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语言活动设计――找朋友
发布时间:2019-12-17 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说课稿 幼儿中班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幼儿园中班活动设计方案目标1.能自主选组,并思考、讨论分组的一些要求。2.体验成为中班小朋友的自豪感。准备幼儿在小班时已有分组及按小组活动的经验。过程1.我想和他们在一组。――小班时的朋友是不是都来了?我们班又有了哪些新朋友?他们叫什么名字?――升中班了,你想和哪些朋友在一个组?――幼儿自主选组。2.我们分得是否合适。――引导幼儿就选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如:如果小组太多了怎么办?有的组人太多,有的组人太少,怎么办?有的组全是男孩(或女孩)怎么办?――引导幼儿共同讨论分组的一些具体要求,如要考虑人数、男女搭配等问题。――引导幼儿根据分组的基本要求重新找朋友,作相应的调整。3.给我们的组起名字。――幼儿给自己的小组起一个名字。――每组派代表向大家介绍小组的名字及成员。建议1.从教师分组到幼儿自主选组、自己找朋友,幼儿从被动变为了主动,这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成为名符其实的班级小主人了。2.可引导幼儿通过协商绘制小组标记,贴在每组桌上。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编辑推荐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设计:找找好朋友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摆弄,体验物体的一一对应关系。
2、发现物体、图形的相似之处,进行初步而简单的求同和分类。
活动准备:
在娃娃家提供各种不同材质、不同颜色、不同样式的小手套和小袜子。
红、绿两个玩具筐。
活动过程:
1、利用娃娃家中(或幼儿自己的)混成一堆的小手套、小袜子的问题情境引发幼儿的关注,教师:"小娃娃们要出去玩游戏,可是找不到一样的袜子和手套了,谁能帮他找找呢?"
2、提示幼儿找一找、看一看、分一分,如将小袜子放在红筐里、将小手套放在绿筐里、在小筐上贴上相应的标志,等等。
3、找出成双成对的袜子、手套。帮助有困难的幼儿,如拿出一双袜子或手套中的一只,请幼儿寻找另一只。
4、也可请幼儿找错或创设有错的问题情境,请幼儿观察、辨别手套、袜子的相同和不同。如拿出两只不一样的袜子,对幼儿说:"我觉得对吗?"如果幼儿认为不对,可以接着问:"你们说说它们哪儿不一样?"引导幼儿边说边指出不一样的地方。
5、教师:"几只小袜子是好朋友呀?"鼓励幼儿尝试点数1、2。
6、教师:"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使两个好朋友不分开呢?"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并动手尝试。如果小夹子夹上,把一只袜子或手套放在另外一只的嘴巴里,把两只袜子卷在一起放在小盒里。在幼儿完成后,教师给予鼓励:"小朋友真能干,小娃娃谢谢你们!"
备注:此教材选自《甘肃省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教师用书p143页。
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设计――听话的朋友
目标1.理解故事,懂得让身边的用品成为自己的朋友。2.学习有条理地整理、保管物品。准备1.设置娃娃家场景:衣物放在床底下、柜子后、椅子下,屋子里一片狼藉。2.挂图。3.故事磁带。过程1.认识拉拉的家。――这是拉拉的家,拉拉总是找不到他的衣服朋友。你们能帮他找到吗?――引导幼儿帮拉拉想出整理衣服的办法。――启发幼儿在布置好的场景中帮拉拉找衣物,并说“XX(物品)在XX(地方)”,如“衣服在床上”。2.听听拉拉的故事。――出示挂图,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内容。――拉拉有什么烦恼?――妈妈帮拉拉想了什么办法,让衣服朋友听话了?――这个办法有用吗?拉拉是怎么做的?3.好好对待我们的“朋友”。――活动室里有没有不听话的朋友?你能做它们的小司令吗?――带领幼儿整理活动室并学讲“XX放进XX里”,如“玩具放进玩具橱里”。建议1.这一活动已从人之间的朋友关系扩展到人与物之间的朋友关系。2.请家长在家里尽量让幼儿自己管理衣物、玩具等。如:把洗过的衣服折叠好收放在固定的柜子里,每晚睡前将衣服叠好等。3.日常活动中,可请幼儿保管一些学习用品、玩具、活动材料等。附:听话的朋友拉拉的衣服朋友常常不听话,有时躲在床底下,有时藏在柜子后面,有时又躲在椅子底下。每天早上,拉拉总要找上半天,最后还要妈妈来帮忙。妈妈帮拉拉把这些不听话的朋友一个一个找出来,并对拉拉说:“你要学着当个小司令,让衣服朋友都听你的话。”晚上,拉拉把衣服和裤子叠整齐,放在椅子上说:“命令你们在椅子上趴着,队伍排整齐,别乱动,不能让敌人发现。”“小袜子,你要躲在潜水艇里。”拉拉把袜子放进鞋子里。“潜水艇潜水啦。”拉拉把鞋子放在床下。“小帽子,请你去当侦察兵。”拉拉又把帽子挂在衣钩上。最后,拉拉才安安心心地上床睡觉了。第二天早上,拉拉很快就找到了这些衣服朋友。他穿好衣服、裤子,穿上袜子、鞋子,戴上帽子,得意地对妈妈说:“瞧,我的衣服朋友多听话呀。”
中班语言活动设计――听话的朋友
大班语言活动设计--寻找“帮助”
设计意图:
现在的孩子常常受人帮助,却很少意识到要去帮助别人,所以我们需要培养孩子关心人、爱护人的思想意识。《寻找“帮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帮助不是一样东西,它是一种情意、一种精神。本活动旨在通过这一故事,让孩子们理解“帮助”,从而乐意帮助别人。
目的:
1.体会“帮助”的含义,初步理解“帮助”可以是一句关心的话,或一个体贴的行动。
2.感受帮助别人和得到帮助的快乐。
3.培养语言感受力和表现力。
准备:
图片,表演道具。
过程:
活动一
1.昨天午睡起床后,小红扣不好纽扣,因为纽扣在背上。这时,小明看见了就帮小红把纽扣扣上了。下面我们请小红说说当时的心情。
2.谁也像小红一样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别人是怎么帮助你的?
3.你有没有帮助过别人?你是怎么帮助别人的?
4.你喜欢帮助别人吗?当别人得到帮助很高兴时,你有什么感觉?
5.小结:每个人都需要帮助,也都能帮助别人。帮助不一定是要做什么了不起的事,只要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就是帮助。
活动二
1.看图讲述故事一遍。
2.启发幼儿讨论:故事中的小女孩有没有找到“帮助”?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小女孩找到“帮助”了?野狼、公牛是怎么帮助小女孩找“帮助”的?
3.给予足够的时间,引导幼儿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先两人讨论,再个别发言。
4.引导幼儿自由结伴,自己商量角色分配,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表现故事内容。
5.鼓励幼儿讨论:小女孩找到的“帮助”究竟是什么?
6.引导幼儿举例说说人们什么时候需要“帮助”,为什么说随时都能用到“帮助”。启发幼儿学说:“你随时都能用到它,比如……”这句话。
7.小结:野狼虽然没有“帮助”,但是野狼跟随小女孩去找公牛;公牛虽然没有“帮助”,但是公牛愿意和他们一起去找女人;女人也没有“帮助”,可是当暴风雨来临时,他们紧紧地站在一起。其实“帮助”是一句安慰的话,一声体贴的问候,一个小小的行动。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延伸活动: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互相帮助,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附:
寻找“帮助”
有一个小女孩走遍世界各地,她在寻找一个“帮助”,因为她没有“帮助”,而且她还很小。
小女孩在森林里遇到野狼,她对野狼说:“亲爱的野狼,我无论如何需要一个‘帮助’。”
野狼问:“你要这个做什么?”
小女孩说:“你随时都能用到它,比如在外面迷路时。”
“说得对。你跟我来!虽然我没有‘帮助’,但是强壮的公牛看起来应该有,我带你去!”野狼说。
他们就一起去找公牛。野狼对公牛说:“亲爱的公牛,这小女孩需要一个‘帮助’,你有没有这东西?”
公牛问:“小女孩为什么需要这东西?”
野狼回答说:“因为你随时可能用得着它,比如在外面迷路时。”小女孩补充说:“比如森林着火了。”
公牛说:“你们说得对。我虽然没有这东西,但是我愿意跟你们一起去找,说不定我对你们会有用处。我想,住在山上的那个高大的女人可能会知道得多一点。”
他们三个一起上山去找那个高大的女人。公牛对女人说:“亲爱的女士,这小女孩需要一个‘帮助’,不知道你有没有?”
女人问:“这小女孩需要‘帮助’,是因为她还小吗?”
公牛说:“是啊!这东西很有用,比如你在外面迷了路,或是森林着了火。”
小女孩补充说:“还有河水泛滥的时候。”
女人说:“没错!人确实需要‘帮助’,但是我也没有这东西,连一个也没有。”
这时,山上来了一阵暴风雨,打雷又闪电。他们害怕极了,在大雨中紧紧地站在一起。
暴风雨过去了,太阳又探出头来。野狼抖动全身,女人开始跳舞,小女孩把身上湿透的衣服脱下来,挂在公牛的角上晾干。原来,“帮助”无处不在!
提示:相关内容请点击幼教图库,更多内容在素材资源
语言活动:《小金鱼找朋友》
活动目标
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愿意学讲故事中的对话。
活动准备
图片、故事磁带。
活动过程
1.倾听理解故事1—2段。
——出示一条小金鱼的形象,问:它是谁呀?它在看什么、想什么?引出故事。
—一一出示图片边指边讲故事1—2段,教师可提以下问题:小金鱼先找的朋友是谁?小鸡能和小金鱼做朋友吗?它们是怎么说的?小鸟能和小金鱼做朋友吗?它们是怎么说的?
——学说小金鱼、小鸡、小鸟之间的对话。
2.观察图片,最后,小金鱼找到了谁做朋友,它们是怎么说的。为什么它们能成朋友?
3.教师再一次结合图片完整地讲一遍故事。
附:小金鱼找朋友
池塘里有一条小金鱼在游来游去,想找好朋友。游啊游,看到岸上有一只小鸡,他对小鸡说:“小鸡小鸡,我们一起玩,好吗?”小鸡说:“对不起,我不会游泳,你找别人吧!”
小金鱼又游啊游,看到一只小鸟在天上飞,他对小鸟说:“小鸟小鸟,我们一起玩,好吗?”小鸟说:“对不起,我不会游泳,你找别人吧!”小金鱼嘟着嘴又游开了。
他游啊游,看到前面有许多大脑袋、细尾巴、全身乌黑的小东西在游,他赶快游过去说:“你们好,我是小金鱼。”那些乌黑的小东西说:“你好,我们是蝌蚪。”小金鱼说:“我们一起玩好吗?”“好的。”小金鱼终于找到了朋友。他们一起在水中玩得非常开心。
小朋友,你们说,小金鱼的朋友是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