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加法结合律教案经典10篇

发布时间:2024-05-09

俗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和准备。作为人民教师,我们会认真负责对每一堂课做好准备,为了防止学生抓不住重点,教案就显得非常重要,有了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你知道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写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加法结合律教案经典10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加法结合律教案 篇1

一、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5658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本课是在学生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的内容,教材中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安排了学生生活中最喜欢的活动项目跳绳和踢毽子,求参加活动的人数。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观察、发现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从而推导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练习中注重让学生体验运算律简便的价值,这样的安排,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为以后进行简便计算打下基础。

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建构新知识,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制定: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主要采用引导---探究进行教学,让学生用猜想—验证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程序

一、故事孕伏,导入新课

录音播放故事《朝三暮四》,让学生说说听了这个故事的想法,(引出课题)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唤起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书本情境图引入

根据提供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预设: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女生有多少人?

3、跳绳的男生和踢毽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后继探究的学习材料,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三、引导探究,建构模型。

(一)、研究加法交换律

1、解决问题,初步感知。

根据问题“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学生口头列式。引导得出: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板书:28+17=17+28

2、引发猜想,举例验证

问: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既然是猜想就需要验证,怎样来验证?(板书:猜想验证)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举例验证猜想。学生写等式。然后交流算式,初步感知规律。

3、观察等式,发现规律。

问:观察这些等式,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4、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表达方式。

①教师提出: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我们发现的规律?同桌讨论。汇报:

预设1:我们用数字(文字)表示

2:我们用符号表示

3:我们用字母表示

②比较表示的不同方式,提出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比较简洁。

出示板书:a+b=b+a

指出:这样的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能紧密围绕并运用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规律,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整个过程,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模仿中理解,在探索中发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括能力。】

(二)研究加法结合律

1、再次出现主题图

研究: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后,板书等式:(28+17)+23=28+(17+23)

观察比较上面算式,思考:等式左右两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丰富表象,初构规律

完成书上的两组算式,再次比较等式左右两边的“变”与“不变。

问: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验证,确认规律

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举例验证规律。

得出加法结合律,尝试用字母表示:板书(a+b)+c=a+(b+c)

【设计意图:围绕“变与不变”这一关键点,通过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初步感受规律。接着再经过学生个性化的验证及交流,从而确认加法结合律并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这样,既渗透了“猜想、验证、建模”的数学理性思想,又发展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重点讲第4个是交换和结合律一起使用

2、完成第2题,重点让学生说说后面两题两个数结合了有什么好处。

3、比一比,谁算得快。

38+76+24(88+45)+12

4、拓展560+(140+70)=(□ + □)+ □

(64+□)+27=64+(□+27)

71+68+ □

你认为□里填什么数会使你的计算简便?怎样简便计算?

5、游戏:找朋友。

(1)哪两个同学手上的树叶的和是100?

(2)同桌一个同学说出一个数,另一个同学马上说出一个与它的和是整百、整千的数。

【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思维含量,学生在观察辨析中比较,在思考对比中升华,促进学生灵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全课总结,引申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那么在减法、乘法、除法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课后大家可以继续研究。

【及时总结、巩固所学知识,重视学法总结。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板书设计:

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28+17=45 17+28=45(人)

(28+17)+23

28+(17+23)

学生算式

猜想验证

加法结合律教案 篇2

教学内容:p.56~5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正确地用字母来表示。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书上的情境图,师:四年级的同学们正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

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说一说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随学生回答板书,可能有的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解答第一个问题:请大家列式计算,写在自备本上。

做完后交流,老师依次随学生回答写出两个算式:

28+17=45(人)17+28=45(人)

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两个加数是一样的,但加数的位置不同,和相等)

指出:这两个算式因为得数一样,我们可以用=把它们连起来,改写成28+17=17+28

2、继续回答刚才的第2个问题:

请你列式解答。再交流。同样可以得到:17+23=23+17

3、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写出几个吗?老师巡视,注意各种写法,在交流的时候有序呈现

4、随学生回答板书,可能有的情况: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a+b=b+a

依次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重点要说清楚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没变)

问: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呢?(a+b=b+a)为什么?(更为简便)

指出:两个数加的时候,可以交换这两个加数的位置,和是不变的。这是加法运算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规律。我们这节课就是要来研究运算中的规律

板书课题:运算律

运算律有多种,这种加法中的运算律谁能给它起个合适的名字呢?

随学生回答板书:加法交换律

5、运用加法交换律有什么用呢?

其实我们以前做加法验算的时候就用到了它。

出示题目:357+218

说说你竖式怎么写?验算的竖式呢?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解答第3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解答。指名请不同的解答的同学说一说。依次板书。

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算式,说说每一个综合算式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如果出现前面部分加括号的,指出:为了强调先算这一步,我们有时也会给它加上括号。)

2、比较这些算式,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因为得数相等,所以我们也可以用=连接

板书成:(28+17)+23=28+(17+23)

3、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

(36+18)+36○36+(18+36)

4、看板书,谁能说一说这些等式告诉我们什么?(三个数相加,位置不变,但括号的位置不同也就是加的顺序不同,但和是一样的)

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几个吗?写写看。

选择交流,解释:(a+b)c=a+(b+c)

问:a、b、c分别表示什么?

指出:这也是加法中一个很重要的运算律,谁知道它的名字呢?知道为什么要这么称呼它么?

板书:加法结合律

5、观察(28+17)+23=28+(17+23),请你猜一猜,加法结合律会有什么用呢?

(后面的先加,正好得到的是一个整十数,这样就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

指出:加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这在下一节课中将会有重点的介绍。

四、巩固应用:

1、下面的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其中最后一题,要提醒学生注意:它先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交换了48和25的位置,再是用了加法结合律。

2、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学生填写完之后,要让他们说说是应用了加法的什么律?

观察下面两个算式,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运用加法结合律,两边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请你观察一下,你更喜欢算哪题?算一算

看来熟练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凑整十整百整千,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3、哪两片树叶上数的和是100?连一连

学生连完后,指名交流经验

4、补充:4+3+8+2+6+1+7

这个算式你会怎么加?想一想,这里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指出:较多的数一起加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综合运用了交换律和结合律。

四、全课总结:我们今天学的这两个运算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么?(和都没变)

那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交换律是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结合律是三个加数不交换位置,但运算的顺序改变了,和不变。)

五、布置作业:

p.58第3题

教后反思:

在上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这课时,我充分考虑到了新旧教材目标定位的不同。从课堂的引入以最贴近生活的实际体育要闻十运会金牌数为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很自然的进入了后面的学习。在学生提出一些列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之后,开始引导学生比较和分析这两道算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可以用等号连接吗?问:观察黑板上的这三道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问:是不是其他的数之间也存在这种规律呢?请你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验证验证。举了这么多的例子,你找到规律了吗?

这个规律用语言叙述比较长,你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个规律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吗?在这样一个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举例、验证,表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从而达到经历过程,讨论提升,归纳概括的目的。结合律的教学过程则更多的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推导,验证的一个完整过程。

新教材的目标设定及教学过程,更多的体现了动态生成,寓数学思考,探究,发现于一体的数学活动过程,教师只有把握住了这个精髓才能去上好课,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前思考:

运算律的作用在小学阶段的作用有二,其一是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其二是运用运算律进行乘法和加法的验算,在之前的计算过程中其实学生已经自觉和不自觉地运用了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

规律的发现是依靠学生观察自己列出的加法算式,依靠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讨论得到,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概括,也许概括的话不是十分的简练,只要意思对就行了。而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学生应该能准确表示。

规律的验证可让学生自己举例进行,从大量例子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理解运算律。

课堂上,要告诉学生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很多时候,交换律和结合律都是同时进行的,而交换律一步常常不必单独列出。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很难理解,课堂上学生根据自己列出的算式进行观察,立刻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就是在运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该运算律的时候有些词不达意,但用字母或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非常快,与之前估计的一致。

在一个混合运算中常常可以运用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就算,这时学生似乎有些迷茫。课后还需继续强调。

课后反思: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就如周老师所说的对学生来说不是很难,学生通过算式的观察,能够发现规律,并能用自己懂得语言进行表术,而且各种不同的说法,能够汇聚成同一个定律,学生用字母表示定律也练得不错。

在一个三个数连加中,即用到了加法的交换律有用到了加法的结合律,很多同学只能看出一个规律,大多不能看出两个规律在同时运用,事实上这两个规律往往是同时运用的较多。

加法结合律教案 篇3

1.通过直观演示及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垂线,积极探索画垂线的方法并会用三角板画垂线.

2.提高学生规范作图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和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

利用三角板正确、规范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一、引入新课.

出示下列图形.

教师提问:每组都有两条直线,每组的两条直线之间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师导入:相交是两条直线位置关系中的一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条直线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垂直.(板书课题“垂直”)

二、指导探索.

(一)认识垂线.

1.播放视频“认识垂线”.

教师提问:大家都看到了∠1变成了直角?那么∠2、∠3、∠4变成了什么角呢?(∠1变成直角,∠2、∠3、∠4也变成了直角)

学生讨论:∠1变成直角,为什么另外三个角也变成了直角?

2.教师讲解: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教师提问:你怎样理解互相垂直?怎样理解“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3.判断哪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二)垂线的画法.

1.画垂线.

(1)教师说明:工人师傅一般用角尺画垂线,我们画垂线通常使用三角板.

教师提问:你猜猜,我们会利用三角板的哪一部分画垂线?

(2)分组讨论过直线上(或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每组自选内容)并尝试画垂线.

(3)分组汇报演示.

(4)播放视频“垂线画法1”和“垂线画法2”.

2.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1)用尺子测量从A点引出的4条线段的长度找出最短的一条.

(2)演示动画“垂线段最短”.

(3)教师讲解: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3.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1)学生尝试画一个长2.5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或画一个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任选一个画)

(2)互相检验所画图形是否规范.

(3)播放视频“长方形的画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132页1题.

拿一张纸,折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2.用小棒摆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指出垂足并说出这两条直线的关系.

4.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1)长方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2)边长3.5厘米的正方形.

(四)质疑小结.

2.鼓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提出质疑,组织学生进行解疑.

加法结合律教案 篇4

1、使学生理解、掌握加法结合律.

2、能够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一、铺垫孕伏.

1、什么叫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3、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270+380=390+260  20+50+80=20+80+50

谈话引入:以上,我们运用了加法的意义及交换律解决了一些问题,那么关于加法还有没有其他的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加法结合律和简便运算.(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3、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教师提问:(1)上面等式两边算式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每组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每组算式说明什么?

2、归纳加法的结合律.

3、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3个加数,怎样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呢?

等号左边(a+b)+c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

等号右边a+(b+c)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用第一个数相加.

a、b、c表示的数是什么范围的数?

130+(70+4)=(130+□)+□

(二)教学简便算法.

应用加法结合律我们可以改变一些数的运算顺序,但应用加法交换律更主要的一点是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师提问:同学们想要计算 480+325+75,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学生试算)

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算比较简便?为什么?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集体订正)

3、比较例4、例5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的不同.

例4没有调换加数的位置,直接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进行了简算;

例5要使325与75相加,则必须先应用加法交换律将75交换到480的前面,再应用加法结合律简算.

4、反馈练习:137+31+63,怎样计算比较简便?用了什么定律?

5、想一想,过去哪些计算应用了加法的结合律?

36+48=36+(40+8)=(36+40)+8=76+8=84

教师说明:根据加法结合律不仅可以做口算加法,还使一些计算简便.简算时要注意数字特点.

三、巩固发展.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填上适当的数.

654+(97+a)=(654+□)+□

2、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加法结合律教案 篇5

课题P60应用加法运算律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并能用简便算法正确计算一些可以进行简便计算的加法算式。

2、培养学生采用合理、灵活的方法进行加法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理解和学会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并能用简便算法正确计算一些可以进行简便计算的加法算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下面各数再加多少是100?

183659475481

2、在下面的算式里填上合适的数

(45+74)+26=45+(□+□)

580+(70+120)=(580+□)+□

3、167+38+□

□中填多少,能使计算简便。

二、新课。

1、选择简便计算的一组。

157+(100+4)289+(100+2)

157+100+4289+100+2

为什么第二题的计算比较简便?

2、学习例题。

现在,请大家按照刚才的想法,试着应用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尽量使计算简便。

157+104(板书:157+104)

提问:怎样应用加法的结合律来口算?

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试做,教师巡视辅导。

学生口答口算过程,师板书。

157+104

=157+100+4提问:这道题口算是怎样想的?

=257+4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61

小结:一个加数接近整百数又比一个整百数稍大一点时,可以把它看成是几百与几十的和,应用加法结合律,先加几百再加几,这样可以用口算,比较简便。

三、练习。

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394+201543+104103+438

408+346402+138378+101

独立让学生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四、补充

346+198299+327

五、综合练习。

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346+498451+101

254+10799+364

159+127+41254+123+67+46

六、作业

P60.第3题。

课前思考:

加减法的运算律就书本的新课而言就是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但是在实际的简便计算中还有许多的规律可循。例如138+199138+201,书本的新课没有出现这样的例题,但是学生对这部分的题目比书本的例题掌握的还要差一些,实际上这部分的题目要比书本上简便计算的例题更要难一些,所以本节课重点以这样的例题为重点进行训练.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运用加法结合律来计算接近整百的数,把这个数分成几百和几,一个数和几百结合比较容易,在加一个较小的数就不容易错了,学生掌握教好。

个别学生在计算4个数连加时,知道要哪两个数结合,但是在没有加小括号的前提下也进行了计算,感觉不考虑运算的顺序了。还有少数同学看不出哪两个数相加是整十、整百。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增加的新授课,学生在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之后,已经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简便计算,在此基础上教学类似138+1998+201这样的题目,学生通过自己仔细的观察能够体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138+199,用138+200后学生会发现多加了1,所以需要减去1,138+201,用138+200后也能发现少加了1必须补上.整堂课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学得比较轻松,效果也不错.

教后反思:

本课是增加的一节关于加法简便计算的练习课,学生在昨天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简便计算之后,已经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简便计算。经过我们四年级数学组的老师商量后增加了今天的这节课,主要是在昨天的基础上教学类似138+199这样的题目。整堂课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学得比较轻松,效果也不错。

加法结合律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1、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96+35=35+()204+()=57+204

23+()=15+()()+257=()+63

2、观察与发现

提问:仔细观察这6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3、猜测与尝试

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加数交换位置以后,结果都相等呢?

4、生活中的应用

图示:

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能提出数学问题吗?我们选择一个:跳绳的'有多少人?

【预测:学生通常会列出28+17这样的算式,如果出现了17+28,让学生评议是否正确?28+17表示什么?17+28表示什么?】

5、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预测:学生的说法可能不够简练和准确,教师用肢体、表情等引导学生说清楚,再归纳】

教师小结:类似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那就是——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叫做加法交换律。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以写成:a+b=b+a。

7、加法交换律的应用之一:验算

加法交换律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想一想,什么时候曾经用过它?

加法验算,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就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二、探索加法结合律。

1.运用加法交换律使计算简便

出示例题:回到操场,刚才是跳绳的同学,现在有什么变化?(屏示:23个踢毽子的女同学)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列出综合算式。

展示(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进行展示):

28+17+23 28+17+23 28+17+23

=45+23 =17+23+28 =28+(17+23)

=68(人)=40+28 =28+40

=68(人)=68(人)

【预测:以上三种不同的算法,学生做出前两种应该没有问题。至于第三种,学生能够想到,能运用小括号使计算简便,一并观察探索研究。】

2、探索加法结合律

28+17+23

思考,如果不使用加法交换律调整加数的位置,有没有办法先计算17+23呢?

【预测:学生能很快想到,使用小括号,可以改变原有的运算顺序,使计算简便。】

指明一位学生板演。

3、猜测规律,举例验证。

这个发现,会不会仅仅是一种巧合呢?如果换成其他的三个数相加,左右两边的得数还会相同吗?你能不能再举些例子来验证?同桌互相验证,全班汇报。

4、归纳什么叫加法结合律

学生观察,教师提问:计算28+17+23,按照四则运算法则,应该先算什么?(指明学生回答)

继续提问:可是我们发现,先算17+23,可以得到一个整十数,再跟28相加,计算就会简便的多,所以我们选择先把后两个数相加,这样的话,结果会不会改变呢?

归纳小结: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结果不变,这就叫做加法结合律。

5、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鼓励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6、巩固与练习

你能在方框内填出合适的数吗?

(45+36)+64=45+(36+)

(72+20)+=72+(20+8)

560+(140+70)=(560+)+

【预测:学生急于尝试刚学到的运算定律,可能只是急着填数,而忽略了计算结果。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的练习正确之时,多提一个要求:现在你能马上算出它们的结果了吗?】

三、课堂练习

1、你能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一连吗?

(1)72+16 A.(75+25)+48

(2)45+(88+12) B.16+72

(3)75+(48+25) C.(45+88)+12

(4)(84+68)+32 D.84+(68+23)

【预测:第四个算式和D选项算式是连不上的,因为其中的一个加数32在D选项中改成23了。但是定势会使大部分学生想当然地连上了。也会有少数学生能及时发现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争论,去甄别。】

集体订正后,教师小结。

2、拓展练习

水果店运进四筐苹果,分别重45千克、63千克、37千克、55千克,水果店这次一共运进多少千克苹果?

四、课堂小结

原来巧用运算律还能使一些计算更简便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继续研究!

加法结合律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和性质。

(2)使学生能够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加法结合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举例、讲解、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2)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和性质。

(2)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 教学难点:

(1)理解加法结合律的性质。

(2)灵活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1)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加法结合律,例如:小明去超市买了3个苹果、2个香蕉和4个橙子,一共花了多少钱?

(2)让学生尝试用加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加法结合律的规律。

2. 讲解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和性质

(1)定义:对于任意的三个数a、b、c,有a+(b+c)=a+b+c。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2)性质:加法结合律具有交换性、分配性和恒等性。

3. 举例说明加法结合律的性质

(1)交换性:a+(b+c)=a+b+c,那么(a+b)+c=a+(b+c)。例如:2+(3+4)=2+3+4,(2+3)+4=2+(3+4)。

(2)分配性:a+(b+c)=a+b+c,那么a×(b+c)=a×b+a×c。例如:3×(4+5)=3×4+3×5,3×(4+5)=3×4+3×5。

(3)恒等性:a+(b+c)=a+b+c,那么a+b+c=a+(b+c)。例如:6+7+8=6+(7+8),6+7+8=6+(7+8)。

4. 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

(1)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计算题,例如:2+3×4,5×6-7÷8等,引导学生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

(2)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计算题,然后相互出题、解答,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加法结合律的能力。

5. 总结与反思

(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加法结合律的概念、性质和应用方法。

(2)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和运用加法结合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加法结合律教案 篇8

1.了解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7.2÷0.12 0.38×1000 0.87-0.49 530+270

5.6×1.01 4.2÷3.5 3.9+2.03 26.1-3.5-7.5

2.计算(1) 142×5+182÷13 (2)(300+22.5÷5)+14.9

3.五年级三个班去植树.五一班栽了53棵,五二班栽了50棵,五三班栽了47棵.这三个班平均每班栽树多少棵?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我们已经学会了用测量工具来测量两地之间的距离,当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不十分准确时,也可以用步测和目测的方法.板书:步测和目测

2.步测.

(1)请大家看书115页“步测和目测”第二段.

(3)汇报.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出:

①步测是由人走步,然后通过所走的步数计算一段距离的长度的方法.

②用步测的方法测量距离时,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一步指两脚尖间的距离.板书:1.走一步的长度

③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用测量工具量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

用均匀的步子沿着直线走上三、四次,记好每次走的步数.

提问:为了测得比较准确,走的时候应注意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回答:要按照平时迈步的大小,迈步要均匀,防止步子忽大忽小,向前走时,尽量直线行进等.

根据每次走的步数,算出平均每次走多少步.

根据这段距离的长度和每次的平均步数,求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3.教学例1.

出示例1:沈强走50米的距离,第一次走79步,第二次走81步,第三次走80步.他平均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

(1)读题理解题意.重点理解50米与79步、81步、80步的关系.使学生理解三次走的距离不变,步数却不相同.

②(79+80+81)÷3表示什么?

③50÷80=0.63表示什么?

4.教学例2.

出示例2:张健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0.64米,他从操场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共走了125步.这个操场大约有多少米长?

(1)读题,理解题意.提问:求要测量的这段距离的长度,除了知道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以外,还要知道什么条件?

引导学生明白还要知道要测这段距离一共走了多少步.

(2)学生试做.订正.

教师先在操场上测出50米的一段距离.让学生用均匀的步子走3次.根据结果,完成下表.

6.目测.

(1)导入.战场上解放军战士对敌射击或投弹时,要确定两地的距离,能不能用卷尺去测量?能不能去步测?这时就要用目测估量距离.因此,目测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大用途.

(3)初步介绍目测的方法.

①设标.用卷尺量出500米的一段距离.每隔10米分别插上杆标,让同样高的学生分别站在10米、20米、30米、40米、50米的地方.

加法结合律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的相等关系,概括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运算律并会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大胆猜想

师:出示课件(主题图)  出示图:左边有6束鲜花,右边有2束鲜花,一共有几束鲜花?怎样列式?

生:

师(小结):这两个算式结果相等,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变成一个等式。这个等式里蕴藏着我们今天要探索的规律,猜一猜,是什么?是不是所有像这样的加法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今天我们继续探究。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1、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吗?

师:继续观察这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2、那么,你能再写出几道像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写后,同桌互查,指名交流,师相继板书三道等式)

师:这些都是等式吗?怎样验证?这些等式都有什么特点?

【评析:教材通过观察并分析例题中的几个等式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规律,从而归纳出加法交换律,这样的安排学生缺乏激情。所以,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创设新的学习情境,变简单的再观察为进一步的举例验证,并理性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这样的归纳推理可以让学生的认识更为深刻。】

那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自己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学生交流后,再看书自学P

提问:通过学习,你知道可以怎样表示?你觉得哪种表示方法最能体现数学简洁明了的特点?(集体反馈并总结,师板书a+b= b+a)

师:这个等式表示什么?(生交流,师板书加法交换律)

师:那么,你知道为什么调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吗?(看的方向不同,但总数不变)

【评析: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这一问题看似把学习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但从以往的教学实践来看,四年级学生大多不具备这样的创新能力,他们的抽象思维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即使教师引导学生去逐步抽象,也需费时费力。因此,教师将这一环节改为自学,在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怎样用优化的方法表示发现的规律才能体现数学简洁明了的特点,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很轻松。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沟通加法交换律与以往学习中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水到渠成,并且这一环节的自学也为学生自主表示下面的加法结合律提供了思维导向。】

(二)教学加法结合律

师:先算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添上小括号)还可以先算什么? (生加括号,并说计算过程)

师:这两道算式结果怎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师板书,生齐读)

2、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 (+

3、引导比较,发现规律。

师:比较这几道等式,你发现每组两个算式有什么异同?(同桌讨论后交流)

师根据学生回答进一步追问: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引导学生抓住不变的三层含义分析相同点)

师(小结):其实三个数相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

【评析:加法结合律的内容,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接触不多,没有太多的感性基础,尽管凭直觉知道左右两边算式结果相等,但对左右两边算式的异同点表述并不是很清楚。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引导学生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去分析。只有层层剥笋,使学生抓住了加法结合律的本质特征,这样在后面的运算律混合练习中才不会混淆不清。】

4、你能照样子再写一道这样的算式吗?

师:既然这样的等式写不完,那么也可以用字母等式来表示这样的规律。如果用字母a、b、c表示三个加数,你能表示出这个规律吗?(学生独立写一写,然后指名板演,师生一起检查这个等式)

师(小结):三个数连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另一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

你能很快口算吗?运用了什么?(学生说口算过程,体会加法结合律的用处)

18+25+75

【评析:学以致用。如果在学习之后不能使学生很快尝到“甜头”,学生则从心理上就不会完全将新知内化。所以通过快速口算,让学生省略书写过程,只从形式上去感受运用加法结合律带来的好处,强化学习运算律的目标意识。】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

1、下面的等式各用了什么运算律?

①82+0=0+82;

②=(+8;

③(+;

④=(+48。

2、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说说你是依据什么填的。

①6+35=35+□;

②a+204=□+a;

③(+;

④=(+ □;

⑤=(+□。

3、完成课本P58第五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口答。

①+(;

②+(□+□);

③5×4=4×□;

④。

师: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对四个数相加、五个数相加适用吗?更多数相加呢?由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乘法是否也具有这样的运算律?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呢?你们课后能像这节课一样去探究验证一下吗?

【评析:练习设计既重视基本知识的训练,又能充分挖掘习题的功能,及时进行拓展训练,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特别是最后两道乘法式题的练习,引导学生在学习加法运算律基础上去猜想乘法是否也具有这样的运算律,为学生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了学生思维的可持性发展。】

加法结合律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P59--6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游戏:一生报一个100以内的数,另一生快速抢答出另一个和它相加得100的数。

提问:每组两个位上和十位上的和各是多少?两个数相加的各是多少?

得到:如果两个位上数的和是10,十位上数的和是9,就正好凑成100。

2、你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3、你能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吗?

4、引入新课。

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今天我们就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学习简便计算,(板书课题)

二、新课。

1、教学例题。

出示书P57的图,说说题中的信息。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再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回答,师板书。

学生甲:我这样算

29+46+54(依次把三个年级的人数合起来)

=75+54

=129(人)

学生乙:我这样算

54+46+29(54和46可以先写,先计算得100)

=29+100

=129(人)

学生丙:29+(54+46)(54和46可以先凑成100)

=29+100

=129(人)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想:这里有三个数连加,54和46可以先凑成100,应用加法的结合律先把这两个数加起来。

追问:这里的计算是怎样简便的?

得到:这道连加题按顺序算要用笔算,现在应用加法结合律,把能凑成整百的数先加起来,再加另一个数只要用口算这种方法就比较简便。

补充说明:如果能在列式的时候已经观察到三个数中,其中两个数可以凑成100,那么可以写在前面,这样不需要运用加法运算律就可以使计算比较简便。当然,也可以在列式后,再利用加法运算律使计算简便化。

2、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69+75+2578+(47+22)

86+14+5847+59+42

学生在自己练习本上练习,指名板演。

核对并小结:

(1)能利用加法运算律的,可以使两个数凑成整百的,可以把这两个数写在最前面,也可以套上小括号。

(2)如果前两个数相加,已经是整百的,就不需要利用加法运算律了,直接计算即可。

(3)如果不能简便的,那就按照原来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三、想想做做

1、P59.第1题。

学生独立写出三个数的和,集体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P60第4题。

观察表里的数,想一想如何算比较快。

3、P60第6题。

观察表格,提问:

a+b表示什么意思?a-b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成。

四、作业

P60.第2、5题。

课前思考:

本节课是运用加法交换、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新授课,课堂上应先对已有知识进行复习,尤其是训练学生能够凑成整百的,可以采用师生对口令的方法,老师出一个数,学生将它凑成整百的数。

新知的教学可以采用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然后师生讨论得出结果,应该强调的是在用简便方法计算混合运算时,要引导学生仔细审题,有些混合运算本身按照运算顺序做就已经是最简便的了,有些简便运算是需要运用交换律和结合律同时进行的,而计算的过程中一般是不将交换律这一步写出来的,有些混合运算不只能按照运算顺序做,没有简便可言。

教后反思: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对加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课时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课时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也有利于所学运算定律的运用。另一个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相应地,老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今天的学习内容主要是运用昨天所学的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同学们学得比较轻松,并且口头表达能力也进一步得到了提高。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出现了如下错误,计算295+37+63这一题时,有学生直接不抄题目就做成

295+(37+63)

=295+100

=395

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事先我估计不足,今后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安排一些改错题,以增加学生的辨别能力。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使一些计算变得比较简便,例题通过不同的计算让学生比较出,那一种计算比较简便,这样的计算运用到了什么运算规律。让学生知道不光要简便,还要知道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依据是什么?

但是最后的作业中还是有同学直接在题目中就加上了小括号,用上了结合律,把原题给改掉了。还有同学交换了两个数,不会尽量做小的交换,感觉学生学得不够灵活,这方面需要多练习。

教后反思:

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学生对于比较简单的能够凑成整百的数,学生做起来比较熟练,但是凑成20000等的简便计算,部分学生不是十分灵活。

在运用脱式计算混合运算中,学生经过观察有时能够看出凑成整百的数,但在具体书写时常常省略了必备的小括号,直接进行计算。

在解决问题时,学生的思维显得比较活跃,有的直接列出比较简便的综合算式,有的列出算式后运用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整课的课堂效果较好,问题出在一小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身上。

喜欢《加法结合律教案经典10篇》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教案,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加法结合律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加法结合律教案合集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老师在上课时应按照教案课件来实施,如何做好教案课件的编写呢?根据你的需要,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精心整理了加法结合律教案,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2023-03-19 阅读全文
  • 加法交换律教案模板10篇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幼儿园老师的我们的课堂上能更好的发挥教学效果,为了给孩子提供更高效的学习效率,教案是个不错的选择,提前准备好教案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怎么才能让幼儿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加法交换律教案模板10篇,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一...
    2023-06-24 阅读全文
  • 法律经典语录合集 弘扬法治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在一个稳定的社会中法律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要学会将法律熟练运用于生活当中。那么你知道有关法律的经典名言有哪些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法律经典语录合集,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2-08-06 阅读全文
  • 乘法结合律教案 前辈告诉我们,做事之前提前下功夫是成功的一部分。作为一幼儿园的老师,我们需要让小朋友们学到知识,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准备教案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提前准备好教案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所以你在写幼儿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乘法结合律教案》,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教学...
    2023-06-29 阅读全文
  • [荐]乘法结合律教案12篇 下面栏目小编给大家分享乘法结合律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可以开始写自己课堂教案课件了。老师在上课时要以教案课件为依据。...
    2023-04-21 阅读全文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老师在上课时应按照教案课件来实施,如何做好教案课件的编写呢?根据你的需要,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精心整理了加法结合律教案,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2023-03-19 阅读全文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幼儿园老师的我们的课堂上能更好的发挥教学效果,为了给孩子提供更高效的学习效率,教案是个不错的选择,提前准备好教案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怎么才能让幼儿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加法交换律教案模板10篇,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一...

2023-06-24 阅读全文

弘扬法治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在一个稳定的社会中法律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要学会将法律熟练运用于生活当中。那么你知道有关法律的经典名言有哪些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法律经典语录合集,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2-08-06 阅读全文

前辈告诉我们,做事之前提前下功夫是成功的一部分。作为一幼儿园的老师,我们需要让小朋友们学到知识,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准备教案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提前准备好教案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所以你在写幼儿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乘法结合律教案》,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教学...

2023-06-29 阅读全文

下面栏目小编给大家分享乘法结合律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可以开始写自己课堂教案课件了。老师在上课时要以教案课件为依据。...

2023-04-21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