合理引导让孩子获得,如何采取有效的互动策略,让幼儿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主动积极地理解故事背后蕴涵的道理呢?我在故事活动《面包房里的帽》中采取了以下策略:
1、鼓励幼儿自主观赏挂图,猜测故事内容后再听讲故事。
这种方式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幼儿倾听故事的兴趣,明确倾听故事的目的性。
孩子在观察过挂图后,理出的线索有:(1)猫生活在面包师的家里。(2)猫越变越大,房子里也住不下了。(3)变大的猫走在路上吓坏了司机,影响了交通。(4)猫累了就躺在河上休息,看身边的小朋友在湖上搭桥(第四张)。当我把故事讲给孩子听后,孩子很快发现:前三个线索找对了,可是第四张挂图的理解出错了,原来猫躺在河上不是懒而是为了挡住涌向城市的洪水。猜测的过程不但大大提高了幼儿对故事的兴趣,而且这种形式对大班孩子的观察、思维、理解力上都有了进一步的挑战。
2、寻找故事中的矛盾点(莫格变大是好还是坏?)鼓励持有不同意见的孩子进行辩论。
大班的孩子开始有自己的观点和辩驳别人的倾向了,所以当故事中有矛盾冲突点时,我给予了他们辩论的机会,最终孩子的辩论分为两派:
认为莫格变大是好事的说:莫格可以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洪水,保护人们。
认为莫格变大是坏事的说:莫格会影响交通,会把房子撑破,会把别人都食物都吃完等等。
通过辩论这种互动形式,孩子们了解了对方的理由,给了自己另一个思考的方向,让孩子们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倾听分析别人的意见和想法,同时也让孩子看待问题也变得更为全面了。
最后孩子们认为:莫格变大既是好事也是坏事,要让莫格尽量避免身体上的巨大为别人带来的麻烦,多利用身体上的优势为别人服务。
3、给予幼儿创编故事的空间。
抓住莫格变大的特征,我鼓励幼儿进行合理的想象:莫格能为大家做些什么好事呢?以此让孩子意识到:任何人都能利用自身的优势在某些方面帮助到大家。
孩子创编的内容很有趣、也能够把握住莫格体形的特征合理创编:(大致的内容)
应铭:变大的莫格救了爬上大树而下不来的人。
金张诚:变大的莫格用自己的大力气帮助人们搬石头造房子。
邵伊人:变大的莫格用长手把掉到井里的孩子救上来。(这是孩子在新闻中获取的经验引发的想象。)
从幼儿的活动情况来看,策略比较得当有效,目标达成状况比较理想。
幼儿园大班教案《不一样的面包房》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在两张类似图片中找出不同之处,学会对应比较方法。
2、提高幼儿观察及有序寻找的能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
找数量、找颜色、找位置、活动手册第5---6页。
活动过程:
一、找不同
这两副图一样吗?哪里不一样?找出来。
二、分组操作
怎样找出所有不同之处?
试一试。
第一组:找数量
第二组:找颜色
第三组:找位置
要求:
观察两副图的不同之处,找出正确答案。
三、讲评
你们用了什么办法把所有不同之处都找出来而不漏掉的?
小结:可以从上到下,也可从下往上,或从左往右、从右往左;一一对应。
四、不一样的面包房
1、这两间面包房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观察比较,找出面包房的八处不同点。
3、幼儿观察手册寻找不同点。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我按从上往下和从左到右的方位,引导幼儿学习观察的方法。在引导下,孩子们能通过好奇心的推动下,认真观察。找出图画中的不同之处。就这样,孩子们学会了不同的方法。最好在《不一样的面包房》活动中,我并没有参与孩子们的观察活动,而是把自由的空间,把观察发现的权利都给了他们,让他们大胆地进行发现,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在活动中,我对他们都的发现和表达都给与了肯定,没有发现或是表达上出现了偏差,我同样给予鼓励,让他们继续观察,就这样,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两幅画面中的流出不同之处。
幼儿百科:相同两种事物对比其中一方没有任何变化。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云朵面包》及教学反思
下面是“幼儿园语言教案《云朵面包》”的内容一文。让幼儿体验家的温馨气息,感受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之情,理解“奇妙、小心翼翼、忽忽悠悠”等词语,分享阅读的快乐,在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角色特点。
活学目标:
1.理解“奇妙、小心翼翼、忽忽悠悠”等词语,分享阅读的快乐。
2.体验家的温馨气息,感受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之情。
3.在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角色特点。
4.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难点)准备:
PPT课件
过程:
一、封面导入,初步感受家的温暖。
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好听的绘本故事。这是书的封面,你看到了什么?
二、阅读绘本,理解故事内容。
1.这个“我”是谁?谁还在睡觉?少了谁?妈妈去哪儿了?
2.什么是“奇妙”?可能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呢?
3.他们发现了什么?他们是怎么做的?什么是“小心翼翼”?让我们和小猫们一起来小心翼翼地抱一抱云朵吧。
4.妈妈结果小猫们的云朵,会怎么做?我们看看妈妈是怎么做的?(播放面包制作过程图)
5.全家人都吃早饭了,爸爸怎么啦?望着爸爸急匆匆的身影,妈妈会怎么样?妈妈会说什么?(省略号的含义)
6.妈妈轻轻打开烤箱,猜一猜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7.猫哥哥和猫弟弟吃得多开心啊!这时,他们会想到谁?他们会说什么?
8.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他们找到爸爸了吗?
9.猫爸爸接过儿子递过来的面包,心情怎样?站在爸爸旁边的兔子阿姨、羊叔叔和够伯伯看见了,他们是什么表情?会说些什么呢?
10.神奇的事又发生了!吃了云朵面包的爸爸竟然怎么啦?
11.爸爸迟到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三、完整阅读绘本
1.给故事取名。
2.介绍绘本作者
3.完整阅读绘本
四、体会故事温情
1.体会故事中家人间的爱,大胆表述对自己家人的爱。
2.再次看面包制作图,一起制作“云朵面包”和朋友一起分享。
活动反思:
1、拥有有趣的中心话题,把幼儿生活中的感受与故事环节穿插进行。
2、教师有较强的语言感染力,始终以爱的情感和提问创设了一个爱的氛围。
3、教师对故事绘本以及PPT进行了处理,使教学活动更加有趣、生动。
建议:在环节的安排上,可以先让幼儿自主阅读,谈谈你最喜欢哪一页?看不懂哪一页?然后再回到教师带领下的故事讲述,最后再讨论爱、分享和关爱。最后的迁移,可以讨论:我们如果有云朵面包会给谁?为什么给他?摒弃问答式,让幼儿敞开来尽情地说、翻、看,零距离地接触到绘本。
幼儿百科:《云朵面包》别具一种新颖的魅力。它混合了多种艺术的表现手法,除了绘画外,还大量采用了摄影、剪纸、布艺的方法,通过精心的拼贴来构图,加以暖暖的灯光照射,让画面充满了质感,富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幼儿园大班教案《猫和包》及教学反思
下面是“幼儿园语言教案《猫和包》”的内容一文。让幼儿练习发准易混淆的字音:宝、包、猫、叼,能在图标的帮助下地朗诵绕口令,喜欢说绕口令,体验说绕口令的乐趣。
活动目标
1.能在图标的帮助下地朗诵绕口令。
2.练习发准易混淆的字音:宝、包、猫、叼。
3.喜欢说绕口令,体验说绕口令的乐趣。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5.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活动准备
1.根据绕口令内容制作图标:小宝、小猫、包各四个。
2.图片一I:小宝、小猫、包
3.图片二:每一张都画有小宝、包、猫四张。
活动过程
1.图片激趣。
出示图片一:小宝、小猫、包。
提问:这是什么?它们之间到底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
2.欣赏绕口令《猫和包》
(1)教师示范朗诵绕口令1——2遍。
(2)提问:“你听到了什么?”根据幼儿的回答图标按照绕口绕口令的格式摆放出来。
(3)幼儿看着图标初步朗诵绕口令2——3遍
提问:你在绕口令时有什么感觉?你发现这个绕口令中有哪容易混淆的字?
教师小结:原来这首绕口令的宝、包、猫叼字读音相近,容易混淆,念起来较呦口,念快时容易念错,我们念的时候要注意。
3.练习读准相近音
(1)老师读但不出声,让幼儿看老师的口型猜猜老师在读什么字,然后大声念出来并进行练习。
(2)游戏:击鼓传图片
4.借助图标学习绕口令。
(1)教师逐渐减少图标的方法,帮助幼儿记忆绕口令内容。
(2)不使用图标练习朗诵。
(3)看幼儿用书,练习朗诵。
5.运用多种形式进行绕口令比赛。
(1)加入节奏练习;引导幼儿一边拍手一边朗诵绕口令,帮助幼儿掌握绕口令的节奏。
(2)尝试加快速度朗诵绕口令并进行比赛
(3)“绕口令”;鼓励幼儿朗诵自己掌握的绕口令,增加幼儿对绕口令的兴趣。
(注:此教案参考指导用书)
教学反思:
绕口令最大的特点就是拗口,在学习绕口令《猫和包》,儿歌中的“宝、猫、包、叼”这几个字的发音很容易混淆,难以掌握。活动的开始,教师通过图片引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接着示范朗读——练习混淆字的发音——根据图表学习绕口令——通过形式多样比赛。整个活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掌握得也不错。
活动设计符合大班年龄幼儿,活动的选材新颖,来源于生活,以图结合汉字的形式,让幼儿很快理解了什么是绕口令,也了解了绕口令的意义,让其了解绕口令的特点,感知绕口令的节奏和韵律。看着图普就能很顺口的读出来。幼儿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多用这样的形式来开展活动。
幼儿百科:猫,属于猫科动物,分家猫、野猫,是全世界家庭中较为广泛的宠物。家猫的祖先据推测是起源于古埃及的沙漠猫,波斯的波斯猫,已经被人类驯化了3500年(但未像狗一样完全地被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