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蛇狂舞说课稿
发布时间:2020-05-18 幼儿园说课稿 社会幼儿园说课稿 说课稿幼儿园中班大班音乐欣赏“金蛇狂舞”说课稿
[教材分析]
《金蛇狂舞》是一首民族管弦乐曲,由我国著名的人民音乐家聂耳创作的。乐曲是三段体结构,旋律始终具有鲜明的节奏特点。该乐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情绪欢腾激越,表现出我国传统节日中舞龙耍狮时火热欢腾的情景,象征了中国人民对未来的信心与期望。选择这节活动,就是为了让幼儿通过欣赏乐曲,感受具有我国浓郁民族风格的音乐,使幼儿了解龙在我国的民俗上有着风调雨顺、安定祥和的寓意和象征,更好的弘扬民族文化。
[目标定位]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目标,目标为:
1、感受乐曲ABA三部分的结构及音乐热烈欢腾的气氛,培养幼儿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喜爱之情。
2、在配乐儿歌的朗诵的帮助下,通过拍手、跺脚的方式表现节奏应答的结构。
3、在双队行进时,既要注意与本组同伴的配合,又要注意与其他同伴的协调,在游戏中体验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了解乐曲ABA三部分的结构,培养其聆听音乐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难点:能够看指挥做出龙灯队的队形及动作变化,并且两队相互配合,在游戏中体验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并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物质准备主要是:龙头头饰及其标记、戴在头上的飘带每人一根(红色和黄色两种)、录像资料、《金蛇狂舞》音乐。知识经验准备是:课前与幼儿讨论我国的传统节日及民俗风情,并学习儿歌《舞龙灯》。
[说教法]
以情带感、以感生情是本活动的主要教育思想,先在幼儿心里唤起曾经体验过的感情,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然后引导幼儿借助视觉、语言文字、动作等元素,形象地来传达这种感情。并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遵循音乐教学寓教于乐、情感体验、参与活动和创造发展等原则,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视听讲结合法、启发联想法、交流讨论法。此外,还将适时采用赏识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对活动加以整合。拓展幼儿的艺术视野,发展幼儿的艺术修养与表现能力。
[说学法]
根据大班幼儿注意力时间短,爱动、爱表现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学法有:多感官参与法、讨论谈话法、游戏表演法等。用听、说、看、动等多种形式,体验音乐,交流互动。与此同时,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共长的方法,让幼儿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 说教学程序]
1、完整倾听音乐,让幼儿自由谈话初步感知乐曲的风格和情绪。
播放《金蛇狂舞》这首曲子,动人的音乐,孩子的心弦将被扣动,思维将被激活,激发了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
2、观看《金蛇狂舞》录像。
通过录像中的舞龙敲锣打鼓场景进一步感受乐曲欢腾热烈的情绪。幼儿由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来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所表达的热烈、欢腾的情绪,借助视觉的直观来帮助听觉感知,更有利于幼儿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3、配乐儿童朗诵,欣赏B段音乐。
采用师幼集体朗诵、师幼分声部朗诵、幼儿之间分组朗诵等形式感知音乐,然后引导幼儿用拍手、跺脚的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应答,最后教师播放音乐,幼儿用拍手、跺脚的动作代替锣鼓表现音乐。利用儿歌、动作,在动中完成对B段音乐的欣赏任务。让幼儿从听觉,感知开始,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任务。
4、为A段音乐创编舞龙动作。
通过引导幼儿回忆舞龙灯的动作,让幼儿用手臂表现。然后教师带领幼儿跟随A段音乐在小椅子上用手臂表现舞龙灯。使幼儿借助动作,理解音乐的表现技巧,调动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5、欣赏全曲,和幼儿探讨全曲的ABA曲式结构
通过让幼儿欣赏全曲,进而分段欣赏使幼儿对结构有更清晰的认识。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幼儿把体验、分析所得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综合起来,再一次完整地欣赏作品,感受了一个更清晰的音乐形象,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作品。
6、空间移动带领全班幼儿舞龙表演,通过表演舞龙,敲锣打鼓的动作进一步感知乐曲性质。
这一环节中,教师让全体幼儿来参与舞龙表演,在表演中,幼儿都是主角,调动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伴着音乐,幼儿凭着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此环节面向全体幼儿,使每一个幼儿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且体验了参与游戏的快乐。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画出舞龙灯的情景,用各种颜色表现出热闹的节日场景。
2、玩舞龙的游戏,让幼儿轮流当“龙头”,带领大家走各种路线,还可以加入手臂的动作增加活动的难度。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堂好的音乐欣赏课应该体现“教学生活化的”教育理念。我想,好的音乐欣赏应该是一种艺术享受,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在新的教育理念的熏陶下,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成长!
Yjs21.coM更多幼儿园说课稿延伸读
筷子舞说课稿
大班韵律活动《筷子舞》说课稿
一、设计思路:
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以其久远的历史积淀,独特而多样的情感韵味,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株奇葩。如何发掘民间舞蹈艺术的精髓,让幼儿感受优美的动作,悦耳的旋律,从而陶冶幼儿情操,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我设计了具有蒙古风情的韵律活动《筷子舞》,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提高他们的表现力、创造力和想象能力。
二 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因此,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动作能力发展水平及《纲要》中提出的要求,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感受蒙古族舞蹈的特点,体验舞蹈的快乐;
2、学习筷子舞的舞蹈动作,掌握队形变化;
3、知道筷子舞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舞蹈形式,激发幼儿热爱民族民间舞的情感。
三 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完成活动目标,并能有效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我做了如下的准备:
1、筷子,每名幼儿手持两把同样色彩的筷子(活动时一半幼儿拿红彩带筷子,另一半拿绿彩带筷子)。我之所以准备两种彩带颜色的筷子,是为了引起幼儿兴趣,也是为了在活动过程中变换队形这一环节让幼儿更快更准确的掌握队形变化。
2、筷子舞的音乐。音乐是舞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选用《我是草原小牧民》作为筷子舞的音乐。这首音乐轻快活泼、节奏鲜明,十分符合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激发幼儿热爱民族民间舞的情感。
四 活动过程
好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积极引导孩子们去探索,去尝试,让他们在活动中真正的动起来、跳起来,全身心投入学习过程中,为达到本节课的预期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环节
愉快的教学是幼儿学习的有效手段,它不但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能使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主动学习,而且又能把他们带入一种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所以我用《幸福拍手歌》导入课题
教师:(唱:感到幸福的时候我会拍拍手,啪啪啪)小朋友们,感到幸福的时候你想干什么?(幼儿回答)
接下来用简洁的语言,引出学习内容,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教师:蒙古的小朋友感到幸福的时候就会围着篝火跳筷子舞。筷子舞呢,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舞蹈形式,它在我们中国的民族民间舞中,是非常有代表性的。
(二)、教师示范,幼儿学习基本动作
首先出示筷子,通过提问的形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对,这是筷子。那它和我们平常吃饭用的筷子一样吗?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呢?
这时,幼儿就通过对筷子的观察来进行自由回答。这里运用了观察法,观察法是为了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关注和积极的态度。
其次,教师示范跳,初步体验舞蹈的美。
教师:蒙古的小朋友们就是用这样的筷子来跳舞的,你们想看看筷子舞是怎样来跳的吗?(组织幼儿围成半圆)这时教师在半圆上随着音乐示范动作是为了让幼儿更清楚、直观地了解动作。下面,我就为大家示范一下这个舞蹈。
(在这里运用了示范法,在韵律活动中,示范法是最容易让幼儿清楚感知的方法)
最后,幼儿在半圆上学习筷子舞的基本动作。
基本动作:
1先原地敲击筷子,发出有节奏的声音,2其次学习弓箭步,用筷子敲击肩部,3然后学习行走并敲击筷子,4最后学习耸肩并敲击筷子。(1 主要是让幼儿能够敲打出有节奏的声音2 左腿左旁弯曲,右腿向右旁伸直点地呈弓箭步,用右手拿筷子敲击左肩,反方向动作相同3 下肢行走或跑跳步,上肢直立,双手敲击筷子4 双手握筷子插腰,肩部向上顶再下来,这就是耸肩,然后敲击筷子)
设计这些动作是根据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从单纯的的动作到复合的动作,从不移动的动作到移动的动作
学习方法:
幼儿学习筷子舞动作的时候,我采用了以下几种形式:首先让幼儿进行集体练习,一起学习筷子舞的动作,教师直接引导进行活动。然后运用多种形式让幼儿练习,可以进行分组练习,例如自由分组,按筷子颜色分组,男女分组等,多种练习形式能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
(三)、学习队形变换,并随乐表演
1、幼儿尝试拿筷子随乐曲练习动作。
2、练习队形变化。(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队形变化图,如图1中所示,拿红彩带筷子的幼儿和拿绿彩带筷子的幼儿交叉站成圆形,拿红彩带筷子的幼儿向内圈走,拿绿彩带筷子的幼儿原地敲打节奏,变换成如图2中所示的队形。)
3、完整的随乐曲表演筷子舞。
五 结束部分
在活动的结束部分,我会鼓励幼儿在符合音乐节拍、音乐结构的条件下,与别的小伙伴合作,根据自己的意愿将所学的四个基本动作进行自由组合,让幼儿明白舞蹈动作的组合可以有许多种,在尝试和交流中获得自由表现和体验舞蹈的快乐,活动自然结束。
这个环节给了幼儿与同伴交流学习的机会,能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进一步满足了幼儿的探索、创新的需要。
最后,来说一下活动的延伸部分。在活动的延伸部分我则会让幼儿回家后给家长表演筷子舞,并在教室的活动区角中放置具有蒙古族特色的服饰、生活用品和舞蹈道具等,激发幼儿更深入地探索蒙族文化的兴趣。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金鱼说课稿7篇
作为一位爱岗敬业的好老师,我们在需要学会写好说课稿,为了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上来,我们都会选择提前准备一份有趣的说课稿,好的说课稿有助于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如何突出重点来写幼儿园说课稿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金鱼说课稿7篇,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金鱼说课稿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文中的几种描写方法。
(2)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含的意义。
(2)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鱼钩与老班长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涵的深刻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课文
(大屏幕出示一段文字:他快40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文字,说一说这属于哪种描写方法?
2.你知道这描写的是谁吗?
3.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班长”。他是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他也是1位英雄,他曾经挽救了3位年轻战士的生命。今天就让我们去认识一下这位老班长。(板书课题:金色鱼钩。)
4.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1)老班长与金色的鱼钩有什么关系?(2)为什么说是金色的鱼钩呢?
【评析:开篇设计老班长外貌描写的语句既回顾了以往学过的描写方法,又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去了解这位老班长是谁。同时课题与人物的相背离引出了文章的重点,使学生能有目的地去读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会发现课文很长,还记得我们过去学过的快速阅读课文的方法吗?
2.请同学们用学过的速读方法完整地阅读一遍课文,注意不能仅图快,还要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并结合你们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思考。
3.学生汇报交流体会。
【评析:通过回顾以往学过的快速阅读方法,使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去读书,从而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使他们在快速阅读中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为进一步学习语文课文做好铺垫。】
三、步步设疑,引入主题
1.老班长欣然接受了照顾伤员并带着他们走出草地的任务,但眼前就遇到了难题,请大家交流思考一下,他们遇到的难题是什么,并如何解决的?
(1)学生交流后,得出结论:难题就是缺少食物。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句“他就到处去找野草”让学生交流对于“到处”的理解。
(2)(大屏幕出示:眼前的难题让老班长整夜整夜______。)让学生补充并谈谈对“合不拢眼”的认识。
2.如何解决3个伤员的温饱问题成了老班长的心病,他终于想到了解决的办法,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找出老班长想到了什么办法。
3.学生交流。(师相机板书:做鱼钩、钓鱼。)
“老班长想到的办法使我们每天总能喝上热腾腾的鱼汤,然而细心的我却发现了其中的一个秘密。”谁能说一说是什么秘密?
(1)学生交流,引出“回味”一词,让学生读一读句子,说一说“回味”的意思。
(2)接着问:当我看到老班长皱紧眉头把鱼骨头和草根咽下去时,我的心情如何。
(大屏幕出示: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咙,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3)你能通过朗读把“我”的心情和感觉表达出来吗?(指名朗读。)
(4)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5)如果你们是这位老班长会这样做吗?老班长为什么这样做,你怎样评价这位老班长?
4.(指着大屏幕出示内容)刚才我们读的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5.文中还有运用这种方法描写的语句吗?
6.发现秘密后老班长是怎么做的?
(1)虽然老班长一再嘱托,可发现了秘密的我,还能欣然喝下老班长千辛万苦弄来的鱼汤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有关语句并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
(2)集体交流,引出对“千斤重”的理解,并找出对我心情描写的语句。(大屏幕出示:好像塞了铅块似的。)
(3)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这种心情吗?(指导学生朗读。)
【评析:在步步设疑与步步追问中引出学生对老班长这个人物的看法,使学生对老班长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同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使感情进一步升华,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心情,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容。】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每天只吃草根和鱼骨头,老班长身体能受得了吗?好景不长,就在我们要走出草地时意外发生了。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并找出有关语句来谈一谈发生了什么事。
(2)老班长昏倒了,我们每天喝着老班长弄的鱼汤,而老班长面对着我们为他做的鱼汤却一口也没喝,谁能说一说为什么?
(3)学生交流,教师相应追问:你觉得老班长没有完成任务吗?你怎样评价这位老班长。
(4)这部分的语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文中还有运用这种描写方法的语句吗?
2.(大屏幕出示:老班长走了,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而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让学生补充。
3.现在我们重新回到课始提出的问题,老班长与金色的鱼钩有着怎样的关系?
4.总结:金色的鱼钩代表老班长崇高的品质和伟大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将在我们的心里永远放射着金色的光芒。“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在红军长征途中有多少像老班长这样可歌可泣的无名英雄,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现在美好的今天,让我们共同缅怀他们吧。
金鱼说课稿 篇2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绘本阅读活动《小金鱼逃走了》。
一、说教材
《小金鱼逃走了》是日本作家五味太郎的绘本。之所以选择这个绘本,是因为:一,它的画面简单,充满童趣,并且许多都是幼儿较为熟悉的场景,容易引发幼儿的共鸣,提取已有经验。二,它的情节生动有趣,借用小金鱼的形象,刻画出了幼儿游戏时俏皮可爱的模样,容易让幼儿产生亲近感。三,它的情感丰富真挚,非常巧妙的凸显了人们渴望拥有朋友而不断寻觅过程中的复杂心情。基于这些特点,我迫切地想要和可爱的孩子们分享这个绘本。
二、说目标
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我从认知、技能、情感三个维度考虑,确立了以下目标:
1.观察比较,能在图画中找到逃跑的小鱼。
2.学说“xxx,我喜欢你,请你做我的朋友好吗?”。
3.体验找到朋友的愉快情绪,知道朋友多很快乐的道理。
小班的幼儿,以具象思维为特点,对图片较为敏感,通过在不同图片中找出小鱼的环节,增进幼儿对小鱼的亲近感,同时也增添活动乐趣。结合我园的礼仪特色,在幼儿学说完整的句子中,我特别强调一个“请”字,让幼儿知道,“请”是一种友善的、有礼貌的说法,同时也提高幼儿学说完整句的能力。最后的情感目标,让幼儿知道朋友多很快乐的道理,从而产生更加珍惜朋友、爱护朋友的情绪。
三、说教法
从幼儿的心理角度、认知特点出发,我采用:1.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让原本静态的绘本故事可以动态呈现,如PPT中会动的小金鱼以及小金鱼的声音。这样不但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还能让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创作。2.观察法。通过观察,让幼儿在多次练习中认识主角“红红”,并能够在复杂的图像中找出它。3.教学具的制作。小班幼儿具象思维占主导,糖果、小鱼的呈现,吸引幼儿注意,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
四、说教具
本次绘本教学活动,我主要用到了多媒体以及自制的糖果、小鱼。PPT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小鱼,吸引幼儿眼球,让故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自制糖果、小鱼,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也相应地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在这里也要特别感谢潘老师的友情支持。
五、说教学程序
活动由认识小鱼开始,一方面是让幼儿熟悉小金鱼的外貌特征,以助他们在之后的观察比较中快速找到小鱼,另一方面也是让幼儿与故事主人公产生亲近感,从而更加投入活动。接下来由小鱼因为孤单而逃跑找朋友开始,小鱼先后躲进窗帘、糖罐、小花、草莓,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幼儿在观察比较中找出小鱼,并学说“xxx,我喜欢你,请你做我的好朋友好吗?”最后通过简单的游戏及教师的小结结束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朋友多很愉快的情绪。
最后,谢谢各位老师的聆听,请大家给我宝贵的意见与建议,以求进步。
金鱼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早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的第六课《金鱼》。我的说课有以下几个流程:
一、 说教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本课是动物单元的第六课,教学中要尝试着把具体的经验上升到普遍的认识,形成他们对动物共同特征的概括和理解。本课的涉入既能增加学生对动物的感性经验,又能丰富学生的直接认识。教学中共有四个活动:1.观察金鱼的形体结构;2.观察金鱼的捕食;3.观察金鱼的呼吸;4.比较蚂蚁和金鱼的相同与不同。金鱼是常见的家养动物,通过观察金鱼使学生认识到动物培养的多样性,感知到每个生命体的特点,从而更好的体会生命的意义,这也是本课、本单元、本教材指向的十分重要的目标。
二、说学情
三年级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他们乐于动
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鳃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实猜想的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是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了解生命体的基本特征。难点是学生在观察之后如何运用实验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解决遇到的问题。
四、 说教法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课我采用了实物观察为主的探究式学习模式。模式总体流程为:资源展示—提问题—细致观察—小组讨论—概括总结。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中心,以启发式教学为统帅,把多种教法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
五、 说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得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课堂中运用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图画法、表演法等学法形成自主、探究性学习,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得到相关的知识,发展科学精神。
六、说教学程序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针对学生的认识状况及本科教材的特点,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
我采用歌曲《荷塘月色》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同时由歌名"荷塘月色"中的“荷塘”一词展开想象并观看图片,进而进行讨论:荷塘里都有什么?点出本课重点金鱼,调动学生对金鱼探究的兴趣。板书“金鱼”。并出示金鱼实物。
第二个环节:观察金鱼的形体结构
1)提出问题:仔细观察金鱼,他和前几课学习的小动物差别大吗?(金鱼有自己的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目的是激活已有知识,学会运用比较的思维方法,并为接下来的金鱼和蚂蚁的比较做铺垫。
再次提出一些问题:金鱼在水里做什么呢?(游泳)用什么在游?(鳍)除了有鳍,他的身上还长着什么呀?(鱼鳞)通过问题,一一探寻,最终了解金鱼的身体结构。接下来让学生尝试着画金鱼,增强感性认识。最后通过课件展示,加强学生对金鱼身体结构的理解和巩固。
2)出示多种金鱼图片的课件,目的让学生了解金鱼的品种很多,进而说明金鱼是常见的家养动物。
第三环节:观察金鱼的捕食
由问题“金鱼游累了,没劲了,要怎么补充能量呢?”过度到给金鱼喂食的活动。首先组织学生讨论:给金鱼喂食应注意什么?得到的结论是鱼食不能喂太多,否则会把金鱼胀死。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说出金鱼进食的方式是吞食。可以找学生进行表演,增加趣味性。最后寻找合适的机会观察金鱼的排泄,从而确定进食和排泄是新陈代谢的重要体现,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生命体特征的概念。
第四环节:观察金鱼的呼吸
学生在观察金鱼的过程中,已经看到了鱼鳃不停的开合,就会产生问题:“鱼鳃不停开合是在喝水吗?如果是不停的喝水,金鱼的肚子为什么不胀破呢?”此处用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这也正是本课的难点,所以发动学生要团结合作,互帮互助共同完成实验。当学生亲手把滴管悄悄地伸入到金鱼的嘴巴前面,挤出红水后,发现红水由金鱼的嘴部进入,从鳃部流出后,就能够明白原来金鱼的“喝水”不是真正的喝水,而是用鳃呼吸。采用动手实验的教学手段,能够形象直观的帮助学生探索新知,并启迪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第五环节: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与不同
布置任务:通过比较,说说金鱼和蚂蚁的相同与不同。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请各组组长报告结果。首先复习蚂蚁的特点,然后概括金鱼的特点,最后与学生共同总结出金鱼和蚂蚁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运用维恩图处理观察内容,整理描述结果,也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能力。
第六环节:小结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之后提出问题:我们比较了金鱼和蚂蚁,蜗牛、蚯蚓可不高兴了,也想来跟他们比较比较,你们愿意帮帮他们吗?引起学生对下节课的期待。同时这也是今天的作业。
谢谢大家!
金鱼说课稿 篇4
教材版本: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s版)
建议学时数:
2学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认识“金、课、了、条、世、界、吗、现、以、后”10个生字,会写“了、会、后、我”4个字,学习“竖钩”“斜钩”两种笔画。
2.通过图文对照,理解教师为什么“点点头,满意地笑了”。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价值观: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内容分析
这首诗歌写“我”画了一条绿色的金鱼,老师满意我的回答,奖给我一颗红五星。课文教育学生从小要敢于想象,善于想象。难点是理解老师为什么会满意我的回答。本课教学老师需要准备生字、词语卡片,绿色金鱼图片,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配乐课文录音,布置学生准备彩笔和画纸。
三、学生分析
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老师不能抹杀学生想象过程中迸发出的灿烂的火花。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能提高语文素养,而且能极大地发挥他的想象力,这对他一生的学习和工作都是有益的。
四、设计思路
激趣引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题。
孩子们,你们见过什么颜色的金鱼?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并粘贴“绿色金鱼”图片。)世界上没有绿色金鱼,可有一位小朋友却把金鱼涂上了绿颜色。(画一小朋友)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从《绿色的金鱼》这一课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1.请同学们自己借助拼音,试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学生读课文,鼓励学生认真听,能听出错误并大胆纠正。
3.出示本课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4.同桌互读课文,纠正字音。
5.学生齐读课文。
三、再读,整体感知。
过渡语: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能把课文读得这么流利,真不简单!我们鼓鼓掌,对自己表示祝贺!《绿色的金鱼》这篇课文也像我们前面学过的几首诗歌一样,有几个小节组成。现在请小朋友再读读课文,查一查,它有几节组成,并动手标上序号。
1.学生自己动手给三个小节分别标上序号。
2.同桌互查对错。
3.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小节读课文。
(师:全文有三个小节组成,你最喜欢哪个小节?下面,我们分小节读课文,喜欢第一小节的同学一齐读第一节,喜欢第二节的就一齐读第二节……)
四、细读,理解感悟课文。
(一)图文对照说图意。
过渡语:编写这本书的叔叔阿姨们为这篇课文配上了美丽的图画。(出示挂图或电脑课件)让我们边听配乐课文录音边看图。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内容吗?
(二)用引读法,师生配合读课文,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小节
①师读:“图画课上,我画了一条金鱼。老师看了看说些什么?”
生读:“世界上有绿色的金鱼吗?”
②教师说的话怎样读?
(启发:“我”画了一条绿色的金鱼,老师感到怎样?)
③指导学生读出询问、亲切的语气。
2.学习二、三小节
①师问:“我听了笑着说了什么?”
生读:“我喜欢绿色的金鱼,以后会有的。”
师问:“老师听了我的话后,是怎样做的?”
生读:“老师看看我,点点头,满意地笑了。在我的图画本上,画了一颗红五星。”
②理解内容:
过渡:老师看到“我”画的绿色金鱼,为什么“点点头,满意地笑了?”我们再来读读“我”说的话。
③电脑课件(小黑板),出示“我喜欢绿色的金鱼,现在没有,以后会有的。”这一句话。
让学生反复读后,说说“我”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孩子。
五、实践活动。
过渡:课文中的小朋友敢于想像、敢于创造,得到了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让我们也展开自己想像的翅膀,来创造吧!
请同学们拿出画笔、纸张,画出自己喜欢的金鱼,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1.学生画金鱼。
2.在黑板上张贴学生的作品并评比。
3.你想将来发明什么东西?它是个什么样的?请你想好后说给全班听。
同学们,想发明的东西真不少,请课下做一做或者画一画。将来我们班要组织一次“发明创造博览会”。比一比,谁的手最巧,谁最会发明创造。
六、作业:
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粗心的小画家》和《两朵云》。
第二课时(略案)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
1.以开火车的方式,引导学生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用“后、会、我、现”练习组词说话。
3.读读“词语花篮”中词语,再从课文中选择喜欢的词语填写在空花朵上。
二、指导写字。
1.随机学习新笔画“竖钩”“斜钩”
2.指导学生在《写字》本上写字。
反思:
《绿色的金鱼》写“我“在图画课上画了一条绿色的金鱼,老师对“我”点点头,满意地笑了,并在“我”的图画本上画了一颗“红五星”。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读中质疑,在读中释疑,让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究。开始时,让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世界上有绿色的金鱼吗?”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在自读课文时十分认真。学生在寻求问题的解答中,慢慢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进而质疑、释疑:“为什么我画的是绿色的金鱼呢?”、“老师为什么会在我的画图本上画了一颗红五星呢?”此外,学生每次读过课文后,教师都组织学生展开评价,让学生做学习活动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金鱼说课稿 篇5
一、谈话导入课题
孩子们,你们见过什么颜色的金鱼?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并粘贴绿色金鱼图片。)世界上没有绿色金鱼,可有一位小朋友却把金鱼涂上了绿颜色。(画一小朋友)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从《绿色的金鱼》这一课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1.请同学们自己借助拼音,试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学生读课文,鼓励学生认真听,能听出错误并大胆纠正。
3.出示本课生字卡片,开火车读。4.同桌互读课文,纠正字音。5.学生齐读课文。
三、再读,整体感知。
过渡语: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能把课文读得这么流利,真不简单!我们鼓鼓掌,对自己表示祝贺!《绿色的金鱼》这篇课文也像我们前面学过的几首诗歌一样,有几个小节组成。现在请小朋友再读读课文,查一查,它有几节组成,并动手标上序号。
1.学生自己动手给三个小节分别标上序号。2.同桌互查对错。3.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小节读课文。
(师:全文有三个小节组成,你最喜欢哪个小节?下面,我们分小节读课文,喜欢第一小节的'同学一齐读第一节,喜欢第二节的就一齐读第二节)
四、细读,理解感悟课文
(一)图文对照说图意。过渡语:编写这本书的叔叔阿姨们为这篇课文配上了美丽的图画。(出示挂图或电脑课件)让我们边听配乐课文录音边看图。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内容吗?
(二)用引读法,师生配合读课文,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小节①师读:图画课上,我画了一条金鱼。老师看了看说
些什么?
生读:世界上有绿色的金鱼吗?
②教师说的话怎样读?(启发:我画了一条绿色的金鱼,老师感到怎样?)
③指导学生读出询问、亲切的语气。
2.学习二、三小节
①师问:我听了笑着说了什么?生读:我喜欢绿色的金鱼,以后会有的。
师问:老师听了我的话后,是怎样做的?生读:老师看看我,点点头,满意地笑了。在我的图画本上,画了一颗红五星。
②理解内容:过渡:老师看到我画的绿色金鱼,为什么点点头,满意地笑了?我们再来读读我说的话。
③电脑课件(小黑板),出示我喜欢绿色的金鱼,现在没有,以后会有的。这一句话。让学生反复读后,说说我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孩子。
五、实践活动
过渡:课文中的小朋友敢于想像、敢于创造,得到了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让我们也展开自己想像的翅膀,来创造吧!
请同学们拿出画笔、纸张,画出自己喜欢的金鱼,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1.学生画金鱼。
2.在黑板上张贴学生的作品并评比。
3.你想将来发明什么东西?它是个什么样的?请你想好后说给全班听。
同学们,想发明的东西真不少,请课下做一做或者画一画。将来我们班要组织一次发明创造博览会。比一比,谁的手最巧,谁最会发明创造。
六、作业: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粗心的小画家》和《两朵云》。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
1.以开火车的方式,引导学生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出示小黑板:连一连
kèjīntiáohuìwǒlejièshìkēxiānmahòu
金课了条世界吗现后颗会我
让学生连一连,并说说识记这些字的方法,如编儿歌记金字的方法:一个姓王的人口袋里装了两块金子。
3.用后、会、我、现练习组词说话。
4.读读词语花篮中词语,再从课文中选择喜欢的词语填写在空花朵上。
二、指导写字
1.随机学习新笔画竖钩斜钩
2.指导学生在《写字》本上写字。
金鱼说课稿 篇6
教学要求:
1、学习并掌握课文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金鱼为什么把一切都变回原来的样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
4、激发学生对不劳而获、贪得无厌的老太婆的厌恶之情。教育学生做事情要有主见,不能像渔夫那样懦弱。
5、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小组合作探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重、难点:知道金鱼为什么把一切变回原来的样子,感悟其中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读题。区别鱼和渔。
2、介绍:这是一则寓言故事,作者是普希金,他以诗歌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充满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
二、提出要求,学生自读。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新词,把课文读通顺。
2、用自己的话说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3、用--划出老太婆的要求的句子,用~~划出大海的变化的句子。
4、完成表格。
次数老太婆的要求结果大海的变化
1
2
3
4
5
三、集体反馈,检查生字。
1、出示新词,指读。
强调:砖臣是卷舌音,纺是后鼻音。婆是上下结构,女中的横要平。
2、读生字卡的词语。
3、开火车认读生字新词。
4、找出含生字新词的句子。
四、有感情地读诗歌。
五、小结:同学们,这个故事很简单,但却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学,我们下节课来细细体会。
第二课时
一、认读生字词,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指名认读。
2、导入:这则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今天,我们就来体会。
二、继续反馈,理解课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渔夫救了一条金鱼,把它放了,金鱼为了报答他,说可以满足他的要求。渔夫把这个故事告诉了老太婆,老太婆一次又一次地向金鱼提出要求,最后居然要当女霸王,金鱼很生气,把给他们的一切变回了原来的样子。
2、同学们,老太婆到底提了什么要求呢?请大家拿出表格。
3、集体反馈表格。
次数老太婆的要求结果大海的变化
1一个木盆有了新的微微起波浪
2一座木房子有了一座新木房发浑
3要做世袭贵妇人成了贵妇人不安静
4要当女皇成了女皇阴暗起来
5海上的女霸王变回原样黑风浪,翻滚,奔腾,狂吼
三、复述故事。
四、引导学生说一说:每次老太婆提出要求,海水有什么变化?他可能说明什么?对老太婆的愤怒、憎恨。
五、讨论交流。
1、你觉得老太婆是个什么样的人?
2、老头子是什么样的人?
3、金鱼为什么把一切都变回原样子?
4、小结:不劳而获、贪得无厌的人下场可悲。善良的人,也不能太懦弱了。
5、总结全文:你想对诗歌中的人物说什么吗?你想对谁说呢?说说你的理由。
6、师结:同学们,不劳而获、贪得无厌的人下场可悲。善良的人,也不能太懦弱了。我们要用自己的劳动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六、分角色表演故事。
金鱼说课稿 篇7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小事,以小见大。
2.运用以细节出精彩写作方法练习感动片段。
教学准备:思维导图四人一份。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四部分、提前查找红军过草地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了解中心和材料。
1、引出四部分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围绕一个小小金色的鱼钩,讲了四部分
生:接受任务-——护送病号-——壮烈牺牲—永远怀念
师:这四部分又讲了哪些具体的小事呢?如接受任务中主要讲了掉队,护送病号中有第一次喝鱼汤,其余的请同学们尝试着找一找,然后四人小组合作完成思维导图。让我们再次走进这篇课文。
2、具体小事(板书小事)
认真阅读导学单,完成思维导图。(反馈出示学生的导图,边说边修改)
课文围绕金色的鱼钩写了四部分,分别具体写了那些事情呢?独立思考后四人小组共同完成
思维导图:
接受任务---——护送病号--———壮烈牺牲----————永远怀念
事件:(跟队)(断粮)(第一次吃鱼)(秘密)(命令)(昏迷)(遗言)(珍藏)
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
辨析事件:(组长上来演示,说完后提问:哪个组和我们不一样,可以谈一谈。)
二、小事见大
1、还有哪些感动人的事
猜想并说理由,初悟小事见大
师:作者穿越草地经历了四十多天,写了8件感人的小事,可在两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两年多时间里还会发生有哪些感动人的故事呢,谁能用2-3句话说一说。
生:陷进沼泽大家相助、遇到雪天把仅有的外套送给他人。敌机来了用身体为他人挡子弹
2为何选小事(典型性、小人物、亲身经历)
3.师:是呀,这么多感人的故事,众多令人肃然起敬的革命先烈,为何作者单单选择一个小小的鱼钩,选择细小的平凡事来写呢?
生:这些小事能反映出老班长那种舍己为人,一心为他人着想,忠于革命的品质
师:小事不小,反映出人物高尚的品质。
师:除了反映这样一位无名的英雄老班长,还能反映长征中那些人?(生说)板书(小人物)
生:能看出红军长征时生活的艰难。
生:能记录下老班长为我们费尽心思钓鱼的过程。
师:是的,这些小事围绕一个小小的,长满红锈鱼钩来写,透过这个小物件,我们仿佛看到了:
师:小鱼钩折射出了许许多多无名英雄,折射出了众多高大的品质,这就叫小物件见大
师:一件件小事是两年多长征生活的缩影,一件件小事放映了众多具有高尚品质的无名英雄。这些小事就具有典型性。板书:典型性,
师:这些小事与作者又有何关系?
生:这些小事写的是作者和老班长自己经历的事?板书:(亲身经历)
4.小结:小事见大
师:正是这些小事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具有典型性,材料虽“小”但意义却“大”,才让我们感动。在文章中往往通过叙写生活中的一件小小的、极其平常的事情、从中来阐述一个大的主题,刻画一个人物大的形象,这样的写法叫以小事见大(幻灯)板书:见
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亲身经历的小事令我们感动,如沙滩里的珍珠,熠熠发光,但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一颗敏锐的心去感悟。
5.辨析小事
师:让我们一起来辨一辨哪些小事见大。
判断:下面哪些是小事见大呢?(幻灯)
1.今年四月,渝中区大坪支路时代新都小区,一部运行着的电梯突发故障,11人被困在电梯。消防官兵历经4个小时救出了全部被困人员。()
2.一位小狗在细雨中等待自己的主人回家。()
3.汶川地震中,林浩冒着生命危险背出了班里的两名同学。()
4.下雨了,邻居家的小弟弟用伞为七星瓢虫遮雨。()
5.商店的的老板雨中追我,给我找钱。()
6.运动会上一名同学摔倒后半秒中爬起来继续跑完全程。()
7.缆车坠落,父母用双手托起了两岁的孩子,自己却离开了人世。
生判断
三、细节出彩
1.片段令你感动吗
师:小事虽小,意义却大,同样是小事,我们来看这件小事的描写是否让你感动?
2.早上,我陪着隔壁的两位“邻居”——叔叔和他的小狗向公交车站走去,一直到了公交车站。下午放学,小狗又蹲在公交车站台,等待主人回家。
3.为何不够令人感动
师:为何不够感动人?
生:不具体,没有细节板书细节
生:大多数是叙述语言。
4.找出书中感动片段读一读
抽生读、站起来读、小组读、
5.辨析细节出精彩
(1)对比阅读辨析咽鱼(板书:画面、真实、细节出彩)
师:一件件小事让我们感动,一个个细节让我们热泪盈眶。我们一起走进其中一个细节,对比阅读,去找一找作者把感动细节写生动的方法。
出示:对比阅读,
(2)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3)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正在皱紧眉头吃我们剩下的鱼骨头。我好难过。
生:四个角度:细节手法、修辞、画面、用词准确性
(4)小结细节出彩
师:有了这些具体的细节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感动人事例就有了的画面感、真实感,这就叫细节出精彩。
把特定的事件,人物的动作、行为、神态等用特写镜头进行“放大”,细致入微的描绘,给人以、画面感、真实感。(幻灯)(读)
(5)带着感动读一读
师: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带着对老班长的崇敬读一读。
6.小结:以小见大
师:小结:是的,小事不小,有容乃大。一个金色的鱼钩,折射一位英雄的老班长高大的形象。一位平凡的老班长,却是长征途中许许多多英雄的缩影,这就是本文最大的写作手法:以小见大。
五、评议·修改。
1.学以致用
师: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以致用,请看导学单。
(1)请用细节出精彩的方法独立修改片段《小狗等主人》。早上,我陪着隔壁的两位“邻居”——叔叔和他的小狗向公交车站走去——————————
(2)我的习作你点赞:四人小组独立完成后相互交流,围绕细节出精彩修改一个提出优点和建议,最后推荐一篇在全班赏析。
2、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推荐
4、展评
(1)师:哪个组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精彩,并围绕点赞说说你们推荐这篇文章的理由。
生读
生推荐理由
(2)评价:师:其他同学还愿意为他们点赞吗?
5、小结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用眼去聚焦凡人小事,用心去细微处观察和感悟,以小见大,就让你拥有了一双发现真情、感悟真情的慧眼。
板书:
以小见大
以小事见大小物件见大小人物见大
(典型性)
细节出彩(真实感、画面感、镜头感)
说课稿:金色太阳
下面是“幼儿园说课稿:金色太阳”的内容一文,给你带来丰富精彩的内容,欢迎阅读!
一、设计意图
在日常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我们一般就注重让孩子们学唱歌曲,而忽视了孩子们创编歌曲的能力和想象力;仅限于用嘴唱、用耳听,很少把动作、舞蹈和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还有为了让孩子们上课时保持安静,老师经常会采取拍手的方式,让孩子们也跟着拍。但孩子们拍节奏仅限于用手,对于尝试用身体的其他部位拍节奏,却很少。在这次音乐活动《金色太阳》教学中,我尝试用我学习到的粗浅的奥尔夫音乐教学原理,结合《纲要》中提到的:“选材的内容既要符合孩子的现有水平,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让孩子们学习用身体的部位学拍节奏,用肢体语言打招呼,即兴创作等,通过游戏的方式,从而创设快乐的活动,营造快乐的气氛,引导幼儿快乐大胆地表现。综合以上因素,我就设计了这节音乐活动《金色太阳》。
二、说目标
1、让幼儿学习用问答句的形式演唱歌曲《金色太阳》;
2、引导幼儿用肢体节奏感应歌曲;
3、通过活动,认知方位并尝试创编歌曲;
4、幼儿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
难点:目标1
重点:目标2、3
三、说准备
(录音带各色太阳图片呼啦圈黑板画)其中各色太阳图片和呼啦圈是这一活动准备中的关键和亮点,因为凭我们的感官,只看见太阳外表的颜色—红色,出示各种颜色的太阳图片,可以帮助幼儿创编歌曲,突破重点:创编歌曲。同时用呼啦圈扮太阳,也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地方。
四、说过程
1、通过游戏“找一找”,导入活动,让幼儿很快的投入到学习兴趣中来、并为后面的活动作好铺垫;
2、进入主题活动时,
①、利用教具(各色太阳)和播放录音,给幼儿直观的感觉,同时让幼儿熟悉歌曲的旋律;
②、通过学习用身体某些部位感应歌曲节奏,这样可以边听音乐边完整地用肢体节奏演奏歌曲,达到目标2;
③、在幼儿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分发给幼儿图片颜色、方位,通过教师问幼儿答、分组幼儿互问互答的形式,尝试创编歌曲;
④、利用呼啦圈扮太阳,进行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巩固歌曲,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营造快乐的气氛。
关于“幼儿园说课稿:金色太阳”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大班舞蹈说课稿 树精灵之舞
大班舞蹈:树精灵之舞说课稿
一、说教材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带给我们丰富的情感;艺术是引人入胜的,它用生动的、美的形式装点着生活。而舞蹈作为艺术的一个分支它具备着丰富多彩又富有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以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深受幼儿的喜爱。幼儿舞蹈是在音乐的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性质,以动作姿态来表现音乐,孩子们常常依靠丰富的想象和心灵的感悟去表现这些动作的内涵。而这些又能激发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开拓创造性的思路。
精灵在孩子们的心中总是梦幻美好的,借助这一份美好让孩子通过对树精灵的喜爱随着音乐的起伏不自觉就会产生兴趣,拉手、转圈、交换舞伴,这些对幼儿来说都是一种交流感情的动作。音乐分为两个部分,为的是让幼儿通过感受乐曲AB 两段的特点和对图谱的观察来用自己的动作表达出来。大班的孩子已具备一定的方位意识以及识图谱的能力,基本的位置变换对他们来说也没有多大的难度了,整节课的舞蹈动作很简单,重点放在了队形的变化及相互间的合作上。
二、活动目标
新《 纲要》 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所以教学活动的过程必须注重幼儿的艺术感受和创造力的发展,注重幼儿活动的过程。因此将本活动的目标分为:1 .在感知音乐的基础上,掌握由四拍子变化到三拍子音乐的节奏特点。
2 .学习看图谱并能根据图谱的变化分段学习舞蹈内容。
3 .感受树精灵之舞的喜悦,体验与同伴舞蹈的快乐
三、活动重难点
活动的重难点离不开活动的目标的具体要求,相互间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分为:
重点:在感知音乐的基础上,掌握由四拍子变化到三拍子音乐的节奏特点。难点:学看图谱,根据图谱的变化分段学习舞蹈。
四、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我将活动准备分为以下两方面:
1 、物质准备:课件、音乐、幼儿用的圆点、人手一朵手花
2 、幼儿前期经验准备:理解图谱中各个图形的含义、熟悉AB 段音乐
五、教学策略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让整个教学动静结合以及兼顾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 、情境教学法
3 、自主学习法
六、活动过程:
我将本节课的流程分为以下几大环节:一、听音乐,做律动、二、看图谱,学跳舞蹈三、听音乐,愉快的退场
一、听音乐,做律动
师:孩子们,听着音乐,拉起好朋友的手,一起跳起来吧!
1 .男女两人一组,围成圆圈坐下。
(播放这段音乐即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的环境,又作为接下来幼儿舞蹈中的歌曲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个铺垫)
二、看图谱,学跳舞蹈
1 .谈话导入活动
师: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夜幕降临后,一群树精灵就获得了自由。瞧!它们在跳舞呢。(播放视频)
师:这是枫树精灵、这是杏树精灵。它们想要来跳一支树精灵之舞,看它们站成了什么队形呢?(圆形)
师:你们谁是枫树精灵?谁是银杏树精灵?
师:瞧,在你们的右手上也带着代表枫树和杏树的小花,红色是枫树精灵,黄色是杏树精灵。枫树精灵和杏树精灵一个隔着一个站着,围成一个圈,小朋友们一下就看明白了。(这样做是为了帮助幼儿更好的找到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站位)
(设计此环节主要依据是通过情景教学法,让幼儿通过观看画面将自己想象成是树精灵中的一员,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以及参加活动的兴趣。)
2 .完整欣赏舞蹈
播放舞蹈图谱全过程:
师:枫树精灵和杏树精灵已经迫不及待要给小朋友们跳舞了。看!它们是怎么跳的呢?(播放视频)
教师边播放边讲解:红色是女孩子代表了枫树精灵,黄色是男孩子代表了杏树精灵。师:你发现它们的队形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幼儿根据各自的发现说一说(外圈走向内圈、女生先走再是男生、一起牵手走向外圈等)(接着我运用了分解图谱来帮助幼儿更详细的梳理队形的变化规律,以及对动作的掌握。接下来是A 段舞蹈的学习,我分别设计了完整的队形变化以及分解相结合的图谱)3 .看图谱学跳A 段舞蹈
(播放分解图谱,教师讲解)
女孩听音乐节奏先走到内圈,接着男孩听音乐节奏走到内圈。男孩先牵手向上举,女孩再牵手向上举,大家转一圈牵手向外走到外圈,最后手放下面对面站立。
完整练习A 段舞蹈
教师边放音乐边说:我们听着音乐完整的跳一遍吧。
(完整的队形变化以及分解动作帮助小朋友在学看图谱的基础上,根据图谱动态的变化学习舞蹈动作掌握其中队形多次变化的规律)
4 .看图谱,学跳B 段舞蹈
( 1 )、我在让孩子们学习B 段舞蹈之前抛出了问题:第一部分的音乐你听了以后有什么感觉?你知道是几拍子的音乐吗?能用小手打击出来吗?
师:第一段很欢快是4 拍子的,那第二段呢?我们在接下来的音乐中一起来感受。(这样的提问不仅让幼儿在感知的过程中去体验乐曲的节奏,还解决的目标中所提出的重点,掌握其节奏的变化。)
( 2 )、播放第二段舞蹈图谱:小精灵们的舞蹈并没有结束,我们继续往下看,它们又跳了什么?
( 3 )、幼儿自由回答看到了什么?
( 4 )、点击播放大的图谱:再来仔细看看
师:他们是伸出右手(贴标记的手)。拉拉手,走走走(教师示范:伸出右手,拉拉手,走走走)
( 5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位置换了,背对背,手放开了)
师:我们一起来试试吧,起立,和好朋友面对面(教师喊口令)
(师:找到新朋友了吗?位置交换了吗?再来一次,教师语言提示:拉拉手,走走走)( 6 )、完整做B 段动作:(教师边放音乐边说)我们来跟着音乐跳一跳吧。
师:这下你发现这段音乐和第一段有什么不同吗?儿拍子的?( 3 拍子)
5 .完整跳《 树精灵之舞》
师:树精灵宝宝们,认清你边上的朋友,我们一起跳快乐的树精灵之舞。
播放音乐,幼儿完整跳舞蹈数遍。
(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之一,让幼儿通过观看、识图谱来学习舞蹈动作,这对他们来说还是可以很好的掌握的。我们采取的对策是运动多媒体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看懂图谱并能学习舞蹈动作,前半段的欢快音乐带动着幼儿的情绪但是慢慢的在教师的引导和幼儿的自主学习下一起解决了一些活动中出现的难题,例如:怎么做才能不让小伙伴互相碰到头?位置应该怎么变换才更有序等。)
三、听音乐,愉快的退场
师:树精灵们,天快要亮啦,我们要回家啦。和大家说再见吧。
(动态的精灵跳舞的样子让幼儿从潜意识中跟着小精灵有序的离场,从侧面让幼儿感受到一种规则意识。)
七、教学特色
1 、充分运用现代媒体提供信息:让幼儿在体验真实情感的基础上欣赏和学习,提高幼儿的注意力、理解力和对学习的兴趣。
2 、从“动”入手,利用与音乐相符的动作来表现,用此方法激发幼儿的动作在音乐的伴奏卜更形象化、具体化。
音乐说课稿:小金鱼 幼儿园音乐说课稿:小金鱼
一、设计意图:
音乐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如今,倡导“让幼儿主动学习,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如何在你教我学的歌唱活动中发挥孩子的主体性,使枯燥平淡的歌唱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和富有儿童情趣,是人们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本活动意在打破传统单一教学模式,通过师幼互动,运用形象生动的VCD课件、幼儿喜欢的游戏方式来调动幼儿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幼儿“学中有玩,玩中有学”愉快地投入到整个活动中。
二、说教材:
对于音乐活动来说,选材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幼儿是否能积极参与和获得快乐的情感。《小金鱼》是一首旋律生动活泼、富有诙谐情趣的幼儿喜闻乐见的动感教材。此外,幼儿对金鱼已非常熟悉和喜爱,再加上为幼儿提供的VCD片上有与歌曲内容相吻合的生动画面,这样能为幼儿创设赏心悦目的音乐视觉环境,给孩子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说目标: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论是歌唱活动、还是欣赏活动、韵律活动、器乐活动,对幼儿来说都意味着不同层次的学习。为此,在为《小金鱼》确定目标时,就是根据新纲要艺术领域中的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三个方面来制定的。1、引导幼儿欣赏《小金鱼》初步感受歌曲的生动活泼、富有诙谐情趣的生动旋律。2、理解掌握歌词,用发自内心情感来演唱歌唱;3大胆尽情地展开自己的想象创造、自然表现自己。
四、说教法学法:
(一)双主体互动模式
当代教育论认为教育过程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幼互动是本活动的教法学法的最大特点,一方面,幼儿是音乐活动的探索者、学习者和创造者,幼儿带着对音乐的热爱、带着对音乐教育活动的期盼、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自由地与音乐交流、大胆地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与体验并主动与老师沟通汲取教师经验获得教师的支持、帮助与鼓励。另一方面,教师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与促进者,也是幼儿音乐表现和艺术创造活动的发现者、欣赏者、学习者。教师带着欣喜、期望自觉不自觉地把暗含的期望传递给幼儿,从而有效地激发幼儿音乐学习和探索的动机兴趣,体验音乐学习和表达的快乐及其由此引起的喜悦、实现音乐教育对幼儿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发展作用。
(二)电化教学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视听结合感知效果最佳。为此,本活动运用VCD片,通过消唱、分段、定格、重播的观看方法来帮助幼儿感受、理解、掌握歌曲,并且激发幼儿的表现和创造欲望。
(三)游戏法:
教育学家陈鹤琴说过:“学前儿童是情绪的俘虏。”
他们的认知往往容易受到情绪的左右。为此,本活动采用幼儿最感兴趣的游戏,通过让幼儿扮演小金鱼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为了能有效地运用这些教学法,本活动还借助材料来使这些教育手段发挥它最大的教育功能。1、动作材料:让幼儿扮演小小金鱼,使幼儿更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2、视觉材料:采用多媒体和
五、说教学程序:
本活动大体可分为六个步骤。
(一)激趣引题:好奇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契机,而制造悬念能引起幼儿的好奇。为此,活动一开始教师就用VCD定格美丽的小金鱼,并问“这是什么?它住在什么地方?小金鱼在大海里干什么?”激发了幼儿探索求知的欲望,从而自觉自愿、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观看消声动画片片断:之所以消声是为更能调动幼儿的视觉功能,激发幼儿想象,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画面,所获得的知识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强制的。观看完消声动画片后,教师让幼儿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小鱼它在干什么?在说的过程中幼儿无意的掌握了歌词。
(三)边看动画片边听歌曲: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动画片和生动活泼、富有诙谐情趣的歌曲融合在一起,幼儿充分感受到了歌曲的美,激发了幼儿学习歌曲的强烈欲望。
(四操作教具:通过金鱼吐两个泡泡的形式出示歌曲的节奏难点“X·XXX︴X—︱”“︱X·XX︱”一方面增加趣味性,另一方面使幼儿能突破这个难点,较轻松地跳过这个坎。此外歌词︱努·力游︱努·力游︱的切分音读法通过小金鱼教具演示和幼儿的边读边动作表演,亲身感受了切分音的特点,很快地、不知不觉地掌握了读法。
(五)边看、听VCD边整首轻声跟唱。此时,还为幼儿创设轻松自由的环境,只要你不影响别人,你可以站、可以坐、可以蹲、甚至可以躺着去感受、去表演,而教师应始终饱含激情、不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让幼儿获得成功感,无限减少否定,哪怕是非言语性的体态与表情。
(六)游戏:幼儿戴上小金鱼的胸卡边游边表演边唱。这时随着VCD的伴奏,幼儿想象着自己是一条可爱的小金鱼,用轻快的动作非常投入地表演起来,这种耳濡目染的熏陶,一下子就将幼儿身心带进音乐的殿堂,群情激动,气氛达到高潮。
金色花说课稿8篇
阅读“金色花说课稿”这篇文章值得一试编辑深感推荐之必要,希望本文内容能给您提供帮助。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案的组织形式多样,但一定要结合当前教材来进行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有效的展开教学活动。
金色花说课稿(篇1)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中提高教学学习效率,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同时应该注重平时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样才能推动语文课程的发展。在对孩子们素质教育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知识技能,关注他们的情感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智能优势,不断提高他们的基础技能和学习能力,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语文课堂充满亲和力和生命力----“语文味”更浓。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状物的文章,讲述了“我”养仙人掌的经过,赞颂了仙人掌的坚强,表达了对仙人掌的敬佩和喜爱之情。虽然文章写的是金色花,但也运用了一大部分文字描写了仙人掌,使仙人掌的丑陋和金色花的美丽有了鲜明的对比,从而使文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突显出来,让文章更加生动自然。
2、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已经六年级了,对教材的把握有一定的能力,尤其是对仙人掌的坚强性格和喜爱之情,他们都能体会到,也能联系到自己,但理解的深度稍有欠佳。
(2)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分析能力,但对这种写作手法的理解上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特点利用多媒体、朗读等多种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
三、教学目标:
1.对文中易错音基本上能够读正确,对文中易错字基本上能够书写正确。
2.对文中的褒义词和贬义词有一定的认识。
3.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4.了解“我”的思想感情转变的原因,感受金色花的美丽、仙人掌的坚强,体会作者对仙人掌的敬佩好喜爱之情。
四、教学重点:了解“我”的思想感情转变的原因,感受金色花的美丽、仙人掌的坚强,体会作者对仙人掌的敬佩好喜爱之情。
五、教学难点:对“欲扬先抑”写作手法的理解。
六、教具准备:幻灯片课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字词导入夯实基础。(10)
1.刘老师想让你们热热身,我想考考你们对今天咱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词语的读音和书写掌握的如何,不过希望你们能把题目看清楚后,再用手中遥控器作答。(按按按1)。
①下面词语中,错误最少的一组是()
a.倔(juè)强始终不渝(yù)浅薄(báo)庸俗
b.刀戟(jǐ)瞥(piě)见干涸龟(guī)裂
c.辉皇灿烂不干泯灭振撼人心
d赏心阅目肃然启敬不可崔毁
(设计目的:强调认真审题,并对本文中爱错的音和字进行巩固、强调,给学生打好字词基础,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2.出示正确的词语读音:
倔(jué)强始终不渝(yú)浅薄(bó)庸俗
刀戟(jǐ)瞥(piē)见干涸龟(jūn)裂
3.出示正确的词语:
赏心悦目不甘泯灭震撼人心
辉煌灿烂肃然起敬不可摧毁
①孩子们,你们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吗?(形容好的事物……)
②我们把这些形容好的事物之类的词语成为------褒义词。
出示幻灯片:谁给大家读读褒义词的含义。
褒义词是情感词语的一种,俗名“好字眼儿”,凡含有赞赏、嘉许、褒扬、喜爱、尊崇、美好、吉祥等感情色彩意义上的词。
贬义词是指词义带有否定、憎恨、轻蔑、不赞成或坏的意思的感情色彩的词。
(设计目的:不仅对易错字再巩固,同时也让孩子们积累词语的基础上对词性有了一个很好的辨别,以便很好的运用到平时的学习中。)
4.其实这些词语也正是在形容文中的这朵(齐读)--------金色花
二、图片感知初步渗透。
1.这朵金色花是谁开出的?(仙人掌)---板书
2.出示幻灯片:(图片)看,这就是仙人掌开出的那朵金色花,给你什么感觉?
幻灯出示:这是一朵()的金色花(板书:美丽迷人……)
(设计目的:让孩子们对金色花有一个初始的印象,整体感知,为下文具体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文字揣摩深入领悟
1.作者又是怎样用文字把这朵金色花描绘得具体、生动呢?赶紧找找描写金色花的是哪个段落?(10自然段)
2.请你自读这个段落,把你感受深的语句画一画,作简单地批注。
3.小组交流:提示①写法上②语言上
汇报:幻灯片出示:10自然段。
语言上:比喻修辞手法-,好词的积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分多种形式读中体会
写法上:总分结构-----使文章结构更清晰-----师生读句体会
(设计目的:不仅让孩子们学会自学,提高他们的独立分析能力,同时让他们对段落的结构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和学习,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四、品味情感再次领悟
过度:接着刚才的读: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花,这是一朵震撼人心的金色花,这是一朵是人赏心悦目的金色花,它更是一朵让人肃然起敬的金色花!
1.看,作者一直都在赞美这朵美丽的金色花,那作者对仙人掌的态度又是怎样变化的呢?赶紧从课文的第一部分找找,小组归纳一下。
不欢欣-----不关心----笑它-----丑陋(板书)
(设计目的:从“我”的情感变化中,去感受仙人掌的变化,从而对课文理解有一定的帮助。)
2.作者对仙人掌为什么持有这样的态度?(因为作者觉得仙人掌太丑,也没想到它会是这样的一种植物……)
3.师引导:丑成什么样了?请你用------画出描写仙人掌丑陋的词句?
4.找生回答-----电脑出示:生自读----你发现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吗?(aabb式abac式比喻句贬义词)
刀戟般凛凛叉开歪歪斜斜怪模怪样皱皱巴巴细纹密布像老人的脸
(设计目的:既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一个很好的归拢,又对语句的积累由一个很好的积累。)
5.师串读1:是呀,仙人掌既不美,也不雅
生:它刀戟般凛凛叉开,歪歪斜斜、怪模怪样、皱皱巴巴、细纹密布,像一张老人的脸。
师:平时我很少给它浇水、伺候它,然而它却开出了花
生:是的,是一朵花,并且是一朵异常漂亮的花。金黄色,12个绸缎般富有光泽的花瓣;敏感地轻颤着柔软的花穗,细密地遍布着雪乳般滋润的花粉。它凝然静立,却闪烁着宫殿般辉煌灿烂的光芒。
师串读2:是呀,我一点也不喜欢它,还嘲笑它,因为它长得太丑了,我甚至把它当成一种可怕的东西
生:它刀戟般凛凛叉开,歪歪斜斜、怪模怪样、皱皱巴巴、细纹密布,像一张老人的脸。
师:……可它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却开出了美丽的金色花
生:是的,是一朵花,并且是一朵异常漂亮的花。金黄色,12个绸缎般富有光泽的花瓣;敏感地轻颤着柔软的花穗,细密地遍布着雪乳般滋润的花粉。它凝然静立,却闪烁着宫殿般辉煌灿烂的光芒。)
(设计目的: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运用,从而有一个很好的借鉴学习,同时也为理解文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做了铺垫)
6.这么丑陋的仙人掌竟然开出了美丽的金色花,孩子们,现在你又觉得这是一朵()的金色花?(按按按3)
①美丽②顽强③不甘泯灭
④赏心悦目⑤肃然起敬⑥其他
最核心的答案:他不仅美丽,而且顽强。
7.你和作者想到一块去了:(出示幻灯:课文最后一句)师生齐读-----板书:顽强不可摧毁
(设计目的:发散孩子的思维,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一个归纳和提升)
五、揭示方法学习感悟2
1、文章的题目是金色花,作者用了大量的文字也在赞美金色花,但文章的前半部分却一直在写作者对仙人掌的厌恶?为什么这样设计,有必要吗?
2.对着板书总结:作者先说仙人掌丑陋,再夸金色花的美丽,先写我对仙人掌的厌恶,又写我对金色花的赞扬,这样的写法就叫作欲扬先抑。(板书)
3.什么是欲扬先抑?
幻灯片出示:“欲扬先抑”是一种描写手法(也可以说是表现手法),意思是“要想夸奖一个人或事物,先用故意贬低他的手法去描写(表现)他,就是先贬低再夸奖。
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
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4.再出示:自己体会着这种写作手法自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
仙人掌丑极了,它刀戟般凛凛叉开,歪歪斜斜、怪模怪样、皱皱巴巴、细纹密布,像一张老人的脸。
是的,是一朵花,并且是一朵异常漂亮的花。金黄色,12个绸缎般富有光泽的花瓣;敏感地轻颤着柔软的花穗,细密地遍布着雪乳般滋润的花粉。它凝然静立,却闪烁着宫殿般辉煌灿烂的光芒。
(设计目的:对文章写作方法的一个总结强调,对孩子们写作有一个借鉴。读中悟,悟中读。)
六、总结情感提升领悟。
1.孩子们,我们应该感谢本文的作者蓝兮,她让我们欣赏了金色花的美丽,更让我们领略了仙人掌丑陋外表后金子般的顽强品质,在《金色花》中寻章摘句我改写了一首小诗:
师:无论阴晴雨雪,
无论干旱枯涸,
你总是挺拔着绿色,
把阳光和空气食啄。
你像一张老人的脸,
皱皱巴巴,密布细纹,
安详的眼神,
隐藏着智者的光辉。
你凭着自己的顽强
默默地开花了,
闪现着金色的妩媚,
生1:你是一朵(不甘泯灭)的金色花
生2:你是一朵(辉煌灿烂)的金色花
生3:你是一朵(赏心悦目)的金色花
生4:你是一朵(肃然起敬)的金色花
生5:你是一朵(不可摧毁)的金色花
生6:你是一朵(震撼人心)的金色花
生齐:你是一朵(美丽)(顽强)的金色花
师:永不枯萎……
(设计目的:既是对文章内容的一个归纳,同时也是对文章中心思想的一个提升,对课堂气氛是一个很好的点缀)
2.总结:其实植物有时和我们人类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希望你们也能像金色花不仅有美丽的外表,更具有顽强的性格。
七.学习反馈
学完课文后你有几点收获?(写出来)----机动题,有时间出示,没时间不做了。
(设计目的:既是对文章学完后的一个自我反馈,同时又锻炼了孩子总结概括能力,更是给自己的教案一个时间的搭配)
板书设计:仙人掌丑陋厌恶欲
顽强扬
金色花美丽赞扬先
抑
八、效果测评与评价
1、本节课将多媒体贯穿于教学始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一堂课学生们的注意力不但集中,积极性也较高。
2.本节课还特别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既让孩子们掌握了一些学习基本技能(字音、书写等),又让孩子们对仙人掌的坚强性格有了更深的理解。
3、在设计时注重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式教给孩子们一些学习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写作有了一个潜移默化的先知和提高。
金色花说课稿(篇2)
【教学内容】
《金色花》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象,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反映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础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把握诗歌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朗读方式,使学生把握诗歌主旨;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难点:合作探究,鉴赏诗歌,利用想象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写感情。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1)师生共探朗读方法。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正确优美的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也是走入诗歌意境的重要途径。
(2)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开启思维之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尊重学生的自主与创新。
2、学法:
(1)圈点批注
(2)研读法
(3)合作探究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圣诞节引入母亲节,那天你是如何表达对妈妈的爱呢?(学生自由说)我们都是嗷嗷待哺地从母亲的怀抱中成长起来的,一张卡片、一次洗碗或者仅仅是一朵鲜花(根据学生地回答而定)都是我们对母亲地一份感激。有同学送了红色康乃馨,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学生:代表母爱)那么每个人都会送母亲康乃馨吗?未必如此,比如说印度诗人泰戈尔就送了什么呀?(金色花,课件显示金色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赏金色花,走近作者,了解文体。生回答,师补充。
2、师明确学习目标。
3、请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课本上标注不认识的字词。同桌讨论交流,扫除文字障碍。
4、请同学们听读录音,希望大家在体味诗歌感情的基础上,把握好语速、节奏和重音。
5、师强调字音,识记字词,请生自由放声朗读。
嗅(xiù) 衍(yǎn) 匿笑(nì) 祷告(dǎo)
6、刚才我们再一次地朗读了这篇散文诗,请同学们概括出这首诗为我们创设了几幅情景交融的画面?
生:回答(略)
师:明确。①开放花瓣;②投影书页;③现身牛棚
7、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孩子:天真、调皮、机灵、爱撒娇、可爱、活泼
妈妈:慈爱、善良
师:那么,这篇诗歌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回答(略)
师明确:舒缓的、温馨的、深情的
8、师:现在,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下面举行朗读比赛,男女生各推选出一位代表,任选两到三个自然段来有感情地朗读,其余的同学请用你的掌声来打分,好吗?
师:点评(鼓励、赞赏)……
(三)、品味赏析,合作探究:
小组质疑、探究、对话
说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最好办法莫过于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自主产生疑问,主动获得思想启迪,通过小组探究,使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同行,与作者的心灵同在,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新亮点的生成。
师:假如那个天使般的孩子从印度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你有话要对他说吗?你有什么问题要采访他吗?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角色对话。
生:(1)小组合作交流
(2)各小组在全班展示交流成果
问题预设:
(1)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3)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
师明确:
(1)可以想到,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2)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陪伴着妈妈。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
(3)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
(四)、想像练习,口语表达:
本文借助“金色花”的形象表达了纯真的母子之爱,这种借助具体形象来抒情的方法值得大家学习。假如你也变成了金色花,你会帮妈妈做什么事呢?另外,你知道你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你知道妈妈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吗?展开想像,你想变成什么表达对妈妈的爱呢?让我们来说说心里话。
请以“妈妈,我想变成……,当你……的时候,我……”的句式说一句话。
师小结:
作文的时候,新奇的想象加上美妙的表达,加上真挚的感情,就能收获佳作。
(五)、拓展延伸:
那个好奇的孩子来到我们的身边,他可能也有满脑子的疑问想采访我们呢,他想知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关母爱的诗词、名言、典故一定很多,你能告诉他一点吗?
古诗鉴赏:孟郊《游子吟》感受母爱(齐读)
(六)、总结:
是啊,古今中外,“母爱”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通过大文学家泰戈尔的作品感受到了母爱的熏陶,希望大家以后都能更爱自己的妈妈,爱自己的爸爸!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七)、布置作业:
1、晚上回家做一件实事,让父母感受一下你对他们的爱。例如:给妈妈洗洗脚。注意观察妈妈的神态,写下你的内心感受。
2、网上搜集阅读《新月集》,做点读书笔记。
附板书设计:
金色花说课稿(篇3)
一、教学分析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但其文体与本单元的另两篇讲读课文《秋天的怀念》及《散步》不一致。这是一篇散文诗,应作为诗歌来上。而诗歌的特点,《毛诗序》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钟嵘《诗品序》中则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天地的阴阳之气摧动了万物,而这万物的变化就感动了你内心的性情,表现出来就形成了诗)。简言之,就是自然感动了诗人,诗人去描绘自己内心映照下的自然。具体到《金色花》,那就是孩子对母亲的爱是如何在金色花中体现出来。
这首散文诗也有着与其它两篇课文相似的地方,就是文中的亲情都有着缺憾。史铁生是在母亲去世后才真正明白了母亲的牺牲,从而决定改变自己的生命来报答母亲;莫怀戚是感觉到了母亲陪同自己的时日已短才决定委屈儿子。同样,在文中,孩子在大半时间内都躲藏起来,但他的爱却没有消退过。学习前两篇文章,有助于学生迅速把握文本的主题。要理解本文的独特之处,还应当了解泰戈尔有些悲凉的人生经历。他自少年时代起,母亲、五嫂、妻子、次女等挚爱的亲人逐一离世,这对他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无论他经历过多大的痛苦,但这份爱不会消失,这就构成了这篇文章乃至《新月集》最核心的主题。同时,泰戈尔特殊的文化背景也让这首散文诗有了更加深厚的内涵。母亲的沐浴、阅读《罗摩衍那》以及到牛棚里去,乃至金色花自身,都有着宗教的神圣色彩。因此,这种爱同样也超越了母子之爱,有了博爱的情怀。
教学这篇文章,主要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展现自学——“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我会在妈妈________时,__________”,“孩子如何体现对母亲的爱”。接着再补充泰戈尔的生平、文化背景,让学生能够深入体会诗中的文化内涵及情怀。不过,我始终以泰戈尔的一首诗贯穿教学中,以便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你离我有多远呢,果实呀?”“我是藏在你的心里呢,花呀”。通过对这首诗的品读,去理解文本、理解泰戈尔。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文本,体会文本中表现出的母子之爱。
2、结合补充材料,体会文本中蕴含的伟大情怀。
三、教学设计:
1、导入:
本文选自《新月集》,它的意思就是把儿童比作新月,其主题是赞颂童真及母爱。但作为东方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泰戈尔笔下的童真与母爱又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比较阅读①
请大家先读读这首选自他的《飞鸟集》的短诗:“你离我有多远呢,果实呀?”“我是藏在你的心里呢,花呀。”
大家读懂了吗?
提示:花与果永远不可能相见,但什么将它们联系在一起?
2、自读活动1把握内容
文中的孩子也自己的母亲分离的,请大家填写表格: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我会在妈妈______________时,__________
寻找“我” 躲在一边
沐浴后 散发香气
读《罗摩衍那》 投下影子
到牛棚 回到妈妈身边
提示:
在上面的活动中,哪些是对孩子活动的总写?
虽然“我”在妈妈寻找时调皮地躲起来,但“我”离开妈妈了吗?
3、自读活动2体会亲情
当孩子与母亲玩耍时,他如何表现对母亲的爱?(小组讨论,老师提示,让学生归纳细节中的描写并发言,学生再朗读相关段落)
提示:
1、母亲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肯定时刻都有花相伴,那么“我”在散发香气时,就在这花中。说明“我”的爱什么样?(无处不在)
2、母亲在读《罗摩衍那》时,“我”为什么知道她读到了哪里?(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母亲)
3、为什么回到母亲身边时就要求她讲故事?(与母亲撒娇,分离得太久,渴望得到母亲的爱)
比较阅读②:
再读上面《飞鸟集》的诗篇,你发现,永远不能相见的花与果之间有什么相联系?(爱与期盼)
4、自读活动2体会情怀(结合补充材料,思考内涵并朗读)
既然有着如此深沉的爱,为什么要分离呢?我给大家补充泰戈尔的一张年表:
补充材料①:
1861年,泰戈尔诞生
1875年,母亲沙罗达去世。
1884年,五嫂自杀,诗人承受了巨大哀伤。
1902年,妻子病逝,写哀悼诗。
1903年,次女病死。
泰戈尔还是个少年时,母亲就去世了。当时的他直到从火葬场回来,才意识到母亲永远不会回来了。后来,与他年龄相仿的五嫂就成为了他心中的母亲、姐姐甚至暗暗爱慕的对象,但五嫂后来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在家中自尽。泰戈尔的妻子因为文化水平较低,因此从没有在他的心中引起重视,两人生育了几个子女,却缺少感情的交流,泰戈尔也从没有在作品中提及妻子。可是,当妻子猝然离世时,他才发现了妻子的珍贵,第二年他的爱女也去世了。
从这些材料中,我们大家发现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这些悲剧而沉沦。大家细读文本,在文中金色花在哪些地方出现?(母亲沐浴回来的道路上、书房外、牛棚上,几乎无处不在)从中我们体会到什么?(虽然他与母亲、与自己所爱的人早早永离,但在他的心中,这种爱是无处不在的)
补充材料②
泰戈尔是印度人,这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印度人心中,神明无处不在。他们一日一浴,因为他们相信恒河水是神圣的银河水经过大神的头颅流下的,在其中沐浴直至死亡就能最终与神明相融。《罗摩衍那》是他们最喜欢阅读的史诗,他们相信死前念诵“罗摩”的名字就能让身体解脱。牛棚在印度家庭中很常见,因为他们认为牛是大神的坐骑,被称为“圣牛”,他们将牛当作神明的化身来照料。而金色花是印度的圣树,因此它的色彩也被认为具有神圣的色彩。
请大家思考一下,诗人笔下的情感还仅仅只是母子之间的亲情吗?(神圣的博爱)
比较阅读③
再读《飞鸟集》中的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什么样的爱?(学生自由回答)
教后记:
比较阅读是自读课文的一项重要学习方法,但如何使用比较阅读需要重视。我在教学中,将《飞鸟集》中的那首小诗贯穿其中,学生们从开始的似懂非懂到最后的逐渐体会,也情不自禁地融入到了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当然,我在教学中,也引用了《秋天的怀念》及《散步》中那些带有无奈的情感,学生感觉到了这篇看似只是童话的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内涵。
教学本文,其实主题很容易把握,但如何让学生看到主题在文中的体现并最终能读出主题的深刻内涵是关键。从学生的反应来看,他们大体上认识到了这一点,我觉得这样的设计还是有作用的。
金色花说课稿(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与泰戈尔有关的文学常识
(2)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
(3)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反复朗读,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
(2)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深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投入真情,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教学难点: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写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歌曲《我的好妈妈》。
我们课前听的这首歌是儿童歌曲,也许因为它表现了孩子为母亲做点小事回报母爱,这种感情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这是人类共同歌颂的永恒主题。母爱是人类社会中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首以母爱为主题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让我们期待一次美的洗礼!
2、在学习课文以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一代文豪——泰戈尔和印度佛教圣物——金色花。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金色花》选自他的散文诗集《新月集》。
金色花,又译作“瞻波伽”或“占波”,印度圣物,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
3、接下来,让我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为进一步感知美扫清障碍。朗读课文时,老师有二个要求,一是我们要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二是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1)现在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读的效果。
嗅(xiù)闻(气味)。
罗摩衍那(mó,yǎn)印度长篇叙事诗。
匿笑(nì)匿,隐藏,不让人知道;匿笑,偷笑。
祷告(dǎo)向神祈求保佑。
沐浴(mùyù)洗澡。比喻承受润泽、培育。
花瓣(bàn)
(2)、现在我们来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请同学回答老师两个小问题:
A这篇文章里的金色花是自然界中的花,还是一种有特别意义的花?(由具备了神力的小男孩变的花。)
B“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三次嬉戏)
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二、倾情诵读,感受语言美。
1、我们已经自由朗读了这首诗,请同学们说说这首诗给你一个怎么样的感觉,看看我们会不会“心有灵犀”。(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学生谈感受,主要突出表现孩子天真、调皮,母亲的慈爱、善良)
2、那么,我们怎样读出这种感情呢?我们先来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有人说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你同意吗?现在让我们聆听一遍诗歌朗读,接受一次美的洗礼!听一听感情基调是不是舒缓、温馨、深情的。
3、听了,我们醉了。现在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一)、我们先来看看课文里一些有代表性的诗句,但不同的地方,我们怎样用不同的朗读方法来读不同的地方?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调皮,想象,快乐)(教师提示,学生读)
(2)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的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母亲焦急,我调皮)(学生分析,学生读)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爱怜,责怪)(3、4以后学生自由展示)
(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调皮,撒娇)
(二)、我们知道了一些关键诗句的读法,现在我们把诗歌完整地朗读一遍。
学生表演读、评点。(朗读指导:轻重快慢、抑扬顿挫、感情处理,体态语言等)
三、深情描述,品味画面美。
1、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式读了这首诗,感知这首诗为我们创设了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现在我们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些画面。
四、深入探究,挖掘想象美。
我们已经感受了诗歌的语言美,品味了诗歌的画面美。这些美都源来自诗人的神奇表达。泰戈尔的写法到底有什么特别的魅力?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小问题,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美的根源所在。
(1)在中国,我们一般用花儿来比喻什么?(儿童、成人、老人?)
(2)金色花是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用金色花作喻体现了诗人对孩子一种怎样的感情?(喜爱、憎恶?赞美、贬抑?)
(3)人们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人们←→花儿母亲←→孩子)
小结:新奇的想象,美妙的表达。
(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母亲喜爱孩子、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表达实在美妙!)
五、创意表达,升华情感美。
你读了这篇文章,是否也觉得我们要为深爱着我们的母亲作些什么呢?我们用有创意的作业,来表达我们一颗感恩的心!
1、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
学生自由想象,用“我要变作……”说话。
2、课外创作:把你们想对妈妈说的话写在自制的贺卡上,在母亲节(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或妈妈的生日送给妈妈。
六:布置作业
为母亲(其他亲人)刷刷碗、捶捶背、洗洗脚……注意观察母亲(其他亲人)的神情,并结合自己内心感受,写一篇小随笔。
金色花说课稿(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品读诗歌精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亲情;
3.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能力目标:
1.通过各种朗读方法,使学生把握诗歌基调;
2.通过自主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投入真情,反复朗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教学难点: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写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感悟思考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由“花”和“妈妈”这两个词展开联想和想象,由此导入课文。
二.走近作者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多媒体显示泰戈尔的介绍。
多媒体显示:印度诗人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有诗集《吉檀(tán)伽(jiā)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中短篇小说。他的作品《人民的意志》被定为印度国歌。
在中国新文化运动时代,泰戈尔及其著作被大量介绍到中国(1924年访问中国),曾影响了我国几代读者。徐志摩、冰心等都深受其影响。
三.品读《金色花》
1.齐读,教师指出朗读要求:准确流利;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2.同学评价齐读情况,并试读,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本文朗读基调:欢快、舒缓、深情。
3.请一位同学朗读,再次感受诗歌美的意蕴。
4.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并用“从诗中,我读出了一个的妈妈,我读出了一个的孩子”的句式来交流自己的朗读感受,体会诗歌中的形象美。
学生自由朗读,回答,教师及时给予肯定与引导。
多媒体显示:从诗中,我读出了一个慈爱、温和、爱孩子的妈妈,我读出了一个活泼、调皮、爱妈妈的孩子。
5.诗中这个调皮可爱的孩子是怎样与妈妈嬉戏逗乐的?请用“当妈妈的时候,我就”的句式来说话。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学生思考,回答。
板书:当妈妈时,我就。
做祷告时散发花香
读书时投影书页
拿灯去牛棚时恢复原形
6.追问:孩子为什么这么做?为了回报妈妈的爱。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多媒体显示:妈妈爱孩子孩子回报妈妈
7.分角色朗读,再次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浓浓的亲情。
8.朗读过后,请同学们说说喜欢这首诗的理由,可此从词、句、段等角度谈,品读诗歌。
四.探究《金色花》
学生质疑探究,将自己不能理解的内容提出,交流解决。
多媒体显示:泰戈尔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象征孩子对妈妈的爱圣洁而美丽。
五.体验《金色花》
如果此时哈利波特来到了课堂,赐给你魔法,那么你最想变成什么来表达你对自己母亲的满怀爱意呢?请你以“假如我变成了…”开头说一句话。
四人小组活动交流,看哪个小组反映最快,说得最好。
六.师生深情齐读《金色花》,配乐。
七.亲情作业
1.永远爱你的妈妈!
2.回家后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来回报妈妈对你的爱。
金色花说课稿(篇6)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体味诗歌语言美,品析图画美,品味情感美。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社会中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无数文人用美妙的诗文吟咏赞颂母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2.检查预习
生字词
三次嬉戏
母子关系,我读到了一个——孩子,一个————妈妈。
3.合作探究
a.文中的孩子,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的? 孩子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来表达对母亲的爱
b. 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 因为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的花,圣洁而美丽,变成金色花就是意味着自己给予母亲的爱是圣洁而美 丽 的,正可以表达自己回报母爱的心愿。——借花抒情
c.孩子为什么变成一朵金色花后,总是瞒着不让妈妈知道呢? 因为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 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只是悄悄地让妈妈感到温馨,就是瞒着妈妈。
二、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
1.听读课文,感受母子亲情
2.倾情诵读,感受语言美
(注意:停顿 重音 语速 语气)
师范读三个重点句子
a、孩子,你在哪里呀?(着急、关爱)b、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欣喜、嗔怪)c、我不告诉你,妈妈。(顽皮、撒娇)
3.选择自己感情处理最好的句子展示朗读,说说自己的朗读体会。
三、讨论——品析诗的图画美
师:我们还要品析诗的图画美。
课文中的画面是很美的,“我”变成了金色花,和母亲嬉戏,用丰富的想象织成了一幅幅清新优美的母子亲情图,几乎每一幅画面都是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卷。
下面请同学们做这样一个作业,用“美在”这个短语或者《金色花》真美啊,......写一个句子或一段话来描述美丽的画面。
示例:1.美在闪闪发光的金色花。
2.母亲沐浴后始发披在两肩,穿过盛开金色花的庭院去祷告,多么圣洁啊!
师:这一首散文诗,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象力,为我们讲述了母子深情的故事,感受到母子之爱是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为什么孩子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因为他沐浴着母爱。爱是交互的,小孩子领受着母爱,也想着回报母爱。他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眼睛。从孩子对妈妈的爱,可以想到母亲对孩子的爱。在听读、诵读、品析之中,我们已经沉浸在美好温馨的情感了。所以,我们读这首诗,还要感受它的情感之美。
四.品味——感受诗的情感美
1.诗的情感,洋溢于诗的字里行间。全诗表达出一种美好的想象,温馨的情感,表现出欢快愉悦的韵味。它们突出表现在每段诗的画面之中。
师范读,同学们可以评一评老师在重音、停顿、感情方面处理得好不好?)
师指导读。
1、2欢快、可爱;3、4、5、6舒缓、温馨;7、8、9调皮、可爱
分组读
这首诗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潺潺流水般的情感,读得稍快,读的时候要带着想象,在想象中读诗。
2.齐读诗歌,品味感情美。
五、创意表达,升华情感美
你想变成什么样的美好 事物来表达对妈妈的爱呢?
请按照下面的格式,借 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你对母亲的爱。
示例:我想变成一条清清的溪流,当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支欢快 的歌曲,抖落满身的疲惫 。妈妈,我想变成......当你……的时候,我 ......当你……的时候,我…… 当你……的时候, 我......
六、欣赏歌曲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于母亲。母爱是诗歌的主旋律。请欣赏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金色花说课稿(篇7)
【教学设计简说】
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是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富有童趣,也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母子情。这首诗以孩子的口吻抒发对母亲的爱,是献给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揣摩品位,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并尝试借助意象写诗文
3、学习过程中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利用想象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写诗抒情。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我们现在来欣赏一首歌曲,阎维文的《母亲》(录音机播放歌曲),这是一首献给母亲的深情的赞歌,的确,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我们将如何报答这挚爱亲情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泰戈尔的《金色花》去感受这至爱亲情吧。(板书文题)
二、学习《金色花》
师:哪位同学能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读一下课文?
生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读完)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2:我觉得他在读的时候没有读出小男孩那种调皮的语气,还有妈妈生气的语气。
师:那你能有感情的给我们读一句吗?
生2: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师:有点意思,但是好像味道还有点不对,妈妈在孩子“失踪”一天之后,终于发现孩子又回来了,她仅仅生气吗?
生3:她还会很高兴
师:对,又惊喜又生气,下面我来给同学们读一下,同学们请注意小男孩和妈妈不同的语气。
(师配乐朗读,生鼓掌)
师:谢谢,谁来评价一下老师读的怎么样?
生:老师读的很好,读出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的形象。
师:下面我们再来朗读。(生齐读)
师:这次好多了,学习诗歌一定要多读。那么你从文中读出了了一个什么样的小男孩,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妈妈,用“我从中读出了一个________小男孩(妈妈),从___________看出。”句式说话。
(学生思考片刻)
生1:我从中读出了一个调皮的小男孩,从“我”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出。
生2:我从文中读出了一个孝顺的小男孩,从“我”让妈妈嗅到花香,投影在妈妈读书的地方可以看出。
生3:我从文中读出了一个撒娇的小男孩,从“我不告诉你,妈妈。”可以看出。
师:不错,咱们一起读读这几句话,注意读出撒娇、调皮、欢快的语气。 (生齐读)
师:还有吗?
生4:我从中读出了一个勤劳的妈妈,从文中“黄昏时,你拿着灯到牛棚干活”可以看出。
生5:我从文中读出了一个关爱孩子的妈妈,从文中“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可以看出。
师:同学们,学了这篇关于母爱的文章,大家一定还有不少的感触。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都有关爱我们的父母,回忆一下生活中有没有令你感动的能体现母爱(父爱)的细节?
生1:小时候,我生病住院了,妈妈整天陪着我,喂我吃的,晚上就在我的脚边睡一会儿,很辛苦。
生2;有一次,我在公园和妈妈走散了。我很害怕,妈妈通过广播找到我时,眼睛都哭肿了。妈妈紧紧的抱住我,那时我很感动。
师:是啊,父母是天底下最关心我们的人,如果你想回报这份爱,你愿意变成什么呢?仿照《金色花》,用“假如我变成了__________,我会__________”说几句话。
生1:假如我变成了一架飞机,我会载着妈妈到世界各国去旅游。
生2:假如我变成了一只蝴蝶,我会跳出最美的舞蹈,让妈妈欣赏。
师:很富有诗意。
生3:假如我变成了一双手套,我会戴在妈妈的手上,让她的手冬天不再生冻疮。
师:真是个细心孝顺的孩子。
生4:我会变成一只百灵鸟,每天唱出动听的曲子,使妈妈不再烦恼,永远年轻。
……
师:大家说的很好,都能通过想象,借助一种具体形象表达对母亲的爱。刚才我们说了几句话,能不能再具体点,把它扩展成几段话呢?把文章写具体的法宝还是想象。比如想象你变成百灵鸟后你看到母亲在做什么?听到百灵鸟的歌声,母亲会怎样,然后你又怎么变回来,明白了吗?课后,大家仿照《金色花》,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
【教学反思】
一、注重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我在教读本诗时,也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1、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朗读方法和技巧,如掌握重音、控制速度、运用语调等,让学生有基本的独立朗读诗歌的能力。在本诗的教学中,我配乐范读,让学生在书上标明重音、停顿的地方,让学生自由朗读,将所学知识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在朗读中获得优美的意境,得到美的熏陶。
2、将朗读和评点适时结合。我在教学时就采用了这样的模式,将读和评相结合,先由学生点评,这既培养了良好的倾听习惯,也训练了学生辨析评价的能力,这样教师在抓住时机适时给予补充、提升,使学生既能认识不足,又有成就感,学习的积极性会很高。
3、将朗读和感知内容,理解意象,品位语言结合起来,这样做,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文章内涵。在品读诗的语言时,我引导学生边读边品,在品读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了浓浓的母子情,又锻炼了自己的朗读水平。
二、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很多问题不是只有一个答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本文围绕母爱,围绕亲情来写,可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说一说。要想抒写出自己心中独特的感受,就需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联想想象能力。在本课拓展延伸的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谈谈自己与父母相处的几个感人的细节,引导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变成什么”去回报母亲的爱,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课堂气愤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三、进行模仿写作
我让学生仿照《金色花》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章,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模仿写作环节成了这一课的亮点,这也是教学环节中最有时效的方法——创造。
总之,语文课永远是一门艺术课,还需要我们把它完善成自然而实用的艺术品。我将不断努力,辛勤耕耘,勇于探索,做一个新课标的真正实施者。
金色花说课稿(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字词。 2、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3、熟读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续提高朗读能力。2、学习和借鉴诗歌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德育目标
诗歌展示、歌颂母爱。学习它,激发我们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炽热情怀,把独特的歌喉献给我们至爱的母亲。
教学重点
1、准确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把握机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 2、熟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层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世界上只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的身影。
同学们: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
母爱就象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这个世界上,我们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能忘记母亲给予我们的一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散文诗两首来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吧。
二、了解散文诗: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 “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三、作者简介
印度近代伟大作家、诗人、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丰富,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国后》等。著名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一九一三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影响也是广泛的。他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一九五○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四、1、由一个学生读诗,然后师生一起来朗读体会。(读音、节奏、停顿、轻重缓急等)
① 读准字音
嗅( xiù ) 闻(气味) 花瓣( bàn )
罗摩衍那( mó ,yǎn)------印度长篇叙事诗。
匿笑( nì )------匿,隐藏,不让人知道;匿笑,偷笑。
祷告( dǎo )-------向神祈求保佑。
沐浴( mùyù )----------洗澡。比喻承受润泽、培育。
②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明确: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我”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嬉戏的画面。
③ 顽皮可爱的孩子变成一朵盛开的金色花,与慈爱的妈妈逗乐嬉戏,他是怎样和妈妈逗乐嬉戏的呢?请用“当妈妈 的时候,我就 ”说一说。
示例:母亲做祷告时,我就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沁入妈妈的心脾)。
母亲读书时,我就将影子投在书页上(阳光太刺眼,这样可以保护母亲的视力)。
母亲去牛棚时,我就恢复原形求她讲故事。
④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请你用“我读出了一个____________的孩子和一个____________的妈妈”的句式来回答。请说说你的理由。
示例:我读出了一个淘气的贪玩的孩子,一位慈祥的爱读书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伶俐可爱的孩子,一位温柔善良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活泼机灵的孩子,一位勤劳美丽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爱妈妈的孩子,一位爱孩子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聪明的孩子,一位圣洁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神奇的孩子,一位笃信宗教的妈妈。
2、学生散读,把握整首诗的朗读基调。
你认为该用什么样的语速和感情基调来朗读?
(明确:稍快,喜悦、舒缓、温馨、深情,读出母子之爱和儿童特有的调皮)
3、学生朗读,深入理解,体验情感。
以下诗句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要读出孩子的调皮,得意,骄傲。)
②、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要读出母亲的焦急惦念。)
③、“我不告诉你,妈妈。”(要读出孩子的淘气、机灵、撒娇、调皮和对母亲的爱恋。)
④、“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要读出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五、合作学习,质疑探究
探究质疑:这首诗写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孩子与妈妈的三次嬉戏,表现了纯真的母子之情
探究质疑:三次嬉戏具体是什么?讨论并归纳:
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第二次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
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
1、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呢?请在文中找出我变成金色花为妈妈所做的事?并说说我为什么要“暗暗地”、“悄悄地”做这些事情?
为了能给妈妈做点事: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
孩子懂得母亲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还瞒着妈妈。
2、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为金色花?
金色花是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3、篇末,妈妈见到孩子为什么说“你这坏孩子”?这是什么口吻?而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坏孩子”:妈妈找孩子找了很久,非常着急担忧,一见到孩子又惊又喜,嗔怪孩子一声不说就走,把妈妈急死了。
而“我”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事而高兴,还要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才好,于是向妈妈撒起娇来了。
六、拓展延伸
你还想变成什么美好的事物来表达对妈妈的爱呢?
我要变作一串珍珠项链,挂在妈妈脖子上,让妈妈更美丽。
我要变作小鸟,时刻飞在妈妈身边,唱出美妙的歌给妈妈听。
我要变作影子,她到哪里我到哪里,永不分离。
我要变作手,代替她做烦琐的家务劳动。
假如我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发卡,我要别在妈妈的秀发上,让她更加年轻漂亮。
假如我变成了一个可爱的小丑,我要表演很多有趣的节目,逗妈妈开心,让她笑口常开。
假如我变成了一盏灯,我要为妈妈照亮夜行的路……
假如我变成了一把伞,我要为妈妈遮风当雨……
假如我变成了一把椅子,我要让妈妈下班后坐在椅子上消除一天的疲劳……
板书设计:
三 母亲 孩子 (金色花——圣树)
纯真的母子之爱
《金色花》《金色花》次 祷告 散发香气
嬉 读书 投影书页
戏 拿灯(去牛棚) 恢复原形
金大力说课稿(9篇)
把所会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下去是历代老师的重任,书写教案首先要写教学目标,你准备好你的教案了吗?小编出于你的需要,为你整理了金大力说课稿,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金大力说课稿(篇1)
【教学设计】
生活中小草随处可见,但是幼儿并不了解小草为了见到阳光茁壮成长而掀掉石头,坚韧生长的品行,为了更容易的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我设计了《小草大力士》这一生动地寓言故事,突显小草顽强、执着的性格。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小草坚韧的性格。
2、知道大力士的真正含义。
【教学准备】
故事情境图片、嫩芽、蚂蚁、喜鹊、狐狸等头饰。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老师组织孩子进行扳手腕的比赛,选出班里的大力士,引导孩子初步感知大力士的概念,由此引入本节活动主题。
二、基本部分:
1、老师给小朋友讲述故事《小草大力士》的第一部分,并提问与小结,小蚂蚁黑黑什么季节爬出了洞?();爬出洞做什么事情?遇到了什么事?();小草为什么一定要把压在身上的石块掀掉拼命往上生长?()。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总结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什么。
2、老师给小朋友讲述《小草大力士》的第二部分,并提问与小结,花喜鹊告诉了大家一个什么样的好消息?();狐狸说谁的力气最大?蚯蚓说谁的力气最大?();黑黑说谁的力气最大?最后谁有得了第一名?
3、让幼儿带上头饰把故事表演一遍,以童话剧的形式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三、结束部分:
带幼儿回教室,让没有表演的幼儿戴上头饰表演一遍给大家看。
四、教学延伸:
父母可以利用休息日带孩子爬山来观察小草从石头缝隙中生长的坚韧品行。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的特别流畅,幼儿精力非常集中,在授课形式上采用了讲述、提问小结、演绎的传统授课方式,缺少图片、视频类的直观方式,但并未影响幼儿实现活动目标,其中,课前准备的《小草大力士》童话剧表演,幼儿表演的非常到位,其他幼儿观看的也投入,所以,我觉得这节课活动简单,指教效果还不错。
金大力说课稿(篇2)
活动目的
1.体验和爸爸在一起的愉快、甜蜜和安全感。
2.跟随散文诗和爸爸一起做游戏,增进父子间的亲情。
活动准备
1.《大力士爸爸》教师教学资源、语言CD等。
2.尽量邀请幼儿爸爸来园参与活动,事先让他们了解活动的内容。
3.水果图片若干,挂在一根绳上,高度以家长抱起幼儿能够到为宜,小筐子6-8个。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问好,欢迎爸爸们来班上做客。
2.比一比,说一说。
请幼儿将自己的小手和爸爸的大手比一比,说一说爸爸的手为什么这么大?(教案出自:教案网)爸爸的大手能干什么?爸爸在家还做哪些事情?
3.欣赏散文诗《大力士爸爸》。
(1)配合教师资源完整欣赏一遍。
(2)请来园的爸爸和幼儿逐句表演散文诗中的内容,并请幼儿说一说感受。爸爸举起宝宝,宝宝像什么?坐在爸爸翘起的二郎腿上,就像坐在什么上?骑到爸爸的脖子上有什么感觉?
(3)你喜欢你的爸爸吗?为什么?你在家最喜欢和爸爸做什么?
(4)和爸爸一起看语言CD,加深对散文诗的理解,增进父子间的感情。
4.和爸爸做游戏,体验和爸爸一起游戏的快乐。
(1)齐心协力向前行
玩法:幼儿面对爸爸,脱掉鞋子站在爸爸双脚上,双手张开握紧爸爸的双手,一起向前行走,最先到达终点为胜。
(2)摘果子
玩法:幼儿站在起点,爸爸站在终点。游戏开始,幼儿从起点独自跑至终点爸爸处,爸爸将幼儿抱起,让其摘下挂在绳子上的一个果子,然后拿果子跑回到起点,放在指定的筐里,以最先放好的为胜。
教师要根据幼儿人数进行分组。
金大力说课稿(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物体放置方法、改变桥面形状、桥墩多少与纸桥承重力的关系。
2、通过自我检验及与同伴之间的相互比对,不断探索增加纸桥承重力的方法。
3、积极动手动脑,体验探索与交流的乐趣。
活动准备:
积木桥墩(桥墩固定)、白纸、雪花片插在小木棒上(每份数量相同,用于操作与测量)
活动过程:
(一)我的纸桥有多坚固
1、介绍纸桥和测量方法,让幼儿猜猜:纸桥上能放多少雪花片?
2、交代操作要求:
(1)可以通过折一折,卷一卷的方法改变桥面形状。
(2)雪花片可以随意摆放,但必须要放在桥面上。
(3)听到教师的口哨声必须马上集合。
3、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指导(1)提醒幼儿正确取放雪花片。
(2)引导幼儿尝试新的方法。
4、交流。
(1)请成功的幼儿介绍优秀经验。
(2)对比和评价操作方法相似,结果却不同的纸桥,分析原因。
(3)让操作失败(桥倒塌,雪花片散掉)的幼儿分析失败的原因。
教师小结,引出第二次操作。
(二)谁的纸桥最坚固1、提出操作要求:让所有的雪花片都站在纸桥上就是胜利者。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1)引导幼儿验证成功幼儿归纳的优秀经验。
(2)引导幼儿探索能让纸桥更坚固的方法。
3、交流
(1)评出最牢固的纸桥。(如果成功者不多,教师可以演示桥面折成波浪的方法)
(2)请成功的幼儿归纳优秀经验,并记录在记录表上。
A桥面更宽更厚能承受更多的力。
B桥面折叠后拱起来能承受更多的力。
C桥面折叠成波浪能承承受更多的力。
D把雪花片放在桥墩上能放更多。
(三)我们的长江大桥
1、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桥墩和纸,要求小组成员合作造出长江大桥,放上所有的雪花片。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引导创新方法。
(2)引导幼儿相互合作。
3、展示幼儿作品。
4、教师小结:桥墩能起到支撑的作用,改变桥面形状能增大桥的承受能力,所以能让我们的纸桥更坚固。
建筑师们也是根据这些原理,建造了许多坚固的桥,如美国的金门大桥和中国的赵州桥。小朋友只要多动脑筋多动手,也能成为伟大的工程师。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在科学区中继续探索桥的秘密。
金大力说课稿(篇4)
一、背景知识
1.本课是训练学生掌握科普说明文阅读方法的第三课,要充分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2.本课用浅显易懂的道理和事例,说明压缩空气在工业、建筑、交通上的作用。课文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引入,采用小标题的方式分三大类介绍压缩空气的用途,运用设问、举例等方法把科学道理说得浅显明白,此外拟人、反问等修辞方法的正确运用,又使文章增添了文采。
二、教学目标
1.运用学习科普说明文的方法,阅读课文抓住知识要点,了解课文介绍的压缩空气的三种用途。
2.认识小标题,了解小标题在文章中的作用;能正确区分反问句和设问句,了解不同的作用,学写两类问句。
3.学会生字,理解压缩、承受等词语。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学习科普文的方法阅读课文,抓住知识要点,体会写法。
难点:理解压缩空气在风镐、弓形支柱、神奇飞毯上的工作原理。
教案实例
一、教学准备
由学生收集压缩空气的作用和用途的图片、资料和事例。
二、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初读课文。
2.了解什么是压缩空气以及课文介绍的压缩空气的三种用途。
(二)教学过程
1.导入定向。
2.自学初读。
(1)初读课文,划出问题,思考:
为什么说压缩空气是看不见的大力士?
课文介绍大力士哪几方面的用途?
还有什么问题?
各自读书划找--思考试说--小组议论--全班汇报,质疑问难。
(2)自学生字词,不误读为括号内第2个拼音。
铆(mǎoliǔ)梆(bāngbēng)像(xingjing)
比较组词:揿()覆()
掀()复()
指导书写瘪。
3.阅读填表。
(1)学第一段。
指名读,讨论:这一部分写什么?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你从哪句看出它起总起作用?
开头举足球打气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2)默读课文填表作业:
小标题
压缩空气用途
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一栏没有把握可以不填。安排三人各在灯片上填一部分,其余各自作业。作业后出示学生作业灯片,讨论修改。
(3)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课文介绍的压缩空气的三种用途。
4.巩固练习。
(1)完成作业本上第1、2题。
(2)朗读课文,思考压缩空气工作原理。
金大力说课稿(篇5)
设计意图:
一般的幼儿运动上的教学发展着源于下肢力量锻炼,而上肢锻炼在教学活动当中比较难设计,比较容易忽视。针对这一现象,特设计了本次教学活动,以孩子们熟悉的动画人物形象——大力水手,为情景主线贯穿活动的始终,让孩子们开心的、主动地去运动,促进幼儿手臂力量的发展。
活动目标:
1、锻炼幼儿的手臂力量,促进幼儿身体的协调性的发展。
2、在游戏中幼儿能够互相帮助、互相协作,共同完成游戏。
3、体验人多力量大,同伴间应该相互合作的情感。
4、培养幼儿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
5、喜欢与同伴合作,体验运动的挑战与快乐。
活动准备:
1、地垫5块,拉力绳10根,音乐(热身音乐、放松音乐各一段),口哨一个。
2、幼儿已有独立推、拉或拎5—7公斤重物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热身部分
幼儿随音乐入场绕地垫一圈站好。
热身操。(着重上肢部分的热身)
二、基本部分
1、游戏:侧爬练习。
师: “现在每一个水手要从‘船’的一头侧爬到另一头,但是身体不能碰到‘船’”。
师:“接下来就看你们的反应快不快,请你们以最快的速度站到‘船’的两边;每个方格前只能站一位小水手;请你们迅速调整一下,男孩对男孩,女孩对女孩 ”。
2、游戏:大力水手。
师:“现在,我请小水手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叫做大力水手,我先和这个水手做示范:一只脚踩在‘船’上,另一只脚后退半步,面对面的两个小水手双手握住绳子的一端,听到指令后用力往后拉,谁先把对方拉过‘船’,谁就是大力水手”。
(1)幼儿第一次游戏
小结:谁是大力水手呢?记住:大力水手要注意安全,还要讲友谊。
(2)幼儿第二次游戏
师:水手们,这次谁又是大力水手呢?
(3)幼儿第三次游戏
师:水手们,最后一次机会,看谁能获得最后的“大力水手”的称号。
3、大力水手分组操练。
(1)将幼儿分成5组,以小组来探索如何用“小船”锻炼手臂力量的多种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辅助幼儿安全、科学的进行尝试、锻炼。
教师根据幼儿探索情况进行小结。
师:刚才,我观察了一下,发现很多水手都会动脑筋、想办法。谁来说说你们刚才是怎么用‘船’锻炼手臂力量的。我觉得这个运人的方法很好,也就是运你们水手。想不想试试?
(2)师:现在你们还是4人一组,每次一个水手坐上去,其他水手一起合作,齐心协力,把他从这边运到对岸去,然后再换一位水手坐上去,轮流每个人被运一次,操练结束。(运一个人)
小结:是不是每个水手都被运了一次呀?为什么有的船开的快,有的船却开的慢呢?那一次运2位水手,可能吗?
(3)师:现在你们还是4个人一组,两位轻的水手坐上去,开始操练吧。(强调运的方法:前面的拉,后面的推。注重合作。)(运两个人)
4、大力水手分组竞赛
师:现在我们来开大船,1、2组水手把船身重叠放在一起,3、4组一样,每组10个人,我请3位水手坐上去,其他水手要抓住船底,无论是拉还是推,看哪一组先到对岸。(分两组运)
师:现在教练也想坐上去试一试,你们能帮助我吗?(运老师)
小结:虽然刚才在比赛中大家是对手,但是比赛结束后,大家还是好朋友,你们相互握握手,抱一抱吧!
三、结束:放松活动。
小结:我们的操练结束了,现在我们一起来踢踢腿,弯弯腰、甩甩手,敲敲背、、、(老师带领幼儿做下肢上肢放松动作)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我们努力为孩子们创造条件,给他们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孩子们不仅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观察力,而且发展了动作的协调性和敏捷性,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金大力说课稿(篇6)
1、了解物体放置方法、改变桥面形状、桥墩多少与纸桥承重力的关系。
2、通过自我检验及与同伴之间的相互比对,不断探索增加纸桥承重力的方法。
3、积极动手动脑,体验探索与交流的乐趣。
积木桥墩(桥墩固定)、白纸、雪花片插在小木棒上(每份数量相同,用于操作与测量)
一、纸桥有多坚固。
1、介绍纸桥和测量方法,让幼儿猜猜:纸桥上能放多少雪花片?
2、交代操作要求:
(1)可以通过折一折,卷一卷的方法改变桥面形状。
(2)雪花片可以随意摆放,但必须要放在桥面上。
(3)听到教师的口哨声必须马上集合。
3、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1)提醒幼儿正确取放雪花片。
(2)引导幼儿尝试新的方法。
4、交流。
(1)请成功的幼儿介绍优秀经验。
(2)对比和评价操作方法相似,结果却不同的纸桥,分析原因。
(3)让操作失败(桥倒塌,雪花片散掉)的幼儿分析失败的原因。
教师小结,引出第二次操作。
二、谁的纸桥最坚固。
1、提出操作要求:让所有的雪花片都站在纸桥上就是胜利者。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1)引导幼儿验证成功幼儿归纳的优秀经验。
(2)引导幼儿探索能让纸桥更坚固的方法。
3、交流。
(1)评出最牢固的纸桥。(如果成功者不多,教师可以演示桥面折成波浪的方法)
(2)请成功的幼儿归纳优秀经验,并记录在记录表上。
A桥面更宽更厚能承受更多的力。
B桥面折叠后拱起来能承受更多的力。
C桥面折叠成波浪能承承受更多的力。
D把雪花片放在桥墩上能放更多。
三、我们的长江大桥。
1、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桥墩和纸,要求小组成员合作造出长江大桥,放上所有的雪花片。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引导创新方法。
(2)引导幼儿相互合作。
3、展示幼儿作品。
4、教师小结:桥墩能起到支撑的作用,改变桥面形状能增大桥的承受能力,所以能让我们的纸桥更坚固。
建筑师们也是根据这些原理,建造了许多坚固的桥,如美国的金门大桥和中国的赵州桥。小朋友只要多动脑筋多动手,也能成为伟大的工程师。
金大力说课稿(篇7)
活动目标:
1、愿意积极想办法,让纸张站起来。
2、通过实践,了解纸的承载力。
3、理解诗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活动准备:
操作卡若干、小筐、卡纸、记号笔、若干本同样的书、双面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有几位纸家族成员要来我们班做客,我们来看看它们是谁。它们想考考小朋友们,怎么样让它们站起来。
二、引导幼儿积极动脑,想各种办法让纸站起来。
1、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纸,请小朋友动手试一试。
2、幼儿自由操作。
3、请小朋友介绍自己的方法。
三、幼儿猜测,实验站起来的纸能否承载书本。
1、教师出示记录纸。
2、猜一猜哪种折法放的书最多。
3、教师提出要求。
4、幼儿分组操作并记录。
四、集体交流。
活动反思:
活动进行的比较顺利,整节课幼儿们的兴趣很高,每个幼儿都动起来了,活动目标也完成的很好,从中我也得到启发,科学课就得让幼儿自己动起手来,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让孩子们热爱探索、热爱科学。
金大力说课稿(篇8)
活动目标:1.认识纸的特性
2.了解纸张的承载力
活动准备:1.纸张,纸娃娃,木头人。
2.桥架,胶水,小玩偶,记录纸。
活动过程:(一)利用故事导入,引出纸的柔软性,设定问题:如何让纸张站起来?引导幼儿思考和尝试。
(二)教师请幼儿说一说:幼儿折叠的纸和原来的纸有什么不一样?
(三)教师让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纸张经折叠后能立起来。并请幼儿想一想:同样是一张纸,为什么折叠过后的纸会立起来而没有折叠的时候会飘下来?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折叠的纸有了一定的承载力。
(四)继续故事导入,提出问题:我们要把纸放在桥架上,再把小玩偶放上去,要怎么样让小玩偶不会掉下来?
(五)让幼儿分组动手动脑:尝试自己的各种方法。
(六)教师总结:折叠后的纸有了一定的承载力,在生活中很多纸制品都有一定的承载力,引起幼儿回忆。
延伸:让幼儿想一想不同薄厚的纸,承载力一样吗。
金大力说课稿(篇9)
活动背景:
竹制玩具拉力器,是以发展幼儿手臂肌肉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玩具。以多样的玩法为主线去激发和鼓励孩子并吸引孩子。如何让一个不会说话的玩具,变得生动起来呢?于是我想到“爱吃菠菜的大力水手”是孩子们崇拜,喜爱的动画人物,他力大无比,乐于助人。小班幼儿模仿力强,以榜样的动画形象贯穿整个活动。
活动目标:
1、发挥想象,探索拉力器的多种 玩法。
2、 发展幼儿手臂力量,发展幼儿的身体的协调性。
3、让幼儿在活动感受晨间活动的快乐,愿意参与活动。
4、通过教学引导幼儿认识眼睛构造、用途。
5、能够将自己好的行为习惯传递给身边的人。
重点:发展幼儿手臂力量。
难点:探索拉力器的.多种玩法。
活动准备:
教师扮成“大力水手”,幼儿人手一个拉力器,奖励物品:小菠菜,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大力水手”说:“大家好!我是大力水手波波。看!我多有力量,(做大力士动作)因为我每天都坚持锻炼身体。(用拉力器做锻炼的动作)。”
“小朋友想不想变得跟我一样力大无比呀!”
2、自由探索:请幼儿人手拿一个拉力器,玩一玩,锻炼锻炼。
教师巡回指导,并提炼有趣的方法与其他幼儿分享。如:打气,穿衣服,举重,射击,开车,飞机等等。
为踊跃的幼儿分发奖品小菠菜。
3、游戏:比比看
“刚才大家锻炼得都很棒。不过,肯定比不过我。不信,我们就来比比吧!”
组织幼儿比赛。
为胜利的幼儿颁发奖品小菠菜。
4、收玩具
“我们也去休息下吧!洗洗手,吃点好吃的菠菜吧!”
回教室洗手。
活动反思:
晨间锻炼是一日活动的开端,古语说:一年之际在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我是一节小班晨间活动,孩子年龄小,到了户外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调动孩子在短暂的时间里,去参与游戏的积极性,用分发小礼物“菠菜”的形式来激发孩子继续创新和游戏的兴趣。整个活动下来,我觉得发展了孩子想象,创新玩法方面,效果较好,也锻炼了幼儿的手臂力量。
小班绘本说课稿 小金鱼逃走了说课稿
小班绘本《小金鱼逃走了》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绘本阅读活动《小金鱼逃走了》。
一、说教材
《小金鱼逃走了》是日本作家五味太郎的绘本。之所以选择这个绘本,是因为:一,它的画面简单,充满童趣,并且许多都是幼儿较为熟悉的场景,容易引发幼儿的共鸣,提取已有经验。二,它的情节生动有趣,借用小金鱼的形象,刻画出了幼儿游戏时俏皮可爱的模样,容易让幼儿产生亲近感。三,它的情感丰富真挚,非常巧妙的凸显了人们渴望拥有朋友而不断寻觅过程中的复杂心情。基于这些特点,我迫切地想要和可爱的孩子们分享这个绘本。
二、说目标
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我从认知、技能、情感三个维度考虑,确立了以下目标:
1.观察比较,能在图画中找到逃跑的小鱼。
2.学说“***,我喜欢你,请你做我的朋友好吗?”。
3.体验找到朋友的愉快情绪,知道朋友多很快乐的道理。
小班的幼儿,以具象思维为特点,对图片较为敏感,通过在不同图片中找出小鱼的环节,增进幼儿对小鱼的亲近感,同时也增添活动乐趣。结合我园的礼仪特色,在幼儿学说完整的句子中,我特别强调一个“请”字,让幼儿知道,“请”是一种友善的、有礼貌的说法,同时也提高幼儿学说完整句的能力。最后的情感目标,让幼儿知道朋友多很快乐的道理,从而产生更加珍惜朋友、爱护朋友的情绪。
三、说教法
从幼儿的心理角度、认知特点出发,我采用:1.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让原本静态的绘本故事可以动态呈现,如PPT中会动的小金鱼以及小金鱼的声音。这样不但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还能让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创作。2.观察法。通过观察,让幼儿在多次练习中认识主角“红红”,并能够在复杂的图像中找出它。3.教学具的制作。小班幼儿具象思维占主导,糖果、小鱼的呈现,吸引幼儿注意,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
四、说教具
本次绘本教学活动,我主要用到了多媒体以及自制的糖果、小鱼。PPT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小鱼,吸引幼儿眼球,让故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自制糖果、小鱼,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也相应地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在这里也要特别感谢潘老师的友情支持。
五、说教学程序
活动由认识小鱼开始,一方面是让幼儿熟悉小金鱼的外貌特征,以助他们在之后的观察比较中快速找到小鱼,另一方面也是让幼儿与故事主人公产生亲近感,从而更加投入活动。接下来由小鱼因为孤单而逃跑找朋友开始,小鱼先后躲进窗帘、糖罐、小花、草莓,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幼儿在观察比较中找出小鱼,并学说“***,我喜欢你,请你做我的好朋友好吗?”最后通过简单的游戏及教师的小结结束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朋友多很愉快的情绪。
最后,谢谢各位老师的聆听,请大家给我宝贵的意见与建议,以求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