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道历险记——一次发生在建构区里的戏剧活动
发布时间:2019-12-16 建构游戏幼儿园 幼儿园建构游戏的意义 幼儿园建构教案幼儿生来有着对戏剧活动的痴迷,他们通过模仿、幻想与假装,满足了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戏剧教育正是基于幼儿的戏剧天性,通过激发幼儿的戏剧创作,发展其空间、语言、身体一运动等多种智能,促进其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除了开展专门的、正式的戏剧教育活动外,教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随处可以捕捉到戏剧教育的契机。本文讲述了大班幼儿在建构区的活动中萌生戏剧表演兴趣后,在教师的支持、引导下共同经历的一次戏剧活动。
●建构区“场景”中闪现戏剧的火花
在游戏分享时间,幼儿纷纷表达在区域游戏中获得的新感受、新经验。小小告诉大家:“我们今天搭的是下水道,玩的是《下水道历险记》(幼儿最近一直在阅读的绘本)的游戏。”“那说说你们是怎么玩的吧!”教师鼓励道。曼曼是今天建构区里的“建筑队长”,他指着他们搭建的作品兴奋地介绍说:“我们搭了一个好长好长的下水道,可以先从一个地方进去,然后在里面游来游去,最后找到出来的地方。”他一边说一边扭动着身体,做出游动的样子。其他幼儿也被建构区里曲折交错的下水道造型吸引住了。“为什么要搭下水道呢?”教师试图了解幼儿的搭建意图。曼曼答:“因为下水道的故事很好玩,而且下水道也是个洞(本月正在进行‘神秘洞’的主题活动,幼儿对有‘洞’的事物特别敏感),所以我们决定在这里搭一个下水道。”“那你们四个入是怎么分工的呢?”教师追问道。“我们一起搭的,有的人搭入口,有的人搭管道,还有的人负责搬运积木,他们还会把积木放在管道里让它们滚下来,就像下水道里的水一样。”教师接着问:“你们的下水道里也有小鸭子(绘本里的角色)吗?”“有啊!”“在哪里呢?”小小拿起一块长方形积木,笑着说:“看,这就可以当作水,‘哗哗’地流下来,也可以当作鸭子,‘嘎嘎嘎’。”曼曼想了一想,站起身来,伸出手指比划着:“我还拿手当小鸭子呢。”
眼前这个“下水道”对幼儿来说意义已不再局限于空间探索和技能学习,他们正沉浸在一个幻想的世界里,酝酿着一部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绘本剧。这个“下水道”蕴含着幼儿的想象和创造,与其说是一个建构作品,不如说是一个场景,一个包含了故事情节和行动路线的戏剧场景。孩子们在描述“下水道”的构造时,就已经在想象着下水道里可能发生的故事,里面可能会有哪些角色,这些角色可能会做些什么。
如果追随孩子们对下水道的故事所产生的浓厚兴趣,支持孩子们将刚萌发的戏剧创作愿望付诸实施,会有怎样的发展呢?教师决定与孩子们一起开启一段未知结果的戏剧创作旅程。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决定将“下水道”保留下来。接连几天,建构区人气很旺,“下水道”的内部结构在不断被丰富、完善,各种版本的下水道的故事也在不断上演。
●聚焦“冒险”话题,丰富建构内涵
大班幼儿已经养成了每次搭建前先设计图纸的习惯。这天,建构区的孩子们正拿着纸和笔讨论着什么。一个说:“这里应该有一个圆形的盖子,可以从这里进去,旁边还有大楼。我家门口的下水道口就是这样的。”另一个说:“我要在这里搭一个隧道,因为污水要排到大海里。小鸭子还可以去大海里游泳呢。”
这时有幼儿提出想在“下水道” 里搭建游乐场:“这样下水道里面的动物就不会无聊了。”“游乐场里面有摩天轮,还要有过山车。”但也有人不同意这样的设计,双方争执不休。这时,教师在一旁貌似不经意地问道:“小鸭子是去冒险的,那什么是冒险呢?”“冒险就是有很多危险的事情。”“那你们想想可能会遇到什么危险的事呢?”在教师的追问下,孩子们想到小鸭子可能会遇到坏人,可能会没有吃的、没有喝的。还有幼儿说:“下水道里面有好多老鼠,他们可能会抓住小鸭子,不让小鸭子出去。”
在孩子们天马行空般地想象小鸭子在下水道里的奇遇后,教师引导他们聚焦到“冒险”这一戏剧情节,沿着这一方向深入思考下去。随着情节的不断丰富,幼儿又引入了新角色——老鼠,由此引发了同伴间关于老鼠和小鸭子如何相遇、如何互动的讨论,自然而然地创造出了有趣的戏剧冲突。在孩子们的共同构思下,“下水道”工程不断丰富,最终,《下水道历险记》的图纸中出现了各种有趣的场所和设施,如大楼、下水道入口、管道、老鼠的家等。
●由表演中的冲突引发对表演样式的探索Yjs21.com
幼儿在建构区的表演伴随着搭建而进行,但由于区域空间的局限,他们的表演遇到了很大的阻碍:动作施展不开,角色动作幅度稍大就会碰到甚至撞坏“管道”等,幼儿之间矛盾频现,表演时常因故中止。
于是,教师有意识地抓拍了一些幼儿发生冲突时的照片,并呈现在集体面前引导幼儿讨论。“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幼儿很快总结出:地方太小,身体太大,不好表演,会把积木弄倒。“那怎样才能避免这些问题呢?”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幼儿答案,而是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让幼儿接触了木偶戏等资源,以拓展幼儿对戏剧表演样式的认识,还投放了各种偶剧材料,从皮影到提线木偶,从指偶到手偶,幼儿被有趣的道具所吸引,跃跃欲试。到底哪种材料适合在建构区里使用呢?教师给幼儿足够的探究时间,让幼儿把每一种都拿来试一试。不出几天,教师发现木偶、皮影、面具等材料都被晾在了一边,指偶成了他们在建构区首选的表演道具。他们说:“指偶很小,容易表演。”“用指偶不会碰到别人。”通过亲身的实践和体验,幼儿形成了对表演材料的认识,指偶因而成为建构区里替代肢体表演的最佳道具。
指偶的加入使得角色的数量有所增加,发生在下水道里的故事也因此而更加生动和完整了。有的幼儿戴着小鸭子指偶,压低嗓音说:“我一定能出去的,我是游泳健将!”有的幼儿戴上小兔子指偶,让自己的手指化身为一只小兔子,在“管道”里蹦蹦跳跳。有的幼儿一手套一个指偶,左手扮老鼠妈妈,右手扮老鼠宝宝,一会儿发出甜甜的嗓音代表老鼠妈妈,一会儿发出细细的嗓音代表老鼠宝宝。
这一天的历险剧情是这样开场的:小鸭带着自己的好朋友小青蛙和小兔子一起去下水道历险。小兔子跑在最前面:“看我跑得多快。”“那你等等我,我只能跳着往前。”小青蛙紧随其后……这时,有幼儿提出了一个问题,“下水道里面会有很多水,是水路,鸭子会游泳,青蛙也会,可是小兔子不会啊!”其他幼儿也说:“是啊,兔子会被淹死的。”“那怎么办呢?现在兔子没有路可以走啊。”“那我们赶快建一条马路,这样,不会游泳的动物也可以走了。”说完,他们拿起积木沿着“管道”内侧建了一条窄窄的“马路”。过了一会儿,扮演小兔子的幼儿突然停了下来,说:“我觉得还可以骑着马在路上跑,这样会跑得更快。”说着,他开始拿积木到“下水道”外的一处空地上搭建“马棚”,一边搭一边对“动物”伙伴们说:“你们先走吧,我一会儿就来,我多做几匹马。你看,它们可以这样跑。”说着,他拿起一块积木演示着,积木在他手里变成了一匹飞奔的骏马。
可以看出,幼儿在建构区中的表演是非正式的、即兴的,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在这里,幼儿既是演员,又是导演,所有幼儿互为观众,没有台前、台后之分,也没有出场、候场之别,所有人都百分之百地专注于自己的角色。
总之,在建构区这样一个特殊的空间里,由幼儿自己搭建的场景(建筑)激发了他们对于角色、情节的创作,这可以说是对“场景先行”的戏剧创作思路的一种探索。发生在建构区的戏剧活动使得建构活动和戏剧教育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既给了幼儿与建构作品深入“对话”的机会,提升了建构区游戏的情境性、互动性,又使建构作品在一个生动的戏剧情境中随着角色的行动和情节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完善,满足了幼儿自主游戏的需要。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儿园游戏阅读
建构游戏活动教案:街道教案
建构游戏活动街道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教学流程等内容,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根据物体的外形特征正确选择和使用不同类型的建构材料进行建构,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游戏活动课,快来看看街道教案吧。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
2.根据物体的外形特征正确选择和使用不同类型的建构材料进行建构。
3.让幼儿学会分工合作,爱护建构材料和建构成果
4.合理利用替代物,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同伴的游戏情况
5.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花片、插塑;
2.活动前,带幼儿到社区的街道参观。
教学流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活动:
师:平时,我们上学、放学经过社区时,你们看到了什么?(让幼儿说一说街道中有什么,如:房子、花圃等)
二.组织幼儿讨论:
1.师:街道里有各种各样的东西,我们该选择什么材料来建构呢?
2.幼儿分组讨论,学习根据物体的外形特征正确选择和使用不同类型的建构材料进行建构。
3.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4.教师小结,如:房子很高,要用大一点的插塑来建构,如炮筒;游乐器械就可以用童乐高来建构,等等。
三.幼儿建构,教师指导1.幼儿自由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物体进行建构。
2.教师巡视幼儿的游戏情况,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
3.指导幼儿根据物体的外形特征正确选择和使用不同类型的建构材料进行建构。
4.让幼儿将搭好的物体摆放到指定的地方。
四.教师讲评、结束
1.幼儿自评、互评游戏情况。
2.教师根据幼儿选择建构材料进行建构的情况进行小结,提出不足之处,提出下一次游戏的要求,结束。
结构游戏区里的战斗游戏
拼插战斗机
开学初,我们大四班小朋友对摩尔芬玩具特别感兴趣,每天都有小朋友来用摩尔芬拼插各种造型。看到孩子们这么喜欢摩尔芬玩具,我们便和其他班级进行协调,把大班组的摩尔芬玩具都换到了我们班。看着摩尔芬玩具增加了这么多,孩子们兴奋极了。
一天,鑫鑫插出了一架战斗机,插完后拿着飞机在活动室飞来飞去,嘴里不停发出“嘟嘟、啪啪、轰——”的声音。合合和政开也学着鑫鑫开始拼插战斗机。一边拼一边向老师炫耀:“老师,您看,我的战斗机能同时发射10颗炮弹,一下子就能把小小的飞机击落。”鑫鑫不甘示弱地说:“我的战斗机是带扫描装置的,能够扫描敌人飞机的位置,自动发射炮弹,我的比你的厉害多了……”孩子们一边讲一边不断改进自己的作品。区域分享时,老师请结构游戏区的小朋友介绍了自己的战斗机作品。三个孩子滔滔不绝地讲着自己拼插的战斗机的各种功能,并自豪地将自己的作品摆在了展示架上。
一连几天,结构游戏区的孩子们都热衷于用摩尔芬拼插战斗机的游戏。每天在活动区游戏结束后都非常强烈地想要把自己的设计分享给其他小朋友。老师把孩子们的作品拍成照片贴在了区域墙面上,支持孩子们拓展更多的想象。
我们的思考
孩子们对拼插战斗机的兴趣非常浓,一连几天,都在摆弄摩尔芬进行拼接的尝试.虽然命名不同,但是作品雷同.而且多是平面拼插作品。在观察到孩子们这一兴趣表现后,我们鼓励孩子们用摩尔芬尝试拼插出更加立体、复杂的作品,以此来促进幼儿空间建构能力的发展。同时,通过照片的形式,启发幼儿能够借鉴同伴的经验进行创作,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
玩战斗游戏
游戏持续了一段时间,这天,锡栋和几个小朋友从积木区拿来了很多的小积木,在桌面上摆了一圈围墙,然后把自己拼插的战斗机摆放在里面。老师指着围墙问:“这是什么意思?”“这是保护我的战斗机的基地,我们要玩战斗的游戏。”接下来,孩子们拿着自己的飞机从基地出发,在拼插区飞行,互相冲撞,嘴里不停发出飞机的轰鸣声、爆炸声,玩得高兴极了。游戏结束分享时,老师请拼插区的小朋友介绍自己的活动,几个小朋友兴奋地讲着基地里的战斗故事。老师指着战斗机,问:“你们的战斗机怎么没有驾驶舱呀?飞行员坐在哪里呀?”孩子们似乎毫不关心驾驶舱的事,继续说着战斗故事。
我们的思考
孩子们的兴趣点在哪里?我们一开始认为是拼插战斗机,因此,通过照片、墙饰、活动分享等形式不断增强孩子拼插的兴趣,并逐渐引导幼儿拼插的造型更复杂,更形象。可通过观察分析,我们渐渐发现幼儿的兴趣点转移了,他们不再关注飞机的造型,他们感兴趣的是如何用这些飞机作品来玩游戏,并且从一个人玩游戏发展到几个人一起联合玩游戏。令我们困惑的是,在结构游戏区孩子不去拼插作品而是相互用作品冲撞,相互打闹,这样违反常规的活动,可以吗?孩子们能够从中获得有价值的学习与发展么?
军事博物馆里的发现
带着困惑,我们继续观察孩子们的游戏。一次分享时,小朋友们提出了问题:“你们怎么只有战斗机这一种武器呀?”这个问题引起了结构游戏区里小朋友的思考,他们都跑来问老师:“老师,我们国家都有什么战斗武器呀?是不是还得有大炮啊?”为了满足孩子们对武器装备的兴趣,我们提议一起去军事博物馆参观学习。听到这个提议,孩子们兴奋极了。带着一大串的问题,在爸爸们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军事博物馆。
在那里,孩子们看到了各种不同造型和功能的战斗机,他们发现了战斗机的机翼下藏着各种导弹和炮弹,不但可以发射炮弹,还能向敌人扔导弹;同时,战斗机的机头还有一个特别尖的卫星接收器,可以随时了解敌人的情况并且接收总部的指挥。孩子们看到了坦克,发现了各种不同功能的坦克,有运送货物和弹药的坦克,这样的坦克储物仓特别大,而且跑得都特别快;有陆地坦克和水陆坦克,水陆坦克的轮子很高,而且是梯形,这样的设计能够让坦克在水里也跑得很快。孩子们还看到了航母、装甲车、导弹、大炮等各种武器。老师和爸爸们耐心地给孩子们讲着各种军事知识,讲着这些武器是如何打败敌人保卫我们的祖国的。孩子们听得认真极了,纷纷和自己喜欢的武器合影。
从军事博物馆回来,我们把拍到的各种武器的照片,以及孩子们和家长一起收集的图片打印出来贴到墙上,引发孩子们对更多武器探究的兴趣。围绕各种武器我们还搜集、观看了一些视频资料,并开展了小小的讨论活动。
此后,班里掀起了军事武器热。活动区里,他们探索拼插各种见过的武器,并开始关注武器的细节以及更加丰富的造型设计。在众多的拼插玩具里,孩子们还是最钟爱摩尔芬,他们用大量的摩尔芬拼插各种战斗机、导弹、火箭、坦克等。看着自己的作品,孩子们非常有成就感,看到别人的武器有厉害的功能后,他们还不断地改装自己的武器,进行再次加工和丰富,让自己的武器变得更加厉害。
我们的思考
小朋友们一直拼插战斗机是因为对武器的原有认知经验很少,参观军博、观看图片和视频丰富了孩子们的原有经验,满足了孩子们对武器的兴趣,拓展了他们对武器的更多认识和了解。
尝试摩尔芬之外的新材料
“老师,您能帮我们再找一些摩尔芬么,我还想给我的航空母舰上再拼插一个战斗机。”合合来找我,请求我的帮助。玩具架上摆着孩子们精心设计的作品,每个作品都使用了大量的摩尔芬,而孩子们好不容易精心设计出来的武器特别舍不得拆掉,于是没有可用的摩尔芬了。“材料不够用了我们怎么办呢?”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老师,您再帮我们找一些摩尔芬吧。”“老师,小朋友的作品要是不拆,我们的材料就会不够,换来再多的摩尔芬也会用光的。”有的小朋友提议,我们的作品展示3天以后一定要拆掉,这样才能有的玩。孩子们纷纷地出主意、想办法。
一天在游戏中,我问政开:“你怎么只用摩尔芬啊?你看这儿还有这么多的拼插玩具,你想试试么?”“我就想用摩尔芬,摩尔芬好拼,每个形状都能拼到一起,而且还有很多颜色,能让我的武器更厉害。”政开说,“其他的玩具都不结实,一拿起来就容易散,有的不能插得很紧,根本拿不起来。”听了孩子们的话,班上的老师们也尝试拼插起来。果然,摩尔芬属于嵌插,更容易连接。同时,在颜色和形状上摩尔芬都非常有优势,孩子们在拼插过程中更容易获得成就感。相比,其他的拼插玩具在塑形上更加困难一些,一些插管玩具塑形的空间很大,可是连接不够紧,一端起来就容易散架,没法玩。但是,经过老师们的讨论,我们认为摩尔芬不能完全替代其他玩具特有的价值。我们相信其他拼插玩具一样会带给孩子们成功感。
当我告诉小朋友们,没有摩尔芬了,只能使用其他的拼插玩具了,孩子们稍稍有点失望,但很快便投入到新的创作中去了。政开用插管玩具拼出了直升飞机,合合用插管玩具拼插出了坦克、大炮,还有火箭。大家开始尝试利用更多种类的拼插玩具进行拼插。
我们的思考
拼插区有那么多的拼插玩具,为什么孩子们偏偏这么喜欢摩尔芬玩具呢?孩子们这么感兴趣.要不要再多给孩子们提供一些呢?可是.只有增加数量才是满足幼儿的需要么?幼儿需要的是玩具本身,还是玩具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感呢?一连串的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与讨论。考虑到每种玩具的独特价值,我们鼓励幼儿尝试其他拼插玩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开放的区域环境
随着拼插武器的丰富,孩子们在游戏中开始比试谁的武器更厉害。他们拿着各自设计的诸多武器进行战斗。有的武器被偷袭,有的武器兼顾不过来,于是孩子们用小积木在桌面上搭建武器基地,来保护自己的武器不被敌人偷袭。可桌面太小了,积木总是往下掉。有的小朋友还拓展到桌子下面去玩,可是地方还是太小了,趴在地上还容易被别人踩到。
一天活动区游戏时,结构游戏区的小朋友来跟老师商量:“老师,我们这儿太挤了,基地摆不下了,我们能像积木区一样铺上地垫么?”孩子们的提议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与赞许。于是,老师和小朋友把拼插区的桌子移开,在地面上铺上了地垫,让孩子们拥有了更宽阔的游戏空间。
结构游戏区的几个小朋友从用小积木建基地,开始尝试到积木区拿来了大的积木建设大的基地,还从公共区拿来了酸奶盒、饮料罐等材料搭建自己的军事基地。锡栋用积木和饮料罐搭了一个仓库,然后把自己的战斗机放进去,可是战斗机太大了放不进去,锡栋把仓库拆开,增大了仓库的面积,这次战斗机放进去了。子航想建设一个直升飞机基地,他需要~个停机坪和飞机起飞架,于是他找到了奶粉桶,尝试建一个双层基地。
我们的思考
我们发现拓展了游戏空间后,幼儿更加大胆地使用游戏材料了,他们开始把摩尔芬和积木、废旧纸盒、瓶瓶罐罐等相互结合使用。这种开放性的区域环境支持了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发交流的活动过程,从中,幼儿的自主体验增强了,创造力体现得更加充分了,幼儿的合作、交往更加主动了,积极了。
设计我们的军事基地
“我要建一个炮弹基地。”“我要建设一个坦克基地。”“我要建设一个航母基地。”孩子们纷纷设计自己的基地。他们在纸上画了设计图,大家把图纸放在一起,锡栋提议道:“我们一起建设一个大的中国军事基地吧,里面什么武器都有,这样外国的敌军就不敢来侵犯我们了。”锡栋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于是,他们把自己的设计结合起来,在老师的帮助下共同设计了一个大的基地。
第二天的活动区,他们迫不及待地来到结构游戏区,争先恐后地来到地垫上建设基地。可是地垫上的小朋友实在太多了,一转身就会碰倒别人的作品。为此他们还争吵了起来。
“我们怎么办呢?”我带着孩子们讨论,引导他们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讨论中有的小朋友说:“我们不能都建基地,基地里还有很多武器,得有人拼插武器。”有的说:“对,大家得分工合作,这样才能建好基地然后一起玩。”“我们就手心手背吧,赢的人在地垫上建基地,输的人负责建武器,明天我们再交换玩。”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们的思考
从设计自己的基地,到大家共同设计并搭建一个基地,孩子们有冲突,有争吵。但是,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如何与同伴一起协商并且解决问题。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在活动中更好地分工、合作,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这一过程中的学习是非常宝贵的,对幼儿来说是非常难忘的经历。
举办军事武器展
随着孩子们拼插武器、设计基地的热情高涨,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喜欢来拼插区游戏。同时,我们拼插制作的武器引起了其他班级小朋友的关注,他们纷纷来到我们班,欣赏我们班小朋友拼插出的武器。于是,孩子们萌发了举办军事武器展的愿望和想法。小朋友们一起策划、准备,有的拼插武器,让我们展览的武器更丰富;有的制作海报;有的制作门票邀请卡;还有的设计、布置场地。就这样,我们一起举办了第一期的军事武器展。在展览的过程中,看到小朋友们那么喜欢我们的武器,孩子们高兴极了,滔滔不绝地给小朋友们介绍各个武器的功能。我们的第一次展览结束了,孩子们意扰未尽。
在第一次展览中,孩子们发现了一些问题,来参加展览的老师、小朋友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有了第一次举办武器展的经验,孩子们又开始积极策划,准备第二次的武器展。这次,孩子们制作的门票要写上时间、地点,并设计副券;呈现的武器要分类摆放;还要制作一些禁止触摸的提示牌……孩子们在积极准备的过程中,一起协商、合作,共同解决难题。
我们的思考
在参观军事博物馆的经验基础上,孩子们开始筹备自己的军事武器展。这个过程中,从调查到准备,再到布展、讲解,孩子们学会了交往,学会了协商,还学会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是幼儿最好的学习。幼儿在这个活动中,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习着如何让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并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只要我们相信孩子,孩子就会给我们惊喜。
大班建构游戏 街道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大班建构游戏 街道”,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大班建构游戏:街道
布局游戏—街道(一)
运动总目标:
1.体验配合游戏的兴趣,感觉乐成的高兴。
2.感知质料的特性、性子,并能凭据物体的形状特性学会准确选择和利用差别范例的建构质料,环绕主题举行建构。
3.让幼儿学会分工互助,敬服建构质料和建构功效。
4.公道操纵替换物,学会客不雅地评价本身和搭档的游戏环境。
本次运动目标:
1.勉励幼儿努力自动地到场游戏。
2.凭据物体的形状特性学会准确选择和利用差别范例的建构质料举行建构。
运动预备:
1.种种花片、插塑
2.运动前,带幼儿到社区的街道参不雅
讲授流程:
一.师生发言,幼儿手工制作引入运动:
师:平常,我们上学、下学颠末社区时,你们看到了什么?(让幼儿说一说街道中有什么,如:屋子、花园等)
二.构造幼儿评论辩论:
1.师:街道里有种种百般的工具,我们该选择什么质料来建构呢?
2.幼儿分组评论辩论,进修凭据物体的形状特性准确选择和利用差别范例的建构质料举行建构。
3.请个体幼儿说一说本身的意见。
4.小结,如:屋子很高,要用大一点的插塑来建构,如炮筒;游乐东西就可以用童乐高来建构,等等。
三.幼儿建构,引导
1.幼儿自由分组,选择本身喜好的物体举行建构。
2.巡查幼儿的游戏环境,勉励幼儿努力自动地到场游戏。
3.引导幼儿园教育随笔幼儿凭据物体的形状特性准确选择和利用差别范例的建构质料举行建构。
4.让幼儿将搭好的物体摆放到指定的处所。
四.讲评、竣事
1.幼儿自评、互评游戏环境。
2.凭据幼儿选择建构质料举行建构的环境举行小结,提出不敷之处,提出一次游戏的请求,竣事。
不知道本文“大班建构游戏 街道”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建构游戏活动教案:家乡的水库教案
建构游戏活动家乡的水库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游戏目标,游戏准备,游戏过程,活动评析等内容,在参观水库的基础上,感受家乡水库的雄伟、壮观和美丽,启发幼儿用各种材料搭建水库,学习搭建高山、大坝、栏杆、水闸、别墅的技能,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游戏活动课,快来看看家乡的水库教案吧。设计意图:
在开展 "我爱家乡"的主题活动中,幼儿愉快地畅谈家乡的美景,特别是讲到家乡的水库时,幼儿更是激动不已,大胆的畅谈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一些设想。有了这些经验的积累,在结构游戏中,我发现孩子们对"家乡的水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设计了这一活动,期望孩子们通过亲身的创建去感受水库的美,鼓励孩子们大胆尝试,从中享受创作、合作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幼儿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品质。
游戏目标:
1、在参观水库的基础上,感受家乡水库的雄伟、壮观和美丽,启发幼儿用各种材料搭建水库,学习搭建高山、大坝、栏杆、水闸、别墅的技能。
2、培养幼儿动手能力、想象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
3、养成幼儿合作交流协商的习惯。
4、积极参与搭建活动,体验创建的乐趣。
5、发展幼儿空间辨别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游戏准备:
1、经验准备:组织幼儿参观汀溪水库。
2、材料投放:水库的照片,(山、水、坝、闸门、亭子、房子、水池、小溪)的图片,各种塑料积塑,废旧箱子、纸盒子、三合板、泡沫、矿泉水瓶、毯子、蛋架、鹅卵石、椅子、木棍、纸筒、瓦楞纸、皱纹纸、腊光纸、塑料花叶、树枝等辅助材料。
3、场地准备:大操场。
游戏过程:
一:提出命题,激发幼儿建构的兴趣。
1、引导幼儿边看照片边回忆水库的景色。
师:小朋友,你们在参观汀溪水库的时候看到哪些景色?
幼儿:有大坝,大坝是用鹅卵石砌成的,可好看啦!
幼儿:有大闸门。库区有很多水,水中有塔。
幼儿:有山、树,还有别墅、高楼、亭子。
幼儿:大坝下面有水池、小溪,小溪有很多鹅卵石,可好玩了。
(孩子们讲到家乡水库的景色时,激动不已,能大胆的畅谈自己的所见所闻,对水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分组拼摆图片,弄清水库的建筑布局特点。
师:水库有这么多美丽的景物,它们分别建在什么地方?请小朋友小组讨论,再用老师准备的小图片拼摆出来。
(孩子们在小组中激烈的讨论着,都想把自己心目中水库的景物布局告诉大家,他们边讨论边拼摆边调整,最后达成共识确定下来。
师:请小组代表上台介绍水库景物的总体布局。
A组幼儿:先摆大坝,大坝上有大闸门,大坝的上面是库区,库区四周围着山,大坝下面是水池、发电站,闸门下是一条小溪。水库附近有亭子、别墅、高楼。
B组幼儿:库区是由几座大山围起来,库区前面是大坝、闸门,大坝下面有许多水池、还有发电站,闸门下是一条小溪直通同安城。
……师:现在我们一起把水库景物的布局再摆一次。
(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着先从哪里摆,最后老师选定从库区开始布局,孩子们讲,师在黑板上摆,最后师生一起摆出满意的布局。)
二:创建汀溪水库。
1:指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自己的想象,选择不同材料想象建构水库。
师: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材料,请小朋友也来创建一个美丽的汀溪水库,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材料?
(教师引导幼儿认识这些材料。)幼儿:哇,这么多材料,有泡沫、积塑、盒子,纸筒。
幼儿:还有蛋架、毯子、鹅卵石。
……师:小朋友想一想,你想用什么材料建构大坝、高山、高楼、小溪等?
幼儿:我要用积塑、盒子搭建别墅、高楼。
幼儿:蛋架上有一粒一粒的真象大坝上的鹅卵石,我就用它来建大坝。
幼儿:我要用箱子建高高的大坝,用硬纸板、纸筒建闸门。……(孩子们兴奋的讲出自己的想法,还能互相分析出哪种想法好,适合。)2、根据游戏需要进行合理分工合作。
(1)首先确定布局,然后按照布局和幼儿的意愿分配。
师:现在我们都来当当设计师,一起来安排场地的布局:大坝、库区、高山,水池、房子等要安排在哪里?
幼儿:从上面安排到下面,先定库区高山的位置,接下来是大坝闸门,再接下来是小溪、水池、发电站,最后在两边搭建房子。
幼儿:先在场地中间定大坝闸门的位置,大坝的上面是库区,下面是水池、小溪、发电站。……师:小朋友真厉害,现在你们指挥老师用粉笔把整个水库的场地布局画出来。
(师在场地上画时,孩子们在一旁指指点点,真像一群设计师在旁指导。)
(2)商定材料的取放及人员的安排。
师:水库的工程太大了,我们要分成四组来搭建,一组建库区,一组建大坝,一组建水池、小溪、发电站,一组建高楼、别墅、亭子。我们就选四个组长来负责吧,请小朋友推荐一下。
(先由幼儿自由举荐,最后师生共同讨论协商后确定出四个组长,由组长担任总设计师。)师:我们分成四组进行搭建,可现在材料又都放在一堆,在建构时该怎么取放材料呢?
幼儿:需要什么材料自己去挑,去拿。
幼儿:先想想自己要做什么,需要什么材料,再去把材料拿到场地旁。
幼儿:我觉得应该小组讨论好要用什么材料,然后由组长去领。
师:可是有些材料大家都要用,该怎么办?
幼儿:一组分一点。
幼儿:把这些材料放在一个地方,需要的人去那边做。
(孩子们激烈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积极的讨论中制定出材料取放制度:共同使用的材料放在一个地方,需要的人去领,做剩的要放回原地,各自的材料可以领到自己搭建的场地旁。)
(3)分组创建水库。
孩子们忙开了,有的三下两下迅速地去挑选材料,有的和同伴商量着要怎样搭建,用什么材料?有的组长在一旁大胆的指挥着。
A组:(搭建库区)组长:我们用泡沫块堆起来做山。
幼儿:我觉得还可以加上椅子,使山更高些。
师:这样子看上去不像山,像一堆东西,想想办法把它变成山。
幼儿:我们把灰黑色的毯子盖在上面就像山了。
幼儿:我们要建好几座山,一座连着一座,把库区围起来。(幼儿边说边在场地上比划着,)幼儿:山建好了光秃秃的,我们可以在山上做树、草、花、动物。
幼儿:库区的水我们来用蓝色皱纸铺一铺,并做些鱼,塔做好赶快放到水里。
(孩子们边讨论,边挑选材料,边搭建、制作,边修改,这样库区的景物就展示出来了。)
B组:(搭建大坝)组长:大坝是用鹅卵石砌成的,我们先去挑选材料,看哪种适合。
幼儿:蛋架上有一粒一粒的真像鹅卵石,我们就用它来建大坝吧。
幼儿:可大坝很高,是用鹅卵石砌成斜斜的墙。怎么办呢?
幼儿:有了,我们用箱子叠高成排。摆上木棍,就可以铺蛋架了。
幼儿:坝上的大闸门我们用圆纸筒和硬纸板搭建。
师:有几个闸门,想想办法怎样使闸门可以开关。
幼儿:有四个闸门,闸门旁的每根柱子用两个大纸筒搭建,用纸板做大闸门插在两个纸筒中间,这样闸门就可以开关了。
幼儿:坝上还要建灯和围墙。
(孩子们自己讨论,自己试验,大胆创建,由于在棍子上摆蛋架较困难,容易掉下来,孩子们失败了一次又一次,不断的调整,最后一座像模像样的大坝建好了,真可谓"壮观"。)
C组:(搭建小溪、水池、发电站)组长:我们要在闸门下建一条小溪,在坝下建水池、发电站。
幼儿:我们用鹅卵石堆建水池和小溪。
幼儿:我用泡沫、积塑搭建发电站。
幼儿:水池、小溪建好了,我们来做许多鱼、虾、乌龟、放在水里。
组长:小溪、水池、发电站快好了,我们再做许多树、草、花来打扮小溪的两岸,水池的四周。
D组:(搭建别墅、高楼、亭子)幼儿:组长,我和小鹏一起要搭建漂亮的别墅。
幼儿:我用泡沫、盒子、瓶子来建亭子。
幼儿:我建的高楼有八层。
幼儿:我用积塑建长长的围墙。
师:小朋友别忘了美化环境哟。
幼儿:知道了,我们要在房子、亭子周围种上许多花、树、草。
(孩子们用不同高度的积木,盒子搭建房子,有的将积木盒子横放,有的竖放,有的用短积木,有的用长积木,只见一会儿工夫,一座座的房子建好了,孩子们开心极了。)
三:组织幼儿参观,拍照。
师:大家创建了这么漂亮的水库,我们一起来参观,请各组派一个解说员来介绍。
(孩子们都想当讲解员向大家介绍,教师在一旁帮小朋友拍照,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孩子们充满着成功的喜悦。最后老师提出要求:下次请小朋友发挥想象,把水库创建得更先进,更美丽。)
活动评析:
本活动充分利用农村富有的自然资源,以孩子的经验为基础,从孩子的生活中取材,充分利用能让孩子直接感知和亲身经验的各种教育资源来开展活动的,幼儿建构的积极性很高,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自己的想像,选择利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大胆尝试,创造性的建构,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性。活动的整合性较强,不仅让幼儿获得了愉快的情感体验,而且促进了幼儿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合作能力和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
托班区域活动空间的建构
托班区域活动空间的建构
托儿在室内的学习和生活以游戏为主要形式,而游戏又以区域活动为主要形式。对托儿来说,区域活动空间的建构尤为重要,它不仅影响着托儿知识经验的建立,还影响着托儿自身素质与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建构能够吸引托儿参与、支持托儿发展的区域活动空间呢?
一、区域活动空间设置生活化
在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中,托儿把周围的一切当作潜在的危险,表现出不安全感,产生分离焦虑情绪。他们把对父母的依恋转移到他们认为可以亲近或信赖的教师身上,在情感上需要一对一的爱抚。这对于教师来说又是不现实的,而且这种依恋影响了教师的正常工作,也对托儿适应集体环境起了阻碍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为托儿创设亲切温馨的区域活动空间,让托儿在家一般的环境里进行区域活动。
案例一:“小厨房”
在托儿哭哭啼啼的时候,教师像妈妈一样走入生活空间操作材料,比如在厨房区用锅铲翻动锅里的各式菜肴,噼里啪啦的声音能够吸引托儿的注意力,当托儿跑过来一看究竟时,教师就顺势引导他们做炒菜游戏。当托儿不再嚎啕大哭的时候,教师可以让托儿模仿父母炒菜、穿衣、喝水等,使他们根据生活经验做熟悉的事情,培养他们对班级的归属感,尽早适应集体环境,学会独立生活。
点评:在托儿入园适应阶段,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安抚托儿情绪,使他们喜爱幼儿园。为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把托儿引领到情境性活动空间中来,从满足孩子好奇、探索的愿望出发,把他们比较熟悉的、有一定教育价值的玩具材料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到半开放的区域空间里。托儿往往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就要玩什么,所以投放的材料要尽量相同,数量足够,满足每个托儿的需要。
二、区域活动空间设置自主化
托儿需要宽松、安全、容易释放自我的空间,教师在设置区域活动空间时一定要考虑到托儿对幼儿园环境处于一个由不了解到逐渐熟悉的过程,他们的认知能力、思维水平尚处于稚嫩阶段。因此,为托儿提供的区域活动空间要体现活动的自主性,富有层次感和挑战性,不能一成不变。
案例二:“藏猫猫”
在托儿情绪稳定后,教师为托儿提供了“藏猫猫”空间,根据托儿数量和教室空间,利用玩具柜把教室分隔成若干个“猫猫洞”。第一次,教师在洞口设置透明的纱予以遮挡,并把各类玩具摆进各个洞中。起初托儿不知道怎么玩,教师便引导他们试探性地玩。第二次,教师在洞口设置黑色的布料,师生之间互相隔离,为托儿提供了一个“私密空间”。空间四周由泡沫和箱子以及布料组成,确保了空间的安全性。
点评:在托儿情绪情感逐渐稳定后,教师就要将区域活动过渡到托儿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认知经验的丰富上。“藏猫猫”空间的设置给托儿提供了发泄情感、自由交往、自主探索的“秘密场所”,所以他们玩得很开心。教师在开展“藏猫猫”这类活动时,应该在保护托儿的隐私和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尊重托儿意愿,不要参与,更不要干预,让托儿能够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主、自由、自发地活动。
三、区域活动空间设置动态化
由于托儿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教师就将托儿的区域游戏空间搬到开阔的活动室。这样,托儿从早上来园开始就能自主地选择区域游戏内容,减少了集体听教师交代和要求的时间。
案例三:“动态组合空间”
1.长龙式空间
托儿在开放式空间活动时,起初可能手足无措。因此,我们将六个矮矮的玩具柜排成一行,让托儿在柜子的两边面对面地玩;或排成两行,让托儿在柜子的里里外外穿梭着玩。长龙式空间给托儿提供了一个控制游戏区域和游戏材料的空间,给他们创设了面对面地操作、模仿和交流的游戏氛围。
2.宽窄式空间
我园教师抓住托儿好动的特点设计了宽窄式空间,就是将若干个玩具柜摆成或宽或窄的长条状,也可以摆成八字形,使宽窄的对比强烈。托儿在这样的空间活动可以体验宽与窄的关系,体验身体与物体碰撞的感觉,获得克服障碍物的成功感。
3.寻找式空间
玩具过多,可能导致托儿无从选择。相比之下,对于自己找到的玩具,他们可能玩得更专注。为此,教师将玩具柜搬走,把玩具放在比较隐蔽的角落或用纸板蒙在柜子里,这就为各个区域的托儿设置了一个寻找式空间,托儿在游戏中需要什么玩具就去找什么。托儿手上的玩具数量少了,但可能玩法更多样,比如原来用作拼插的玩具现在可能被当作推箱子时的货物。托儿的寻找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探索学习的过程,弥补了托儿面对过于丰富的玩具和材料不知如何选择、如何下手玩的缺陷。
点评:托儿发展变化快,对空间的变化性和层次性要求越来越高。合理的空间调配能够为托儿的游戏提供积极的干预和支持。这是因为空间变化能够提供更多的认知冲突和刺激,支持托儿对新的操作材料进行认知和探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地探究调整适合托儿发展特点的区域活动空间,例如通过隐藏材料、分割遮挡等形式重新组合空间,满足托儿不断变化的探索愿望,使其在区域活动中安全、健康、快乐地发展。
在游戏和教学之间:记一次有趣的拼图活动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在游戏和教学之间:记一次有趣的拼图活动》,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一、最近一段时间的早饭后自由活动,孩子们玩得最热闹的就是拼图。每天早上起床吃完早饭,全班孩子就都自发地组成小组,围在一起全神贯注地选择图片、组拼图形。他们对于这项活动如此迷恋,以至于平日里孩子们经常光顾的建筑区和手工区等活动区,现在已是门庭冷落,无人问津了。一时间拼图倒成了大三班这个小社会的流行时尚①。看到这种现象,我当时就想,既然现在孩子们的兴趣全都集中在拼图上,而且已经积累了不少有关拼图的日常经验,何不来个趁热打铁,进行一次以拼图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呢②?在设计活动时,我尝试着按照主体性发展对于课程设计的一些基本的要求,不去为活动预先制定具体的目标和一步一步、层层递进的行动步骤,而是尽力引导孩子们的活动,激发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的自主探索、主动思考和彼此之间的启发学习;并且初步对于活动中可能需要的材料和大致的步骤,在脑海中画了一幅草图。由于当时孩子们拼的都是买来的拼图,我的一个很自然的想法,就是要让孩子们自己制作拼图,玩自己做的拼图③。问题一经提出,迅即得到孩子们的响应。于是我们围绕着拼图组织了一系列活动。
二、在一次饭后活动的时间里,我随机组织了第一次活动。我先是和孩子一起玩买来的拼图,边玩边讨论自制拼图的图块形状和所需要的材料④。经过讨论,大家最后得出一致的结论:拼图要剪成一块一块的,剪成直的也可以,剪成弯的也行;拼图是用硬纸板做的。在大家掌握了基本方法之后,我请孩子们回家后找一些废旧的硬纸板带到幼儿园来,准备第一次制作。起先设计这次活动的过程时,我想第一步只是在纸板上画出幼儿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我再给他们讲讲怎么个剪法⑤。可是画完图形之后,孩子们都很兴奋,急于看到自己的劳动果实,所以根本等不到我开口,他们就纷纷自己剪了起来,而且还剪得基本上接近买来的拼图的形状。他们剪完之后都很高兴,跑过来告诉我:“我剪好了。”还拉着我一个一个地看。我看过一遍后心里就有了底:他们剪得太复杂,根本就拼不上。但我还是很高兴、很认真地看了他们剪下来的图块,而且逐个表扬了他们(———这是本次活动教师第一次没有坚持自己的设想,而顺应幼儿的活动)。孩子们急不可耐地问我:“可以拼了吗?”我说:“当然可以。”⑥在剪图片、拼图时,我一直是和周宇、梁丹宁小朋友一起。我们剪得块大,而且基本上沿着直线剪成方形,一共剪了20块左右,所以拼起来有点意思,也比较容易。其他小朋友拼了老半天,还是没拼好。这时孩子们都不约而同地围过来,看我和周宇、梁丹宁一起拼。我问他们:“怎么了?你们怎么都不拼了呢?”孩子们很失望地告诉我:“没拼上!”我故作惊讶地问:“为什么呢?你们画得挺好的,剪得也不错,怎么会拼不上呢?”于是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有的说剪的图块太小,有的说剪的块太多,还有的说画的图形太难、太小。这时刘子尧小朋友跑过来对我说他的图拼成功了。我请他介绍他的拼图。刘子尧说:“我剪得块大,是直线剪的;我的图画得也大。”我露出赞许的神色,孩子们也羡慕地鼓起掌来(这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同伴学习的典型事例)。第一次制作就这样结束了。
三、第二次制作还是在饭后,还是我和孩子们一起玩买来的拼图。我提醒他们边玩边观察每一块图片的形状,认真察看它们都是怎样连接在一起的。然后我又让他们拿出自己做的拼图,比较一下这二者之间有哪些地方不一样,我们自己做的拼图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讨论之后,孩子们提出要再做一次⑦。这一次,孩子们提出要涂底色,使拼图更加漂亮。我借机向他们介绍了他们平时不怎么使用的另一种绘画工具———油画棒。刚开始做的时候,钱王小朋友就自以为聪明地用狡狯的神情对我说他只剪两块。我对此不支持也不反对,只是简单地说:“那好吧。”这次制作,孩子们由于有了比较充分的准备,进行得很顺利,很快就剪好了、拼好了。我请他们总结这一次成功的经验。大家普遍反映这次剪的块大量少,所以好拼。这时霍然小朋友提议要大家互相换着拼,我觉得这正是孩子们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探讨的大好时机,立刻就同意了,孩子们也都十分赞成。孩子们在互换拼图的过程中,无论是情绪还是活动本身都达到了本次主题活动的高潮。他们还舍不得放下手中的图片。我想如果此时凭着教师的权威命令孩子停止游戏,遵从常规,他们虽然会照做不误,可是心里一定是一万个不情愿,而且必定会影响他们进餐时的情绪。所以我就和孩子们商量该怎么办,如果要将整个的活动过程继续玩下去,饭就凉了,还要影响厨房阿姨的工作。如果马上停止,大家又实在是都没有做完。张又驰小朋友说:“我们先吃饭,不散步了,吃完饭再接着拼。”钱王立刻针锋相对:“不行!一吃饭拼图就得收,我们刚拼一半怎么办?”张九思说:“能不能让我们拼完手中的拼图再吃饭?”我问大家意下如何,小朋友们都赞成张九思的意见。我也觉得这样的折中方案比较尊重孩子的愿望,又不至于耽误太长的时间进餐。一次课堂小冲突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⑧散步谈话的时间,我本来是计划要做总结的,可孩子们的话题还在交换拼图上。我顺应了他们的兴趣,将谈话的内容改为大家交流交换拼图的感受(———这是教师的第二次顺应)。霍然小朋友第一个发言,他说他拼了好几个小朋友的拼图,周宇的块太多,不好拼,但他还是拼上了;钱王的块少而且大,好拼,但是没多大思。这时钱王走到我跟前,笑眯眯地对我说:“小朋友的拼图都挺好玩,要费半天劲才能拼好。”我说:“你的拼图也不错呀,多好拼!”他摇摇头对我说:“块太少,没劲儿。”⑨最后,孩子们提出要把拼图带回去给爸爸妈妈拼。这正是我要说而还没有来得及说的意思,当然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四、以后,我们又做了几次拼图活动,孩子们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对于孩子们制作的各种各样的拼图,我基本上都予以正面的肯定,因为我知道,孩子的发展水平并不一样,自然也就不可以强求一律。这次活动,一方面满足了全体幼儿对于游戏的需要,让他们在没有特定的制作成品要求的、游戏式的环境中,通过各自的努力,获得成功感。另一方面,与前者相呼应,幼儿是这次探索与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在制作、拼接的过程中自己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从块小、多、不好拼,到块大、少、好拼,但没意思,直到最后自己满意,同伴也认可。这个过程对于孩子们来讲,是一个不断探索、思考、总结和改进的过程。孩子们在交换中做到互相学习,在讨论思考,在制作中学习布局和合理的剪裁。在活动中孩子们的成功与失败始终是互相交织,一次次的成功与失败,不断推动活动主题和情节深入发展,直至最后皆大欢喜。我们用歌声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并且通过幼儿将这种快乐带回家与父母分享 。
评注:
①由此可见孩子们的兴趣是可以互相感染的。同时这种互相感染或者说同伴学习需要一定的前提,就是宽松的课堂环境、相对自由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以及活动中的自发性。
②主体性的教育以儿童为教育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主张儿童对于知识经验的理解和建构,并且通过这种理解和建构而建立自己在活动与生活中的主体性。而建构的前提就是儿童已有的经验基础和原有认知结构,以及对于学习活动的积极的心向(奥苏贝尔)。
③通常教师的课程都是从大纲来,是预先制定,到时候照章执行的。而这次以拼图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其内容直接来源于幼儿的幼儿园生活,从幼儿的自发游戏中自然生成;同时这不是在日常生活活动的平面上横向积累知识经验,而是以生活为基础,提升生活,使拼图这一物质客体从游戏和玩乐的工具材料转化成工作和学习的对象,同时又保留有游戏的特质。
④这是为制作拼图所做的经验的预备。同时,我们注意到材料的意义在这里就开始发生了变化:对于自发游戏而言,材料就是拼图;对于儿童的学习和制作而言,材料却是硬纸板,而拼图是制作的产品;对于最后的拼图而言,拼图是需要加以思考和研究的对象。
⑤教师进行一定的讲解是可行的,但不是必须的。教师一般都不愿意看到混乱的场面,所以一般在活动之前都要提出一定的规则要求,在幼儿自由表达之前要让他们学会一定的技能技巧。这种做法对于特定结果或成品的产生是很有利的,但是省略了过程就是遗漏了大部分的教育机会。传统的教育将儿童的错误视为亟待纠正的东西,而主体性的教育则视教育的过程为儿童发展的空间,让儿童将他们的错误表露出来,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我纠正。这也是一种建构,是主体对自己的错误或不良的认知结构的建构,所以教育反而应当为儿童的尝试错误提供机会。教师在这里的灵活机动的处理,也体现出她本人在观念和行为中还处于从传统教育向主体性教育过渡的阶段。
⑥欲擒故纵,不急于得到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性结果,给孩子们更多自己探索、发现的机会;也不是简单批评指正,而是让孩子们自己找到自己的错误所在,自己纠正自己的错误。
⑦从第一次制作到第二次制作,过渡衔接十分自然、流畅。由此可见教师教学的巧妙:本来做第二次的活动是教师的教育意图,但是她将自己的意图转化成一种孩子们的愿望,转化为幼儿的学习动力。所谓“活动中的指导”,在这里正可以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师把自己预先设计的目标和灵活机动的指导,通过建议、提问和间接的示范等方式,融入儿童的活动进程当中;她不是活动的主宰,活动始终是幼儿自己的活动;相反她是推动和便利儿童活动的专家、同伴和集知识技能情感价值于一身的资源仓库。在实际的活动中我们看到,由于教师的参与,孩子们反而能够自己做出更多的决策,发挥更大的自主性。这是幼儿主体性教育对幼儿教师的要求。
⑧主体性教育将教师对孩子的尊重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这里,我们看到尊重孩子可能产生的积极效果。同时也看到,尊重不仅仅是和颜悦色,不打不骂,不讽刺挖苦,还包括对于孩子的构想和意见的尊重,对他们正在进行中的活动的尊重,对他们的活动成果的尊重,对他们的需要和愿望的尊重,对儿童的群体文化和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尊重。
⑨又一次欲擒故纵。教师并不直接评价幼儿的作品,而是以幼儿自己的谈话为契机,将话题转移到幼儿作品上来,以一种不着痕迹的反讽的手法,让幼儿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自己讲出教师要表达的意思。由此可见,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实在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的。 由于教师事先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充分,由于家长们没有看到孩子努力的过程,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作品没有表示应有的尊重,有的甚至斥之为“什么破烂玩意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孩子们的反馈使教师意识到自己工作的严重失误,准备在下一次家长会上进行宣传教育,也算是亡羊补牢吧。
建构游戏
主题建构:公路上
活动目的:
1. 初步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通过合作共同建构完成主题.
2. 培养幼儿合理布局的能力,并尝试使用多种材料进行建构.
活动准备:
1. 建构草图,各种建构材料如:雪花片,多孔插塑等.及一些辅助材料如:花,树,牛奶盒等.
2. 已经尝试合作建构<十字路口>.
活动过程:
一.师提出问题,引起幼儿回忆,引出建构主题.
师:小朋友,我们上次尝试建过了十字路口,今天我们再来建构一次有关路的主题:马路上.
二.请幼儿讨论说说马路上都有什么?马路旁边又有什么建筑物?师根据幼儿回答的情况设计出马路上的草图.
师:1.马路上都有什么呢?(各种车辆,及红绿灯等)
2.马路旁边有什么?(超市,房子,幼儿园,游乐场,公园等)
三.出示一些辅助材料,让幼儿说说这些辅助材料可以用来做什么?
在建构游戏中关注幼儿的成长
案倒背景
在参加武汉市武昌区“游戏课程建设与有效教研”之前,我园教师对建构游戏是非常陌生的。大家总认为,建构游戏不就是发一些积塑玩具给幼儿,让他们自由地进行拼搭吗?因此在建构游戏中往往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1.根据主题搭建时,由于缺乏现有主题资料和建构技能,幼儿不知道如何操作,从而不能很好地激发幼儿拼插兴趣。2.幼儿园各班虽然都设有建构区域角,但建构材料较为单一,数量、种类有限,时间一长幼儿就对建构材料失去了兴趣。3.幼儿园一般准备的建构材料主要是以桌面搭建为主,材料的外形较小,在搭建大的物体时,幼儿所用的时间较长,活动区的时间、场地不够用,因此幼儿对搭建大物体兴趣也不高。4.幼儿初浅的拼插技能抑制了幼儿合作能力、想象力的发展,导致幼儿搭建能力下降。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和教师们积极开展了建构游戏的课程研讨。在研讨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建构游戏在为孩子们带来成功喜悦的同时,也促进了他们动手能力、认知能力和个性品质的提高。
情景描述
案例一
在小班建构游戏《小兔家的栅栏》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了大雪花片这个建构材料。游戏一开始,我设置了游戏情境:“孩子们,小白兔家的栅栏被大风吹倒了,我们用雪花片帮小兔重新修建栅栏好吗?”孩子们一听,都争先恐后地说:“好!”“我要帮小兔!”在接下来的搭建过程中,我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孩子们拿着雪花片都是一个人津津有味地拼插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物品,而对于“修栅栏”的任务好像忘得一千二净。见到这样的情景,我赶紧走到其中一个孩子面前问:“童童,你是在为小兔家做栅栏吗?”童童听到我的问话,眼睛茫然地看着我,半天才说了一句:“老师,栅栏怎么做啊?”这时,我立刻意识到他们对“栅栏”不熟悉,自然也就没有办法进行建构。这次游戏只能在孩子们随意拼插雪花片中草草结束。
活动后分析
1.本次游戏的雪花片是幼儿园常见的建构材料,平时幼儿都喜欢拿着雪花片进行随意的拼插。作为教师,我在游戏中创设了“修栅栏”的游戏情境,主要是想帮助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学习和掌握对插连接的建构技能,并体验与小伙伴合作和帮助别人的快乐。但是没有预料到的是“栅栏”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他们在平时生活中接触不多和不熟悉的,因而在要求他们用雪花片进行拼插时就会出现感知经验缺乏的问题。另外小班幼儿的任务意识不强,以至于他们不能明确和坚持完成“任务”。
2.为了帮助幼儿完成“修栅栏”的任务,我应该先和他们一起去了解栅栏的特点,带领他们到户外,共同观察栅栏的形状、颜色。在观察时,可一边用语言引导,一边让他们观察栅栏的主要特征“一个接着一个、有规律地围起来”,帮助幼儿在建构栅栏的游戏中理解拼插和围合的含义。由此,我认为在幼儿游戏之前提升幼儿的感知经验,能为建构游戏的开展提供创造的空间。
案例二
在大班建构游戏《积塑拼插大PK》活动中,我设计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竞赛。在第一次的竞赛中,我要求幼儿每人参照手中的图样表按图进行积塑的拼插。这时,大家都能选择合适的积塑材料按要求进行比赛。但是到了第二次竞赛时,问题出现了。由于这次的竞赛加深了难度,要求幼儿两人合作进行建构,有些幼儿在拼插时出现了意见不统一的情况。轩轩和瑞瑞都是班上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孩子,这次竞赛他们两人在一起合作。比赛一开始,轩轩就抢过图样表想自己先看,这时瑞瑞不乐意了,非要把图样表放在中间。当看到别的小组已经开始建构,而自己还在为图样表争抢时,瑞瑞沉不住气了,大声地告状说:“老师,轩轩自己一个人要拿图样表,不给我!”我没有立刻去批评轩轩的行为,而是来到他们的旁边,指了指正在合作搭建的另一组:“你们看看他们是怎样做的。”同伴的榜样示范立刻起到了作用,轩轩终于学会了让步,主动地把图样表放在了两人的中间,并有商有量地说:“这样吧,我先拼汽车的下面,你就拼汽车的其它部位,等会儿我们再组合在一起。”在他们共同的努力下,这次的竞赛他们获得了第五名。在领取奖品时,他们俩手牵着手站在了一起,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
建构游戏分析
1.进行建构游戏的比赛,能使幼儿竞争意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每位幼儿都为获得比赛的胜利而努力完成作品。游戏中的轩轩和瑞瑞在建构技能方面都是较强的孩子,他们都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因此在独自进行比赛时,他们的个人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第二次合作进行比赛过程中,他们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协商和合作的意识,使比赛无法正常进行。由此可以看出,建构游戏除了带给幼儿建构技能的学习,更可以帮助幼儿学会协商和合作,使他们的社会情感得到提升。
2.大班幼儿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辨别判断是非的能力。作为支持者的教师,我没有立即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利用榜样示范进行提示,帮助他们主动地去发现自己或同伴行为的对与错,并及时进行纠正。事实证明这样的教育方式比说教更有效。另外,当有的幼儿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时,如“为什么我的积塑拼得总是不牢固?”“我们为什么总不能得冠军?”这时,我会将有些问题抛给他们,引导幼儿同伴间进行交流与碰撞,让他们把自己好的方法和经验阐述出来,最后我再进行提炼和总结。这样既帮助幼儿解决了困惑,又能使他们在技能和合作方法上得到提升。
诠释研究
建构游戏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而不是教师传授知识、幼儿接受既定知识的封闭的静态过程。作为教师,就是要引起幼儿的观察、思考、探讨,帮助他们产生联想、解决困难、积累经验。因此,我针对主要问题,从提升幼儿感知经验、提供丰富的建构材料和提出开放式的评价人手,同时与其它游戏相互渗透,以此来帮助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探究性作用,产生愿意参与游戏,与同伴合作、交流的社会情感。
一、提升幼儿的感知经验,为建构游戏开展提供创造空间
扩大幼儿的眼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能使他们在建构的时候有更多的表现机会。因此,平时,教师可与孩子一起观察日常生活中各种不同的物体和建筑物的形状、颜色、结构及空间位置关系,让他们在游戏过程中依靠这种表象来进行思维创造。
1.教师和幼儿一起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在进行建构主题之前,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外出观察了解建构物体的特点。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帮助幼儿丰富相关的知识经验。
2.家长和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共同观察。通过家园配合,引导幼儿进行实物和图片观察,加深他们对各种物体的印象。在掌握物体的特点后,通过游戏创造性地反映出来。如在大班建构游戏《不一样的大桥》活动开展前,教师组织幼儿和家长一起实地参观武汉的长江大桥、长江二桥,通过亲子合作共同制作出大桥的模型,使幼儿全面地了解大桥的基本构造。另外再通过更多桥的图片收集,使幼儿有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帮助他们在游戏中建造出了一座座和同伴不一样的大桥,体验成为小建桥师的喜悦。
3.利用对比观察进行比较。在对同类事物进行观察时,教师可和幼儿一起进行对比性的观察,比较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在中班建构游戏《快乐的动物园》活动中,幼儿发现猫、兔子、熊的形状、走路姿势虽然不同,但选择的建构材料却十分相近,那么怎样有效地去区分它们呢?在和幼儿的讨论后,我们利用了对比观察,找出了它们的个性特点,如猫的尾巴又细又长、兔的后腿长前腿短、熊的身体要胖一些等……这些观察都能帮助幼儿在拼插动物时选择合适的材料,形象、逼真地表现出动物的不同特征。
二、提供丰富的建构本才料,让幼儿在自由选择和思考中学习技能
幼儿在建构游戏拼搭时离不开材料,材料是幼儿进行构造的基础。材料的多样性、可变性对幼儿拼搭能力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建构材料拼插技能的引导。每一种建构材料在搭建时都会运用到不同的拼插技能,对于教师来说,利用材料的特性让幼儿自由选择和思考会让他们更加主动和感兴趣。在中班《大家一起建长城》的建构游戏中,教师提供的材料是大方砖形的积塑。游戏中,幼儿结合自己对长城的经验进行拼搭,在拼搭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先传授方法,但发现孩子们却自主地运用到了排列、组合、接插等技能,教师只需要在经验上进行总结就很顺利地完成了长城的建构活动。
2.废旧材料运用技能的引导。我们的建构活动离不开废旧材料,利用废旧材料建构的主题既美观、别致又环保。但是,有些废旧材料幼儿一拿到手,并不能很好地利用,更多的是作为简单的辅助材料,因此教师的适时引导能帮助幼儿重新掌握一定的运用技能。比如在建构游戏《不一样的大桥》活动中,由于积塑材料有限,幼儿发现不能很完整地表现自己建构的大桥。“材料缺少怎么办呢?”教师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孩子们。大家进行了商讨,有的幼儿说:“再去买新的积塑!”还有的幼儿说:“减少建构大桥的数量!”但是这些建议都没有得到其他幼儿的认可。这时,教师出示了牛奶盒,孩子们一下子想到可以用它来搭建桥墩和桥面。牛奶盒这个废旧材料的加人,为孩子们的搭建又添上一道亮丽的色彩!游戏中,大家把牛奶盒和积塑配合在一起,共同搭建出心目中完美的大桥。
3.集体构造的技能引导。一个大型的建构游戏主题必须要让孩子有分工合作的经验。在这方面,我园教师采用分组的方法引导幼儿分工与合作,特别是在小班合作意识初步形成的时期。建构游戏《给小兔盖新房》就是让幼儿以故事中角色的身份进行游戏,使幼儿在无意识中分工、合作,共同搭建小兔的房屋。游戏令小班幼儿的社会性情感有了快速的发展。
当然,在建构游戏中幼儿的建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存在着差异性。教师应让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而不能对全班幼儿作整齐划一的要求,要做到分层次提供适合于每个幼儿各自水平的建构材料。如给小班幼儿提供积木时,可根据幼儿动作发展的程度、操作玩具时所需智力的高低、对玩具兴趣值的高低等方面来考虑;对能力弱的幼儿可供给色彩鲜艳、体积较大、操作省力、易成型的木制拆装积木等;对中等水平的幼儿则可增加体积稍大的几何形积木;对能力强的幼儿则可让其使用形状较复杂、体积较小的积木。在建构一段时间后,可依据幼儿各自的发展水平进行调整。
三、开放式评价的提问,引发建构游戏深入开展
幼儿在完成作品后,十分渴望得到他人的承认,急于道出自己在游戏过程中的种种感受,包括游戏动机、成功的体验和困惑。教师这时主要是通过引导幼儿交流作品及游戏过程,参与有价值的点评,达到满足幼儿欣赏交流、分享快乐、表达游戏感受的需要,增强幼儿的游戏兴趣。
1.游戏交流时,教师要端正自己的角色定位,即教师是参与者,而不是主宰者,只有这种角色定位才有利于营造平等、宽松的交流氛围,有助于幼儿充分表达,从而保证幼儿主体性的发挥。每次当幼儿完成作品后,我们邀请幼儿自己来介绍成果,教师只作适当的指导。
2.对幼儿作品中有价值的内容,教师要及时进行捕捉并点评,以促进全体幼儿共同发展。通过让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创新的玩法和游戏中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幼儿感受到了心灵交流的快乐,分享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给其他幼儿提供了分享和学习别人经验的机会,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与其它游戏的互相渗透,让建构游戏更加富有色彩和魅力
《游戏法》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和幼儿的学习、劳动等活动不是绝对独立的,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把这些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相辅相成的教育手段。”这是建构游戏本身的发展趋势,也是它进一步完善的保证。在幼儿园中,建构游戏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游戏出现的,但建构游戏的开展同时又是渗透在其它各类游戏和教学活动中的,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紧密配合的。
建构游戏的游戏性不仅体现在建筑过程中,即运用游戏材料建构想象中的生活建筑物,而且也体现在利用建构成果进行游戏,继续发挥幼儿想象力来反映显示生活的活动中,而这就使得建构游戏同其它各类游戏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在创造性游戏中,建构游戏同角色游戏的关系密切。角色游戏常常为了创造角色的游戏环境,要进行建构,如布置场景等。《快乐的动物园》就是利用搭建好的动物园场景进行角色游戏活动的。另外规则性游戏也和建构游戏相互渗透,如在中班《有趣的迷宫》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根据设计好的迷宫图进行搭建大型迷宫。在完成作品后,师生共同商议“走迷宫”的玩法及规则,使建构的成果与智力游戏有机融合,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建构兴趣,而且促进了孩子的思维和想象,既发展了游戏,又使孩子身心各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在这一年中,我园的建构游戏不再让教师和幼儿感到无力适从,它带给了幼儿合作、创造、认知、快乐和健康。如今幼儿园的孩子们学会了利用一种或几种积塑组合拼搭物体,同时知道收集不同的废旧材料来充实我们的建构区域角,使区域角里的材料种类不再单一或数量不足。特别值得教师欣喜的是,在建构游戏中孩子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乐于交流的情感延伸到了其它领域中,任务意识、合作意识的增强、语言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为幼儿的整体素质提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另外教师也在组织建构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了等待和观察,把自己作为了参与者、合作者和支持者,和幼儿们一起学习、交流、分享,真正让孩子们体验到游戏带来的轻松和快乐。
建构游戏的开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积累、不断思索的过程。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功,但仍然还有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如何能更有效发挥建构材料的作用,开展适合本园的、更加丰富的主题建构活动?教师如何针对本园的实际,利用现有的场所,更灵活地挖掘出建构材料的新功能?等等。
总之,建构游戏是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重要的教育手段。教师应立足于孩子的兴趣,放手让孩子们自主进行建构游戏,在游戏中认真细致地观察了解我们的孩子,并予以正确的引导,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建构游戏,真正成为建构游戏的主人,并自主、自由、快乐地活动和成长。
在游戏中建构幼儿的数学经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的数学学习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让幼儿在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幼儿园应在充满乐趣、挑战和无限想像的游戏情境中,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并激发和引导幼儿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游戏中,积极主动地建构有意义的数学概念和经验。
一、在游戏中构建幼儿数学经验的认识和实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游戏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完美的智力发展。游戏犹如打开的一扇巨大而明亮的窗子,源源不断地将有关周围世界的观念和概念的湍流,通过这窗子注入孩子的心田。”古往今来的数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也已证明游戏对于数学教育具有极大的价值。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既可以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又可以让幼儿用数学方法解决游戏中的问题,自然建构数学经验。来看一个扑克牌游戏的实践案例:
扑克牌上的数字、图案、颜色是幼儿熟悉且感兴趣的;作为一种游戏材料,扑克牌还具有易获取、易操作、多用途等特点。我们设计了系列“牌牌乐”游戏:将两副扑克牌(1~1O)放到益智区中,巧妙设计游戏情景和规则,让幼儿在多种玩牌游戏中,充分地观察、交流、比较、统计等,自主建构不同的数学经验。
游戏一:我的朋友在哪里(中班:找相同)
小朋友们将两副牌打乱,按照参与游戏的人数分成相等的份数,然后从第一个小朋友开始随意出牌,如方块5,其他小朋友在自己的手中迅速找出另一张方块5,将找出的“方块5”放一起,做“好朋友”,第二个小朋友继续随意出牌……以此类推,看哪个小朋友手里的牌最先全部找到自己的好朋友。
游戏二:谁比谁大?(中班:比大小)
将一副牌随意打乱平均分成两份,两个小朋友同时各出一张牌,比较两张牌面的数字大小,并记录在记录板上,最后统计哪个小朋友赢的次数多。
游戏三:大家来排队(大班:数的递增)
这个游戏越多人玩越好,按照参与游戏的人数决定用一副牌还是两副牌。如5个人游戏只需用一副牌,将整副牌分成均匀的5份,每人一份,石头剪刀布决定第一个出牌的小朋友。第一个出牌的小朋友出手中数字最小的牌,下一个小朋友只能出比前一张牌数字大1的牌,以此类推,直到出到数字10,再由下一个小朋友出自己手里数字最小的牌,以此类推,将手里的牌先出完者胜。
二、在游戏中构建幼儿数学经验的策略和思考
教师基于幼儿已有的经验,有目的地创设游戏环境、丰富游戏内容、选择游戏材料、建立游戏规则,让幼儿置身富有游戏乐趣和学习意义的情境中,自觉地运用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去解释、描述一些游戏现象,将有利于幼儿建构“自己的数的概念”及培养“自己学习数学的意识”。基于以上实践和认识,试提出以下策略和思考:
1.游戏材料要有层次性和引导性:
材料是支撑幼儿游戏的基础,是幼儿建构数学经验的载体。游戏材料也是数学学习目标和内容的物化。因此,在材料投放时,教师要对本班幼儿的近期培养目标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并能据此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能引发幼儿操作兴趣,有适度的难度挑战,能引导幼儿递进性操作、深入思考的游戏材料。游戏材料应突出“低结构”“趣味性”“可变性”“创新性”与“适宜性”,材料投放要注意分类投放、难度递增、适量投放与融通开放。
例如大班“美食街”中的各类材料:首先提供“美食分类盒”“美食价目表”“1元~1O元的货币”,引导幼儿将美食街中的食物根据价格、品种分类摆放;其次,提供“点菜单”,引导幼儿数一数、算一算、记一记有几个客人,点了几种食物,再根据“点菜单”有顺序地为顾客服务;再次,提供“美食制作流程图”“美食制作工艺图”,引导幼儿看图制作,如三角形的三明治、圆形的汉堡、圆锥形的蛋筒冰激凌、长短不一的面条等;最后,提供“结账单”,在用餐完毕后能计算、并收付“钱币”,埋单结账。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幼儿经历了“点数”“分类”“运算”“统计”等过程,调动了以往的生活经验,并结合前期活动中有关的数学知识,实现了从数学知识到数学能力的迁移。
2.游戏规则要有秩序性和情境性
幼儿只有在有规则的游戏中才能将游戏主题延伸,同时也能发现和领悟到事物之间的数学关系。教师要善于将数学活动的目的巧妙地转化为游戏本身的内容和规则。利于幼儿数学经验建构的规则应该包含:游戏方式的规则、使用材料的规则、语言表述的规则等。游戏规则是幼儿顺利进行游戏活动。实现游戏性体验的前提,应该引导幼儿理解规则、认同规则,并自觉遵守规则。
例如大班“小医院”游戏,规则中渗透了“规律排列”:将小医院分为挂号室、诊断室、注射室、药房(药品根据颜色、图形、色彩三个维度分类,并贴好价格标签)、结算处五个科室。看病的流程设计,既保障了游戏的有序性、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也让孩子间接体验了生活,感受到了规则游戏的挑战性和趣味性。
3.游戏主题要有问题性和互动性
利于幼儿数学经验建构的游戏主题,应该充满挑战和无限想象,并能刺激和引发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还能使幼儿与游戏伙伴交流分享,与游戏材料对话互动。因此,选择富有问题性、互动性并呈现阶梯状发展的游戏主题,才能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并保持幼儿的游戏热情。在问题情境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引导幼儿深入游戏,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幼儿感到数学的有趣和重要,并产生强烈的游戏愿望。
例如中班益智区的拼图游戏:新的拼图经过一次一次的游戏,东一块西一块弄乱了,教师提出问题:怎么办?幼儿讨论提出,用印章、彩笔、纸盒等为不同的拼图做“分类标记”“分类盒”。教师鼓励幼儿用各自喜爱的方式,先为拼图分类、再制作有趣的标记,激发了幼儿新的探究欲望,也满足了不同兴趣、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让幼儿充分感受到“工作”的快乐。
4.游戏的空间要有开放性和暗示性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活动,幼儿有权决定游戏中的一切。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幼儿自由、随便地玩耍,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教师应善于把教学目的隐藏在游戏中,同时顺应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在活动过程中给予幼儿及时且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促使游戏顺利进行。
例如中班美工游戏区,教师可提供各种厚薄、色彩、形状、大小的纸张,提供多种花纹、图案,让幼儿感受和模仿,并暗示幼儿进行推理,按照规律制作“相框”“贺卡”“果盘”等,并尝试创造出新的排列装饰方法等。
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游戏材料形式、内容、主题、规则等,调动幼儿在生活中以及在数学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进行重现、交流,帮助他们建构数概念,同时使幼儿知道在自己生活的周围世界中充满了各种数学知识,激发他们探索、学习数学的更高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