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边疆》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独步边疆读后感 篇1
白杨树读后感白杨读后感今天我读了一篇课文名字叫《白杨》它的作者是当代著名的诗人袁鹰。
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写了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的讨论的事。当我读到“白杨树从来都是那么直,哪需要他他就在哪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段话时,让我感受到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生命力强,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洪水还是干旱他都是那么直,那么坚定,不软弱也不动摇,他是那么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不怕困难。这不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吗?他们认真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读完这篇课文,我总结了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突出了一个方面就是向自己的孩子介绍白杨树的忠诚,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借白杨树在环境恶劣,荒无人烟的戈壁上生长,并长成高大挺秀的的枝干,成了“戈壁卫士”比喻边疆建设者们在条件艰苦的环境的下代代扎根成了“边疆战士”。多么令人敬佩的西部建设者呀!他们博大的胸怀,坚强的意志!无私奉献,是祖国西部建设的根本保证,我坚信祖国的西部一定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富裕。
独步边疆读后感 篇2
十年行走讲述“他们”的生活。十年不间地行走,拉姆只身行于遥远山岭,她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些她跋山涉水才终于抵达的乡村和人们。而他们也把她当做自己中间的一员,倾诉,分享,托付,呵护。也正因此,拉姆的文字常常抵达那些普通的旅行者所不能抵达的幽深之地。能够无嫌隙地融入“他们”的生活的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之间又是怎样一种情感?本书分“云南”、“新疆”、“藏地”、“家园”四部分,阅读它,您会碰触到完全不同的生活、人生和心灵。你无法踏上所有的旅程,但阅读可以带给你别人找到的答案。
对此书的喜爱有几点:
1、黑色的封面,金色的山脉,充满了神秘感。
2、这是一本面目相当独特的'旅行文学,确实如此。作者文笔绮丽,又充满了少数民族的动感,字里行间散发出一股浓烈的异域风味。
3、内容丰富,分成四个部分,读过之后尤其对《消失的猎头部落》及《相遇前世之古格》印象深刻。更奇怪于作者是怎样融入“他们”并记录“他们”的生活的。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少有的一口气读完还欲罢不能的一本书。
一直对边疆游非常感兴趣,也看过一些描写边疆旅游的书。但是,这本书非常特别。作者去过的地方是一般驴友不曾也不敢涉足的偏远部落,走向了一个常人鲜有触碰的隐秘世界。就像序言中写的那样:“拉姆正在创造一种面目相当独特的旅行文学。”这本书能带给我们的收获也正在于此。很喜欢拉姆的文字,细腻、生动,字里行间透着作者对于那些生活在中国边疆的人们的喜爱。一个人的旅行也可以如此精彩,古老的传说,神秘的前世,纯朴的人们,自在的生活,让我也有了一种出发的冲动,想要亲眼看一看书中那些地方。很喜欢这本书,推荐下!
独步边疆读后感 篇3
我读了第三课《白杨》文中的精神,让我有了深深的感受。
这篇课文就和上学期的《梅花魂》一样,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一篇文章。主要的内容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爸爸在回内地接孩子返回新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上的白杨树高大挺秀,坚强,不软弱的特点,以此赞喻边疆建设者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为边疆建设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
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第十四段:白杨树从来就那么直。哪需要它,它就在哪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段话赞扬了白杨树的品格:一是它忠诚无私,哪需要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二是坚强不动摇,不软弱,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吓不倒它。其实这也是对边疆建设着忠于祖国,为祖国边疆建设事业不怕艰难困苦,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精神赞颂。
独步边疆读后感 篇4
自从学了《白杨》这一课后,白杨那坚强的意志,让我从心底里佩服。我非常喜欢枫树的红叶,桃树的鲜花,但我更爱白杨的忍不拔。
白杨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不管是狂风的肆虐和撒扯,也不管是暴雨倾泻和抽打,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的.白杨,却挺拔依然。
面对生存,白杨从来不会弯下它那挺直的腰。习习微风吹来时,白杨迎风起舞,给荒漠带来生机;绵绵细雨下来时,白杨则伴着雨声唱着歌儿,给旷野增添了活力。
白杨,你是多么的坚强啊!你迎着风雪坚守在大戈壁,万物都敬佩你,瞻仰你。你那无穷的力量,坚强的毅力不禁使我想起一首歌“它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岭,革命的人永远是年轻,它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它不怕风吹雨打,它不怕……”是啊,白杨!你不正是那些建设祖国边疆,建设贫瘠的西部建设者们吗?
啊!我爱你!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白杨!
独步边疆读后感 篇5
在茅盾先生的眼中,白杨树并不平凡,它坚毅顽强,它力求上进;即使狂风暴雨来临,它也毫不退缩,一副临阵不屈的模样,坦然面对灾难的来临。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斗争中所表现了出来。
白杨树看似平凡,但有句话说:“看人不能看表面”,面对“看似平凡”的白杨树也是如此,“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白杨树的身体里有一种精神力量,换句话说,这种精神力量就好比是它的一颗不愿平凡的内心,而这颗“心”,正是我们身上所需要的支持我们上进的坚毅顽强、力求上进的品质。
在那边疆,在那荒漠,也可以见到白杨树,即使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白杨树也能挺住身板顽强的生长。在边疆土地上,有一颗白杨树,它屹立在了那荒芜的沙土中,也许,这颗挺拔顽强的白杨树是想让镇守这里的`边疆战士们任务归来之时,看到有这么一颗顽强白杨树与大自然的恶劣环境斗争着,身上的疲倦也能减少一点,心灵也可以得到一丝慰藉吧。
我热爱白杨,热爱它的坚韧,热爱它的顽强,也爱它独有的脱俗气息。
独步边疆读后感 篇6
残雪的小说到底有多少人能够真正读懂?如果压根就没想被理解,文字是用来缓和思维上的僵硬和死板。有人说边疆里的人对生眷恋不忘,活着是一种执着,就像书中的小里和小贵;此外场景也处处显得与众不同的荒诞,不期而遇。平心而论,残雪不是最会说故事的作家,因为她说的不是故事而是事,是隐藏在内心的千变万化。读她的小说多了,就不再去纠缠到底说了什么,不去纠结自知和无知。
多年前,六瑾的父母抱着一股年轻的冲动,应了一则广告就来到边疆的小石城,在那里,他们发现这是一个一切事物都处于无形胜有形的地方,他们逐渐发现异常事物是怎样闯入人的生活。六瑾成年后决心重走父母当年在小石城走的路。通过与形形色色的边疆人的接触,她对边疆的事物———雪山、雪豹、壁虎、小鸟、岩石等也产生了荒诞不经的认识和想象。
小说最后几章集中以书信的方式记述了父母和六瑾的现实生活,父母又回到原来的城市并作为老年志愿者挖战壕,父亲长期的失眠症在繁重的体力消耗后得到缓解。而六瑾在这条重走的道路上,虽遇到了父亲当年的老友却再找不回当年的感觉,也无法融入其中,最终她发现除了小石城外她哪儿都不能适应。寻找本身就带着一种迷失的危险。
后记
除了小石城,书中还粗略地谈到山城、钟城、云城和六瑾父母来自的烟城:
关于那些他们居住过的'城市,每一个都有鲜明的记忆。比如钟城,是那些狭长的、行人稀少的街道,路边的商店常年关闭,只有酒店门前的天蓬下,坐着几个醉醺醺的汉子。那是睡城。而山城,是建在山坡上的,住在里头几乎每天都需要等高爬坡。还有星城,在桂花盛开的时节,令人窒息的花香让人整夜烦躁。
读到这些让我不禁想起卡尔维诺的名篇《看不见的城市》,残雪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卡,一个朋友以前也向我推荐过这本书,在日后读卡的过程中希望可以对他俩有所理解,或者正相反。
独步边疆读后感 篇7
今天,我学了一篇课文——《白杨》,真令我一生受益。
学了本文,不禁让我赞扬白杨树,它不贪图环境,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本文白杨树生长在茫茫大戈壁的边疆,它忠诚无私,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 ,它坚强不动摇,不管什么困难都不怕,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作者是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用白杨树比喻建设边疆的人们听从祖国的'安排,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仅如此,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子女也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这正反映了一句老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我也要向白杨树和边疆建设的人们学习。即使不建设边疆,也要建设自己的城市。
白杨树的精神无处不在,有的白杨树在城市、有的在边疆……反正白杨树每分每秒都在为人民服务,我们一定要向白杨树一样无私奉献。
独步边疆读后感 篇8
我们前几天刚学了《白杨》这篇课文,学完后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作者一家乘车到新疆,途中他们看到戈壁滩上生长着许多白杨树,两个孩子因为白杨树争辩起来,最后是哥哥的一句:“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起了爸爸的注意。爸爸告诉他们,哪里需要白杨树,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害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想让他的'孩子们学习白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希望他们能适应各种环境,更希望他们能建设边疆,守卫边疆。
我们所熟悉的叔叔也是这样的人,他一生都默默无闻地为社会做好事。还有那些在西藏修铁路的人们,他们在条件那么差的地方夜以继日的工作,经过他们的努力,终于建成了一条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铁路。他们都像白杨树一样,不怕艰难,尽职尽责的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我爱白杨树,更爱那些具有白杨树精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