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早期阅读活动:武士与龙
发布时间:2019-12-17 幼儿园大班早期阅读说课稿 幼儿园阅读活动方案设计意图:
《武士与龙》是一则既有趣又富有深意的故事:武士在城堡图书馆借阅《战胜龙的秘诀》,龙在山洞里读《战胜武士的秘诀》。按照书上的介绍,武士开始锻造盔甲,龙开始练习甩尾巴。经过充分的准备和练习,武士与龙开始比武,结果两败俱伤。图书管理员用马车送来了关于烹饪的新书,武士和龙靠在一起认真地阅读这本书。最后,武士与龙合作开了一家烤肉餐厅。作者用大量的图片描述了武士与龙是如何准备比武的,看似剑拔弩张,火药味十足,但一交锋却一败涂地,这个结局不由让人捧腹大笑。该书在图片呈现上具有多样性,有一页一幅、一页多幅、两页一幅等,不同的呈现方式能给幼儿带来不同的阅读经验,幼儿对这本图画书很感兴趣。因此,我们围绕该书设计了这一早期阅读活动。
目标:
1.通过观察图画书中的关键信息和非关键信息来理解故事内容。
2.按不同顺序读图,解读不同的故事情节。
准备:
两人一本图画书,PPT(将整本图画书制作成PPT,其中将武士和龙准备比武的三个环节做在一张PPT上),印有数字1~4的小贴片若干。
过程:
一、观察图画书封面,产生阅读兴趣
师:(出示PPT)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本书,书名是《武士和龙》。
师:听说过“武士”吗?武士是干什么的?有什么本领?龙是怎么样的?有什么本领?
师:仔细观察一下画面,你们觉得武士和龙谁厉害?
师:武士和龙究竟谁厉害?今天在《武士与龙》的故事书中就会有答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本图画书吧。
[说明:此环节通过让幼儿观察图画书的封面,引发幼儿对书中武士和龙这两个主角的兴趣,在谈论武士和龙谁厉害这一话题的过程中激发他们对阅读这本图画书的热情。]
二、结伴阅读图画书中比武前的部分
1.结伴阅读,与同伴一起找找武士和龙学到了什么秘诀。
师:武士和龙想干什么?为什么要比武?(证明自己的强大。)
师:真正的秘诀就藏在这本书中,我们也来学武士和龙,两个人一组,看看书,找找知识,找出武士和龙到底学到了什么秘诀。
2.交流分享,共同观察画面,梳理故事内容。
让幼儿两人一组阅读后集体观看PPT,先呈现武士与龙背靠背的一张PPT,然后依次循环呈现“武士制作盔甲——龙甩尾巴——武士铸造兵器——龙练习凶猛表情——武士练兵——龙练兵”这些画面,并且将武士的图片放在左侧,将龙的图片放在右侧,成一一对比。
[说明:此环节主要是让幼儿通过两两结伴阅读来了解故事前半部分的内容。幼儿独自阅读时会出现漏读跳读画面内容等现象,而与同伴结伴阅读时,能相互商量,彼此学习。同时,孩子们结伴阅读时会带着问题来交流,可以分享同伴的经验,从而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
三、结伴阅读有关比武过程的内容
1.引导幼儿带着问题阅读:他们比武比了几次?结果怎样?
师:(幼儿阅读后)说说武士和龙比武的过程与结果。讲讲他们比武比了几次,并用数字标出读图顺序。
2.引导幼儿通过不同的读图顺序,讲述不同的故事情节。
师:有的小朋友将这四幅图片竖起来看,先看左面的两幅,后看右面的两幅,读懂了图片的内容,认为武士和龙进行了一个回合的比武,以失败告终。有的小朋友是横着看这四幅图片的,认为武士和龙比武比了两次,都以失败告终。有的小朋友将四幅图中的每一幅都看成一次比武,认为武士和龙一共比了四个回合,但都以失败告终。
师(小结):原来按不同顺序阅读图片能讲出不一样的故事情节,这就是图画书的魅力。
3.引导幼儿讨论:他们比武的结果怎样?分出胜负了吗?(两败俱伤。)
[说明:该环节是活动的重点部分。孩子们通过自主阅读图片,得出了不同的故事内容。教师重点分析为什么根据相同的图片会得到不同的故事内容,同时让孩子们讲讲各自阅读的顺序,并按不同的阅读顺序讲述不同的故事内容。教师肯定了孩子们各自不同的想法,促使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带着创意去阅读图画书。]
四、自主阅读
幼儿看PPT,看比武之后的故事内容。
师:他们最后怎样了?
师(小结):武士与龙知道合作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对周围的人更有意义,这样远比战胜别人来得快乐。
[说明:活动的结束部分以幼儿自主阅读的形式进行。幼儿对于故事结尾部分的烤肉餐厅产生了更浓的兴趣,这为开展第二课时的活动作了很好的铺垫。]
评析:
《武士与龙》是一本可以让幼儿多角度、多方式阅读的好书。在第一教时的“前阅读”活动中,教师为了增强幼儿的阅读能力,采用了以下策略。
一、梳理图画书的信息,帮助幼儿理解故事
《武士与龙》分为三个环节:准备比武、正式比武和合作开餐厅。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教师采用两种方法来帮助幼儿把握关键信息。
1.梳理故事主线,把握关键信息。故事有两条明晰的主线:武士与龙。这两条主线是这次“前阅读”活动的关键信息所在,因此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让幼儿围绕武士和龙充分阅读。首先,通过结伴阅读,捕捉关键信息。在阅读之前,教师先给幼儿布置了一项任务:找出武士和龙到底学到了什么秘诀。围绕这个问题,幼儿捕捉到了一些关键信息。其次,通过分享阅读,明确关键信息。教师将武士与龙的准备做在同一张PPT上,先呈现一张武士做准备的图片,再呈现一张龙做准备的图片……依次循环,让武士和龙这两个主角轮番上场,幼儿观察着画面,跟随着武士和龙的行为,回答着问题,捕捉到了该图画书的关键信息——武士和龙各自做了哪些准备,从而充分地理解了故事的内容。
2.串联关键信息,促进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图画书中有很多关键信息,它们散落在一幅幅的画面里。将这些关键信息串连起来,将这些画面联系起来,将故事的前后逻辑关系构建起来,是幼儿需要掌握的一项很重要的阅读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幼儿对该图画书中的点信息的收集,比如武士造盔甲是由四幅图组成的,教师在集体阅读后就强调“这四幅图片是在讲一件事”;也注重对线信息的连接,比如武士与龙是这个故事的两条主线,教师最后分别梳理了他俩的行为信息;还注重跨页信息的搭建,比如武士在练兵的时候,教师问了一个问题:“武士选择了哪种武器?为什么?”让幼儿逐渐明白了武士和龙为什么要做这些准备以及这些准备之间有什么联系等。
二、转换阅读形式,促进幼儿理解和表述能力的发展
教师根据活动的需要采用了三种阅读形式:结伴阅读、集体阅读、自主阅读。在活动初,教师让幼儿结伴阅读。这是因为幼儿在独自阅读中会出现漏读跳读画面内容等现象,而与同伴结伴阅读时能相互补充,彼此学习。紧接着教师让幼儿集体阅读,带着问题来交流分享。在最后环节,教师又让幼儿自主阅读。该图画书的最后是武士与龙发挥各自的本领,合伙开餐厅的情节,篇幅较少,画面简单,较利于幼儿理解。这为第二课时的讲述活动做好了准备。可以看出,这三种阅读形式都是为发展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述能力而设计的。
三、注重细节的阅读,增进幼儿预测故事和创意阅读的能力
在图画书中,除了故事的主线外,绘画者精心设计的细节也会给阅读者提供提高阅读能力的机会。教师在该活动中着重关注了两个细节:(1)封面。教师一边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一边让幼儿仔细观察封面中武士的装备和龙的表情,并提出一个问题:“你觉得他们谁厉害?”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让孩子们预测故事情节,帮助他们掌握阅读策略:通过观察主角或人物的动作、表情、姿态来验证文字所传递的信息或自己的猜想。(2)武士与龙比武的画面。在解读这些画面时,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武士和龙比武比了几次?”虽是同样的问题、同样的画面,却有不同的答案。教师让幼儿一边贴数字呈现读图顺序,一边讲解比武比了几次。结果,孩子们惊奇地发现,按不同的顺序读图,可以形成不同的故事内容。这样不仅巩固了幼儿原有的阅读经验,还让他们经历了一次创意阅读。
武士的准备
龙的准备
●武士制作盔甲
——你是怎么看出武士在做盔甲的?
——有的小朋友看了文字就知道了,有的小朋友是一幅一幅图片看下来才知道的,原来这四幅图片是在讲一件事。
——秘诀中为什么要教武士制作盔甲?
●龙甩尾巴
——你从哪里知道龙在练习甩尾巴?
——原来龙先看了书里的知识,然后通过练习,才拥有了粗壮有力的尾巴。
——秘诀中为什么要龙去练甩尾巴?
●武士铸造兵器
——武士制作了哪些兵器?
——最后的大图中把所有的兵器都画上了,说明这张图是总结了之前武士做的事情。
●龙练习凶猛的表情
——龙在干什么?分别看看每幅小图中的龙在做什么,最后怎么样了。
——试试用一句话说出图片的意思。
——学学龙的样子。
●武士在练兵
——武士为什么不直接和龙比武?
——练习有什么作用?
——武士选择了哪种兵器?为什么?
——试试把武士练习的过程说出来。
●龙在练兵
——龙为什么不直接和武士比武?
——练习有什么作用?
——试试把龙练习的过程说出来。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编辑推荐
幼儿园小班早期阅读活动:挤呀挤
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 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绘本《挤呀挤》中小动物们形象逼真,动态鲜明,一个一个出场,挤到小床上的情景十分有趣。 书中虽然没有很多文字的描述,但小动物们滑稽搞笑的动作和表情以及图书对故事连续性、动态性的表现,都非常符合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 。幼儿乐于描述和模仿书中动物的动作,完成游戏性的学习。所以我们把绘本《挤呀挤》放在小班年龄段,设计了两个活动课时。
第一课时活动目标:
1. 体验与同伴一起拥挤玩乐的快乐情绪。
2. 学习自己看书,乐于表述自己的想法和对图画的理解。
3. 能辨别并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愿意参与表演。
活动准备:
人手一本小书,小床一只,绘本ppt,各种小动物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经验反馈,游戏体验1. 出示小床,让幼儿反馈已有经验。这是什么?有什么用?你家里有几个人睡在一张床上?
2. 请幼儿由一个到一组再到全班逐一上床,体验越来越拥挤的感觉,并让幼儿自由讲述这种感觉。
3.出示图书,请幼儿观察封面:上面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呀?怎么啦?
二、自主阅读图书幼儿自由自在地看书3分钟左右,鼓励幼儿找喜欢的一页仔细看看、自言自语地说说,并注意不影响同伴。
三、集中交流1. 提问:你喜欢哪一页,这页上有谁?在干什么?
2. 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播放相应的ppt,组织幼儿集体观察和讲述画面的情景,并及时组织幼儿用语言描述、用动作模仿各种小动物。
(1)如果幼儿反馈小床的信息,教师提问:这是怎么样的小床?床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数数有几只小动物?
(2)如果幼儿反馈小动物的信息,如“小狗来了”,教师提问:小狗是怎么样的?鼓励幼儿用各种词句描述小狗:汪汪汪、黄黄的、可爱的、吐 着舌头等;并让幼儿模仿小狗的动作。
3.根据幼儿反馈信息的程度,可安排幼儿第二次自主阅读,补充信息。
四、表演游戏:挤呀挤幼儿自选一个喜欢的动物头饰戴上,教师播放ppt,根据画面提示,请幼儿扮演该角色表演给大家看。
第二课时活动目标:
1. 感受小动物逐渐增多的画面变化,练习数数。
2. 能根据同伴提供的信息寻找相关的书页,愿意讲述该页内容。
3. 学说简单的对话,初步形成故事。
活动准备:
人手一本小书,贴绒教具若干,小床一只,绘本ppt,各种小动物头饰若干活动过程:
一、回忆前次阅读的经验1. 出示图书,提问:这本书里讲到了谁?他们在干什么?
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贴绒,在黑板上展示。
2. 提出阅读要求:从封面开始仔细看书,谁先来?谁第二个来?
二、幼儿自主阅读教师提醒幼儿逐页翻看。
三、集中交流1. 提问:谁第一个来到床上?它是怎么来的?
让个别幼儿反馈信息,集体寻找相关的书页,同时教师在黑板上有序排列角色顺序。
2. 继续提问:小动物来到床上说了些什么?又有谁来了?它们是怎么说的?
教师和幼儿共同模仿角色间的对话,自然形成故事片段,如:小老鼠钻进被窝,说:“真舒服啊!真暖和呀!”小鸭子“嘎嘎嘎”地走来了,它说 :“我也要上来!”小老鼠说:“欢迎你!”两个好朋友一起钻进被窝。
3. 同法讲述2~3个情节片段,根据幼儿的情况可组织第二次阅读,过程中组织幼儿及时数数,自然渗透点数练习。
四、表演游戏出示小床,请幼儿自选喜欢的角色头饰,师幼一起,一边讲述自编故事(教师讲述串联部分,幼儿讲述对话)一边表演。
幼儿园小班早期阅读活动《不见了》
一、作品内容绘本《不见了》选自《东方宝宝》2008年第12期。
我的帽子不见了,它是不是成了鸟宝宝的摇篮?
我的手帕不见了,它会变成青蛙的船帆吗?
我的纽扣不见了,它会变成星星飞上天吗?
我的小熊发卡不见了,它是不是钻进洞里冬眠啦?
我的布娃娃不见了,她也许已经做妈妈了吧?
我鞋上的蝴蝶结不见了,它一定就是花园里那只最美丽的蝴蝶。
二、作品及活动设计分析作品以第一人称"我"讲述了一个孩子丢失物品后的故事。帽子和摇篮,手帕和船帆,纽扣和星星……这看起来完全不相及的东西,在孩子的眼睛与脑海中却满溢着对自己丢失的物品的无限想象和美好愿望。全文充满了浓郁地感情色彩,选择了孩子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随身物品,以物品的外形引发联想,直观生动,满足孩子的认知需要,让孩子读了能不由地引起共鸣。同时,全文洋溢着童趣,让人读了发出会心的微笑。绘本画面线条简洁、流畅,简单勾勒出所要表现的物体,尤其是外形上的特征,便于孩子对比观察。并用黑白和彩色两种方式交替表现物品和其所进行的想象,色彩上鲜明的对比,暗示着孩子在丢失东西后的灰暗心情和想象后的快乐情绪。
这是一本非常适合年龄小的孩子阅读的图书。在设计教学时,把以让孩子快乐阅读作为目标。通过读本中的句式,提出"什么不见了?变成了什么?"的问题。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运用对比的方法猜测画面的内容。帮助孩子建立内容之间的联系,感受阅读画面带来的乐趣。在幼儿阅读图书后,设计了两种不同的游戏,让幼儿在"好朋友"游戏中再次体验图书的童趣,在"找朋友"游戏中,感受东西丢失后也可以快乐的情绪。
系列活动一一、活动目标1、观察画面,了解故事内容,学习一页一页的翻看图书。
2、愿意与老师、同伴在游戏中体验故事中的内容。
3、喜欢读书,感受阅读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绘本《不见了》幻灯一套《东方宝宝》绘本《不见了》人手一本与故事内容一致的图片一套(帽子-鸟窝、手帕-船帆等)、胸饰人手一个。
三、活动过程★(一)以谈话导入阅读内容,引起阅读的兴趣.1、教师:有一个宝宝他的东西不见了?请小朋友看一看宝宝的什么东西不见了呢?
2、出示幻灯"蝴蝶结、纽扣",引出阅读内容。
3、教师:宝宝还有什么不见了,又变成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书吧!书名叫《不见了》.(教师用手指书名,带领幼儿指读书名)通过让幼儿猜测"什么不见了",激发幼儿对绘本的兴趣。
★(二)阅读图书,引导观察,理解图书内容.1、教师:书中的宝宝还有什么不见了,又变成什么了呢?
2、幼儿自由阅读图书。
幼儿自由阅读,教师给予帮助指导.幼儿接下来的自主阅读,让幼儿借助前面的经验,通过观察找到还有哪些物品不见了,这些物品做了什么?
3、师生看幻灯阅读图书.教师:你们发现书中的宝宝还有什么不见了呢?
4、教师和幼儿完整阅读图书。
5、教师:书中的宝宝还有什么不见了呢?(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情况,打开相应图书页面幻灯观察讲述)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中的物品,发现帽子、手帕不见了并帮助幼儿建立帽子--鸟窝、手帕--船帆的联系,感受画面的童趣6、幼儿和教师完整阅读图书两遍。鼓励幼儿边看书,边跟着说一说,并用小手指相应的画面.★(三)通过图片匹配、音乐游戏,进一步感受、体验图书内容。
1、游戏一:"好朋友"教师:这儿有许多卡片,请你们给他们找找朋友.--这是什么?可能是什么变的?
2、游戏二:"找朋友"(1)教师:请小朋友戴上胸饰,看看是什么?想想它和谁是好朋友?
(2)玩游戏两遍,其中交换图片玩一次。
在游戏中,进一步理解绘本内容,感受绘本的童趣。
幼儿园小班早期阅读《大嘴巴》
活动目标:
1、知道书要一页一页轻轻地翻看,初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愉快参加活动,能大胆表述,学习句型“×××(小动物)×××(叫声),我爱吃××。
活动准备:
《大嘴巴》大图书一本、小图书每人一本、小书架2个
活动过程:
一、翻阅大图书,理解《大嘴巴》书的内容。
1、看封面,知道书名,讲解阅读要求。
师:今天严老师带来了一本有趣的图书,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图书)
师:看,这是封面。封面上有什么呀?(嘴巴)一张嘴巴和我们小朋友的小嘴巴比一比,怎么样呀?(大)对了,这是一张大嘴巴。(点字)这个故事的名称就叫《大嘴巴》。
2、引导幼儿大胆讲述图书内容,学习句型。
第一页
师:我们一起来看书。打开封面,翻到第一页。
提问:看,这是什么?(青蛙)小青蛙怎么叫?(呱呱呱)对了,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小青蛙,呱呱呱”叫的真好听,再来一遍。
提问:那小青蛙爱吃什么呀?(你来说说看、你说、你说)提醒幼儿用完整话回答“谁爱吃虫子?”我们来看看小青蛙的大嘴巴里吃了什么?(翻开)原来是虫子。小青蛙吃饱了,唱起了歌“小青蛙,呱呱呱,我爱吃虫子”
提问:小青蛙怎么唱的?(幼儿集体学唱)小青蛙唱歌真响亮,再来一遍。
第二页
师:我们轻轻地翻一页。
提问:这是谁?(小鸭子)小鸭子怎么叫?(嘎嘎嘎)师:小鸭子,嘎嘎嘎。(慢)
提问:小鸭子爱吃什么?我们来看看图书上小鸭子的大嘴巴里在吃什么。(翻)是什么?(小虾)小鸭子吃到了小虾,高兴地唱起了歌“小鸭子,嘎嘎嘎,我爱吃小虾。”
提问:好听吗?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幼儿集体说)
第三页
提问:猜猜书里还有谁?(幼儿自由说2—3个)
师:严老师轻轻翻过这一页。
提问:谁呀?(小狗)小花狗,汪汪汪,它爱吃什么呀?(骨头)真的吗?我请一个小朋友来帮我看看小花狗的大嘴巴里吃的是什么。呦,真的是骨头。“小花狗,汪汪汪,我爱吃骨头”小花狗也高兴地唱起了歌,谁来学一学?(个别幼儿学说)唱得真好听,谁也来学一学?声音要再响亮些。(拍手,说得真响亮,真棒)
第四页
师:谁愿意帮助严老师把这页轻轻地翻过去,看看还有谁?提醒:翻书要一页一页轻轻地翻。
提问:(翻幼儿)是谁呀?(小猫)声音响亮些告诉其他小朋友是“小花猫”。
提问:小花猫爱吃什么?看看小花猫吃到了什么?(翻)(小鱼)
提问:小花猫吃到小鱼心里怎么样?(高兴)它一高兴呀,就开始唱歌了,它会怎么唱呢?你来试试。(竖起大拇指)他唱得真好,我们一起跟着他唱一唱。
第五页
师:我们轻轻翻到最后一页。
提问:咦,这是谁呀?(小朋友)小朋友爱吃什么呢?(宝宝你来说,你说,你说,你们说)
师:我们来看看图书上的小朋友爱吃什么。(翻开蔬菜圆)“青菜、茄子”这些都是蔬菜。“苹果、梨”这些是水果(翻开另两个)还有什么?“牛奶、面包、鸡腿、鱼”
师:原来小朋友不挑食,样样都爱吃,身体长得棒棒的。(动作)“小朋友,啦啦啦,我们样样都爱吃”(慢)
三、幼儿自主阅读。
1、幼儿阅读
师:《大嘴巴》故事真有趣,严老师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本《大嘴巴》的书,你们想不想看?(想)
要求:看书的时候要一页一页轻轻地翻;一边看,一边讲;现在请小朋友起立,不要搬动小椅子,轻轻地走到桌子旁边看书。
教师观察、指导,可以请小朋友和旁边小朋友一起讲,也可以和客人老师一起讲。
2、将图书轻轻地放到书架上。
师:看完的小朋友可以轻轻地将图书放回书架。
三、表演故事内容
1、一边学小动物唱歌,一边表演。
师:图书真好看,故事真有趣,来来来,我们一起学学小动物(完整讲述表演)
2、结束
还有许多动物也有大嘴巴,它们喜欢吃什么呢?我们回去想想,把它们也编到《大嘴巴》的图书里,好吗?
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早期阅读活动——医院游戏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正确方法有序地阅读画面语言和书面语言,提高观察和阅读能力。
2、以“医院游戏”的故事为线索展开阅读和讨论,激发幼儿阅读兴趣。
二、重难点
1、重点:用正确方法有序地阅读。
2、难点:学习从画面语言和书面语言中找到与故事情节有关的人物动作、表情等细节。
三、活动准备
大图书1本;小图书20本。
四、活动过程
1、师生共同阅读“大图书”,激发阅读兴趣,讨论阅读方法。
今天,老师带来一本好看的图书,瞧!(出示一本大图书)请大家想一想,
应该怎样翻看图书?
启发幼儿回忆看图书顺口溜:先看封面想书名,再按页码依次看。
(1)我们先来看封面,书名叫什么?你是怎么知道书名的?
(2)看完封面看哪里呢?页码在什么地方?(请幼儿找出页码的位置)
(3)翻到第一页,里面有许多画和字,应该怎么看呢?(按1、2、3依次看)
2、让幼儿自由阅读,注意观察幼儿的阅读情况。
给幼儿人手一本小图书,“你们看,老师为了能让小朋友都看得清楚,特地为你们每人准备了一本书。看!一本本平平整整的,书角一点儿都没有翘起来。请你们呆会儿也轻轻翻看,保护好图书,行吗?”
3、教师逐一提问与幼儿展开讨论:
(1)这本书讲的是一件怎样的事?开始、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2)从第一幅画中你能看出他们在玩什么游戏吗?聪聪、眯眯、板凳狗各扮演什么角色?
(3)聪聪怎么啦?他可能会哪儿不舒服呢?
(4)板凳狗医生怎么做?听诊器移到什么地方,聪聪“哎哟哎哟”地叫?
(5)让幼儿观察:板凳狗哪里做错了?(听诊器的用法)
(6)让幼儿在自己身上指出肚子、胃、胸、肩、背的位置。
(7)眯眯护士是怎么给聪聪打针的?对不对?你知道打针的步骤吗?(模仿一下)
(8)眯眯护士找什么?(酒精棉花)聪聪怎么了?躲哪儿了?
4、带领幼儿边看图书边完整地讲述“医院游戏”的故事。
5、组织幼儿进行故事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