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平行四边形说课稿

发布时间:2023-06-24

平行四边形说课稿精选。

因为全世界没有完美的教师,所以教育道路越来越远离真正的目标。在写教案时,不仅需要记录教师要教授的内容,还需要详细描述教师如何教授。那么如何写一个优秀的教案呢?关键在于细节。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搜集的相关内容,相信你会从中受益。

平行四边形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本内容在教科书的第79至81页。包括引入、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和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三个环节。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它们是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公式并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用割补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一个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一)剪剪拼拼,渗透转化。

(每生发一个长为10厘米,宽为15厘米的长方形)

师:同学们,这种形状的图形你们可是再熟悉不过了,你们能根据老师给的条件快速算出它的面积吗?

师:今天我们要给长方形来变变样。

师:你有办法马上算出这个图案的面积吗?

师:为什么这么快就算出来了。

师:大家想一想,这个图案和变样之前的长方形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师小结:转化思想。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猜测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我们手中都有一个平行四边形,如果让你来计算它的面积你想知道它的哪些数据?这么多方法,到底哪种对呢?

2、组织探究活动。

同桌合作活动,活动前思考:

想一想,你准备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什么图形,为什么?

提示:在分割时,先用直尺和铅笔画出直直的虚线,再用剪刀小心地剪开。

边操作边思考:

转化后的图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如何计算?

4、交流探究结果

师:先请这组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他们是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

5、推导面积公式

师:我们成功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你还发现了什么关系?

小结:回顾一下观察的全过程:我们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将它剪开,通过平移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因为这是一次等积变形,所以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还看到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它的底,用h表示它的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呢?S=ah

(三)练习巩固,课堂拓展

1、求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出示练习十五第一题,独立完成。(强调书写规范,点一下为什么要把停车位设计成平行四边形的)

3、判断:哪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3=6

4、看谁算得快

5、睁大眼睛,别看花眼啦

6、书本练习十五第7题。

7、书本第83页第5题。

平行四边形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等知识的基础。教材利用主题图引入本单元的教学,先用数方格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再通过割补实验,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推导出新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明确面积计算公式的意义。这样的编排,注重从生活场景导入,突出了数学的价值,整个教材很适合自学。

二、学情分析:

虽说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也已经有了“利用数方格推导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这一活动经验。可我发现:很多的同学已经淡忘了“数方格求面积”的这种方法。再加上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这都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预设:

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现拟定如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领会割补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的价值。

四、教学重点、难点剖析:

通过猜测DD验证来突破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重点。利用知识迁移及剪、移、拼的实际操作来分解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关键是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等积转化问题的理解,通过“剪、移、拼”找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及面积始终不变的特点,归纳出长方形等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教学重点:探究并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转化思想渗透。

五、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把静态知识转化成动态,把抽象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多次讨论,使他们自主、快乐地解决问题。

在导入部分我采用了创设生活情境,设疑引入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在探究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大胆放手,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熟悉的具体情境中,通过探究和体验,感受新知;联系生活经验,构建新知;小组合作交流,扩展新知;创新活动设计,超越新知。

学法上坚持“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和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六、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巧设情境,铺垫导入

教师出示长方形框架,对长方形的知识进行复习。主要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这是一个长方形框架,它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它所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复习后,把这个长方形的一组对角,向外这样拉,就变成了平行四边形。简单的操作背后有思考:这样一拉,形状变了,面积变了吗?

让学生质疑面积的变化,并进行大胆的猜测——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可能会猜测变形后它的面积没有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相邻两条边的乘积。或者是已经改变了,那么是什么?

究竟学生这个猜想是否正确,下面我们一齐来验证一下就知道了。在这里渗透了数学很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猜测——验证的过程。在这里我设计了两个环节来进行验证。

一种是请同学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来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师把拉成的平行四边形框架放在方格纸上,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如下图)数的时候要注意,每个小方格的面积是1cm2,不满一格的当半格计算。通过学生数一数,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32cm2,使学生明确拉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变少了,相邻两条边的乘积不能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拉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变小了。

看起来,用相邻的两条边相乘不能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进入我们这节课的主题: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吧。

(二)合作探索,迁移创造

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这节课的第二个验证过程。也是这节课的重难点所在。学生经历活动过程:

图形转换

一个平行四边形,我们不知道它的面积如何计算,能不能把它转换成我们已学过的图形呢?可以转换成什么图形?让学生实践操作,同桌两人合作,想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再通过合作交流,想出各种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能有很多种剪拼方法,教师指导学生用最简单的方法进行剪拼,并把有代表性的作品张贴在黑板上。然后学生来展示他们的剪拼过程。汇报这样拼剪的原因。讲解过程中可提问:你怎么证明你剪切并平移成的图形就是长方形呢?从“高”剪起,剪下的部分向右平移,就组拼成长方形。

在这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这样不仅强化平移转化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了知识的获得过程。在这里教师可以用课件再演示一遍三种不同的转化过程。让学生更加明确转化思想。

平行四边形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部分完成说课。

一、说教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以及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清楚了其特征及底和高的概念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学习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打下基础。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通过学习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的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中掌握4~6学段空间与图形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能应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理解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能应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定为: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教学中,我将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发学生学

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遵循了概念教学的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现已有的表象,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

3、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创设情境:小兔乐乐想从三快草地中,找一块面积最大的草地去吃草,却不知道怎么计算哪块土地的面积最大,请同学们帮助解决。学生利用以前的知识能够计算出其中正方形和长方形草地的面积,不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草地的面积。

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识,还体现出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根据这些方法,展开其中的割补法,通过转化—找关系—推导这一过程,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交流,自己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一环节的设计,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第三环节: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课后练习和一些变式的习题。

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多种形式的数学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第四环节:联系生活,深化应用。

让学生做应用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用学到的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

作业:

自编一道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富有实践性和应用性,鼓励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结:

总结内容主要让学生清楚: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它的底和高或量出底和高。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说课稿 篇4

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说课人:滑县枣村乡第一中心小学邓琳

一、说课题:

二、说教材:

几何知识的初步认识贯穿在整个教学中,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呈现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本册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行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行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且,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扎实其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的计算公式。

五、说设计理念

针对以上的教材说明以及《课标》中指出的:“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去理解和掌握知识。要充分拓展学生自学、质疑、讨论和训练的时间与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本节课在教学时,我采用了“洋思”教学方法,做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先进行自学,让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归纳能力,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

六、说教学环节:

根据上面的设计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的六个环节:

(1)直接导入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3)出示自学指导。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结合老师出示的自学指导进行自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4)交流反馈。针对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5)当堂训练。新课标理念下教师要做到面向全体,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所以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设计了闯关游戏,从易到难,从基础知识到拓展训练,让不同的孩子都能有不同的收获。

(6)全课小结。通过整节课的学习,让孩子们知道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

七、说学法:采用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亲自去经历获得知识的成功体验,并且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八、说教法:

本节课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小组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剪拼,把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主要采用洋思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快乐地解决问题。

九、教具学具准备:小剪刀、平行四边形的卡纸、题卡

十、说教学过程:

(一)导课: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学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在平面图形中还有好多的图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直接导课,简单明了。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德育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将重点词语用彩色字体出示,加深学生对目标的认识。这样以来,学生就知道学习本节课的目的是什么,对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出示自学指导(自学课本79-81页)

1、观察79页的主题图,你都发现了哪些图形?你会计算其中哪些图形的面积?

2、观察80页上面的两个花坛,你会用前面我们学过的哪种方法来求出它们的面积?

3、请你用数方格的方法完成80页下面的表格,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4、自学81页,我们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变成前面学过的哪种平面图形来研究它的面积?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5、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用字母怎么来表示?

平行四边形说课稿 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例1、例2、练习十九1,3,4。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及其特征。

2、经历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特征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的学习方法,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4、应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了解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自己探索、发现、描述、应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长方形、三角形活动框,磁性小棒。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直尺,平行四边形

纸片(4人小组相同),小棒4根(两两等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目标导学。

(1)什么是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

(3)长方形、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

(4)你能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吗?

(5)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2、活动引入,发挥想象。摆小棒游。

学生在桌子上任意摆1根、2根、3根、4根小棒,想一想,你会摆出哪些我们学过的形状?同桌交流,说一说自己摆的是什么形状。

[同一平面内,学生用小棒可能会摆出线段、角、相交(垂直)、平行、三角形、任意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等。

3、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在同一个平面内,用两根小棒可以摆角、平行线和垂线,用3根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那么用4根小棒就可以围成四边形。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有4条边,所以称为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同学们非常熟悉,而对于平行四边形却比较陌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学生已认识了平行和垂直,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通过富有挑战性的摆小棒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求知欲,又能唤起对旧知识的回忆,使学生在研究图形特征时,自觉将视角引入边、角及平行和垂直等问题中。]

二、探究新知识

1、教学例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静态特征。

(1)联系实例,初步感知。

(出示例1)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仔细观察屏幕,你能在这些物体上找出平行四边形吗?

学生边指边说抽象出实物中的平行四边形。

(2)思考:平行四边形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大小、边的长度、平行线的倾斜方向、角度等不一样。)

为什么我们都叫它们平行四边形呢?

什么是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2。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经验迁移,学法指导。

它们除了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还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前面认识三角形时,同学们已经有了一些学习图形的经验,如果老师让你们自己去寻找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去研究?(边和角,数和量……)

学习几何图形,就要抓住图形的关键部分,用眼看一看,动手做一做,用脑想一想,才能发现它们的特征。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①请拿出你们准备的.平行四边形纸片,4人小组合作,用前面学习图形的方法,去寻找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可以在图片上适当标注,然后结合数据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发现。

②全班交流,引导认识。

你们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哪些特征?你们是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的?

预设1:平行四边形有4个角、4条边,我们是通过看和数发现的。

预设2:平行四边形两条长边一样长,两条短边一样长,我们是用直尺量的。

预设3:平行四边形两条长边互相平行,两条短边也互相平行,我们是用三角板和直尺验证了的。

预设4: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我们是用量角器量的。

小结: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通过观察、动手、动脑、看、数、量、议等活动、归纳总结,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教学例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动态特征。

同学们真能干!大家团结协作,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手段找到了平行四边形的一些特征,并通过相互交流,验证了平行四边形这些特征的科学性。不过,平行四边形还有些特征不容易被发现,你们想知道吗?

(1)感知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

老师拿出长方形活动框。这是一个像孙悟空一样会变的平行四边形,像老师这样捏住它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动,它会听你们的话。

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再来拉一拉三角形活动框,它会听你们的话吗?在拉动的过程中,你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奥秘?(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不稳定,很容易变形。)

拉动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边长没变,角度变了,两条边的距离变了)

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在生活中也有很大的用处。(课件演示:升降机、伸缩门工作等。)

(2)理解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

①拉动平行四边形当拉成4个直角时就变成长方形了

②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长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呢?同桌讨论一下。

预设1: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相同点都是两组对边都分别平

行,说明长方形也具有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它是平行四边形。

预设2:它们的不同点是长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所以我认为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③那正方形又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呢?

预设3:正方形也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所以它也属于平行四边形。同时,它还具有4个角都是直角、4条边都相等的特征,所以它还是特殊的长方形。

④原来平行四边形在特殊情况下也能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所以我们说,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⑤小结:在研究图形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比一比、议一议,在变化中寻找图形隐藏的特征,发现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通过“拉一拉”的操作活动,引领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理解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注重学生经验的迁移和教学方法的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练习十九第1题。

引导学生遮一遮,比画比画,结合特征寻找图形。

2、练习十九第3,4题。

学生独立做,交流做法,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开放练习,拓展思维

4、学校花匠准备在花园里栽4株花,并希望这4株花能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他已经栽了3株,请你想一想第4株花可以栽在哪里。

[练习由直观操作题到抽象的图形思维题,都紧紧抓住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去思考,由简到难,逐步拓展,由学生独立完成到教师引领,层层推进,较好地检验了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平行四边形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通过这节课深入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平行四边行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喜欢动手、动脑。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些特点让他们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分析归纳等来理解所学知识。

三、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特征。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会画高。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等方式探究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中感受成功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难点:作平行四边形的高,明白底与高的对应关系。

五、说教法和学法。

这节课我注重了以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为主线,通过教师提问、演示、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来完成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新知。

六、说教具和学具准备

教具:三角板、平行四边形纸片、长方形活动框、小黑板等。

学具:三角板、平行四边形纸片、量角器。

七、说教学过程

活动一:巧用实例,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一组生活中有平行四边形的图,请学生找有哪些平面图形,当说到平行四边形的地方用红课件闪烁一遍,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是平行四边形的。师生小结后问:“想了解平行四边形的更多知识吗?”教师板书出课题。

(设计意图: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用提问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探新欲望,明白探究内容。)

活动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要求学生用准备的平行四边形纸片用眼先看一看边、角有什么特点,再用尺子、量角器实际量一量,并把发现的结论填入“我的发现”报告单中。然后请学生说自己的发现,对发现多的及时进行表扬,师生共同整理板书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师接着问:“刚才我们研究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那么怎样定义平行四边形呢?”(同一组小声议一议,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出定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获得新知,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动脑、分析、归纳等能力。且对所学知识加深了印象。)

活动三: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用长方形的活动木框,用手捏住两个对角,向内外拉。请学生观察有什么变化,说明了平行四边形具有什么性质。师生小结板书出性质。

(设计意图:用实物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获得新知。)

活动四:师生共同操作,突破难点。

请学生用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跟着老师一起操作,师边做边讲折法。然后展开所得折痕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说明与高垂直的边就是底。请学生用笔和三角板画出高并标上。再用同样的方法折几条高,观察高有什特点。然后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出高与底的定义和特点。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既体现了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又培养了动手、动脑能力。使难点更好的得到了突破。)

活动五: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1、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2、你能从下图中找出你学过的图形吗?

3、标出下图中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平行四边形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是在学习了几何初步知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认识的基础上安排的,有助于学生利用“转化”的思想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形,进而推导出面积的计算方法。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又是后面学习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的依据。因此这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于是我在教学时,将充分运用转化迁移思想,重视学生动手操作与实践,引导学生用已学的旧知去获取新知,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将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通过课件演示和实践操作,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利用知识迁移及剪、移、拼的实际操作来分解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等积转化,通过“剪、移、拼”找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把握面积始终不变的特点,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等积转化成长方形面积。

三、说学生

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和经验,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四、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按照三个维度的要求,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为三个:

1、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

2、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推导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通过转化的方法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和一把剪刀。

五、说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长方形面积公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会画平行四边形的高。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猜想操作验证推理的过程,通过“剪、移、拼”找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把握面积始终不变的特点,归纳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转化成长方形面积,并通过运用面积公式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六、说教学环节

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四步:

1、复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再现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温故知新,为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作好铺垫。

2、用数格子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方法误差大又有一定的局限性,激发寻找另一种方法。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让学生带着这个思考题进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思维之中。

本环节教师呈现带有方格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凭借独特思考,同桌交流互评的渐进过程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究,再亲历和体验中初步感悟计算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这样设计,使得做到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为后面进一步学习面积公式做好铺垫。

3、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为了验证前面的猜测是否正确。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感悟,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等积转化的思想渗透开来。通过转化,在旧知基础上生长,而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与生成,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不仅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4、实践运用,深化认识

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在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为了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检验他们能否学以致用,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与应用达到熟练灵活掌握的目的,实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让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下面的分层随堂练习:

(1)基本练习,检测学生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的情况,并适时进行品德教育。

(2)深化练习,深化对推导原理的理解,加深学生对公式特征的认识。

(3)开放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行四边形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西师版四年级下册第97—98页中的平行四边形的知识。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平行四边形的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了平行与相交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继续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对边分别平行和对边相等的特征,并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这部分的内容是以后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对“图形与空间”的学习兴趣。

三、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特征。

(2)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会画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难点:作平行四边形的高,明白底与高的对应关系。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教法中采用观察、操作为主,多媒体演示为辅。教学中,引导学生操作和思考,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化静为动,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学习生的思维能力。

(二)说学法

根据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图形,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总结→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使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水到渠成,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六、说教具和学具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三角板、直尺、平行四边形纸片、长方形活动框、钉子板。

学具:以小组为单位准备长方形活动框、直尺、三角板、水彩笔、方格纸、白纸、量角器、平行四边形纸等。

七、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步感知。

数学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选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

谈话:同学们,我们在以前学习中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实际上我们生活中也经常看到平行四边形,然后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发现平行四边形。

(课件)问挂图中哪里有平行四边形?课件演示。

老师提问: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征呢?

二)、学生自主探究新知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1)变魔术,拉一拉:

向学生出示一个长方形木框,用手捏住相对的两个角,向相反的方向拉动,边拉动边观察木框的变化。老师向学生演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再到长方形的过程。

让学生自己总结明白:长方形可以拉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这就是平行四边形的特性:不稳定,易变形。平行四边形的这个特性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如铁拉门,伸缩衣架等。

(2)、画一画,比一比。

拉到一定的位置不变,老师将拉成的平行四边形画在黑板上,学生将拉成的平行四边形画在纸上。

老师问:画的平行四边形和学生们画的平行四边形是不是一样的?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从实物抽象到图形的过程。

引导学生用三角板和直尺去检验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学生在充分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出这种四边形的对边的特征。(两组对边互相平行)

告诉学生,两组对边互相平行是平行四边形的本质特征。然后,给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板书)

出示课件,让学生明白怎么样来画平行四边形

在方格纸上画,在白纸上画。

这个环节的设计,本着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敢于放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平行四边形的一些特点。

2、借助手中材料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设问: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对边的长短又怎样呢?它的四个内角又有什么特征呢?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对画出的平行四边形的边的长短、内角进行测量。研究其位置关系和长度关系,大小关系。进行交流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一些特性。

(1)不稳定性,易变形

(2)对边互相平行的

(3)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4)两组对角也分别相等

(5)四个内角的和是360度。

以上的发现老师一一板书

最后老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两组对边也分别平等。

(出示课件)

练习: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判断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

这个环节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利用手中材料,自己去发现和交流,从本质方面去描述平行四边形,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和交流中得出结论。

3、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

师生共同操作,突破难点。

请学生用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跟着老师一起操作,师边做边讲折法。然后展开所得折痕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说明与高垂直的边就是底。请学生用笔和三角板画出高并标上。再用同样的方法折几条高,观察高有什特点。然后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出高与底的定义和特点。

课件演示

小结,任何一条边都可以作底,这条底到对边的距离就是高。高与上下两条对边是相互垂直的。

还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判断这条折痕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老师问:你还能在这个平行四边形上折出另一条不同的高吗?

在这个环节中,既体现了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又培养了动手、动脑能力。使难点更好的得到了突破。

三)、巩固练习

出示课件。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和性质。

四)、全课总结

让学生从小养成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总结。

平行四边形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简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学生在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入册掌握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认识。清楚了平行四边形平行的底和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公式,运用迁移和同化理论,使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识结构之中.有利于学生学会推导方法,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做准备。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及过程。

二说教法

整个教学由复习引入、探究体验、实践应用几个环节组成。在复习引入阶段,使学生感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有内在的联系,并复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为后面的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在探究与体验阶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数方格。让学生体验光靠数方格的方法太麻烦,必须寻求一个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更简便的方法。由“为什么不同的图形面积却相等?”找出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进而大胆猜测平行四边形面积可能等于什么?第二个层次,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我首先布置了两项任务:1、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2、平行四边形与转化成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填好实验报告单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目的更明确一些。然后,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老师注意巡视学生的操作,方法,并加以引导,把典型的方法几下来,我提前考虑到有这么几种情况,接着,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老师多注意学生的语言的准确性强调“平移”。最后,有老师的一个问题:“在转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学生结合报告单得出:面积没变,形状变了,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从而很顺畅的得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高。这样学生通过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真正动了起来,亲身经历了公式的推导过程。第三个层次是自学公式的字母表示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实践应用阶段,分为基础联系和拓展练习。在基础练习里,首先完成了例1,直接利用公式计算面积,然后在此基础上注重学生动手测量,让学生主动去寻找计算面积所必须的条件,并根据这些条件去求面积。最后把平行四边形变换姿势,让学生准确的找到底和高,并计算出面积,完成做一做1、2题。通过这一部分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面积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在拓展练习里,首先安排了判断题,选择题。通过辨析、选择,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与底和高两个因素有关,求面积用面积单位,求平行四边形面积必须是一组对应的底和高等知识。接着出现了一道开放性题目:“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4平方厘米,他的底和高可能是多少?(底和高都是整数)。如果不限制小数呢?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把这节课推向了高潮。最后出现了一道思考题”长方形框架,长15厘米,高10厘米,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和面积会怎样?通过这一部分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理解与应用,达到熟练,灵活掌握的目的。

平行四边形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九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这节课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的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计算的基础。很显然,这节课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材编写的特征:

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教材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为重点,先用数方格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含义,为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提供感性材料。再是通过割补实验,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从已经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明确面积计算公式的意义和来源。

(3)教材编写的内涵:

教材编写中渗透了数学中的变换思想,进一步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同时较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更重要的是通过“比一比、看一看、动一动、想一想”等手段让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用一用”。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2、能力目标: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和平移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平等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及过程。

利用知识迁移及剪、移、拼的实际操作来分解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关键是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等积转化问题的理解,主要找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及面积始终不变的特点,归纳出长方形等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六)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平行四边形课件,学生准备任意大小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三角板、剪刀。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本节课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把静态知识转化成动态,把抽象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多次讨论,使他们自主、快乐地解决问题。在本节课中,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法的体现:(1)在导入部分我采用了创设生活情境,设疑引入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2)在探究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大胆放手,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熟悉的具体情境中,通过探究和体验,感受新知;联系生活经验,构建新知;小组合作交流,扩展新知;创新活动设计,超越新知。

(二)说学法

坚持“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和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学习数学的终结所在。让学生感到数学的有趣和可学,我们还应注重将数学知识提升应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教学教程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以校园风景图为引入,绿色文明指示牌为的图形为疑问,说说他们的面积,猜想,设疑。引发兴趣。这样设计,由生活中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使学生完成了学习新知的心理准备――成为一名探索者,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操作探索,推导公式

1、数方格法求面积(课件出示)数完后,问问学生结果如何?你发现了什么?

这样设计,让学生掌握用数来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进一步证实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初步感知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转换法

教师启发谈话,如果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经常用数方格这种方法方便吗?这就需要寻找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我们已学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不能根据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新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然后让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拿出剪好的平行四边形,每四人一组,想一想,动一动,拼一拼,看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呢?

学生动手若干分种,教师要注意巡视,可选择做得对的小组派一名学生给全班演示,说说你们的想法。然后教师再重点的演示和完善的叙述平移(可能学生说得不准确)。

3、归纳:

提问:这个平行四边形转换成了什么图形?它们的面积有变化没有?拼成的这个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用字母怎样表示?S=ab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使学生获得战胜困难,探索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做完全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体现了活动化的数学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三)实际应用:

1.测量平行四边形的长、高。

2.计算停车场的面积。

3.变式练习。

4.拓展练习。

四)全课总结,质疑问难。

问学生: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全盘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四、说预设效果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突破难点达到突出重点的教学思路。教学难点的突破主要是给学生充足的眼看、手做、耳听、嘴说、脑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新知,应用新知,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初步形成了空间观念、渗透了转换思想,总之使学生掌握了学法,为学习提供一把释疑解难的钥匙。

五、板书设计:

长方形面积

=长×宽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课后反思

金秋十月,桂花飘香。我有幸参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下面我将自己的教学做如下反思: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对学生的学习,必须赋予“真实性”的学习任务。这种“真实性”的学习任务可以驱动学生迅速产生学习的需要。基于这一认识,本课创设的问题情境是以校园风景图为引入,绿色文明指示牌为的图形为疑问,说说他们的面积,猜想,设疑。引发兴趣。这样设计,由生活中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使学生完成了学习新知的心理准备――成为一名探索者,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有助于学生感受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审视我们的生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理解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探索活动开始之前,教师没有任何帮助,但正是这种没有铺垫的教学,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得到了体现,问题解决的策略不再像前述教学整齐划一,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教学过程充满了生命活力。实践证明,学生完全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的成长并不需要教师“迫不及待”的帮助,他们需要经历从混沌到清晰的过程、正确与错误的考验,他们需要的是探索的时空、交流的机会和心理安全的、富有激励性的学习氛围,这些才是学生需要的帮助。

在操作探索,推导公式中。先启发谈话,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拿出剪好的平行四边形,每四人一组,想一想,动一动,拼一拼,看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呢?

学生动手若干分种,教师要注意巡视,选择做得对的小组派一名学生给全班演示,说说你们的想法。然后教师再重点的演示和完善的叙述平移(可能学生说得不准确)。这样让学生凭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互评”的渐进过程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究,在“亲历”和“体验”中初步感悟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这样设计,让学生经历从特殊问题到一般问题的过程,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做到重点突破,为后面进一步学习面积公式作好铺垫。当然,在这个环节中不管是操作还是汇报,感觉还不够到位。

感悟

正如波利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与联系。”在案例二中,正是有了自主探索的时空,学生才充分调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想出这么多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正是有了交流的机会、展示的舞台,学生才敢于大胆表达不同的见解,提出个性化、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办法;也正是经历了从混沌到清晰的过程、正确与错误的考验,学生才从中体会到了数学思考的乐趣、探索成功的喜悦。

多次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只有当教师真正了解了学生的需要,才能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才能在学生感到“柳暗花明疑无路”时,他才巧妙地“拨开乌云见月明”,让学生眼前“豁然开朗”,只有这样的帮助才是促进学生发展所需要的真正的帮助。也许这样,我们的学生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的课堂会失去“严谨”和“流畅”,也许预设的任务会难以完全达成,但当我们发现学生敢于独立思考,奋力向前,大声喊出“让我试试”;当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真正体会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我飞”的美妙滋味时,身为教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一味地信守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观念呢?

我们是农夫,但不是“拔苗助长”的农夫,应是一个懂得怎样真正帮助禾苗成长的“农夫”,是一个让“禾苗”充分享受自由空间、阳光和雨露,也经历风吹雨打,最终能品尝到“硕果累累”之喜悦的农夫。

Yjs21.coM更多幼儿园说课稿延伸读

平行四边面积说课稿9篇


教学信息量大,美感强,视觉刺激强是每个优秀教案的前提,作为一名老师是很有必要提前准备好细节的教案的。教案可以确定教师教学实践,教案由哪些重要内容组成?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挑选出一篇有价值的文章题目为《平行四边面积说课稿》,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平行四边面积说课稿【篇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

我叫杨海燕,来自赵和镇大仇小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几何初步知识贯穿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是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的安排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中,同时,这节知识的学习又将为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知识起到了呈上启下的作用。

基于以上认识,我根据教材特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会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方法与过程目标:让学生在推导公式中,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动脑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公式推导,向学生渗透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培养其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更加坚定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会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及过程。

5、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6、学具准备

学生自制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三角板、直尺。

本节,适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等。导入新课时,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兴趣;推导公式时,用引导探究法,探究新知。

学法:本节,我一改过去让被动接受的学习方法,采用新课程理念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这样的教法,这样的学法怎样才能付诸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呢?——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完成本节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了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情景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了,学校大队部为各班重新分配了卫生区,让我一起来看看五年级一班和二班的卫生区吧:

出示第一块卫生区:这是什么形?你知道有关长方形的哪些知识?

出示第二块卫生区:这是什么形?你知道有关平行四边形的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旧知的复习过程,当学生兴趣盎然之时,教师可进一步设疑:你还想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哪些知识?当学生回答出:我还想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时,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导入新课:“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今天,我们来研究探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本环节,利用学生身边的事情为素材,创设生活情景导入新课,自然地由旧知过渡到新知,将学生带入探究新知的氛围之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样一个浓厚的氛围中,学生不知不觉开始对新知进行思考,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2、探究新知

师:首先,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面积

⑴数方格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课件出示方格网中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分别数出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长、宽、面积。数完后,让学生观察两组数据,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有的会说: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

有的会说: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有的会说: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或许,也有人会说:“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相乘的积刚好等于它的面积。

这时,教师可进一步设疑:请大家来猜想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等于底乘高呢?让我们利用手中的学具来验证这个猜想吧!

⑵割补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①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你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吗?试试看吧!

②全班交流

让小组选代表到讲台上展示,注意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开?

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开,就可以把平行四边形拼成长方形,这样的方法叫做割补法。割补法是数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种方法吧——

③课件演示

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我又用flash课件演示了割补的过程,不仅难验证了学生的操作,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割补法的认识和理解。

④小组合作、动口讨论

出示讨论题:

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什么?

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什么?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思维总是开始于问题。”讨论时,出示讨论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讨论,可以使学生方向明确,在讨论时有话可说。

⑤全班交流

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讲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字母公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新知时,以学生为主体,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把说的权利交给学生,把思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构建出一种动态的课堂教学,使数学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巩固新知

基本练习:

第1题填空,再现了公式的推导。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及过程。

第2题判断,复习了面积公式。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由底和高两个条件决定的。

第3题应用,第①小题,把例题变为练习题,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第②小题,让学生计算两个卫生区,并选择卫生区,不仅照应了开头,而且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使数学教学带上了情感色彩。总的来说,这两道题都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提高练习:

第1题,课上,学生会说出多种不同的答案,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开放课堂教学。

第2题,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进而得出结论,不仅可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

第3题,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渗透了已学过的乘法分配率和将要学习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不失为练习题中的一个亮点。

整个习题设计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的重点,而且练习题的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一节课最终落幕,依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板书设计——

四、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重点突出、画龙点晴,而且机动性很大,可以随时添加。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或S=ah

这节课是否完美?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呢?

五、说预设效果

本节课,创设生活情景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一定很活跃;重点部分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互相监督、全员参与,保证了课堂效果;教师深入浅出的引导和充满激励的语言,可以给学生带来不断探究的动力和热情;层次分明、难易适度的练习题可以使新知得到巩固和应用。本课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清晰有序,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一定会带给学生带来无限的精彩与收获!

以上是我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的初步设想,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多提保贵意见,谢谢大家!

平行四边面积说课稿【篇2】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面积、梯形的面积做铺垫。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经历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平移转化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在操作、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而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推导出计算公式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方格图、平行四边形、剪刀、直尺来辅助教学。

依据新的教学理念,针对学生实际,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同学们,为了美化校园,五一班和五二班的同学各在他们的教室门前修了一个花坛,这天他们为哪个班的花坛面积大而发生了争执,我们来帮帮他们好吗?学生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但是对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还不了解,从而产生学习欲望,此时我顺势导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 实践操作,感悟新知

以前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长方形的面积,所以学生很容易就想到用这种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在方格纸上数一数,得出自己手中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都是24cm2,再通过填表比较发现: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都是6厘米,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都是4厘米。学生可能产生疑问: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进而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可能等于底乘高。那么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再来计算呢?

接下来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尝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沿高剪开后会有不同的拼法,合理地都要给予肯定。学生分组合作以后集体汇报交流,展示不同的转化方法。(视频)接着我概括小结:刚才通过割补平移法,我们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在这个过程中其实运用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转化的思想,把平形四边形转换成长方形。

转化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乘高。从而验证了同学们的猜想。

自主探究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所在,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使新的知识在学生头脑中一步一步自然形成,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了探究成功的喜悦。

最后,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S=ah。

3、 联系实际,巩固新知

首先,让学生根据信息,独立计算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解决课前疑问 然后,通过计算学校停车位的面积,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接着进行变式练习,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求高。

最后,让学生看图选出求面积的正确的算式。

A、4×5 B、8×4 C、8×5 从而强调,在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要注意:对应的底乘对应的高。

4、全课总结,升华新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在学生畅所欲言中结课。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让学生自主探索,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运用转化的思想,把问题化归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在充分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找到推导公式的方法,着力培养探索意识、合作意识及创新意识,引导和帮助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和创新者。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平行四边面积说课稿【篇3】

一、说教材

小学数学关于几何知识的安排,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的。本册教材承担着让学生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任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长方形,并分析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再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公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知道推导方法,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做准备。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扎实其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

(一)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教材特点,充分考虑五年级学生思维水平,确立如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和探究知识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探究并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转化,发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关键点:通过实践—理论—实践来突破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重点。利用知识迁移及剪、移、拼的实际操作来分解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关键是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等积转化问题的理解,通过“剪、移、拼”找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及面积始终不变的特点,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等积转化成长方形。

(三)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剪刀、4种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彩笔。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三、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小学生个性与特长发展实验研究》这一课题旨在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张扬学生的个性,形成爱好,(转自数学 吧 )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并最终能够发展特长。因此,整节课我始终坚持构建和谐的课堂,注重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关注学生真实的思维世界,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在平等、民主、和谐中进行真诚的“对话”和“互动”,形成了思想与情感的真正交流,做到了“以人为本”,这样师生彼此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了一种动态的、生动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另外,《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自主探索”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是先让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与底和高有关系,再让学生明确到底有什么关系,这样,是在学生自己思维指向性基础上的探索,也就是让学生明确了“我要探索什么,我为什么探索”,避免了人为地提供探索的方向,真正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样,学生的自主探索既有利于教学的合理进展,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获得,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做到了有效的探索。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1、发展迁移原则:运用迁移规律,注意从旧到新、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2、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我打算主要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课件演示和实践操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反馈教学法: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在教学中,采用反馈教学法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参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形成和运用的机会,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学法: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本节课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培养学生初步感知和运用转化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概括等行为来解决新问题,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寻”数学,在实践操作中“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用”数学。

五、说教学程序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如下课堂教学环节:

整个教学过程大致是这样一个教学流程:

1)通过“你发了哪些图形?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问题,巩固和加深了对已学过的图形的认识。再由解决“两个花坛哪个大?”这个实际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2)初步感知用数一数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局限性,从而激起学生进一步寻求简单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由此你猜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大胆猜想。通过细心地观察、交流明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然后再探索验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学生经历着比较、分析、动手操作、观察、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体验着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理解和经历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4)进行综合性的练习,使学生体会“学以致用”。

5)最后让学生谈谈在本节课对自己最满意的地方,学生畅所欲言,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本课。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让学生猜一猜。

2、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

3、长方形的面积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揭示课题。

(二)动手实践,探究归纳

1、尝试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

2、学生展示、交流

3、对比、总结、提炼

(三)分层训练,理解内化: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四个层次的练习题。

(四)总结评价,升华提高

师生共谈本节课的收获,引导孩子用转化的方法尝试解决三角形、梯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面积说课稿【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尝试探索、动手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尝试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推理培养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带学生体会尝试学习的快感;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平行四边形的图形。

学具准备:剪刀、平行四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1、 通过孙悟空和猪八戒玩拼图,提出数学问题:这两个图形面积相等吗?怎样比较,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2、 提出问题:孙悟空家住在村子的东头,可他家的地在村子的西头,猪八戒家住在村子的西头,可他家的地却在村子的东头。太不方便了,怎么办呢?

通过交换土地的想法揭示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教师选取孙悟空和猪八戒拼图的事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感到亲切,从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能激发求知欲望。】

二、自主学习

1.剪一剪,拼一拼。

师:你能自己想办法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请同学们用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卡片和剪刀剪一剪、拼一拼。(学生动手操作,汇报演示操作成果)

2.探讨联系

师:同学们真棒!很快就把平行四边形转换成了长方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和高分别与后来长方形的面积、长和宽有什么联系?

(1) 学生自主动手操作,探索问题,自己动手把不认识的图形转化成认识的图形。

(2) 小组围绕问题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观察。让学生结合图形演示并说明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3) 全班汇报交流结果。从中得出转换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和高分别与转换后的长方形的面积、长和宽相等。

3.推导公式

师:我们知道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a表示底,h表示高,怎样用字母来表示这个公式?(引导学生说出用字母表示公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出猜想,再进行验证。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为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打下基础。在本环节中,学生体会到独立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三、巩固练习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帮孙悟空和猪八戒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交换,因为交换是公平的,为了感谢我们,他们带来了几道题。

【设计意图:将学生带回到了生活中,练习由易到难,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大多数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感觉没什么难处。学生就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使学生回顾、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平行四边面积说课稿【篇5】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1.创设喜羊羊与灰太狼比较草皮的大小而争吵的故事。

2.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草皮各是什么形状?

喜羊羊:平行四边形 灰太狼:长方形

3、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怎么算?

4、揭示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自主探究

1.数方格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1)提出要求: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2)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两个图形的面积并填写书上87页表格。

(3)反馈汇报数的结果,得出:用数方格的方法知道了两个图形的面积

一样大。

(4)提出问题:如果平行四边形很大,用数方格的方法麻烦,能不能找

到一种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5)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6)引导学生交流发现并全班反馈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7)提出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操作验证。

(1)提出要求:请小朋友利用三角尺、剪刀,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想办法转变成我们已学过面积计算的图形,完成后和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方法。

(2)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展示不同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

(4)利用课件演示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过程。

(5)观察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A.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B.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6)交流反馈,引导学生得出:

A.形状变了,面积没变。

B.拼成的长方形,长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7)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8)活动小结: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了同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得出了平行四边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验证了前面的猜想。

3.教学例1。

(1)(出示例1)平行四边形的花坛的底是6 m,高是4 m。它的面积是多少?

(2)学生独立完成并反馈答案。

三、巩固运用

1.明辨是非

2.你会计算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3.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4.练习十五第3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回答。)

五、教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 × 高

平行四边面积说课稿【篇6】

【设计理念】

本课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问题引领为指向,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猜测验证、转化变形、联系比较、迁移推理、回顾总结、实践应用等数学活动,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课本五年级上册87——88页。

【教材、学情分析】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内容。是学习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进一步拓展。应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推导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的初次接触,让学生为了解决问题主动地实现转化就成为本节课教学的关键。只要突破这一关键,其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平行四边形如何转化为长方形还没有经验,转化的意识也十分薄弱。因此,要让学生把转化变为一种需要,教师必须通过问题引领,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直观材料和工具帮助学生探究,从而实现探究目标。

【教学目标】

1、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探究推导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在探究的过程中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发现、推导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品质。

4、引领学生回顾反思,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平行四边形纸片若干,直尺、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讲述阿凡提智斗巴依老爷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设计意图: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有价值的,从而诱发学习的欲望。】

二、组织探究,推导公式。

1、联系旧知,做出猜想。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我们学过哪些有关面积的知识?

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和哪些条件有关呢?该怎样计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而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2、初步验证,感悟方法。

根据自己的猜想,测量并计算面积,然后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验证。

引导学生: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试一试。(出示方格纸中的平行四边形)

学生数方格并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算、数、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让学生初步领悟到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关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比较,验证自己的猜想。】

3、剪拼转化,发现规律。

除了数方格,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学生思考)

能否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再来进行计算呢?

(1)请大家先以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动手实践,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的更快。

(2)展示交流。(演示)

【设计意图: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剪、拼的方法是关键,通过剪、拼方法的交流,凸显了剪、拼方法的本质,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动手剪拼,进一步强化了对转化过程的认识与理解,初步感受到底和高相乘就是面积,为下一步教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4、观察比较,推导公式。

剪拼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为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

小结: 长方形面积 = 长 × 宽

平行四边形面积 = 底 × 高

S = a × h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发现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找共同点,自主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表达推导过程,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了学生抓住关键有序表达的数学能力,有效的突出了教学重点。】

5、展开想象,再次验证。

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面积都可以用底乘高来计算呢?

学生先闭眼想象,再借助手中的工具加以验证。

6、回顾反思,总结经验。

回顾我们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我们是怎样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的,从中可以获得哪些经验。

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面积。(剪拼—转化)

然后找到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联系)

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公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总结活动经验,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1、解决实际问题

平行四边形花坛底是6米,高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2、出示如下图

算一算停车场里两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停车位的面积各是多少。(学生动手算一算,再让学生汇报。)

3、下面是块近似平行四边形的菜地(引导学生理解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底和高必须是相对应的。)

王大爷:43×23 李大爷43×20,请你判断一下,谁对?谁错?

4、现在你明白阿凡提是怎么打败巴依的了吗?

引导学生明白:阿凡提利用了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调整了篱笆。

思考:阿凡提调整篱笆后的菜地面积变为100平方米,底20米,你知道高是多少吗?

【设计意图: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突出对应,明确计算面积的关键所在,感悟对应思想的价值和作用。面积大小的比较,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表达想法,解释现象,阐明道理的能力。】

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转化思想是一种重要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它是连接新旧知识的桥梁,合理利用,不仅可以掌握新知,还可以巩固旧知。希望同学们能把它作为我们的好朋友,帮助我们探索更多数学奥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收获很多,下课以后,把自己的收获用日记记录下来,主动地到生活中去发现和解决一些关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问题。

【设计意图:试图把学生带入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

五、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 方 形面积 = 长 × 宽

平行四边形面积 = 底 × 高

S = a × h

平行四边面积说课稿【篇7】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80—81页的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这个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也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的基础。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先借助数方格的方法,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引导学生运用“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学过的长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公式的推导,向学生渗透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式的推导和运用。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底和高的关系。

二、说教法

这节课,我将采用“自主实践,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通过演示与实践操作,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求知的学习状态中展示个性。

本课的学法有:自主讨论、小组合作、实际操作、观察想象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亲自探索,主动发现,让他们学的轻松,学的快乐,学的愉快!

教具准备:平行四边形卡片、长方形卡片、格子纸、剪刀等。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以“四环节”教学法为宗旨,从以下四方面来阐述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质疑自探

师:兔妈妈在山上开垦了两块地,为了培养孩子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决定把地交给两只兔宝宝来种。〔课件出示两块地。〕老大说:“我是哥哥,我来种大的。可这两块地到底哪块大呢?”你能帮它解决这个问题吗?

师:长方形的面积大家会求,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揭示课题并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感受数学的魅力。通过质疑“这两块地到底哪块大呢?”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2)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1、用数方格〔即数面积单位〕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怎样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学生可能会说亲自量量、摆摆、数数,引出数方格的方法。

①课件出示方格图和表格并说明要求(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米,不满一个按半格计算),学生独立数方格和填表。

②认真观察,探索发现。

为了让学生认真观察表格提出问题:

师:“你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会怎样求?”

引出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用数一数、填一填、说一说建立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敢于联想,大胆猜测的能力,也为下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供思路。〕

2、渗透“转化”思想引入割补法。

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求验证方法。

师:猜测并不代表结论。通过刚才的方法我们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是否成立?我们来验证一下。不数方格,能不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能不能把它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呢?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

②动手操作〔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再四人小组交流剪、拼的过程,并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③学生演示剪、拼的过程。〔课件展示两种剪法〕

展示之后问:“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开呢?”使学生明白只有沿着高剪,才能拼成长方形。

④建立联系,推导公式。

提出问题:

师:现在会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怎样求?为什么?

我会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你们真棒,都会用‘转化’的思想了。”

学生可能会说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公式。

追问:今后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需要割补成长方形吗?如一块草坪不能割补怎么办?根据刚才转化的过程你能发现点什么?

学生思考,若有困难可以四人小组讨论。根据汇报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设计意图:这样一系列地追问更迫使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平行四边形与转化后的长方形的关系。学生的叙述也能帮助学生深化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3)精讲点拨、巩固训练

①在刚才学生思考剪拼的过程中我及时点拨:要计算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它的什么?

〔底和高〕

②学生自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字母形式,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S=ah

③分层运用新知识,逐步理解内化

对新知识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内化的效果。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联系生活”的原则,安排了四组形式的练习。

基础练习:

出示的几个平行四边形位置各不相同,这样可使学生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相应底和高的认识,巩固其面积计算方法的应用。

趣味练习:

趣味题的设计,进一步巩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方法的使用,同时开拓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视野。

实践练习:

教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道实践练习,在学习加强知识运用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快乐。

提升练习:

提升练习既考查了学生对理解知识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又考察了他们的想象力及空间观念。

(4)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1、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谁愿意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谈收获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概括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包括对‘转化’这一思想方法的运用理解,这是数学由‘双基’转化‘四基’的具体体现。〕

2、拓展运用:

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准备了一个可活动的长方形框架,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和面积有变化吗?怎样变化?如果任意拉这个平行四边形,你会发现什么?什么情况下它的面积最大?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拓展题目使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变化,从而理解的更透彻,运用的更灵活。使学生在练习中思维得到发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快要接近尾声时,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完整的了解,我先请同学们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然后提出:你还能有折纸或是其他的办法证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公式吗?作为课后的操作作业,这样就为学生提供多元思维的空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做到“曲终而有余音绕梁”。

四、说板书

我以条理清楚为原则,既体现了学习目标,又突出了学习的重点,能够帮助学生更明了地理解这节课的知识点。特设计如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的面积=底×高

S = ah

五、说预设效果

本节课,创设生活情景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一定很活跃;重点部分让学生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互相监督、全员参与,保证了课堂效果;教师深入浅出的引导和充满激励的语言,可以给学生带来不断探究的动力和热情;层次分明、难易适度的练习题可以使新知得到巩固和应用。本课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清晰有序,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一定会带给学生带来无限的精彩与收获!

以上是我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的初步设想,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多提保贵意见,谢谢大家!

平行四边面积说课稿【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0、8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1.播放运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火箭成功发射的录像。

2.师:为了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时刻,我们学校的小朋友们在数学活动上利用一些图形拼出了运载嫦娥一号的火箭模型呢!

3.(课件出示拼成的模型)让学生观察火箭模型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提问:如果比较这些图形的大小,要知道它们的什么?哪些图形的面积是我们已经学过的?怎样求?

4.比较其中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可以用什么方法?(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

二、自主探究

1.数方格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1)提出要求: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2)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两个图形的面积并填写书上80页表格。

(3)反馈汇报数的结果,得出:用数方格的方法知道了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

(4)提出问题:如果平行四边形很大,用数方格的方法麻烦,能不能找到一种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5)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6)引导学生交流发现并全班反馈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7)提出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操作验证。

(1)提出要求:请小朋友利用三角尺、剪刀,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想办法转变成我们已学过面积计算的图形,完成后和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方法。

(2)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展示不同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

(4)利用课件演示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过程。

(5)观察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A.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B.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6)交流反馈,引导学生得出:

A.形状变了,面积没变。

B.拼成的长方形,长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7)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8)活动小结: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了同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得出了平行四边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验证了前面的猜想。

3.教学例1。

(1)(出示例1)平行四边形的花坛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积是多少?

(2)学生独立完成并反馈答案。

三、看书质疑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回答。)

五、巩固运用

1.练习十五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答案。

2.你会计算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作者:江西省南昌市羊子巷小学甘泉)

平行四边面积说课稿【篇9】

我说课的内容是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一、教材分析

平行四边形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第九册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第一小节的内容。几何知识的初步认识贯穿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呈现的。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行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且,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扎实其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

二、学生分析

新课程沐浴下成长的五年级学生,在灵活开放的课堂中,学生们善于独立思考,乐于合作交流,课上表现极为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十分愿意发表独立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本课学生对数格子法、剪割拼补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是一个难点,需要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操作与观察,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维度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能力目标: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和平移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新课程对图形与空间的教学要突出探究性活动的要求,体现《数学课程》的“过程性”目标,同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确立了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难点:使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

五、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本节课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把静态知识转化成动态,把抽象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多次讨论,使他们自主、快乐地解决问题。在本节课中,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法的体现:

(1)在导入部分我采用了创设生活情境,设疑引入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2)在探究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大胆放手,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熟悉的具体情境中,通过探究和体验,感受新知;联系生活经验,构建新知;小组合作交流,扩展新知;创新活动设计,超越新知。

(二)说学法

坚持“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和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学习数学的终结所在。让学生感到数学的有趣和可学,我们还应注重将数学知识提升应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六、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 平行四边形课件 长方形

学具 学生每人一个任意大小的平行四边形纸片 剪刀

七、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结合本班学生特点,设计如下环节。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以校园风景图为引入,绿色文明指示牌为的图形为疑问,说说他们的面积,猜想,设疑。引发兴趣。这样设计,由生活中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使学生完成了学习新知的心理准备――成为一名探索者,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操作探索,推导公式

一、探索新知:

1、数方格法求面积(课件出示) 数完后,问问学生结果如何?你发现了什么?

这样设计,让学生掌握用数来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进一步证实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初步感知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二、活动验证

2、转换法

教师启发谈话,如果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经常用数方格这种方法方便吗?这就需要寻找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我们已学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不能根据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新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然后让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拿出剪好的平行四边形,每四人一组,想一想,动一动,拼一拼,看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呢?

学生动手若干分种,教师要注意巡视,可选择做得对的小组派一名学生给全班演示,说说你们的想法。然后教师再重点的演示和完善的叙述平移(可能学生说得不准确)。

3、归纳:

提问:这个平行四边形转换成了什么图形?它们的面积有变化没有?拼成的这个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用字母怎样表示?S=ab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使学生获得战胜困难,探索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做完全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体现了活动化的数学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三)巩固练习,深化知识: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内化效果。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如下几道练习题:

1 基础练习 出示填空题,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计算过程。

2提升练习 出示计算题,使学生熟练应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3 判断练习 对学到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巩固。 4 选择练习 用题型多样化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5 发散练习 此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逻辑推理,使学生明白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质疑问难。

问学生: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全盘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八、板书设计

长方形面积

= 长 × 宽

平行四边形面积 = 底 × 高

即 S=ah

多边形说课稿集锦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我们的工作任务写说课稿是少不了的,为了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成长,我们一般会事先准备好说课稿,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可以让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怎么才能将幼儿园说课稿写得全面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多边形说课稿集锦9篇》,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多边形说课稿 篇1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多边形的过程,能够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活动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理解边的概念明白图形按边的数量分类、命名的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板书贴图、多媒体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各一张。学生每人准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各一张,8根小棒,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起兴趣1、谈话: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教室里来了一位新朋友,瞧,它是谁?(多媒体出示)谈话:喜洋洋新盖的房子里可漂亮了!大家想不想去看看?(多媒体出示图片)喜洋洋的新房子上藏着许多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你能认出来吗?(教师指,学生回答)。今天这节课呢!我们继续来认识图形。2、谈话:为了装修新房子啊,喜洋洋还买来了这两种形状的地砖,瞧!(电脑出示)地砖的面是什么形状呢?生回答,是:长方形和正方形。(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二、操作观察,探索新知1、 认识四边形小朋友,长方形、正方形就像兄弟两个,他们还有个共同的名字呢?你们知道吗?猜猜看?指名几人猜一猜(四边形)。你们为什么称它是四边形呢?指名学生说。教师赞同学生的意见,同时板书“四边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可以叫四边形。那好,我们就先一起来数一数长方形的四条边。(1)操作:请大家拿出长方形的彩纸,用左手竖直举在面前。师示范摸一条边,这就是长方形的一条边。请小朋友自己摸一摸、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反馈:你是怎么数的?指名2个学生上台数。(可能会有不同的数法,要肯定有顺序数的一种,同时强调要记住第一条在哪里)。跟着电脑一起有顺序的数。

(2)那正方形呢?你也能来数一数正方形有几条边吗?请一人上黑板前指。电脑演示。小结:通过数,我们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四条边,它们都是四边形。

2、 练一练(1)问:小朋友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图形里,还有哪个也是四边形?

指名学生回答(平行四边形,出示)。(贴出平行四边形的图片)

(2)还会有其他形状的四边形吗?(有)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哪些图形是四边形呢?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纸上第1题,再校对。小结:第1、第2、第4个图形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都是四边形。凡是四条边围成的图形都是四边形。(把这3个图形贴到长、正方形一起)思考:想一想,这两个图形是四边形吗?为什么?

3、 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1)认一认谈话:喜洋洋搬运时不小心把瓷砖打破了几块,老师选了2块,把它们的形状描下来了,看看,它们有几条边?是几边形呢?(贴出书上的五边形)你能来指出它们的五条边吗?指名上台指,第1个由1人指,第2个由1人带领全班一起数。小结:这两个图形各有五条边,叫做五边形。

(2)说一说谈话:四条边围成的叫四边形,五条边围成的叫五边形,那六条边围成的呢?(学生猜:六边形)看,蜜蜂的蜂巢就是由许多六边形组成的。我们作业纸上也有两个六边形(贴出六边形)。请小朋友挑选其中一个,把它的六条边数给同桌听。指名问:你刚才数的图形有几条边?是几边形?小结:这两个图形各有六条边,是六边形。板书:六边形

(3)搭一搭五边形和六边形还有其他样子的吗?(有)先请小朋友先认真的想一想。操作:请同桌两个小朋友一人搭五边形,一人搭六边形,看看最少要用多少根小棒?学生活动,一组同桌在实物投影上搭。问一问用了几根小棒。小结:我们用5根小棒,做五边形的5条边,用6根小棒,做六边形的6条边,搭出了五边形和六边形。小棒收起,推至桌角。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1、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现在它们在一起聚会了,你还能分得清吗?出示第3题。一人读要求,解释题意。独立在作业纸上完成。指名回答。

2、小朋友分得真清楚,它们还会在一起变魔术呢。四边形可以变成五边形,五边形可以变成六边形,六边形又能变成四边形,你相信吗?请小朋友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先自己试一试。然后教师电脑屏幕演示,学生完成填空。

3、刚才的折纸有趣吗?再来看,我这里还有一张正方形纸,如果从上面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呢?猜猜看。(先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它剩下的会是什么图形呢?先请小朋友认真的想一想。指名回答。那怎样剪是四边形,怎样剪是五边形呢?请你拿出剪刀,来试一试吧。学生操作,师挑选好的贴上黑板。

4、刚才我们活动开展的热热闹闹,现在,我们要来安静的读题、做题,能做到吗?出示第5题。把下面每个图形都分成三角形,最少能分成几个?审题。这句话里要注意什么?试画第一个,猜猜看,可以怎么画,最少分成几个三角形?指名回答,师画。第二、三个学生独立完成,2人板演,反馈。(优化方法)

四、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你是怎样来区分的呢?猜猜看,还会有几边形呢? 我们把这些图形呢统称为多边形。(揭题:认识多边形)

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图形。(课件展示)最后,老师想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一起去老师家参观一下,找一找,老师家里有多边形吗?

五、作业布置

在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图形,请小朋友们找一找,并向爸爸妈妈介绍一下。

多边形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多边形的内角和》。它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的内容,分两课时,我今天说的是第二课时。对本节课我将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结构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三角形》这一章章节结构是“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课题学习镶嵌”。按照传统的教材编写程序,受三角形、多边形、圆顺次展开的限制,这些内容分别设置在不同年级,而新教材是一种专题式设计,以内角和为主题,先三角形内角和,再顺势推广到多边形内角和,最后将内角和公式应用于镶嵌。这样看来“多边形及其内角和”就起到了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桥梁作用。在前一节已经学习了多边形以及多边形的对角线、多边形的内角、外角等概念,三角形是多边形的一种,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和特殊的四边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内角和,所以这节课很适合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多边形内角和公式。适合采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

2、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七年级学生大约十二三岁,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厌倦,本节课采取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究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

(2)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的知识关联区: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在此之前学生对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内角和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估计学生在探究任意四边形内角和时会想到量、拼、分的方法,但是分割多边形为三角形这一过程会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想办法把难点分散,利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二、教学目标设计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四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数学思考:

1、经历归纳、猜想、推理等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掌握复杂问题化为简单问题,化未知为已知的思想方法。

2、通过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的过程,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

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态度:

通过动手实践、相互间的交流,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同时,体验猜想得到证实的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充满探索。

三、课堂结构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创设情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拓展与探究、反思与作业五个环节。

四、教学媒体设计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直观的东西更容易接受,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这一教学媒体,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并且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供了帮助。另外利用实物展台可以节省时间以便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

我设计了两个情景:

情景一:演示显示生活中的各种多边形模型,直接引出课题:您想知道任意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吗?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探讨多边形的内角和。直接导入,简洁明快,使学生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情景二:抛出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长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正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学生积极动脑回顾并回答,目的是建立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的联系,有助于后继问题的解决。也易于学生接受。

2、建立模型:

活动1:

猜一猜: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引导学生从正方形、长方形这两个特殊的多边形的内角和,很容易猜测出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度。

议一议:你是怎样得到的?你能找到几种方法?学生可能找到以下几种方法:①“量”——即先测量四边形四个内角的度数,然后求四个内角的和。学生的度量过程可能会产生误差,所以利用几何画板演示,易于学生理解②“拼”——即把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得到一个周角;③“分”——即通过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把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这一环节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推理能力。鼓励学生寻找多种分割形式,深入领会转化的本质——将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然后由各小组成员汇报探索的思路与方法,讲明理由。此环节为了节省学生在黑板前重新画图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利用实物展台展示图形,亮出观点,鼓励学生接受别人观点的同时,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想一想:这些分法有什么异同点。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教师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鼓励。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借助辅助线把四边形分割成几个三角形,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求得四边形内角和,这是数学学习中的一种常用转化的思想方法。

活动2:

选一种你喜欢的上述分割的方法,求出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组活动。教师深入小组,参与小组活动,及时了解学生探索的情况。然后由各小组成员利用实物展台汇报探索的思路与方法,讲明理由。通过增加图形的复杂性,再一次经历转化的过程,加深对转化思想方法的理解,体会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同时,在四边形的基础上,探索连续整数边数的多边形的内角和与边数间的关系。为活动3归纳n边形的内角和准备素材。让学生选择一种方法求内角和的目的也是为活动3奠定基础,便于公式的总结。但是还是有可能出现其它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由四边形内角和求五边形内角和,由五边形内角和再求六边形内角和,依次类推,但是这种方法给活动3公式的得出带来困难。所以教师要因势利导,给学生正确的评价。在探索的过程中再一次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的能力。

活动3:

想一想、议一议:n边形的内角和怎样表示呢?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组活动,解决问题。也有可能出现刚才那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要因势利导,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学生可能会归纳总结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以下不同形式的公式

①(n—2)180° ②180°n—360° ③180°(n—1)— 180°

通过任意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索,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归纳总结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体会数形间的联系,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推理过程和数学思考方法。在探索的过程中,再一次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3、解释与应用

(1)智慧大比拼。通过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学生利用当堂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本节知识。目的是检验学习效果,让学生经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给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空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情系奥运。引导学生利用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解释小明的设想能否实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以及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4、拓展与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分析可能的每一种截取情况,根据不同截法得出不同结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讨、勇于创新。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体会成功的喜悦。

5、反思与作业

请学生谈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并整理自己参与数学活动的经验,回味成功的喜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是给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表现的机会,这也是给教者本身一个反思提高的机会。

分层次留作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有收获和进步。

六、教学评价设计:

学生学习水平评价: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独立思考;是否富于想象;是否敢于否定;是否兴趣浓厚;是否善于合作;能否主动探索;能否自由表达。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通过解释与应用,拓展与探究两个环节初步了解部分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后通过分层次作业,三天后进行的小测验,了解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对教学中的疏漏进行弥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根据学生回答,让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反馈,同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不同难度问题,教师要及时的给予反馈和评价。另外,通过学生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表现,教师也要进行自我反思。

多边形说课稿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熟练应用公式进行计算,适当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比较、总结概括以及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将知识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中,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面积公式的复习内容,让学今被动接受。而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回忆己学过的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予以汇报、展示成果。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探究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于“转化”这一重要数学思想有更深理解,从而进行学法指导。

精心设计练习,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打破求多边形面积一贯方法的定势,力求实现数学教学的开放性、发展性,使学生能动地构建知识体系。

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对学过的多边形面积进行整理和复习。

(设计理念:数学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问题进行思考研究而产生的。形象的多媒体演示,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几何图形的由来,也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1、师:这里有许多大家学过的图形卡片,谁能领取一张说说它的面积公式?

生1: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生2: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生3: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2.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剪拼,看能想到几种方法?

生1:我沿着过平行四边形的顶点的高剪开,将它们排成一个长方形。生2:我沿着过平行四边形底边上一点的高剪开,将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生3:还可以沿着两个顶点的高剪下,两个三角形,将它们排成一个长方形。

生4:其实沿着平行四边形内任意一条高剪开,都可以排成一个长方形。3、小组合作完成:回顾讨论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师:只通过一个图形来推导其它图形的面积公式,首先选谁?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生1: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最基本的是长方形。

生2:平行四边形只在推导三角形和梯形而积公式时用到,最基本的图形是长方形。

(设计理念:让学生经历、回顾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本环节中,学生采用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去自主发现多边形面积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

2、计算组合图形面积,有几种方法就用几种方法。课本P96第2题。

3、左图是教室的一面墙,如果砌这面墙每平方米用砖185块,一共需要用多少块砖?

课本P97第2题。

4、下图的梯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剩下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剪一剪、算一算)

(设计理念: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教师通过练习反馈环节测评,学生对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和理解,训练学生思维的层次性、深入性和发展性。在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中,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把一个组合图形分解成几个已经学习过的基本图形,、达到练习趣味化、综合化。既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上得到培养。)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多边形说课稿 篇4

多边形的面积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执教:赵惠荣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九册96页整理和复习(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运用公式正确、熟练的计算它们的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3、渗透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辨证唯 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整理完善知识结构,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掌握多边形的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

五:教具:多媒体课件

信封内装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课件出示)为绿化小区环境,老师所在的小区要铺一块草坪,如果每平方米6元,需要多少钱?

2、引导:如果想预算这笔钱,还需要了解这块草坪的哪些条件?

3、师:生活中,经常要运用到一些基本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将对所学的多边形面积进行复习和整理(板书课题)

(二)梳理知识,形成结构

1、提问:如果你是老师,你想带领大家复习哪些内容呢?(生说,师相应板书:长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

2、引导:这5种图形的面积分别是怎样计算的?能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吗?(板书)

3、提问:你还记得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式怎样推导出来的吗?拿出你准备好的信封内的学具,先回忆,然后选出你自己最喜欢的图形说给小组同学听。

学生操作、小组内交流,师巡视

4、学生在班内汇报,师课件演示

(说明:本环节主要是再次利用学生的动手操作,不但让学生掌握图形的面积公式,而且让学生理解这些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公式)

5、师:在小学阶段,我们先学习的是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呢?能不能利用学具,把这5种图形拼一拼,摆一摆,使它能看出这些图形的面积推导方法之间的联系呢?

学生小组内拼、摆、汇报,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师随机出示书种96页的知识网络图。使学生明确: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其他图形的面积公式。并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都是利用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出公式的。(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各图形之间的关系,明白知识之间都是存在着各种联系的,并且理解转化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

6总结:由此发现,新旧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学习新知识时,都是把它转化成旧知识的,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都可以利用转化的方法。(板书:转化)

(三)运用公式,深化理解 学生每人一张如下的习题纸

我是数学小冠军

1、动动手、动动脑

先设法求出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再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练习十九第一题)

2、仔细观察辨真伪

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② 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③ 两个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④ 如果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底和长也相等,那么宽和高也相等()

⑤ 三角形的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3、请你帮助计算: ① 有一台收割机,作业宽度是1.8米。每小时行5千米,大约多少小时可以收割完这块地?(一块梯形的地,上底是200米,下底是330米,高是100米)

② 小红做了一面底是0.7米,高是0.4米的平行四边形小旗,又做了面积和它相同的一面三角形小旗,三角形小旗的底是1.4米,高是多少米?

4、小小预算师

老师的小区准备建成如下图所示的草坪,你能算出需要多少钱吗?(图略)

四、总结

学生谈收获,教师出示书中“你知道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多边形说课稿 篇5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五年级第5单元8 2页整理和复习中的内容。这部分教材要求先把本单元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然后再通过混合练习复习巩固各种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在授课中结合自己对《新课程标准》以及《心理学》的理解,体现出一些创新理念:不是让学生机械的背诵和默写公式,而是通过情境引入、剪切拼摆、合作学习、创造想象。算法多样等各环节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掌握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熟练应用公式进行计算,适当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 的观点。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比较、总结概括以及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将知识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中,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面积公式的复习内容,让学今被动接受。而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回忆己学过的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予以汇报、展示成果。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探究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于转化这一重要数学思想有更深理解,从而进行学法指导。

精心设计练习,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打破求多边形面积一贯方法的定势,力求实现数学教学的开放性、发展性,使学生能动地构建知识体系。

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对学过的多边形面积进行整理和复习。

(设计理念:数学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问题进行思考研究而产生的。形象的`多媒体演示,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几何图形的由来,也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1、师:这里有许多大家学过的图形卡片,谁能领取一张说说它的面积公式?

生1: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生2: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生3: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2.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剪拼,看能想到几种方法?

生1:我沿着过平行四边形的顶点的高剪开,将它们排成一个长方形。生2:我沿着过平行四边形底边上一点的高剪开,将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生3:还可以沿着两个顶点的高剪下,两个三角形,将它们排成一个长方形。

生4:其实沿着平行四边形内任意一条高剪开,都可以排成一个长方形。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多边形的面积》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多边形的面积》说课稿 3、小组合作完成:回顾讨论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师:只通过一个图形来推导其它图形的面积公式,首先选谁?长方形 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生1: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最基本的是长方形。

生2:平行四边形只在推导三角形和梯形而积公式时用到,最基本的图形是长方形。

(设计理念:让学生经历、回顾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本环节中,学生采用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去自主发现多边形面积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

2、计算组合图形面积,有几种方法就用几种方法。课本P96第2题。

3、左图是教室的一面墙,如果砌这面墙每平方米用砖185块,一共需要用多少块砖?

课本P97第2题。

4、下图的梯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剩下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剪一剪、算一算)

(设计理念: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教师通过练习反馈环节测评 ,学生对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和理解,训练学生思维的层次性、深入性和发展性。在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中,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把一个组合图形分解成几个已经学习过的基本图形,、达到练习趣味化、综合化。既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上得到培养。)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多边形说课稿 篇6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知识基础,并且具备一定的化归思想,但是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还稍稍有点欠缺。针对这种情况,我会引导学生利用分类、数形结合的思想,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发展学生合情合理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推证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的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经理探究多边形内角和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化归的思想和实际应用的价值,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积极探究,合作创新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教学难点:

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请看:我身后的建筑物是什么?─水立方。我看到水立方时发现它的膜结构的结合处都是多边形,你们想知道这些多边形的内角和吗?(多媒体展示)

这节课咱们一起来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多边形的内角和

问:要求内角和你联想到什么图形的内角和?(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如果两个三角形能够拼成四边形,你能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

预设回答:三角形的内角和360°。四边形的内角和360°

知道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现在你能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证明吗?自主学习教材第34页“动脑筋”

【教学说明】“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大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寻找多种图形形式,深入全面转化的本质——将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

2、是否所有的多边形的内角和都可以“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来求得呢?如何“转化”?

预设回答:能,可以引对角线,将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

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展示探究成果。教材第35页“探究”

示图,取多边形上任意一个顶点,连接除相邻的两点,则多边形的内角和可转化为三角形内角和之间的关系,

多边形边数可分成三角形的个数多边形的内角和56 7┅┅┅┅n边形n

n边形有几个内角?是否可以“转化”为多个三角形的角来求得呢?如何“转化”?

预设回答:有n个内角,可以转化多个三角形来求,n边形可以引n-3条对角线,即有n-2个三角形。所有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x180°

【教学说明】通过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八边形等特殊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索,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归纳总结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体会数形间的联系,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推理过程和数学思考方法.

例:教材第36页例1

【教学说明】让学生利用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求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或它的边数,加深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三、课堂演练

1、若从一个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最多可以引10条对角线,则它是()

A.十三边形B.十二边形

C.十一边形D.十边形

2、十二边形的内角和为,已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260°,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教学说明】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经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及时点拨并加以强化.在完成上述题目后,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对应训练部分.

四、课时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36页练习1、2题。

六、板书设计多边形的内角和n边形内角和等于(n-2)×180°。

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80的倍数;

边数越多,内角和就越大;

每增加一条边,内角和就增加180度。

多边形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及学生分析

教材使用的是广东省佛山区教学研究室编写的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材,本课是第一单元LOGO语言基本命令的第五课,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海龟的一些基本命令,如前进,后退、左转、右转、提笔、落笔等命令,本课主要目的是利用前进和右转等基本命令画正多边形,要求学生发现正多边形的特点,找到画正多边形的规律,从而知道如何计算小海龟的转动角度,并学会用重复命令(repeat n [一组命令]),完成同样的任务。本课内容分为两节课学习,本课为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是学生做练习,巩固学习到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指挥小海龟准确地画出正多边形,学会使用repeat命令。

2、能力目标:通过编程练习,培养严谨、认真、科学的编程习惯,提高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同学之间相互协作,以组为单位相互竞赛,养成积极进取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

1、了解正多边形的特点是指各边长度相同的多边形,知道如何画正多边形。

2、能计算出小海龟画正多边形时的旋转角度。

3、掌握快速的编写语句的习惯,若需相同或相似的命令行,可直接将光标移动到前面行任意地方,按回车键即可。

4、对于同样的任务,学会使用重复命令。

四、教学难点

1、如何计算小海龟的旋转角度。

2、重复命令的书写规则和正确使用。

五、教学准备

计算机课室、大屏幕投影、红蜘蛛控制软件、Logo软件、纸制小海龟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5分钟)

1、小组竞赛画屏幕所示直线、折线、直线与折线

2、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利用画直线、折线的简单命令,来画一些复杂的几何图形。

(二)认识正多边形(包括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八边形、…)。

1、这些图形的名称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请学生发现规律,教师可提示他们发现边或角有什么特点。(正多边形,各条边相等)

2、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指挥小海龟画这些图形。如何画出这些图形?

(三)学习如何画正多边形(15分钟):

1、学生说说如何画正四边形,如何画正三角形?可否画出正五边形?那利用你们以前的知识,可否画出正五边形,正七边形呢?

2、学生思考、讨论,可利用以前了解的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内角知识,得出正三角形、正方形的画法。但如何画好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等,则只能靠猜测了,提醒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的学习习惯,得出结论前要有科学依据,不要想当然。

3、教师介绍新方法,用课件和实物演示小海龟画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的过程,启发学生思考小海龟是如何画图的,它向哪边转动,转的总角度,转了多少次,每次转的角度。

4、学生讨论:小海龟转的总角度是多少?小海龟要转动几次?画正三角形时,每次转多少度?画正四边形时,每次转多少度?画正五边形呢?正六边形呢?

5、学生:画正多边形时,旋转的角度=360/多边形的边数。师生共填表格中三角形至六边形。

6、独立思考画正多边形的方法,为比赛做准备。

7、学生分小组比赛画多边形,学会选择表示角度的最佳方法(10分钟)

比赛要求:第一小组画正三角形,第二小组画正五边形,第三小组画正七边形。画做得快的可以教同学,但不可以直接帮同学做。(比赛题目故意设置难易不同,画正七边形的同学转动的角度为无限循环小数51.428571,并且要七次输入同样命令,为下面的内容做准备。)

1、同学们如何快速输入重复命令的第一条秘决:光标移动到上一行任意位置,按回车键即可。

2、转动角度命令的表示方法:rt 360/多边形的边数。

(四)学习用重复命令画多边形(15分钟)。

1、告诉学生快速写语句的第二秘决:使用重复命令。

2、我们经常会使用到一些相同的命令,当一些命令完全相同时,我们可以将他们集合在一起,然后命令他们重复执行。

3、课件展示:重复命令画多边形的格式是:repeat n [fd 边长 rt 360/边数

(1)比赛继续进行,使用重复命令画七边形、八边形、九边形。

(2)使用重复命令,画一个边长为30的正18边形。(让学生明白当多边形边数越多时,越像圆,为下节课《圆和圆弧》做准备)。

(五)教学:(5分钟)

1、各组在竞赛中成绩如何?

2、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3、如何计算正多边形的旋转角度,完成表格,正七边形及正多边形部分。

4、重复命令的格式如何?什么情况下使用?画正多边形的命令如何?

Repeat 边数 [fd 边长 rt 360/边数]

附:板书设计

画正多边形

几何图形

边数

旋转公式

每次旋转角度

正三角形

3

360/3

120

正四边形

4

360/4

90

正五边形

5

360/5

72

正六边形

6

360/6

60

正七边形

7

360/7

51.428571……

正多边形

边数

360/边数

Repeat 边数 [fd 边长 rt 360/边数]

多边形说课稿 篇8

复习多边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所学的面积公式,能应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2.理解公式的算理,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分析、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及其计算。大家不仅要会利用面积公式求面积,还要掌握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今天我们就来复习这部分知识。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长方形面积=长×宽.S=ab)

板书:

教师提问:“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呢?”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出示如下图形:

随后教师将这些图形用→连接起来。使学生看到这些公式的联系。

教师提问:在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时候,我们运用了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根据转化的思想,运用了割补平行、旋转平移的方法,把所求的图形面积转化为学过的图形面积进行推导,这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以后学习新知识也要用这个方法。

教学意图:使学生清楚面积公式的算理,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不是机械地识记公式。

1.判断题。

使学生清楚:底和高相等的梯形形状不一定相同,只有形状和面积都分别相等的梯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使学生清楚: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才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使学生清楚: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它们的面积也不相等。

要求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

2.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让学生先识别每个图形是什么图形,想好求每个图形的面积应用什么公式,再独立列式计算。

做完后让学生说说计算图形面积时应注意什么?①看清是什么图形;②选择正确的公式;③正确的计算;④注意单位名称。

订正:(1)270平方厘米,144平方厘米,3.61平方米;(2)3.41平方米,4.5平方分米,357平方米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会利用面积公式进行判断。

1.根据所给条件求面积。

(1)三角形的底是5分米,高是1分米。

(2)长方形的长是2厘米,宽是3厘米。

(3)平行四边形的底是4分米,高是2分米。

(4)梯形的上底是1厘米,下底是3厘米,高是2厘米。

要求学生口头列式说出结果,并想一想应用了哪个面积公式。

订正:(1)2.5平方分米,(2)6平方厘米,(3)8平方分米,(4)4平方厘米。

2.自己测量出求下面图形的面积所需的数据,并求出图形的面积。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是怎么测量的。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3.下图是三角形小旗。同学们要做 6面这样的小旗,一共要用纸多少平方厘米?

4.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底长是280米,高是57.5米。共收油菜籽3542千克,平均每公顷产油菜籽多少千克?

5.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如图)分成三块种菜。第一块种西红柿,第二块种黄瓜,第三块种茄子。问:每种菜占地多少平方米?

订正:(1)3.8×4.4÷2=8.36(平方米)(2)4.2×4.4=18.48(平方米)(3)(5+1.2)×4.4÷2=13.64(平方米)

教师将本节课所复习的知识归纳总结。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你能想出不同的解法吗?

多边形说课稿 篇9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通过学生的表现体现出来的,所以只有经常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分析其成因,才能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效果。现在结合学生在《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节课中的学习情况,谈一点自己的思考。

课堂上每一个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是比较清晰的。无论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还是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或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从操作、比较,到发现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最后得出计算公式,整个过程环节分明,条理清楚,学生都能很快掌握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但是,课后发现,有的学生对计算公式记得很牢,对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却表达不清。

反思课堂教学,我觉得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要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对于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能让学生探索的,教师尽量少干预,使学生通过动手剪拼、猜想面积公式、对比归纳转化前后的情况,最后抽象出面积公式等实践活动,理解相关面积公式的来龙去脉,并且产生深刻的体会;

其次,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拼图的过程中多说说自己的发现,多说说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同桌说,指名说,以“说”促“思”,也能增强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再次,恰当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参与意识,要使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会做作业,学会学习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要积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

有关面积单位的进率是在学生三年级时教学的,现在五年级再用到,学生基本都忘了。 另外,诸如千克和克,小时与分等单位之间的进率,遗忘也很多,有待于在复习梳理中加强记忆。学生为什么遗忘得那么严重呢?有人说,我们的教材知识点分得太散,不利于学生的记忆,这也许是原因之一。但是我想,学生在当初学习的时候,也许体验也不够深刻,所以导致容易遗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平时的练习中,引导学生复习容易遗忘的.知识点,达到常温常新的目的,以减少遗忘。

批改学生作业时,感受很深的一点是,很多学生都没有仔细审题的习惯。就拿这次单元测验来说吧,“压路机的作业宽度是6米,每小时前进6千米”,“一块长方形布长4米,宽16分米”等,单位名称不统一,应转化后再计算,结果,很多学生拿起来就做,根本没注意到这个问题。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分析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学习习惯不好;二是学习态度不端正。要改变这样的情况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成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纠正不良习惯。

总之,从这个单元的教学中,发现了很多值得反思的问题,有待于今后改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准备把做好预习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策略,并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安排“每日一题”的练习,拓展书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确保学生扎实、有效地学好知识。

多边形的面积说课稿集锦


教师在学生眼中是一个像引路人般的好朋友,对此教师应该掌握并培养自己的风格,编写个性化的教案。教案不仅是备课的方案,更是教师备课过程中的结果展现,因此在编写教案之前,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呢?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收集了一些有用的资料:多边形的面积说课稿,供您参考。请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并收藏本网站!

多边形的面积说课稿【篇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认识不同图形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网络,能正确应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在整理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逐步形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解决问题后的反思意识。

教学重点:

建构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灵活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多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教具准备:

ppt课件、图片、复习单、易错题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观察南湖校区全景图,呈现土地形状,提出问题从而唤起学生记忆,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景,将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提出问题,自然引出了本课复习的内容,为后面的复习做好铺垫。)

二、整理回忆,再现旧知

师:课前我们已经对这五种多边形的面积计算知识进行了回忆整理。请问,关于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你都整理了什么?(计算公式、公式的推导等)

(一)展示收集到的学生自主整理的复习单,让学生体会整理面积计算公式的方式多样化。

(二)回忆旧知

1、忆公式。

学生根据自主整理,汇报交流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文字表达、字母表达式)

2、忆推导。

(1)小组内交流公式的推导过程。

(2)小组代表全班交流。

(3)师引导学生小结:在推导上述图形的面积时,都用到了转化的方法。转化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

(三)理清联系,深化认识

(四)公式延伸,进一步感受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课件动态演示:梯形上底长度渐变为0时,梯形演变为三角形。梯形的上底长度渐变成等于下底时,梯形演变为平行四边形。

三、纠错分享,查漏补缺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升

1、有一块草坪,求草坪的面积。

2、有一块平行四边形菜地,DE=EF=FC,GB=GD,其中阴影部分种的小白菜,面积是8,求这块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五、全课总结,自我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或者感受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节课复习的知识和复习方法的总结,将知识系统化,也教给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多边形的面积说课稿【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三角形面积时的运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1.用厚纸做完全相同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三角形、两个钝角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今天我们来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课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师:前面我们在学习长方形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时,都曾经用过数方格的方法,下面我们再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总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让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提问: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能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拼一拼,或者同桌的两个学生一同拼摆。

教师边说边演示拼的过程。先将两个锐角三角形重合放置,再按住三角形的右边顶点,使三角形时针运动相反的方向转动180,到两个三角形的底边成一条直线为止,再把右边三角形向上沿着第一个三角形的右边平移,直到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为止,并把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图画在黑板上。然后再带着学生规范地照上面的步骤做一遍,做时仍需边做边强调:先要把两个锐角三角形重合,再旋转,旋转时哪个点不动?旋转了多少度?平移时是沿着哪条直线移动的?学生学会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教师再说明:平移是图上各点沿直线移动,旋转是一个点不动,其它的点都围绕着不动点转。提问:

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和拼出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每个锐角三角形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三、小结。

教师结合黑板上分别由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图指出:通过上面的实验,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不论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提问: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和三角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应该怎样求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为什么要除以2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而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底乘高再除以2。

教学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教师:通常我们用字母a表示三角形的底,用字母h表示三角形的高,用字母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

提问:

用字母怎样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回答后

教师板书:

S=ah2

多边形的面积说课稿【篇3】

【指点迷津】

1.一个平行四边形,经过割、补、平移只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吗?

一个平行四边形,经过割、补、平移有的能拼成一个长方形,而底、高相等的平行四边形,经过割补,能拼成一个正方形,也同样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如图:

2.两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句话对吗?

这句话是不对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但形状可以是不同的,只有面积相等形状又相同的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可以拼成一个平等四边形。

3.利用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做逆解题时,为什么先要乘以2呢?

我们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或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三角形或梯形的面积是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所以在计算公式中除以2。而给了面积,用公式做逆解问题时,只有把三角形和梯形变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才能进行高或底的计算。而还原成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必须先乘以2。

4.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的方法是什么?

一般来说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识图:请学生辨认组合图形是由哪几种简单图形组成的。

(2)分析各基本图形的组合方式。

(3)找出各基本图形的公共边,有时需画辅助线。

(4)找出计算各基本图形面积所需的条件,并分步算出各自的面积。

(5)按照组合的方法,用加法或减法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学海导航

【思维基础】

1.根据条件,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并说说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有一个长方形,长是5分米,宽是2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解:52=10(平方分米)

答:它的面积是10平方分米。

(2)有一个长方形,长是4厘米,宽是长的一半,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解:42=2(厘米)

42=8(平方厘米)

答: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

(3)如图:计算图形的面积。

单位:厘米

0.2

0.2

解:0.20.2=0.04(平方厘米)

答: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0.04平方厘米。

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关键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用长乘以宽就得出了长方形的面积。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是:S=ab。

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关键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用边长乘以边长就算出了正方形的面积,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是S=aa。

2.填空,并说说常用的计量长度的单位和面积的单位是什么,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1)8米=()分米

35厘米=()米

2米30厘米=()厘米

=()米

380厘米=()米()厘米

(2)4.5平方米=()平方分米

800平方厘米=()平方米

3平方米50平方分米=()平方分米

=()平方米

360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分米

解:(1)8米=(80)分米

35厘米=(0.35)米

2米30厘米=(230)厘米

=(2.3)米

380厘米=(3)米(80)厘米

(2)4.5平方米=(450)平方分米

800平方厘米=(8)平方米

3平方米50平方分米=(350)平方分米

=(3.5)平方米

360平方分米=(3)平方米(60)平方分米

常用的计量长度的单位有:米、分米、厘米、毫米,再大一些还有千米。常用的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如: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常用的计量面积的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计量比较大的土地的面积单位还有平方千米、公倾。常用的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3.通过计算4.53.1的乘积,说一说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解:4.53.1=13.95

4.5

3.1

4.5

135

13.95

计算小数的乘法,利用的就是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应用转化思想,我们就可以把一道没有学过的新知识的计算小数乘法,转化成旧知识的计算整数乘法。因此,转化思想就是把新知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旧知识,使学生能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探讨、研究新的知识的一种方法。

4.说说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三个平面图形的特点。

(1)如图: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从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画一条垂线,顶点到垂足间的距离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边叫做它的底,底用a表示,高用h来表示。

(2)如图:

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从三角形的任意一个顶点向对边做垂线,由顶点到垂足间的距离就是三角形的高。

由于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那么,向哪点边作高,哪条边就是底。因此说,三角形有三条底和三条高。

三角形按角分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按边分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

如图:

三角形按角分:

按边分:

(3)如图: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叫做梯形的高,用h表示。相互平行的两条边分别叫做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上底用a表示,下底用b表示。

梯形中有两个特殊梯形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如图:

5.请你算算:小明数学第一单元测验94分,第二单元测验92分,第三单元测验95分,第四单元91分,小明单元测验的平均分是多少?说一说求平均数的方法。

解:(94+92+95+91)4

=2824

=93(分)

答:小明这四单元的平均分是93分。

求平均数时,要找准总数量和总数量对应的总份数,用总数量除以总份数就等于平均数。这题的总数量就是小明四个单元的总分数,总数量就是共测验了的次数即四个单元,用总分数除以总次数就等于平均分了。

多边形的面积说课稿【篇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页一第72页的内容,完成练习十七的第l~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参照教科书第70页的方格纸,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

1.出示方格纸上画的平行四边形。提问:方格纸上面的是什么图形?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它有什么特征?

2让学生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再指出它的高。然后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准备的平行四边形上画高。(教师巡视,注意画得是否正确。)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新课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我们在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时,曾经用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它的面积,现在我们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也先用数方格的方法数一数它的面积是多少。请打开教科书,看第70页上边的平行四边形图,每一个方格表示一平方厘米,自己数一数是多少平方厘米?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出现了不满一格的,该怎么数呢?(可以都按半格计算。)然后指名说出数得的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2)出示方格纸上画的长方形,要求直接计算出它的面积。然后指名说出计算结果。

(3)比较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

提问: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呢?它们的面积怎么样?

启发学生把比较的结果重复说一遍。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党分别相等,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4)小结:从上面的研究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来。但数起来比较麻烦,而且往往不能算得很精确。特别是较大的平行四边形,像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就不好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它的面积了。想一想,能不能像计算长方形面积那样,找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

多边形的面积说课稿【篇5】

第一课时 平行四边形面积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三角形面积的应用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0、61页三角形面积的应用。

教学提示:

学生已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计算结果同实际的需要联系起来,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与三角形面积有关的简单问题,获得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感受数学运算的合理性与结果运用的现实性,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会应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几种平面图形的面积?

谁能说一说怎样求他们的面积?(学生自愿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有两块白布,用它们做医院包扎使用的三角巾(不可拼接),第一块白布:长135分米,宽9分米。第二块白布:长140分米,宽10分米。

9d

2、提出问题。

第一块白布可做多少块这样的三角巾呢?第二块白布可做多少块这样的三角巾呢?请同学试着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

3、解决问题。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方法。

师:学生汇报计算的结果。

生:我先算第一块白布和一块三角巾的面积,再计算第一块白布可做多少块三角巾。

135×9=1215(平方分米)

9×9÷2=40.5(平方分米)

1215÷40.5=30(块)

生:我列成了一个综合算式

(135×9)÷(9×9÷2)

生:边长是9分米的正方形白布可以做2块三角巾,那么第一块白布可做多少块三角巾,就用

135÷9×2=30(块)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经历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师:同学们的做法很好,希望大家在做题的时候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师:哪个组再汇报一下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生:我们组用“总面积÷每块三角巾的面积”来做。

白布面积:140×10=1400(平方分米)

三角巾的面积:9×9÷2=40.5(平方分米)

可以做多少块三角巾:1400÷40.5≈34(块)

师:能做出34块吗?大家画图试一试。

学生画图,发现问题,小组讨论

师:同学们通过画图,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第二块白布的长、宽虽然比第一块长5分米、宽1分米,题中要求“不可拼接”,所以不能做出34块,只能用第2种方法,做30块。

生:先算白布长可以做多少个边长9分米的正方形。

140÷9=15(个)……5(分米) 余数5分米是多余的布料,不能做一个三角巾。

再算白布宽可以做多少个边长9分米的正方形。

10÷9=1(个)……1(分米) 余数1分米是多余的布料,不能做一个三角巾。

最后算可以做多少块三角巾。

15×2=30(块)

师总结:当长方形的长和宽不是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整数倍时,一般不能应用“总面积÷每块三角巾的面积”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具体情境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考察学生能否创造性运用已有知识。结合画图,引导学生把计算的结果同实际的需要联系起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否定第一种算法、】

三、巩固新知

1、判断题

(1) 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行( )

(2)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

(3) 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4)三角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底和高有关,与它的形状和位置无关。( )

2、一块广告牌是三角形,底是12.5米,高6.4米。如果要给广告牌刷漆(只刷一面),每平方米用油漆0.4千克,刷这个广告牌需要油漆多少千克?

3、教材第61页练一练1题。

答案:1、×、√、×、√ 2、16千克 、 3、0.48平方米,72元

【设计意图:练习分层次设计,主要是巩固、熟练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是让学生感知生活化的数学。】

四、达标反馈

1、大白菜地的形状是三角形,底80米,高60米,如果每棵大白菜占0.2平方米,这地可种大白菜多少棵?

2、明明的房间是一个长4米、宽3米的长方形。用直角边分别是4分米和3分米这样的直角三角形地砖铺地,至少需要多少块?

3、教材第61页2-3题。

答案:1、80×60÷2=2400(平方米) 2400÷0.2=12000(棵)

2、4米=40分米 ,3米=30分米 ,

40×30=1200(平方分米),4×3=12(平方分米),1200÷12=100(块)

3、教材2、5×4.2÷2=10.5(平方米),39×11=429(千克)

教材3、421≈400,58≈60,400×60÷2=12000(平方米)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那些知识?

生:我知道:在实际问题中,三角形的底和高确定后,三角形的'面积也就确定了。

生:在解决问题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方法。如例题的第二个问题就要考虑实际问题选择方法。当长方形的长和宽不是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整数倍时,一般不能应用“总面积÷每块三角巾的面积”来解决问题。

六、布置作业

1、教材第61页4----6题。

2、如图一个交通标志牌的面积是36平方分米,它的高是多少分米?

多边形的面积说课稿【篇6】

复习要求: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计算它们的面积。

复习重点:熟悉各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加深对公式的理解。教具准备: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和梯形、剪刀。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算(三)。

0.10.024.20.1990.35

120.31.250.80.50.90.01

1.50.4161.63.5+3.53

64.32160.050.81.233

0.651.028.82.22.42.5

4.23.57.20.3+2.80.3

2.870.7(1.5+0.25)4

6.40.2+3.60.2

二、复习指导

1.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⑴请大家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经过平移、旋转等方法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⑵根据学生的回答,投影出示每个公式的推导过程。如图:

2.生独立做整理和复习的第1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一讲为什么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中要2?

三、课堂练习

1.整理和复习的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6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并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3.整理和复习的第3题。

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然后教师适当举例说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它的底边和高的关系。当高一定时,底边越长它的面积越大。而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四、作业

练习二十第2、3、4题。

学有余力的同学可做第10题。

多边形的面积说课稿【篇7】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应用公式计算有关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部分教材分四段安排:

第一段,为教材第12~14页的例1、例2、例3和练习二,主要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第二段,教材第15~18页的例4、例5和练习三,主要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第三段,教材第19~21页的例6和练习四,主要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

第四段,本单元的整理与练习。

此外,还安排了实践与综合应用校园的绿化面积,帮助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各种图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稍复杂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进一步体会这部分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由扶到放,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的一般策略。

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由于学生还没有通过转化推出面积公式的意识,相关的学习经验比较少,所以既要有宏观的策略指导,也要有具体的方法点拨。即,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转化推出面积计算方法,再让学生学会怎样转化。这部分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例1通过比较两组图形的面积是否相等,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有些复杂的图形可以通过分和移转化成相对简单的图形。例2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掌握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具体方法。例3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初步归纳、分析推理、得出公式的过程。

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考虑到学生已经具有通过转化推出面积计算方法的意识和经验,缺少的仅是具体的转化方法,所以教材着重指导怎样转化。这部分内容安排了两道例题。例4通过计算平行四边形中三角形的面积,启发学生领悟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反过来,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例5则通过分组操作,引导学生再次经历猜想、验证、初步归纳、分析推理、得出公式的过程。

教学梯形面积时,考虑到学生不仅有通过转化推出面积计算方法的意识和经验,而且把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与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是类似的,所以教材只安排了一道例题,让学生自主操作并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

2.要让学生经历公式推导的过程。

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着极为丰富的数学内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这一个过程,不仅能锻炼数学思维、发展空间观念,而且有利于学生领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增强理性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要把吸引学生参与推导过程作为教学多边形面积计算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为例,首先要让学生体会到: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可以先想办法把它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而这一点可以通过例4的教学得以实现。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用公式或数方格算出图中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让学生直观判断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使学生在判断以及表达判断理由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由此,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呢?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此前的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如果给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你一定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吗?让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明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为下面的操作活动提供思考的基础。教学例5时,可以先让学生从附页中任选一个三角形剪下来,并提问:你选的这个三角形可以与例5中的哪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学生操作后,要求算出每个三角形以及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把相关数据填在例题的表格中,从而建立初步猜想:三角形的面积都可以用底高2来计算吗?然后,引导学生综合小组内同学得到的数据,验证上面的猜想,并初步归纳出结论。最后,组织讨论教材提出的三个问题,使学生在合乎逻辑的推理中,进一步确认公式是正确的,并感受数学思考的严密性。

3.要充分发挥方格图(点子图)的作用。

教材利用方格图设计的练习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在方格图上给出一个图形,要求学生画出与它面积相等的其他图形。如,第14页第1题,第23页第4题。第二,在方格图上给出一组图形,要求学生判断这些图形的大小关系。如,第17页第5题,第21页第2题,第22页第1题。第三,要求学生在方格图上自主设计图形。如第17页第6题等。这些练习的优点在于:第一,有利于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图形相互关系的思考上,从而避免一些具体测量活动对数学思考本身的干扰;第二,有利于学生通过反复尝试,在不断的调整中作出正确的选择;第三,便于学生直观地验证操作和思考的结果。教学时,一要让学生多准备一些这样的方格纸,以便随时开展此类活动;二要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自觉总结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例如,第23页第4题,图中长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要使画出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与这个长方形相等,关键是让平行四边形底与高的乘积等于15;要使画出的三角形面积与这个长方形相等,关键是让三角形底与高的乘积等于30(152);要使画出的梯形面积与这个长方形相等,关键是让梯形上、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等于30(152)。

4.怎样处理推导多边形面积公式的不同方法?

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是多样的。教学时,可以选择合适的机会,采用合适的方式,帮助学生对此有所体会,以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增强自主探索的兴趣。首先,可以通过教学第16页的你知道吗,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到: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不是惟一的。具体教学时,可以先演示以盈补虚的过程,引导学生领悟要使盈和虚相等,就先要找到三角形相应边的中点,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关键。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转化后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原三角形底、高的关系,明确:长方形的长等于三角形的高,长方形的宽等于三角形底的一半,因为长方形面积等于长宽,所以三角形面积等于半广以乘正从,即等于底高2。其次,在教学第25页的思考题时,适当提示不同的转化方法。例如,推导梯形面积公式,可以先出示如下图的几个图形,启发学生看图说说图形转化的过程,再讨论转化前、后图形的关系。

也可以先让学生照样子剪一剪,再联系操作过程共同讨论怎样才能推导出面积公式。

5.校园的绿化面积要重视实际测量方法的指导。

校园的绿化面积这个实践活动的教学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让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一些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二是让学生在校园里进行一些实际的测量,并根据测量的数据计算相应多边形的面积,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起来,前者的目标相对容易实现,因为计算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关键是把原图形进行转化,而这个方法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因此,真正实现后一个教学目标是本次实践活动的难点。教学时,关键是抓住以下几个环节:第一,帮助学生在小组内明确分工,要有人负责测量,有人负责记录;第二,要选择合适的、便于测量的地块;第三,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通常可选择卷尺或米尺;第四,要具体指导图形高的测量方法;第五,要提醒学生适当地取近似值,以便于计算。

《山行》说课稿模板精选


幼儿教师教育网精选栏目推选:“山行说课稿”。

教育是一朵云撞击另一朵云,一颗心碰撞另一颗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案可以强化教师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并找出解决方法,下面是由幼儿教师教育网为大家带来的《山行》说课稿模板,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山行》说课稿模板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4.学习写诗,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积累语言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此环节检查上节课所学古诗背诵情况。

2.忆学习古诗的方法“读 、悟、想、品 、诵”

读----诗文 思—诗意 想---画面 诵-- --全诗

表扬大家学习古诗的热情,今天在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诗《山行》

二、出示《山行》。

1.交流作者杜牧。

资料准备:(杜牧是唐朝诗人,擅长写景,人称“小李杜”。)(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解题 :山行,你认为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按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诗。

三、学习诗文。

1.初读古诗,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初步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同桌读、分组读,交流杜不准的地方。

(2)指名读、齐读、范读等,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2.通过学法自学古诗。(通过小组讨论,主动探究,理解诗句。)

(1)小组讨论,抓住关键词“坐”、“于”、“霜”、“寒”、“斜”等词语,用、查找资料理解。

(2)逐句逐句地理解,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提出来小组共同解决。

3.总结学习情况,师生共同交流。

(1)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汇报,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不懂的问题全班共同交流讨论。

师重点准备指导:坐是“因为”的意思。晚是“傍晚“的意思

学生根据词义大致说说诗的意思。

大意: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

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

4.想像画面,品味美句。

《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诗中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的是枫叶红的季节,枫叶红的季节是秋季,所以《山行》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想像画面。

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你会想什么?说什么呢?让咱们一起走近诗人共同欣赏。(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霜叶红与二月花。)

四、赏意境 。

1.观看录像《山行》

2.启发学生说出感觉最美的景色。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你想做什么?

自由抒发心中的情感。

(1)唱赞歌来表达。可以鼓励用熟悉的曲调吟唱,再请全班同学跟唱

(2)诵读诗文表演。

(3)照一张相。

(4)画一幅画。

(5)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五、诵读(或吟唱)。

1.指导诵读(看谁度的最美、最陶醉、最有滋味)

要读出节奏美、看图中景物感悟读,配以古筝乐最好,分自由读、小组读、齐读、范读、指名读。先请学生范读,读出“远上”强音,“石径”次强,“白云”强音,“有”次强,“枫林晚”强音,“二月花”弱音。

2.试背。

六、延伸。

1.创意写诗。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爱恋之情。想做小杜牧吗?学习作者写景的方法写一下深秋的校园报答一下你对校园的热爱。

2.背出描写四季景色的其他诗人写的诗句。

《泊船瓜洲》、《望庐山瀑布》、《绝句》、《春晓》等。

3.课下读杜牧诗集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大量的古诗需要学生自己去学习,多积累,多背诵。大胆尝试写作,早日出杰作。成为小小诗人。

板书:山 行

杜牧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霜叶

《山行》说课稿模板 篇2

教材分析:

《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牢记一个“实”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整体读、理解读、想象读、延伸读、布置选择性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激情导入

有人说“秋”是美的,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有人说“秋”是萧瑟的,秋风吹起,落叶飘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对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在你眼中秋天是怎样的呢?

2、今天,让我们走进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诗中,感受杜牧眼中的秋天。

3、师配乐读

4、揭题解题

板书: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

板书:山行,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

5、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6、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自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结合季节特征,选择悦耳的音乐,配乐朗读,意境更唯美。让学生介绍作者是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课外鼓励学生大量搜集资料,阅读资料,使学生对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古诗和诗人有更多的了解,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有效利用语文资源的意识。再次配乐地朗读,关注学困生,要求人人熟读,为理解打下基础。

二、理解读——领略美

(一)“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设计意图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环节中“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在总结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设计意图“生处”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通过想象重现诗中画面,对“生”与“深”的区分在赏画品诗中明晰。

(三)“放手”合作学习三、四句。

在学习小组中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做上记录,请教老师和同学。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先引导学生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四)、请一个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串起来讲一遍。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诗的理解感悟,不同读者,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存在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不求统一,鼓励学生做学习的探究者。

三、反复读——品味美

(一)想象意境

1、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诗没有一个“秋”字,请同学们反复朗读品味诗中的语言,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特别好?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3、是啊,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山行》是一幅色彩鲜艳,意境深远的画,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4、各种形式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意境优美是古诗的特点,想象是古诗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想象的漫游中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也为有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二)体会情感

1、我们常说,诗以言志。诗中的色彩,描写的景物都和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系,心情好的时候,笔下的景物都诗那么有生气,那么明丽;悲伤忧愁不得志的时候,笔下就显得萧瑟灰暗。所以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就能更深的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地读懂一首诗。

2、多媒体出示《山行》的写作背景。学生自由朗读

3、读了这些资料,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吗?用心读读好。

4、再次多种形式朗读,配乐读。

设计意图情感是古诗的生命,通过了解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使古诗的学习进入了更深的境界。理解一次比一次更深,学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情感达到了高潮。

(三)朗读比赛。

1、播放一组组枫树林图片: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的美呢?比一比,赛一赛,谁最有杜牧的气质。

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是古诗教学的关键。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古诗,有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总结学法:刚才我们先了解作者,又理解诗的意思,然后展开想象感受了诗的意境,还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下面的两首诗,《秋词》和《临平泊舟》,可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2、汇报学习成果。

3、总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山行》,拓展学习了两首诗,我想同学们一定掌握了古诗学习的方法吧!

学生总结,并板书:理解诗意想象诗境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对于这两首诗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五、选择作业——表现美

让我们走进作业超市,学了这首诗,你想选择什么作业呢?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杜牧的其它诗作或搜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句段和诗词,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寻美、赏美有课内延伸到课外,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而选择性作业,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山行》说课稿模板 篇3

一、设计理念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教给学生一些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习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

杜牧的小学语文《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各种形式的朗读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学会多音字“斜”,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作者写诗的情感。

3、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理解、感悟、体会古诗的意境。

四、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古诗的情感。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资料卡片。

1、师:昨天我们每个同学都去搜集了关于诗人杜牧的资料,并且动手做了一张资料卡片,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看看大家都了解了哪些信息?

2、学生交流资料卡片后,师小结:现在除了教科书,还有其他许多途径能帮助我们获得更丰富的知识。

(课外鼓励学生大量搜集资料,阅读资料,使学生对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古诗和诗人有更多的了解,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有效利用语文资源的意识。在做资料卡片的过程中学生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了创造性地选择,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揭示课题。

1、师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写的一首很有名的写景古诗小学语文《山行》。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谁想来读一读这首诗?

3、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个别朗读。

正音:斜(xiá)

师讲解关于古音的知识:我们知道,古诗讲究韵律,诗句中末尾一个字韵脚相同,读起来就琅琅上口。所以这里可按古音念xiá。

4、学生齐读这句诗,再齐读整首诗。

三、理解诗意

1、师: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同学们能借助课文的注释及查找的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现在我们就用掌握的这种本领学习这首诗,看看你理解了哪些诗句的意思,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看看老师同学是不是能帮助你解决?可以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学习。

2、学生合作学习。

(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学懂诗句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能力学习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相互合作中生生取长补短,在合作中享受快乐,获得提高)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重点理解以下几点:

A、理解“坐”的意思。(因为)

B、引导学生质疑,“白云生处”的“生”和“深”进行比较。

课件播放白云升腾的景象,帮助学生理解。齐读这句诗。

C、“停车坐爱枫林晚”

师问:对这个晚字你有什么不同的理解?说说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用课件出示爱晚亭图片,边讲解:老师也搜集到了关于“晚”字的另一种解释。话说湖南长沙又个名胜叫岳麓山,山上有个亭子,有一年秋天,毛泽东主席到那里游玩,只见山前山后,山上山下,枫林就像火烧一样让人陶醉。毛主席看到这种景象,想起杜牧的这两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给这座亭子取名为“爱晚亭”。从这个意义上讲,“晚”字可以理解为深秋的意思。不过在古诗词鉴赏中,关于这个晚字的解释,至今学者专家还存在着分歧,还有人认为是时间长的意思呢!同学们在课外可以继续调查研究,做一个小小的研究者。

齐读这两句诗。

4、请一个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串起来讲一遍。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诗的理解感悟,不同读者,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存在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不求统一,鼓励学生做学习的探究者)

四、想象意境

1、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诗没有一个“秋”字,请同学们反复朗读品味诗中的语言,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特别好?它让你想象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学生自由朗读,想象描述。

3、师:是啊,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小学语文《山行》是一幅色彩鲜艳,意境深远的画,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4、各种形式朗读古诗。

(意境优美是古诗的特点,想象是古诗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想象的漫游中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也为有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五、体会情感

1、师:我们常说,诗以言志。诗中的色彩,描写的景物都和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系,心情好的时候,笔下的景物都诗那么有生气,那么明丽;悲伤忧愁不得志的时候,笔下就显得萧瑟灰暗。所以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就能更深的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的读懂一首诗。

2、多媒体出示小学语文《山行》的写作背景。学生自由朗读

3、读了这些资料,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吗?

4、再次多种形式朗读,配乐读。

(情感是古诗的生命,通过了解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使古诗的学习进入了更深的境界。在一次比一次深的理解中,营造出那种台阶似的情绪场,学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情感达到了高潮)

六、拓展阅读。

师:刚才我们借助工具书及查阅的资料理解诗的意思,然后展开想象感受了诗的意境,还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下面的两首诗,《望洞庭》和《江畔独步寻花》,可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学诗贵在积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又使学到的方法得以迁移运用。对于这两首诗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1、汇报学习成果。

2、总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小学语文《山行》,拓展学习了两首诗,我想同学们一定掌握了古诗学习的方法吧!

学生总结,并板书:理解诗意

想象诗境

体会情感

七、课外链接

1、推荐杜牧诗文阅读篇目

《秋夕》

《泊秦淮》

《赤壁》

《村行》

《过华清池绝句》

《登乐游原》

《长安秋望》

《江上逢友人》

2、搜集与秋天有关的诗文。

《山行》说课稿模板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的生字、新词,了解诗句的内容。

2、感受诗中表现的秋天的美好境界,领悟诗人表达的心境和情趣。

3、会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的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

【教学的难点】领悟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方法】情境激趣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条悠久而丰厚的历史长河中,唐诗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文学的星空上,刚才同学们已经背了几首,今天老师和你们再来学习一首唐诗。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你认为这是一首反映什么时节的诗?

2、说说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三、欣赏图片,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

1、欣赏了这些美丽的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2、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外出旅游的好时光,唐代诗人杜牧在外出观赏美丽的秋景时,也被深深的吸引、感动,文思涌动写下了一首千古之绝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投影出示: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四、指导学法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诗词,你认为应该怎样学习古诗比较好?(自由说)

2、小结古诗学法:

⑴读一读:

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义字。

⑵动一动:

运用工具书或课文的注解理解部分字词

⑶想一想:

这首诗的每一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整首诗主要写什么?

3、自学古诗:

⑴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了解。

⑵合作学习,明确自学的任务。(完成表格)

⑶我会读──我知道──我不明白的地方。

五、精读古诗

1、精讲第一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⑴寒山:

深秋时节的山,因为深秋时节,天气转冷,作者就用了“寒山”。

⑵径:小路。

⑶斜:弯弯曲曲。

⑷前半句句意:

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子小路,从山脚一直延伸到深秋的山顶。

⑸后半句:

白云深处指的是云雾缭绕的地方。

⑹句意:

云雾缭绕的地方隐约可见几户人家。

⑺指导朗读:

读准字词,读出节奏。

2、小结学法:

理解诗中的字词,进而理解句意。

3、师生一起学习、理解第二句:

⑴做:因为,古今异议字。

⑵爱:留恋,眷恋。

⑶晚:傍晚。

⑷红于:比……更红。

⑸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⑹句意:

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美丽的景色而停下车来,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山花还要红艳。

4、读一读第二句古诗。

六、指导朗读古诗

1、多种方式的朗读古诗:

⑴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

⑵配乐朗读。(创设诗情画意)

2、理解并领悟古诗:

⑴这首诗主要讲什么?

⑵再次欣赏美丽的图片──美美的读一读这首诗。

⑶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有感情的读一读。

七、小结延伸

这首诗用寒山、石径、白云、枫林向人们却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秋景图,置身期间,让人留恋往返。作者写“秋景”,全诗却不露一个秋字,真实让人折服。我想,称这首诗是“千古之绝唱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八、向学生推荐两本书

《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70首古诗》。

【板书】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设计意图】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因而,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秋”,对秋天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引导他们欣赏美丽的秋景图片,加深对“秋”的认识──秋天是一个收获是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由此,唐朝的诗人杜牧沉浸在秋色中流连忘返,文思涌动,写下了一首千古之绝唱《山行》。其次,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学古诗,理解古诗,因为学习方法就象打开知识门户的一把钥匙。再次,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最后,向学生推荐两本书《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70首古诗》,让他们平时注重语言的积累,明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道理。

【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个教学的难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创设情景,引学生“上路”:

在导入新课,学生初读古诗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根据生活的经验,说一说秋天──欣赏美丽的秋色图。得出: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适宜外出旅游的黄金季节。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习古诗《山行》做好了铺垫。

2、教给方法,让学生自己“上路”:

好的学习方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在总结以往学习古诗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

⑴读一读: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义字。

⑵动一动:运用工具书或课文的注解理解部分字词。

⑶想一想:这首诗的每一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整首诗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自学古诗。

3、指导朗读,让学生轻车熟“路”:

常言道:“书读百遍,情义自现”,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遗憾的是由于课前高估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反馈理解诗意的时间稍长,最后不得不压缩了指导朗读的时间。因而导致了学生对古诗的节奏美、意境美领悟不深客。

《山行》说课稿模板 篇5

一、介绍引入:

1、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2、板书课题。

3、介绍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杜牧吗?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4、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哪些景色?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朗读古诗,正字正音,引导读出古诗的节奏之美(斜:xia)。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4、师生交流。

板书:(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

三、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为什么称“寒山”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读第二行诗。

理解“白云深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山行》说课稿模板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 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①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②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③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④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四、作业布置画一幅秋色图。

《山行》说课稿模板 篇7

预习展示:

1.了解作者相关情况

2.积累字词

3.能提出1-2个问题

相关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3.培养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的习惯

评价任务: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2.给诗歌拟恰当的标题。

3.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

4.比较《山行》《渔家傲》《苏幕遮》三首诗词的情调有何不同。

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

1.作家作品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 李白和杜甫。

2.读准字音

石径斜( )( ) 霜叶( ) 塞下( ) 千嶂( )

燕然未勒( )( ) 羌管( ) 不寐( ) 独倚( )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解释题目,理解词语

“山行”的意思是在山中行走。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坐”因为。

3、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4、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山林秋景图。

三、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1、作者说“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白云深处”也是可以的,“生处”与“深处”有何区别?

深是浓厚,浓郁的意思;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生处”和“深处”都给人有点朦胧飘渺,产生超越世俗的神往之感,都是很动人的。但“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红于”改为“红如”效果一样吗?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四、赏析诗歌,体会诗情。

1、前两句写景和后两句写景有何区别?

前两句写的是远景,诗人只是在作客观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内容。后两句写远景,写出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成就了诗的个性化立意。

2、“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千古名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①对比、比喻新异。一般而言,秋叶意味着飘零、衰落、萧条,二月鲜花意味着新生勃发,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将两者在共同点上联系起来的。诗人不仅将经霜的枫叶比作二月鲜花,而且说比这春天里最为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

②情感独特,一反历来悲秋之调。落脚在红色,强调红色。引起的联想是“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并且又说秋叶的红胜过了新生勃发的新春之红。诗人从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异于一般咏秋诗的“悲壮”之调,而是甚至胜过春天的勃勃生机。诗人的情感是独特的。

③富有哲理。这是此诗句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重要特点。把枫叶经霜喻理、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世间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3、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本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描述画面。假如你是杜牧,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象,该会用怎样的语言描述呢?

学生自由发挥。(略)

五、学习《渔家傲》《苏幕遮》

1、了解作者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2、朗读诗歌,体会词意。

要求把握字音、节奏、语速、情感。

3、两首词描写的景色一样吗?

《渔家傲》描写了边塞秋景图,刻画出边塞风景的“异”:异寒、异声、异势。

《苏幕遮》描绘了绚丽高远深秋图,通过色彩和视觉的变化,营造寥廓清新的意境。

4、两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渔家傲》抒发了守边将士建功立业之志和思乡之情。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可以看出。

《苏幕遮》抒发了作者浓重的思乡和思念亲人之情。从“黯乡魂,追旅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可以看出。

六、比较探究

1、同是由秋天引发的感思,三首诗词表现的情调各不相同,区别在哪里?

《山行》的情调:热爱、赞美大自然。

《渔家傲》的情调:悲壮。

《苏幕遮》的情调:悲凉。

2、这些差别,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

《山行》:“生处”、“坐爱”、“红于”。

《渔家傲》:“燕然未勒归无计”。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寒烟翠”、“相思泪”等。

3、三首诗词景物描写各具特点,主题的表达也不一样,谈谈你的认识。

《山行》:由远到近,景中有情,景中寓理。

《渔家傲》:情景相生、相融。

《苏幕遮》:描绘色彩,借景抒情。

七、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石径斜( )( ) 霜叶( ) 塞下( ) 千嶂( )

燕然未勒( )( )羌管( ) 不寐( ) 独倚( )

2、下列句子都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

①衡阳燕去无留意。 ( )

②四面边生连角起。 ( )

③山应斜阳天接水。 ( )

④芳草无晴,更在斜阳外。 ( )

3、解释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寐:

②黯乡魂。

黯:

③明月楼高休独倚。

休:

4、三首诗词分别描绘了什么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八、作业设计

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书写自己心中的秋天。

教学反思:

本教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紧扣学习目标展开教学,目标教学贯穿课堂始终。 注重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分析,对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赏析。 学生要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整体把握,局部分析,感受作者描绘的图景和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对《渔家傲》和《苏幕遮》的讲解不必过细,主要是进行比较阅读,不可耽误太多时间。 训练学生对作者所描绘的景物进行拟标题训练,可以有不同的答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主见。

四季的说课稿精选


一名合格优秀的教师在任何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教师要重视教案的编写工作。写好教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特地为你收集并编辑了四季的说课稿,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季的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歌曲《四季童趣》这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充满童趣的歌曲。4/4拍,五声徵调式。歌中出现了一幅幅生动而饶有情趣的画面,形象地表现了儿童们在一年四季中天真烂漫的欢乐情景,抒发了他们热爱生活的心情。歌曲中的第1-4小节与第5-8小节旋律的变化重复,使得曲调富于跳跃感,把孩子们在春风中放飞风筝和秋天打枣、摘苹果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第9-12小节音调上下三度音区移动进行,旋律呈现起伏,抒情而又欢乐。那欢乐的笑声,在空中久久回荡,歌声时时在人们耳边回响。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通过之前两年的音乐学习,应当储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学生体验、感受音乐和探索、创造音乐的活动能力也越来越强。面对初次见面的学生,首先,我在教学中牢牢把握住情感这条原则,抓住这个年龄段学生所想、所盼,通过语言、神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其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投入到歌曲当中,享受美感,陶冶性情。其次,在音乐活动中,根据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演唱习惯、学习习惯进行提示。最后,将各种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穿插在音乐活动中进行。

三、教学目标

1.在音乐中感受四季的乐趣,抒发对大自然和生活的情趣与热爱。

2.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有感情演唱四季童趣,体会力度记号在歌曲。

四季的说课稿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儿、九、无”4个生字。认识2种笔画竖弯钩、横折弯钩和4个偏旁月子旁、雨字头、方框儿、和木旁。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重点】

认字和练习朗读。

【教学难点】

识记本课的生字。

【用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想】

因本课的重点是识字与朗读,因此在教学是把着这两点对学生进行教学。识字是难点,因此在教学时,把生字放到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自主识字。由于低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课文,因此在朗读上可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朗读性趣上,教学时可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通过看图片、语言描述、动作表演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儿歌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小儿歌,请你猜一猜这是哪个季节?

今天天气真正好!树上知了知知叫,河里荷花朵朵开,小朋友们快快来!请你猜一猜这是哪个季节?你还知道哪些季节?

2、板书:《四季》 齐读课题

每个季节都有自己各自的特点,都很美。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美丽的四季,去看一看。

二、读中画、读中认

1、自读课文:

请你把课本打到第61页,自己来读一读。

2、朗读比赛:

下面我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指明读)

请同学们来评一评,他们读得怎么样?

请你说说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老师告诉你一个小窍门,就是生字朋友帮了他很大的忙。

3、交朋友:

下面请我们的生字朋友也来帮帮我们大家。

⑴ 请你在课文中找出来并画出来,请你边读边画。

⑵ 自己读一读、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看它的读音是否读准了。

⑶ 带拼音齐读。

⑷ 认读词语:

这些生字你都认识了,放到词里面你还认识吗?

自读、读给同桌读、齐读。

4、把生字朋友送回家你还认识吗?(自读课文)

三、读中悟

(一)、根据学生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季节来学:

1、说说你最喜欢哪个季节?

2、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冬天都有哪些美丽的景色?

自读课文。

3、请大家来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冬天?

4、欣赏美丽的冬景:

下雪啦!下雪啦!小雪花飘呀飘,飘到房子上,房子变白了;飘到小树上,小树变白了;大地一片白色。小朋友们快快来,大家一起滑雪撬,一起堆雪人,你堆身子,我做头,她找帽子安鼻子。瞧!一个可爱的雪人做好了。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5、理解“雪人大肚子一挺”。

6、加上动作进行朗读。

7、你能把冬天读得这么美!老师相信其他的季节你也会读得很棒!

自己练习朗读其他的季节。

(二)学习春夏秋冬:

1、在学习夏天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⑴ 说说你喜欢哪个季节?请你读一读好吗?(指名读)

喜欢这个季节的同学可以跟他一起读。

⑵ 欣赏美丽的风景引起大家的兴趣。

⑶ 再次进行有感情朗读。

2、学习春天时可采用此方法:

⑴ 指名读、当小老师教读、齐读。

⑵ 欣赏美丽的风景引起朗读的兴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3、学习秋天时可用此方法:

⑴ 指名读、齐读。

⑵ 做动作理解“鞠着躬”。

⑶ 做动作有感情的朗读。

⑷ 欣赏秋天,再次朗读体会秋天的美。

(三)小组合作学习:

四个季节真美呀!你还想再看一看吗?下面小组内分工合作,每人读一个季节,再来感受一下四季的美丽。

四、作业

你想把它画出来吗?你想把他演出来吗?

喜欢画画的同学,请你把它画下来;喜欢表演的同学,请你把它演一演;你也可以像小作者一样,找找四季当中美丽的景色,把它变成小儿歌,读给同学听一听,下一节课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板书设计〗

2、四季

春天 草芽

夏天 荷叶

秋天 谷穗

冬天 雪人

〖教学后记〗

本课的识字教学,由于是第一次使用,学生有点接受不了,所以对于生字掌握的不是很好,今后应注意学生识字方法的引导。对于朗读方面,如学生读不到位,可利用教师的示范作用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全班分角色朗读,再次感受四季的美丽。

2、认读本课的生字。

二、实践活动

1、小组合作:

展示自己的作品,每组选出一名学生准备参加班里的比赛。

2、集体交流:

⑴ 各组代表进行表演:

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插入一下训练:

____,它对____说:“我是____。”

指名说、同桌互说。

⑵ 学生进行评议。

⑶ 评选出“小画家”“优秀表演家”“小作家”。

三、写字练习

同学们表演的这么好老师相信你们写的肯定也很好!

1、学习新笔画:竖弯钩。

2、学生自学“七”字,描红、临摹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纠正学生书写时的错误,全班改正并练习书写。

4、学习“儿、无”字方法同上。

5、学习新笔画:横折弯钩。

6、学生观察“九”字写法及占格位置。

7、指名说一说,教师示范练习。

8、学生描红、临摹。教师指导。

四、写字比赛

1、宣布需要书写的字“七、儿、九、无”,及书写要求。

2、学生书写。

3、评选小小书法家。

五、小结

〖板书设计〗

2、四 季

七 儿 九 无

〖教学后记〗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准备的不充分,再加缺少教师的指导,所以不是很成功。在书写方面,教师虽然强调了两种笔画的写法,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好,应加强练习和指导。

四季的说课稿 篇3

【教学设计理念】

生活是言语生成和发展的源泉。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富有童趣的诗歌来自生活。本课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本设计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小组合作、美丽的图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内化、适度的延伸中学生字、学语言、学诗歌,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儿、九、无”4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和练习朗读。

2.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模仿课文自创诗歌。

教学准备:

课文课件、生字卡片、拼图和拟人贴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画面渲染激情、导入、揭题:

(一)游戏激趣

同学们,有四兄妹的本领可大了!他们可以让草儿变绿、花儿变红;可以让太阳变成大火球;可以让许多水果挂在枝头;还可以呀,让世界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雪白。他们就是美丽的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今天呀!老师把他们的照片都带来了,我们一边看,一边猜一猜哪个是他们好吗?

(二)顺趣导入

师:同学们的脑袋真灵!一猜就猜中了。今天我们的课室可热闹了!你们看4个小朋友分别从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走来了。我们来认识认识他们。 (依次贴出拟人化可爱的草芽、荷叶、谷穗、小雪人图片和名字。让学生分别说出他们的名字并板书。)

(三)引进课题

师:他们给美丽的四季写了一首优美的诗歌《四季》。(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拟人化的导语使学生产生了对四季探究的好奇心,同时利用多媒体中美丽的四季图让学生感知四季给大自然的美,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贴出草芽、荷叶、谷穗和雪人这4位课文角色拟人图让学生认识,并激趣说话引出《四季》课题并相机出示课题。这样就把文中的角色从文中“跳”出来,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读课文,自主识字

(一)初读课文,找出生字宝宝

1.学生观看《四季》的课文动画,初步感受课文。

2.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生字宝宝,并借助拼音把它们读熟。(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先让学生观看《四季》动画,使课文内容更直观,便于学生更易掌握课文内容,为接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分层学习,激趣识字

1.出示课文11个生字,让学生找出导入时已跟他们见过面的5个生字宝宝。(课件出示)接着以个别读、组开火车读、全班读等形式学习生字。(师纠正读音,个别字要求学生组词)

2.以个别生带读、组开火车读、全班读等形式学习剩下的6个生字。(师纠正读音,个别字要求学生组词)

【设计意图】

本节课要学习11个生字,内容较多。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把生字分成两步来学习。让学生以个人读、互相读、小组读和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读生字,既使学生读准了字音,又使老师检查到学生掌握的程度。

(三)趣味练习,巩固生字

1.小组读生字卡

“小老师”带组员读,互教互学。

2.赛车游戏

学生读赛车上的词语,读对了赛车就能又快又稳地到达终点。(课件出示)

3.找朋友游戏

让两个男、女同学比赛玩拼字游戏,拼对了就带同学们读一读。(拼图卡片)

【设计意图】

针对低年级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的特点,为了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印象,安排了“读字卡”、“找朋友”和“赛车游戏”等游戏,让学生和生字一次次见面,使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巩固了知识点。

三.做轻松操,放松心情

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做1分钟有趣的轻松操。

【设计意图】

针对低年级的学生的注意力持久性不长的特点,在教学内容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教师带着学生做1分钟有趣的轻松操。这样放松了学生的心情,使学生很快地把精神集中起来,为接下来的学习环节打下基础。既注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合作探究,美读课文

(一)让学生分别说出“草芽”、“荷叶”、“谷穗”、“雪人”等四种事物分别属于哪个季节。

(二)熟读课文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来自由读——生个别读——老师示范读。(生自主点评,师点拨。课件出示相对应诗歌和图片。)

(三)自主表演朗读,深化理解

1.学生以4人小组分工合作边读边演。

2.请学生上讲台戴上头饰合作表演读。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我没有按从头到尾按顺序教学,而是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来读,目的是让学生主动、乐意去学,把“要我读”变成了“我要读”、“我想读”、“我爱读”,以提高阅读质量。在这里,我将采用指名读、教师范读、小组合作读、表演读和互评的方式来训练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五.拓展延伸,创作诗歌

出示两幅四季的图片,让学生模仿课文诗歌句式给图编小诗歌。(师示范、点拨)

【设计意图】

这一教学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通过示范,采取先“扶”后“放”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动脑思考。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导与学,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得以体现。

六.指导书写,一丝不苟

(一)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七、儿、九、无”4个字,并说说写这4个字时应该注意什么。

(二)教师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里范写本课要求会写的4个字,要求认真看。

(三)请2~4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其余学生在课本上的田字格里写。

(四)师先评改学生在黑板上写的字,再评改学生在书上田字格中写的字,(实物投影出来)从笔画、结构以及笔顺来指导学生把字写好。

(五)学生再写生字,写完后同桌互相点评。(写得好的,同桌奖他(她)一个“小笑脸”(画),写得不够好的,同桌做“小老师”教一教他(她)。)

【设计意图】

“端端正正地写字,写出端端正正的字。”在这样扎实的写字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但能把字写好,而且能陶冶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操,所以低年级的语文课一定要重视写字的指导,本环节的设计用意就在于此。

七.小结全文

师:四季的景色很美丽。我们都想把他们留住是吗?那我们就要做一个爱护花草、不随地丢垃圾、保持环境卫生的小使者哟!

【设计意图】

情感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是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之一,在这样一篇优美的课中应得到体现。因此,在本课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要把这么美的四季留在身边,就必须做一个爱护花草,不随便丢垃圾,保护环境的的小卫士。

八.趣味作业,课外延伸

师:一年四季都很美,小朋友们请把你自己喜欢的季节画下来,怎么想的就怎么画。画完后尝试给它写一句小诗歌。(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

从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美的存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板书设计:

四 季

草芽(拟人图) 草芽 春天

荷叶(拟人图) 荷叶 夏天

谷穗(拟人图) 谷穗 秋天

雪人(拟人图) 雪人 秋天

【设计意图】

板书是以迎合学生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课题探索的热情而设计的。

四季的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

《四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课文(一)第二课。课文分为四小节,以拟人化的口吻描述了四季不同的特点和代表性事物,篇幅不长,读起来朗朗上口,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丽景观的赞赏和热爱。《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提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本着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课文意境美、情景美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宗旨,进行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

学生刚刚结束对拼音的学习,总的识字量不大,但是已经能够借助拼音来认读课文。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对四季的概念不清晰,只停留在天气、温度的变化较浅薄的认知上,无法理解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代表事物,而且是第一次接触到课文教学,对于课文教学的流程还不熟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四季的儿歌和图片,让学生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在课堂教学中应以读代讲,让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来感悟四季的美景和变化,避免过多琐碎的提问。

【设计思路】

朗读是学生学习和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朗读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在朗读中识字,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在朗读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创新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用富于积极性的评价语言和鼓励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熟练地认读课文中出现的十一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内容,初步了解四季的特点。

4、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能力,学习语文的能力和自主能力。

〖过程与方法〗

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巩固识字方法,让学生体会朗读、阅读的过程,感悟其中的技巧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调动学生学习儿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希冀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欣赏激趣导入

教师播放课件演示四季美景。

师: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我们一起看大屏幕。

导入:大自然的风景美吗?一年之中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不同的季节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象征,就象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四季》,它用优美的语句描写了四季的迷人景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课文,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请同学们读课题。

教师相机板书课题《四季》。

(课件播放四季的美丽风景图片,直观的感官刺激能够极大的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课文,在情景中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拼读拼音,还可以问问同桌的同学。多读几遍,把课文读熟。

(这一环节,使学生对儿歌所描写的四季风景和要学习的生字有了初步的感知,锻炼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四季》教学设计13 相关内容:识字8 教学设计13 小河与青草教案《比尾巴》说课稿《识字5》教学反思《要下雨了》教案设计《想飞的乌龟》教学设计《陈毅探母》教学设计之二《雨点儿》教学设计2查看更多>>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课文。

4、在情景中识字。

⑴ 出示课文的情景图,让学生说出图中画了些什么,相机出示生字。

(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能够加深学生对所识生字的印象。)

⑵ 指名读生字。

⑶ 去掉拼音读生字。

⑷ 打乱生字认读。

(识字是教学的重点,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认识生字,教师应设计有层次、有第进感多种方法增加学生与生字见面的次数,又没有枯燥感。)

⑸ 师:你是用什么好方法记住了这么多生字的?

(让学生互相交流记忆生字的好方法,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⑹ 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

(课程标准指出:反复朗读,自然成诵。通过各式各样的朗读将有助于学生在朗读中自然而然的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三、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学习课文、感悟课文

1、小组合作学习:

师:读了几遍课文后,你们知道课文在说些什么吗?现在请同学们分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学习课文,等一会儿要说说你在学习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知道了有什么?

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会让学生更加有兴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小组协作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2、 春季部分。

⑴ 小组齐读课文。

⑵ 读了这节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⑶ 学生汇报:春天来了,小草发芽了,树也绿了,小草高兴地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⑷ 学生再次读课文,感悟春天的生机活力。

⑸ 师:小草发芽了,我们就知道春天来了,你还可以从哪里知道春天来了?

3、夏季部分:

师:草芽尖尖,我们知道美丽怡人的春天来了,当夏天来临的时候,我们有能看到什么呢?谁来说一说?

⑴ 出示夏季图。

⑵ 学生汇报:知道了荷叶是圆圆的,青蛙站在荷叶上,他们正在说着悄悄话,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一起读出来。

⑶ 指导朗读:夏天来了,池塘里的荷叶、荷花长得非常的茂密,它骄傲自豪的对青蛙说:生齐读:“我是夏天。”

⑷ 师生对读,感受荷叶的茂密和自豪。

⑸ 还有谁知道夏天来了会有哪些昆虫或其他的东西,勇敢地站起来说说。

⑹ 过渡:送走了炎热的夏天,告别了荷叶,大自然迎来了金黄色的秋天,在着丰收的季节里,农民伯伯欣喜地看到麦田里的谷穗长得沉甸甸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第三节。

4、秋季部分:

⑴ 小组读这节课文。

⑵ 师:为什么谷穗弯弯?文中还提到他鞠着躬,鞠躬这个动作是怎样的,有谁能表演出来?在这丰收的季节里,谷穗长得沉甸甸的,他高兴吗?那读的时候应怎样读?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秋天丰收的喜悦。

⑶ 秋天里,还有哪些果实也成熟了?

5、冬季部分:

⑴ 过渡:如果说春天充满生机,夏天热情似火,秋天有丰收的喜悦,那冬天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第四节。

⑵ 哪个小组学习冬季的,站起来读一读冬季这一节。

⑶ 冬天来了,天气怎样?在北方还会下雪,小朋友堆起了雪人,你看,这个雪人怎么样?(圆滚滚的,很可爱,很调皮,从哪里我们知道他很调皮呀,从他“大肚子一挺”再说“我就是冬天”知道了。

请学生上讲台表演,感受雪人的调皮。

⑷ 全班站起来边读边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动作。

以读为主,让学生通过朗读去理解、去体验,在朗读中体会不同的语气,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动作,惟妙惟肖的表演感受四季不同风景的美丽和迷人。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小结: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景色各异,有不同的美丽和迷人,是大自然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让我们再一次美美地读课文,把四季的不同的美丽读出来。

7、指导背诵《四季》。

(四季美,文章也美,美的文章我们要把他背诵起来,牢记在心中,老师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选择你喜欢的季节把他背诵出来。)

看提示背诵、指名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收获吗?想一想你能不能模仿课文也来当个小诗人,说说你心目当中的春夏秋冬。

2、课件出示有关四季特征的图片,如:蝴蝶、桃花、知了、梅花、成熟的苹果等,让学生模仿课文说句子,教师可先用一至两道做提示。例:蝴蝶 ,它对 说:“我是 。”

学习是为了运用,教师用课件出示四季的不同景色,从开始有目的让学生补充完整句子,到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模仿课文编句子,由扶到放,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3、你们把四季说得这么的美丽,那能不能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屏幕出提示:我喜欢________,因为________。

总结:同学们在这节课里学习得真认真,和老师一起欣赏了四季迷人的风光,你们觉得四季美吗?老师也和你们一样,觉得四季的风景各异,美得像一幅让人难以忘怀的画。

作业:背诵课文《四季》把自己最喜欢的季节的景色画出来。并模仿课文的样子写写你最喜欢的季节的景物。

四季的说课稿 篇5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2-3分钟)

师:请问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不错,现在是秋天。在本单元的第一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秋天》这篇课文,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来回忆一下秋天的特点。

(天气凉了、树叶黄了、果子甜了、大雁南飞、庄稼熟了)

师:除了我们学过的秋天,一年中还有春天、夏天、冬天(PPT展示图片)

春、夏、秋、冬就是我们一年的四季,一年是按照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四个季节不断更替变化,我们要学会掌握四季的规律并且能带着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四季的美。

二、学习新课

(一)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举起手来跟着老师一起写本课的课题。

板书:4四季

齐读读课题两遍

2、师:现在老师给大家朗诵一下课文,请大家圈出生字

(三)学习生字

jiān shuō chūn qīng wā xià wān de jiù dōng

尖说春青蛙夏弯地就冬

1、PPT逐个展示生字

2、师:我们请坐得最好的小老师来带我们读一下(一个学生带一行)

3、老师带读一遍

4、生齐读一遍

5、开火车查看掌握程度(抽查一两列)

师:火车、火车哪里开

生:火车、火车,这里开

6、师:我们已经学过很多识字方法了,有加一加、减一减、猜字谜和组词法。现在给一分钟你和同桌讨论一下,你用什么方法来记住这些生字宝宝

师:时间到生:我知道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分享一下你们刚才讨论的结果,看谁的方法更棒。

加一加:尖(小加大)

猜字谜:(1)自有一日出头天——春

组词法:说:说话的说春:春天的春

7、学习难点生字

说蛙夏地

板书

说:言字旁

蛙:虫字旁

夏:折文

地:土字旁

de(慢慢地)(轻轻地)

dì(土地)(地面)

(二)进入课文

1、播放课文音频,请同学们认真听并且感受四季的特点

PPT同时展示课文

2、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朗读指导:“尖尖”要读得轻细,表现出草尖的柔嫩

读“圆圆”时声音微微上扬,体现荷叶的美丽

3、分组朗读,每组读一个季节,看哪一组读得最好

4、师:请问同学们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东西

板书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5、学习第一节

(1)请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春天的活力

(2)请生根据课文补充完整

板书

春天()的()

(3)学习拟人手法

师:这里的“他”指的是什么?草芽可以说话吗?

这里把不是人的东西当做人来写就称为拟人句

板书

拟人句

第二课时

一、整体巩固

(一)复习拟人句

1、齐读全文

2、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拟人句,拟人手法是指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修辞手法。

举例:(1)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跳舞

(2)风儿清唱著歌

(3)小树摆动着枝叶,向我们点头笑

(4)向日葵不断地面向太阳公公做运动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自己来说一下拟人句

提示:唱歌跳舞

(二)把握全文

1、根据课文填空

师:我们课本里还有很多拟人句,请同学们找出其他季节的拟人句

草芽对小鸟说荷叶青蛙说谷穗鞠着躬说雪人顽皮地说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师: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把括号补充完整。

PPT展示

春天(尖尖)的(草芽)

夏天()的()

秋天()的()

冬天()的()

师(总):春天气候变暖,万物苏醒,小草开始发芽了。荷叶喜水喜暖,只有在夏天才会生长起来。秋天庄稼都成熟了,谷穗也被成熟的果实压弯了腰。冬天天气变冷,冰天雪地,小朋友们可以堆雪人、打雪仗啦。

3、模仿造句

师:四季除了课文提到的景物还有很多其他景物,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现在我们请细心的、善于观察生活的小朋友来像课文那样补充句子说一说。

PPT展示

()(),他对():“我是()天”

(桃花)(红红),他对(蜜蜂)说:“我是(春天)”

(梅花)(点点),他对(雪花)说:“我是(冬天)”

(细雨)(绵绵),他对(柳叶)说:“我是(春天)”

(烈日)(炎炎),他对(蛐蛐)说:“我是(夏天)”

(白雪)(皑皑),他对(腊梅)说:“我是(冬天)”

二、学习生字

1、PPT展示田字格生字

2、师黑板展示写法

3、生在课本描红

四季的说课稿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一年四季的知识,能运用花、树等自然界中的各种景物来表现四季的不同特征。

2、培养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绘画工具、材料表现四季,学习给诗配画或画配诗,体会画画与作诗互相融合的感觉;能用色彩表现四季的象征景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色彩表现力和综合创造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四季、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四季的兴趣。

教材分析: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杜甫眼中的春景,碧与白,青与红,色彩流溢,春天的美景历历在目;“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杨万里眼中的夏天,碧绿的莲叶,茂盛而广袤,阳光映照下的荷花显得特别的红艳;“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杜牧眼中的秋天,色调明朗、充满生气,充分展现了秋季的美丽;“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眼中的冬天,则因为有了梅雪争春而更显活力,色彩鲜明。

那在儿童眼中的四季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本课以《四季歌》为题,意在通过观察、欣赏一年四季的典型美景,帮助学生了解四季的特点,知道有关色彩的象征意义;学习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诗画融合创作的能力。教材提供了春天的樱花、桃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菊花和冬天梅花的图片,目的是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观察比较四季的特点,体会四季色彩象征意义。为了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诗画融合的名家大作或同龄作品,教材还提供画家笳咏的《春江水暖》、徐英槐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潘天寿的《映日荷花别样红》及一些学生作品,并以此激发创作欲望。那么,怎样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加强生活感悟呢?让学生游览、观察,感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这样,学生的创作才会更有生机,教师的教学也更显得有本有源。

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四季的特点,进行四季的诗配画或画配诗创作。

难点:画出四季的象征景色,能够在创作时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分组:4--6人为一组。

要求:

①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知识水平、家庭环境等情况分组;

②选好组长,明确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和责任(实际上本学期学生的分组都可以参照这样的要求来安排);

③各组做好主题描述、过程分析、总结工作;

④发挥组长的作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收集有关四季的材料(诗歌、故事、图片等)

对四季景色的描述

(教师)课件、各种四季的图片资料、范画

教学过程:

1、课前汇报。

(1)学生分组派代表汇报收集的有关四季的资料:四季的特点及其景物的变化。

(2)教师总结。

2、观看录像。

(1)播放有关四季景物的录像: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感受?

(2)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3、欣赏范作。

(1) 出示范作:让学生说说范作的创作工具、技法和画种。

(2)进一步介绍蜡笔水彩画、水粉画、钢笔画作品在表现主题上的技巧区别。

4、布置作业。

(1)主题:我喜欢春天或者夏天、秋天、冬天,四季都画也可以。

(2)学生说一说创作计划。(主题、内容、色彩、工具等。)

(3)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进行创作;注意色彩要体现出该季节的特点;用心创作,让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创作完成后可配简要的.文字说明。

(4)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5、作业讲评。

(1)学生展示、介绍作品,集体评价作品。(注意色彩及所选的季节性事物特点。)

(2)教师小结。

(3)课外作业:收集一些诗画互配的艺术作品。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分组:4--6人为一组。收集有关四季的材料(诗歌、故事、图片等)

(教师)课件、各种四季的图片资料、范画

教学过程:

1、继续创作。

(1)学生继续创作。

(2)教师分集体和个别进行指导。

2、欣赏范画。

(1)课件出示诗画结合的名家作品,学生思考:最喜欢哪幅画,诗与画存在怎样的联系?

(2)教师小结。

3、尝试配诗。

(1)学生介绍自己作品的特点:

①主体事物特点;

②环境特点;

③色彩特点;

④意境特点。

(2)学生尝试为自己的作品配一句话或一首诗。

(3)教师巡回指导。

4、尝试配画。

教师出示有关四季的古诗或现代诗句,让学生根据诗意配画。(注意色彩要体现出季节的特点;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5、交流作品。

(1)学生展示作品,大家互相交流各自的诗画创意。

(2)集体分析作品的创意和情感表达。

(3)教师总结评价。

(4)放入档案袋。

6、拓展作业。

收集触动你的情感或有象征意义的诗,进行配画;观察自然界不同的季节特点。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四季的材料(诗歌、故事、图片等)

(教师)课件、各种四季的图片资料、范画

教学过程:

1、作品分析。

根据上节课所展示的学生作品,结合四季特点,师生共同分析色彩的象征意义。

2、了解色彩。

(1)教师让学生根据色彩来联系事物及感受。如:红色,使人想到火光、太阳等,让人感到炎热。

(2)学生选择一种色彩进行讲述。

(3)教师小结,讲述色彩的象征知识。

3、学生创作。

(1)主题:温暖的春天。(或者炎热的夏天、凉爽的秋天、寒冷的冬天等。)

(2)建议:注意色彩对季节的表现,突出每个季节的色彩特点。(春的明绿、夏的火红、秋的金黄和冬的雪白等。)

(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4、作业讲评。

(1)学生互评,师生共评。

(2)展览作品。

5、课后作业。

进一步探索一年四季的变化的规律,比如四季的天气变化、树木的变化和其他景物的变化等。

四季的说课稿 篇7

【预期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儿”、“九”、“无”4个字,认识2种笔画和4个偏旁。

2、认真朗读课文,认真倾听课文,感受四季的不同特点,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3、通过观察、朗读、想象,链接生活抓住季节特点创编小朋友眼中的四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设计要旨】

1、课标解读:

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学生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有“自己的感受与想法”。教师应尊重学生这种感受,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转换“谷穗”“雪人”等不同的角色朗读并熟读成诵就是加深体验、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链接生活,丰富生活体验,发展儿童语言。生活是儿童语言的发源地,利用课前收集图片、儿歌及课堂中多媒体课件展示,鼓励学生生生的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四季美丽的风光,链接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使没有实践条件去认知各种季节的同学也有了真实的感知,引导悟读像“尖尖”这样的叠词语言特色创编诗化语言,凸现学生个性思维与个性表达,教育回归了生活。

2、内容分析:

本首儿歌通过“草芽”、“荷叶”、“谷穗”、“雪人”这四种代表春、夏、秋、冬的事物的描述,表现了四季的不同的景色。儿歌采用拟人的手法,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学生一定爱朗读,也爱背诵。插图色彩明丽,能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

3、学情认识:

这首儿童诗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的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不同的特征。由于儿童生活经验匮乏,他们对于四季中的景物往往不能准确地区分。为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与家长沟通、课件展示季节情景、课堂多向交流,把四季有关的资源引入课堂,再进行认真的朗读认真的倾听,感受四季不同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另外,诗歌中有几处的语言形态对于刚完成汉语拼音学习,语言知识还不够丰富的儿童会造成阅读理解过程中的障碍,例如“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这一句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到诗歌是在形象、生动地介绍成熟的谷穗的样子;对“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中的“顽皮”一词,学生也会是有理解的困难。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予以突破。

4、经验介绍:

新教材的识字量大,如果一味地把生字集中在一起教学,天长日久势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汉字的兴趣。本课识字以分散识字语境识字为主,把11个汉字分解成三块出现,开始是赏景识字,自然习得。再是说说印象最深的景以短语的形式出现来贯穿识字“是、雪、肚、叶、圆”,最后把“对、说、就”三个汉字放到品读四季景中识字。这样的识字是在语言的实践学习中进行,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三维教学目标为一体,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课前准备】

能展示四季风光的课件、生字卡片、课堂收集有关四季的图片与儿歌等。

【教时安排】

2教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四季风光,初步感知四季特点(赏景识字)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哪几个季节吗?

2、老师要带小朋友去欣赏四季美丽的风光,想去吗?不过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就是在欣赏的时候小朋友要一边用眼睛看,一边用脑子想一想,你都看到哪几个季节来到了我们身边?

3、播放四季风光片。(小朋友可真会欣赏!)

4、交流:

第一张画面是哪一个季节?春天你喜欢吗?请你美美梦地读一读“春天”。(它们两个是好朋友,读的时候要紧紧地挨着,再读一读。)第二幅画面是哪一个季节?请你读一读,开火车读。第三幅画面是哪一个季节?谁来读?(好像凉爽的秋风吹来了!)第四幅画面又是哪一个季节呢?请你读。这位小朋友读出了不怕冷的样子。

5、揭示课题,组织学生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四季的儿童诗。

板书:四季

(让学生从图片联想生活来感知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观察图中整体感知四季的景物,培养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初读课文,再次感知四季不同特点(说景识字)

1、我们的课文中也有美丽的四季风光,现在就请小朋友打开课文,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来学习,边读的时候把今天要认识的汉字娃娃用圆圈圈出来。

2、读好的小朋友与小伙伴交流一下,哪些生字朋友你已经认识了读给小伙伴听,说说你是怎么认识的?还不认识的交流交流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3、课文中的四季,哪一个季节的景色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指名说。

春天:

⑴ 请你读一读。 读出春天刚长出的小草嫩嫩的感觉?

⑵ 刚长出的小草又嫩又好看, 小草一钻出地面对小鸟说什么呢?谁来当一当小草读好:我是春天。他哪个字的读音特别准?

夏天:

⑴ 请你看图读一读。你刚才静静地听这位小朋友读,你听出荷叶有什么特点?

⑵ 谁再来读,课件点出“圆”字,在生活中你还看到过什么圆圆?

⑶ 这个短语中还藏着一个生字娃娃,谁认识?点出“叶”字。你在哪儿认识的“叶”,你知道他还有哪些好朋友?

秋天:

⑴ 指名读。他读出了秋天的什么特点?

⑵ 谁也来当一当秋天的谷穗,读一读。

冬天:

⑴ 谁来读一读这个短语?

⑵ 大肚子是什么样的?谁来做一做大肚子?谁来边做动作边读一读,读出雪人的神气!读出雪人顽皮的样子,不怕冷的精神!哪位小朋友已经认识了这个“肚”字?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4、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娃娃。

5、与同桌交流已经认识的生字娃娃。

6、再读课文,想一想:哪个季节的景色留下最深的印象?

7、读正确短语,并在交流中认读部分生字:“是、叶、圆、雪、肚、”。学生评读是否读出四季不同景物的特点。

(学生在课前及生活中已经初步感知了景物与四季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初读课文说景,有助于了解景物与四季之间的关系,学习交流识字并积累语言,同时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联系,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视野。)

三、再读课文,品读四季不同特点(品景识字)

1、选择一个喜欢的季节自由读。

2、指名选择喜欢的季节读。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读出你的喜欢的季节的特点。

3、选择性读句,读出四季不同的特点。认读“对、说、就”3个生字。

4、重点品读春天的诗句:

⑴ 读出春天的特点。

⑵ 说说怎么知道春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⑶ 欣赏春天的美景。

⑷ 我当小诗人,创编写春的诗句。交流。

5、四人小组合作朗读《四季》。

(鼓励学生读好喜欢的季节的诗句,立足于学生对春天的了解,在充分感知的前提下,在品读课文诗句的特点中,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和创编写春的诗句,基于儿童文化发展儿童语言。)

四、游戏中巩固识字悟规律(游戏识字)

1、我们来到四季果园,请小朋友摘果子。课件演示:学生读出水果上的生字的音,然后点一下,水果就自然摘下。

2、 这些生字娃娃为什么穿不同色彩的衣服?(按左右、上下、全包围三种结构来分类本课的生字。)

⑴ 摘四季果子。交流生字娃娃为什么穿不同颜色的衣服?

⑵ 打汽球。巩固难字“就”。

抓住学生的心理,用游戏的方式来巩固识字,悟出汉字上下、左右、全包围等不同的构字规律。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习生字新词

1、贴绿叶(把新词写在绿叶上)——认读新词:

叶子、雪花、秋天、儿子、夏天、就是、七个、肚子

2、今天,我们要学习四个新偏旁,它们是“月、雨、口、禾”,请跟老师读一读。你们发现本课的哪些生字中有这四个偏旁?

3、认读新偏旁“月、雨、口、禾”。巩固带这四个偏旁的生字。

(学生在多次朗读的过程中,对文中的生字已经是比较熟悉,这时将词儿拿出单独识记,不经意间巩固了识字,形成识字能力。)

二、自主学习夏天、秋天、冬天的诗句

1、谁来美美地读一读你喜欢的季节的诗句。

2、除去春天,其它的三个季节中,你还喜欢哪个季节就去读熟哪句话?要求:

⑴ 要读出季节的特点。

⑵ 想一想,为什么它们说自己就是那个季节。

⑶ 像课文那样,根据自己的生活发现也编一句话。

3、交流:

秋天:课文是怎么样写出秋天的特点的?谁来读一读这句话。其他小朋友评一评。

还有谁来当一当谷穗弯弯?指名读。

你还从哪儿发现秋天已经来到我们和身边?

谁能用代表秋天的事物来像课文那样编一句诗句。

背诵课文读一读写秋的句子。

想一想秋天的景物特点。

创编诗句。

夏天:喜欢夏天的同学朗读诗句。其他同学评读。指名读。

读出夏天荷叶圆圆的特创编写夏的诗句。

冬天:读出雪人的顽皮、不怕冷有精神。

联系生活,丰富冬天的事物特征积累。

创编。

4、四人小组合作创编一首新的四季。小组交流──小组展示──学生评议再交流。

5、背诵课文。

(立足于学生已经有的生活经验,模仿课文语言特点用收集到的事物仿说或创编描写四季的诗句,把课文内容与生活结合起来,化亲历的生活及看到的形象的画面为凝炼的语言。)

三、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七、儿、无”。这三个别生字里的哪此笔画我们学过?它们有一个相同的笔画叫什么?示范竖弯钩的写法。

2、仔细看竖弯钩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想一想这三个字怎么写比较好看。

3、出示“九”字,“九”字也有一个没有学过的笔画,你们能猜出它的名字吗?

(指导观察生字,练习书写。)

4、回忆学过的笔画,猜想竖弯钩的名称,练习书写竖弯钩。

5、观察“七、儿、无”的竖弯钩的笔画位置,练习书写。

6、学习新笔画:横折弯钩,练习书写生字“九”。 采用学生观察发现生字笔画共性,老师范写与学生书写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下主动地投入学习。

四、学业诊断

1、常见错误分析:

季节性事物的特征混淆。例如:有的小朋友说菊花是春天开的。一个原因是孩子们的生活实践积累得比较少,以为花都是春天开的,另外生活中没有养成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想当然地认为。作为教师要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真正实践“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相等”的理念。

五、课后题库

1、我会说:

尖尖 圆圆 飞飞

2、我来当小诗人:

( )红红,他对( )说:“我是春天。”

( ),他对( )说:“我是夏天。”

( ),( )说:“我是秋天。”

( ),( )说:“我是冬天。”

3、把你家乡最美的季节画下来。

【板书设计】

1、以教师板书为主:

春天 草芽尖尖

夏天 荷叶圆圆

四季 秋天 谷穗弯弯

冬天 雪人大肚子一挺

(四季不同的景也可以用上学生自画的四季图片)

2、以学生收集、绘画的资料为主:

张贴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四季的儿歌。

四季的说课稿 篇8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诗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和想象。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教学目标:

1、在认识11个生字的过程中,学习“加一加”的识字方法,巩固借助拼音识字的方法。运用观察田字格的方法指导书写笔画“竖弯钩”和“七”“儿”两个生字。通过观察、比较认识“雨字头”“月字旁”“大口框”3个偏旁,初步感受汉字的造字规律。

2、通过范读、指读、同桌读、带动作读等多种方式培养语感。

3、感受四季的特点,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认识11个生字,观察田字格,正确书写两个字。

教学难点:

在朗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感,读出不同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现在是什么季节?你发现周围有怎样的变化呢?

2、其实不仅仅秋天这样美丽,一年有四个季节,分别是?(出示:春夏秋冬四张卡片贴在黑板上)

3、大自然就像一支神奇的画笔把一年四季描绘的各有各的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课四季(板书课题)

让学生初步感受秋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周围生活的好习惯;出示“春夏秋冬”四个字自然识字,解题

二、初读课文、感受四季

1、现在我们一起走进一年四季,轻轻地打开书翻到61页。听老师读课文,听清楚每一个字的读音,小手指到每一个字。

2、多么美丽有趣的四季啊!同学也来读一读吧!注意不认识的请拼音来帮忙,还要把这个字读两遍,再往下读。

3、找4名同学,每个同学读一个季节,我们来合作吧!

通过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四季的不同特点,在读文中解决不认识的生字

三、品读课文、随文识字

1、在多彩的四季当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

预设1:春天

(1)为什么喜欢春天?

(2)观察插图,说说你看到的景象,谁在干什么?

(3)能找到书中描写春天的语句,读一读吗?

(4)试着说一说,什么尖尖?“出示xxxx尖尖”

(5)指导按符号停顿和按词语断句的方法。

(6)带着你对春天的喜爱来读一读,评价。

(7)你想找哪个伙伴来比赛读。

(8)刚刚同学们在朗读中已经和两个新的生字交上了朋友,它们是“对”“说”(出示字卡)

一年级的朗读重点在于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所以读出语感是朗读的基础,这里设计了按符号停顿和按词语断句的方法,告诉学生该怎样朗读,是一项最基础的、必不可少的训练

预设2:夏天

(1)你为什么喜欢夏天啊?

(2)看!池塘里的小青蛙在与荷叶说悄悄话呢!

(3)猜猜它们可能说些什么?

(4)指名读,评价(读出不同的感受)

(5)试着说一说,什么圆圆?“出示xxxx圆圆”

(6)小荷叶来到我们的课堂(出示“叶”)除了荷叶你还见过什么叶?

(7)荷叶圆圆的,你在哪里见过“圆”?(鼓励在生活中识字)

(8)观察“叶”“圆”这两字有相同的部分吗?认识“大口框”“口字旁”。

口字旁和大口框是两个常见偏旁,如果让学生生硬的单独识记会有一些困难,这里把“叶”“圆”两个字放在一起对比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预设3:秋天

(1)秋风一吹,叶子变成了金黄色,沉甸甸的谷穗笑弯了腰,谁来读一读。

(2)弯弯的谷穗什么样?你能做个动作吗?边做动作边读。

(3)试着说一说,什么弯弯?“出示xxxx弯弯”

(4)同桌两个人边做动作边读。

预设4:冬天

(1)我们都是“冰城”的孩子,冬天我们可以做什么?

(2)带着你对冬天的喜爱读一读吧!

(3)出示“是”“就”它们俩是一对好朋友,可以组词为“就是”。

(4)有“就是”说一句话。

(5)(出示动态课件)看!小雪花来了,还带来了一个新朋友“雪”。雪这个字当中,有你认识的部分吗?像雨不是雨,认识雨字头。

(6)一场又一场的大雪,我们可以堆雪人了,看这是?(课件出示“雪人”)看看它的肚子里藏了一个什么字?学习“肚”,摸一摸你的肚子。这个字当中有你认识的字吗?月+土就念“肚”,把认识的字组合在一起组成新字,这种方法叫做“加一加”的识字方法。

(7)月字旁的字还有很多,老师也带来了几个新朋友(课件出示:“胸”“腰”“脚”)

此环节补充了3个月字旁的字,让一些有学前基础的孩子补充学习,而且与律动操结合减轻了识字负担

律动:我们来活动活动身体吧!做《幸福拍手操》“跺跺脚、伸伸腰、拍拍肩……”

此环节随文识字,根据学生的随机汇报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为导的教学思想。课中呈现了听教师范读,学生个人读,学生自由读、同桌对读,做动作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识字。在朗读中自然出现所学生字加深印象,对所教学的语文知识一一落实也是此环节的亮点

四、生字复现、巩固学习

1、刚才我们学习了“加一加”的识字方法,观察黑板上的生字,哪些生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

巩固“加一加”的识字方法

2、生字朋友摘掉了拼音帽子,和它的好朋友站在了一起你还认识它吗?

(1)自由读。

(2)开火车读。

3、生字朋友排成了整齐的队伍等着我们来检验呢,利用62页生字条,同桌互考,如果他认对了,就在生字下面画个对号,不认识的同桌教会,全认对了就在认字条的右下角画个笑脸。

此环节有效运用了教材的认字条,检验不带拼音的生字。同桌是最好的学习的伙伴,第一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反馈

五、认真观察、静静书写

1、认识笔画“竖弯钩”

2、教授观察田字格的方法:先观察这个字由几笔组成,再观察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最后观察这个这个字哪个笔画更突出一些,也就是找出这个字的主笔。在书写主笔时尽量做到舒展。

3、指导书写“七”,评价,反馈。

4、自己观察书写“儿”字。检验,指导,评价,反馈。

在教学“儿”这个字的时候逐步放开手,让学生试着写一写,再用以上步骤来检验自己的书写情况,在纠错与互评中运用观察的方法进行反馈,做到了边指导,边示范,边训练,边反馈。“端端正正地写字,写出端端正正的字。”在这样扎实的写字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但能把字写好,而且能陶冶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操,所以低年级的语文课一定要重视写字的指导,本环节的设计用意就在于此。

六、回顾全文、熟读成诵

1、同桌两人合作读文。

2、借助插图,背诵课文。

结语:

这节课,我们感受了一年四季的美丽和有趣,我们北方四季分明,希望大家在一年四季中感受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

《山行》说课稿如何写精选


教师必须时刻充电,才能永恒的释放所需能量,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课堂质量,你是否在因为写教案而感到苦恼呢?下面由编辑给大家来分享《山行》说课稿如何写,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山行》说课稿如何写 篇1

一、介绍引入:

1、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2、板书课题。

3、介绍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杜牧吗?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4、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哪些景色?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朗读古诗,正字正音,引导读出古诗的节奏之美(斜:xia)。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4、师生交流。

板书:(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

三、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为什么称“寒山”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读第二行诗。

理解“白云深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山行》说课稿如何写 篇2

【教学设想】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郎朗上口。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牢记一个“实”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整体读、理解读、想象读、延伸读、布置选择性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你喜欢读古诗,背古诗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诗一般的境界。四季皆入诗,四季皆入画,你能从你了解的古诗中找出描写四季的诗来背一背吗?(师根据学生背诵情况及时鼓励,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2.(多媒体出示: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句。

3.(屏幕画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

4.释题:在山上行走。

5.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初读诗歌,落实读通。

1.教师范读。

2.指名读,结合读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板书到黑板上。

(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3)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4)斜: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5)“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

深:浓厚,浓郁。

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6)坐:因为。爱:真爱,留恋。

(7)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8)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4.结合画面,讨论交流疑难字词。

三、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郎朗上口为止。

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师生合作,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三)小组交流,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四)独立学习,理解三、四句。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五)感情朗读,学会背诵。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习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4.现在你就是诗人,请你来到画面前高声吟诵。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

五、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六、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

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

临平泊舟

(元)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

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2.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

《山行》说课稿如何写 篇3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溢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同学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同学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经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同学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同学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同学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需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同学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同学的学习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同学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同学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同学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同学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五年级的同学终究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同学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同学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

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

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同学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同学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指导同学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同学,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同学“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同学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同学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再让同学试着自身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同学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同学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身学懂。

这样,让同学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和时纠正。

4.让同学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同学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同学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同学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协助同学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同学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同学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同学发明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同学—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同学“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同学:

1.同学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干读得美呢?)

2.同学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安排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同学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 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山行》说课稿如何写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的生字、新词,了解诗句的内容。

2、感受诗中表现的秋天的美好境界,领悟诗人表达的心境和情趣。

3、会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的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

【教学的难点】领悟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方法】情境激趣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条悠久而丰厚的历史长河中,唐诗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文学的星空上,刚才同学们已经背了几首,今天老师和你们再来学习一首唐诗。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你认为这是一首反映什么时节的诗?

2、说说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三、欣赏图片,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

1、欣赏了这些美丽的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2、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外出旅游的好时光,唐代诗人杜牧在外出观赏美丽的秋景时,也被深深的吸引、感动,文思涌动写下了一首千古之绝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投影出示: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四、指导学法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诗词,你认为应该怎样学习古诗比较好?(自由说)

2、小结古诗学法:

⑴读一读:

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义字。

⑵动一动:

运用工具书或课文的注解理解部分字词

⑶想一想:

这首诗的每一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整首诗主要写什么?

3、自学古诗:

⑴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了解。

⑵合作学习,明确自学的任务。(完成表格)

⑶我会读──我知道──我不明白的地方。

五、精读古诗

1、精讲第一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⑴寒山:

深秋时节的山,因为深秋时节,天气转冷,作者就用了“寒山”。

⑵径:小路。

⑶斜:弯弯曲曲。

⑷前半句句意:

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子小路,从山脚一直延伸到深秋的山顶。

⑸后半句:

白云深处指的是云雾缭绕的地方。

⑹句意:

云雾缭绕的地方隐约可见几户人家。

⑺指导朗读:

读准字词,读出节奏。

2、小结学法:

理解诗中的字词,进而理解句意。

3、师生一起学习、理解第二句:

⑴做:因为,古今异议字。

⑵爱:留恋,眷恋。

⑶晚:傍晚。

⑷红于:比……更红。

⑸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⑹句意:

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美丽的景色而停下车来,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山花还要红艳。

4、读一读第二句古诗。

六、指导朗读古诗

1、多种方式的朗读古诗:

⑴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

⑵配乐朗读。(创设诗情画意)

2、理解并领悟古诗:

⑴这首诗主要讲什么?

⑵再次欣赏美丽的图片──美美的读一读这首诗。

⑶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有感情的读一读。

七、小结延伸

这首诗用寒山、石径、白云、枫林向人们却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秋景图,置身期间,让人留恋往返。作者写“秋景”,全诗却不露一个秋字,真实让人折服。我想,称这首诗是“千古之绝唱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八、向学生推荐两本书

《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70首古诗》。

【板书】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设计意图】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因而,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秋”,对秋天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引导他们欣赏美丽的秋景图片,加深对“秋”的认识──秋天是一个收获是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由此,唐朝的诗人杜牧沉浸在秋色中流连忘返,文思涌动,写下了一首千古之绝唱《山行》。其次,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学古诗,理解古诗,因为学习方法就象打开知识门户的一把钥匙。再次,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最后,向学生推荐两本书《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70首古诗》,让他们平时注重语言的积累,明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道理。

【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个教学的难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创设情景,引学生“上路”:

在导入新课,学生初读古诗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根据生活的经验,说一说秋天──欣赏美丽的秋色图。得出: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适宜外出旅游的黄金季节。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习古诗《山行》做好了铺垫。

2、教给方法,让学生自己“上路”:

好的学习方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在总结以往学习古诗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

⑴读一读: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义字。

⑵动一动:运用工具书或课文的注解理解部分字词。

⑶想一想:这首诗的每一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整首诗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自学古诗。

3、指导朗读,让学生轻车熟“路”:

常言道:“书读百遍,情义自现”,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遗憾的是由于课前高估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反馈理解诗意的时间稍长,最后不得不压缩了指导朗读的时间。因而导致了学生对古诗的节奏美、意境美领悟不深客。

《山行》说课稿如何写 篇5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揭题,指导书写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叫——赠刘景文。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另外一首古诗——山行。

2.简介作者,并让学生回顾杜牧写过的古诗。

3.指导书写:于、枫。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顺。

2.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

3.齐读全诗。

三、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看视频情境动画配诗歌朗诵,边听边看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学生自读想象。

2.指名说看到了什么。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在读中体会

1.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提出问题。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重点体会“斜”“生出”,理解诗意。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思考: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师生齐读。

②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理解诗意。

③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④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板书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窗边的小豆豆说课稿精选4篇


热爱工作并尽职尽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要素,出色的教师授课前都会认真准备教案。教案对于教学活动的成功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作用。“窗边的小豆豆说课稿”以下为本网页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提供的内容,仅供您参考!

窗边的小豆豆说课稿(篇1)

一、导入

学生齐读黑板上的诗歌《牧歌》,作者日本谷川俊太郎。(每周四晨读,我班学习一首诗歌)

师:同学们,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几首诗歌?

(学生回答开学以来我们学习诗歌的情况)

师:那同学们知道老师为什麽要带领大家一起学习诗歌吗?这缘于一本书的启发。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让老师很感动。

(出示幻灯片,内容是书中给我启发的一段话: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的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师: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望呀!老师希望通过学习诗歌,让我们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思考。老师衷心地希望你们都是纯真的孩子。

师:这本书就是《窗边的小豆豆》,作者是黑柳彻子。

(出示幻灯片:书籍封面)

二、与学生共同学习

1、走进作者(出示幻灯片)

她是日本著名的作家,代表作《窗边的小豆豆》拥有数千万读者,我们也是其中的一个。

她是亚洲第一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足迹遍及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她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彻子的小屋》深受人们喜爱。

她被赞誉为日本最伟大的女性。

她就是小豆豆,黑彻柳子,一个因淘气,一年级就被退学的孩子。

(出示幻灯片:黑柳彻子的图片)

2、了解岩崎千弘,欣赏插图(出示幻灯片)

千弘女士是儿童画的天才,在世界上,恐怕再没有任何一位画家能够如此生动地表现出孩子们的神态来了。无论孩子们是什么样的姿态,千弘女士都能够生动地描绘出来,而且,她还能清楚地表现出六个月的婴儿和九个月的婴儿的不同神态。她的画作包含着对孩子们能够幸福的祝愿。

(出示幻灯片:岩崎千弘插图,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并回忆之前看过的一些内容。)

3、师:同学们,还记得第一次与《窗边的小豆豆》相遇的情景吗?(提示:山的味道,海的味道)

学生描述当时学习的情景和感受。

师:当时大家的学习热情特别高,好几个同学都跟老师借阅。

(老师谈在借书过程中让自己感动的细节)

师:现在基本上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本《窗边的小豆豆》,许多同学都已经读了里面的一些内容,甚至有的同学已经读完了。今天我们再来走进这本书,走进小豆豆。

4、看目录,整体感知这本书

师:你们或许已经知道这本书讲述的故事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本书的目录,然后找出你最感兴趣的章节题目来。(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师:这些文章的题目都特别生动形象,给人无限的想象。(出示幻灯片:书的目录)

师:通过看书的目录,我们了解到,这本书主要讲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

(出示幻灯片:这本书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

师:小豆豆的成长历程中,有一个人给了她非常多的鼓励,宽容和理解,他就是小林宗作老师,而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纪念她的恩师——小林宗作校长。因此在书的扉页里,作者写道:谨以此书献给已逝的小林宗作老师

5、师:书中有一篇文章特别能体现小林校长对小豆豆的爱护和引导,就是《“真是个好孩子”》,那么,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一下这一篇。

(老师配乐朗读,学生在听得过程中体会其中的感情和深意)

学生谈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谈谈自己的感受。

老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并结合与学生共同经历的一些事情谈一谈。

6、学生读自己写的读后感,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并为自己的读书生活作好记录。

7、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章节。

三、结课

出示最后一张幻灯片:小豆豆全集图片,拓展学生的视野,不断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窗边的小豆豆说课稿(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窗边的小豆豆》人物和故事的品读,学会表达自己对书中人物和故事的感情,并发表具有独特见解的评价,感受文中充满爱的教育。

2、让学生学会通过人物、故事,联系作者、生活读书的'方法。学会写读书感受,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将自己喜爱的书推荐给更多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学会通过人物、故事,联系作者、生活来读书的方法。学会写读书感受,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难点:感受文中独特的爱的教育,完成小诗的创作。

【课前准备】学生阅读《窗边的小豆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整体把握

1、两棵小树长成的活的大门,每个学生在校园里都拥有一棵属于自己的专用树,几辆电车就是自己的教室,更奇特的是想上什么课就上什么课,下午还可以去公园散步呢!这是哪儿啊?(巴学园)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巴学园”,读读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生读题)

2、“巴学园”是什么地方?如果你就是小豆豆,你喜欢“巴学园”吗?说说理由。

3、从同学们的交流中,老师发现同学们都非常喜欢《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让我们带着温馨的回忆,再来品一品书中的人物。相信同学们会有新的收获。(板书)

二、品读人物,感悟真情

1、黑柳彻子在这本书里,为我们描述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说说你喜欢的人物,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交流)

2、这本书中谁给你留下最难忘的记忆?或者说说你最喜欢的人物?说说你的理由。(交流)(教师相机总结出各个人物的特点)

3、书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着他独特的个性,但也有着相似之处,那就是——善良、有爱心。

(1)黑柳彻子笔下的人物是令我们喜爱、让我们难忘的,知道作者为什么能将这些人物写得如此栩栩如生、深入人心吗?(生交流,相机介绍黑柳彻子)

(2)正是因为这是作者真实的经历,所以文中的故事才会这么的真实、感人。让我们打开书,去书中在读一读令你最感动的故事,将你的感悟写在读书卡上。(板书)你也可以去试着做一个小诗人,能写几句写几句。(交流)

(3)同学们的语言真让人感动,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爱。同学们,爱是朴实的、是简单的,它可能只是妈妈准备的一份午餐,只是小林校长的一句话语,甚至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

三、阅读拓展,新书推介

关于“巴学园”的书还有很多,生说一说。

课后交流方法:手抄报、书签、读后感、上网阅读书评。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书香气自华。让我们一起热爱读书,携手做一个有根的人吧。

窗边的小豆豆说课稿(篇3)

作品分析:

《窗边的小豆豆》是黑柳彻子的一本自传体的小说。这本书讲述了作者上小学的一段真实的故事:小豆豆因淘气,来到巴学园。那里的同学都是身体有特殊问题的孩子,小豆豆虽然淘气,但小林宗作校长常常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个好孩子!”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

本书字里行间充满了孩童的逻辑和单纯直白的语言,向读者展现出儿童天真、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她还塑造了小林宗作这一位真正理解孩童内心世界和成长特性的教育家的光辉形象。

教学目标:

1、通过读书中经典故事细节,感受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通过阅读闯关游戏,展示积累成果,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3、通过段落品读,感悟读书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阅读《窗边的小豆豆》,完成阅读导学案。

2、学生制作一张书签(无文字)。

教学流程:

一、情趣引路,愉快导学

欢迎大家来到“快乐阅读”。前一段时间,我们认真读了一部世界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窗边的小豆豆》。我知道大家都很喜欢读这本书,也知道大家喜欢玩游戏,所以今天我们继续玩“读书大闯关”的游戏,比一比谁最会读书,谁最会积累。还等什么呢,同学们快捧起书,再去温习一下书中的美好吧。

二、渗透方法,轻松温习

教师提示:读整本书,可以在书的封底,扉页,或者前勒口,后勒口发现书的主要内容介绍;另外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还要关注目录和后记这些信息。

三、游戏闯关,注重积累

读游戏规则。

第一关:我知道(必答题,抢答题,比赛题)

第二关:我会读

1、读词语,体会词语精彩

(1)读积累的好的四字词语。

(2)指名读:你发现了什么?(把词语按照形式呈现:aabb式abac式数字式,反义词式)

(3)延伸生活中的类似词。

2、读段落,悟读书方法

(1)人物描写类的段落

(2)景物类描写的段落

(3)写一件事情的段落

小结:我们以后在读书的时候也可以这样抓住重要的人物,关键的事情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第三关:我会背

我们读书讲究读书要有得,读完整本书,我们提倡要会背10个自己喜欢的段落,现在就请同学们从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段背给大家听。

第四关:我会写

读完这本书,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你想说些什么呢?我们先看看各大报纸是怎么说的?

1、指名读报纸评价

2、学生写话。(写在你的书签上。)

3、展示读

四、继续闯关,延趣课下

《小时候就在想的事》《丢三落四的小豆豆》

附:板书设计:

读书积累人物

事情

窗边的小豆豆说课稿(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并对作者黑柳彻子有所了解。

2、通过猜读等形式,产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3、在活动中习得一些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宽他们知识面。

4、通过导读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猜一猜

1、出示“豆豆”这两个字眼儿,请孩子们动脑筋猜一猜:这会是什么呢?

2、再出示“小豆豆”时,你又能猜出些什么呢?

3、最后出示“窗边的小豆豆”时,你还能怎么猜呢?(建议对这本书有所了解的同学,可以把猜的机会让给其他小朋友,最后由他们来裁决或公布答案)

4、(出示小女孩“小豆豆”的图片)这位可爱小女孩的名字就叫“小豆豆”,她是《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的小主人公,这本书是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创作的。想知道“小豆豆”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儿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认识吧!

二、认一认

1、认识小时候的特别“小豆豆”

(1)试一试镜头一:乒乒乓乓

“小豆豆上课时总是把课桌盖子开了关,关了开,足足有上百次!”

让学生随着老师的描述试一试(可以敲桌面代替):“打开!关上!打开!关上!……”,乒乒乓乓十余次后,有什么想说的吗?

(2)演一演镜头二:招呼问候

老师简单讲述小豆豆站在窗子旁边和窗外的宣传艺人打招呼的故事,当小豆豆高兴地对教室里的学生们叫道:“他们来啦!”——当时的教室里会成什么样儿呢?同学们会怎么做呢?

宣传艺人走远了,可小豆豆还站在窗边呢,噢,原来教室的屋檐下飞来一只燕子呢,这时的小豆豆又会怎样招呼问候小燕子呢?你来演一演吧!

(3)评一评小豆豆

小豆豆的奇怪故事可不止这两个,还有很多呢!试过演过后,你来评一评:小豆豆是个怎样的女孩儿呢?这样的孩子会遇到什么麻烦,你能猜得到吗?

2、认识长大后的美丽“小豆豆”

(1)赏一赏:出示黑柳彻子的照片,看看长大后端庄大方的一位女性,看着她大大的眼睛,洋葱头的发型,让学生自由感慨:哇,真漂亮!并出示一句话“她就是小豆豆”。

(2)悟一悟:再出示“她就是黑柳彻子”。“黑柳彻子”是谁,你还记得吗?当学生想起黑柳彻子就是《窗边的小豆豆》一书的作者时,会明白:噢,原来这本书就是黑柳彻子在写她自己呀!

师:这种书就叫“自传体小说”。“自传体小说”很多时候是用第一人称写成的,可有时候也会用第三人称来写,比如这本《窗边的小豆豆》就属于这种情况。

(3)赞一赞:黑柳彻子的成绩还远不止如此呢,让我们一起来享受享受戴在她头顶上的光环吧,出示:

她的代表作《窗边的小豆豆》1981年出版后,不仅在日本,而且在全球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截至2001年,日文版累计销量达938万册,成为日本历史上销量最大的一本书。该书被译成33种文字全球发行,拥有读者数千万。

她还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之一,拥有观众数十亿。

她被美国《纽约地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赞誉为“日本最伟大的`女性”。

三、问一问

“她就是小豆豆,她就是黑柳彻子,一个因淘气,一年级就被退学的孩子。”此时,你的头脑有什么疑问吗?

让我们到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四、乐一乐

如果说遭遇退学的小豆豆是不幸的,那么,找到一所新学校、遇到一位与众不同的校长后的小豆豆又是无比幸福的,从此以后,小豆豆的一切都改变了!我们真为小豆豆感到高兴,让我们和小豆豆一起去感受感受吧!

1、画一画:老师朗读描写巴学园校门的片段,请孩子们动笔画一画,发现了吗,“从地上长出来的”是什么呢?“两棵活的树”竟然是巴学园的校门,多有趣、多特别的学校啊!

2、读一读:复印了两个故事发给孩子们阅读——《校长先生》和《放回原处》。读后交流交流,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校长先生呢?你感受到这位校长先生的与众不同了吗?

出示:“谨将本书献给已逝的小林宗作老师”齐读。

五、看一看

看一看目录:在小林宗作校长的巴学园里,还有些与众不同的什么呢?小豆豆学习生活是怎样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

出示目录,说说哪个故事题目吸引了你?说说你心中的问号好吗:校园里那“一辆辆电车”又有何用呢?“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又是什么呢?帮你了解到很多信息噢!

结束语:很想去读一读黑柳彻子的这本《窗边的小豆豆》吧,老师相信,除了故事本身,你们一定还能读出更多,期待我们再次相约“窗边的小豆豆”!

认识梯形说课稿精选11篇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老师的职责所在,每位教师必须认真准备教案和课件。教案可以明确教师的授课内容。笔者经过收集和处理,现为您奉上认识梯形说课稿,相信这个页面会对您有所帮助!

认识梯形说课稿 篇1

设计背景

课改纲要的自主学习。

活动目标

1.幼儿利用已有知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来认识梯形和椭圆形。

2.幼儿通过比较,认识到各种图形的不同及其用处,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

3.幼儿利用图形的变化和相互拼凑折叠做游戏及手工,看到自己的销售也灵巧,真了不起。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形状的彩色纸片,胶水,剪刀。

活动过程

1.开始环节:让幼儿分别展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让老师看看,找不准的老师耐心帮助其认一下。

2.基本环节:

(1)让孩子拿出与老师手中形状一样图形的纸片展示,告诉幼儿这就是梯形,因为从两侧边上可以斜爬上去,就像梯子一样,因此就叫梯形。然后,老师用准备好的长方形重叠到相应位置,画出两条垂直线,使梯形变成长方形和三角形。让幼儿一目了然,图形能互相变换。这个梯形能变成长方形、正方形,还有三角形。请孩子们把手中的梯形折一折,画一画,看着变一变。

(2)同样方法教学椭圆形。让孩子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椭圆形的物品,再让孩子把圆形和椭圆形重叠在一起比一比。

3.结束环节:

老师与幼儿一起用不同形状的纸折物件或者拼图案。

4.延伸环节:

生活中除过有这些规则形状外,还有许多不规则、不知名的形状,请你回家后帮老师找一找。

教学反思

1.备课反思:

梯形认识太抽象,就是扛一架梯子,孩子们也看不到是梯形。所以,只能有意画成上窄下宽的梯子让学生直观。

2.活动过程反思;

(1)对不同形状梯形应该讲到,并且在讲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让孩子不要对梯形定势,以便充分了解梯形特点。如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倒置梯形、立置梯形。

(2)进度不是主要的,要让各类幼儿充分活动起来,做好巡查和个别指导。

3.对活动效果评价:

基本达到目标,再细些会更好。

认识梯形说课稿 篇2

活动目标:

一、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能不受梯形摆放位置的影响,在各种图形中正确找出梯形。

二、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PPT课件、装有几何图形的信封若干、包含有梯形的几何图形贴画若干、音乐。

活动过程:

一、通过情景,复习以前学过的.几何图形,引出梯形。

"小兔子的这座房子是什么样的?""是由什么几何图形组成的?"(提示孩子举手发言)总结:这是一座特别的房子,都由几何图形组成的,有梯形的房顶,圆形的窗户,正方形的身体,长方形的门和正方形的门,在黑板上一一出示梯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二、观察图形

(一)、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大家仔细看看梯形是什么样子的?""和长方形相比呢?"总结:原来梯形有四个角、四条边,上下两条边是平平的、不一样长,左右两条边是斜的。

(二)、情景,找一找梯形"小兔子的家周围有梯形吗?有几个?"引导幼儿找一找,数一数。

(三)、认识不同摆放位置的梯形变换梯形的位置,(拿梯形教具演示)让幼儿明白原来梯形可以倒着放、躺着放、斜着放、随便朝那边放,它还是梯形。(课件展示不同摆放位置的梯形)。

三、游戏操作

(一)、找一找、贴一贴小兔子设计了一条漂亮的几何图形的路,请小朋友帮小兔子把路铺好,从信封里的几何图形中找出梯形,铺在梯形的砖上,要注意有的梯形宝宝是经过变魔术的,其他的图形归类放好,师幼找错纠正。

(二)、走一走小兔子的路铺好了,我们一起去找小兔子郊游吧,大家排好队,踩着梯形的砖铺路,一起去郊游(游戏中结束)。

教学反思:

对于梯形,大多数孩子对他都邮感性的认识,这节课我结合幼儿这种感性认识设计了:给小动物喂饼干,找一找,涂一涂,看一看,拼一拼等环节,强化这种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比较,老师的点拨,把这种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多样的活动形式,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课件的播放让幼儿认识到梯形的多样性,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理解梯形的特征。

当然,在这节课的设计问题上,我做的还不够准备比较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使小朋友在游戏中学到更多知识。

认识梯形说课稿 篇3

一、设计思路:

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幼儿所要认识的平面图形中最难理解的一种,尤其是梯形的概念。因此,中班幼儿认识梯形,只要理解梯形的特征,能找出相应的图形即可,不必要求幼儿用语言描述梯形的特征。

由于梯形的概念幼儿不容易理解,所以活动设计我就不从概念入手,而让幼儿通过各种操作活动,(如:找图形、给图形涂色。)反复感受,逐步理解梯形的特征。

幼儿认识梯形的另外一个难点是梯形的多样性。幼儿认识的特点是先入为主,容易形成定势。所以活动开始时就要让幼儿接触各种梯形,每个环节中幼儿所看到的、制作的梯形都是各种各样的。

传统的幼儿园数学教学死板、机械,抽象的数学知识使教师越教越烦,幼儿越学越厌,怎样使孩子全身心的、主动地投入学习、探索之中呢?那首先就要对幼儿进行数学兴趣的培养,激发幼儿学习欲望,我在本次教学活动中的几点尝试:

1、运用游戏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展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游戏活动,是激发幼儿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的途径。

2、开展区角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开展区角活动能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易于感知。

3、让幼儿自己动手,找找、玩玩,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能引起大脑的积极思维,大脑皮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来自运动器官的信号,当幼儿注意变为幼儿直接操作的对象时,就使大脑皮层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引起高涨的学习兴趣。

4、创设一定的难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遇到困难,都是大人及时解决,幼儿很难得到锻炼,也不会主动克服困难,要是让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后,就会有种从没有过的快感,从心底里得到满足。为此,我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设置一定难度,让幼儿经过一定的努力后才能跨越过去,从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认识梯形的

活动中有一个给小客人喂梯形饼干的环节,我设计了让幼儿选择2块不同的梯形饼干,给同伴检验后喂小客人,并对小客人说:“请吃梯形饼干”。这里就有一定的难度——必须选择不同的梯形饼干,对一部分幼儿来说,是需要思考一下的。

指导过程中能注重“三最”:即最大的观察(努力观察每位幼儿,避免笼统评价);最小的干预(教师角色进行退位,不干预替代);最多的鼓励(鼓励幼儿的点滴进步)。

另外,努力把握“玩数学”的度。不在游戏中刻意地“教”,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发泄情感,感受愉悦。

二、活动流程:

复习整理基础上,渗透新知识点——新授活动——巩固活动——生活化延伸。

认识梯形说课稿 篇4

我讲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了垂直与平行的基础上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对空间图形的兴趣,对学生理解、掌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着重要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物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特征,理解四边形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及其定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理解书中集体图的含义。

教学中我遵循“引导探究、动手动脑,支持思维、建筑知识”的教改思路,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采取“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2)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3)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学法:

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实际操作、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等方法,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在交流中体验图形的特征,使他们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充分体现以下几点:

1、注重理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教学的重点。

一上课我就让学生回想什么叫“四边形”,之后根据其概念让学生找一找校园内哪些物体是四边形,然后画四边形,丰富了他们对四边形的认识。再运用多媒体演示来验证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由此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及其定义。

2、以前的教材是把平行四边行和梯形分开独立教学的,新教材把平行四边行和梯形放在一起进行教学的。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根据对边是否平行,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这样的问题情景,学生紧紧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并动手验证,然后利用这种分类方法归纳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为理解和突破集合图这个难点做好了铺垫,这样就关注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整节课学生通过找一找、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了他们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以及创新意识、及小组合作的意识。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巩固练习时我设计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判断题,此题仅凭学生的想象是很难作出判断的,但我让学生动手去拼一拼就很容易把问题解决了。我还设计了用小棒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动手剪一剪,用七巧板品图形等活动。教会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新知拓展思维,加深认识,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渗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图形分割和图形拼组的知识,充分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新课程理念。

4、体现数学生活化

让学生说一说我们身边哪些物体上有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时时为生活服务,并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培养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认识梯形说课稿 篇5

活动要求:

1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巩固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2学习用多种方法将各种图形变成梯形。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几何图形若干[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等]

2剪刀人手一把。

3几何图形拼画的物体图形六幅。

活动过程:

一、复习已学过的几何图形

利用视屏图象分别出示图形,启发幼儿观察回答。

二、认识梯形

1出示等腰梯形和长方形,引导幼儿观察说出这两个图形一样吗?它们是什么图形?教师告诉幼儿梯形的名称。

2比较梯形和长方形的外形特征

通过看、比、量,使幼儿感知两个图形的异同。

3出示直角梯形和四边形,让幼儿观察比较,说出两个图形的异同。

4出示有梯形拼画的物体视屏图象请幼儿回答问题。

三、游戏活动——小动物找家

活动室画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七名幼儿戴头饰分别扮小兔、小鸟、小猫、小鱼、小马、乌龟、小鸡,仔细听老师说,如“小兔跳、跳、跳,跳到有三条边三个角的房间里”戴该动物头饰的幼儿就做相应的动作到指定的图形站好。

四、幼儿操作活动——变梯形

1出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让幼儿说出名称后,教师示范:折一折、剪一剪,让它们变成梯形。

2幼儿用折、剪等方法将手中的图形变成梯形。

3请个别幼儿演、介绍。说:“我用什么图形变成了梯形,是怎么变的。”

五、评价活动:表扬用多种方法变梯形的幼儿。

认识梯形说课稿 篇6

一、情境导入。

1.谈话:之前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从这些图片上你能找到哪些平面图形呢?

(学生交流并且指一指。)

出示:

2.提问:你还能找到什么平面图形呢?

(估计有学生能说出:梯形。)

3.揭题: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梯形。(板书:认识梯形)

二、探究新知。

1.谈话:根据手中的材料,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梯形吗?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做法最多!

2.学生小组活动。

各小组展示交流,展示同学说说怎么做的。

3.提问:用你们手中的梯形与上节课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比较一下,有什么区别?

(1)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里交流。

(2)全班交流。

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板书)

4.谈话:拿出你刚才做好的梯形,你能不能量出这个梯形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的距离?先想一想,可以怎样做?

(1)学生独立思考、操作,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在小组里讨论。

(2)指名交流画图和测量的方法。

5.学生阅读书本第47页中的内容。

(1)指名交流阅读后知道了些什么?

(2)请学生在纸上标出梯形的各部分的名称。

6.出示:等腰梯形

提问:这是梯形吗?仔细观察,跟我们所做的梯形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观察比较后交流,发现:两腰相等。

(2)请同学们进行验证。

(3)指出:像两个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7.完成试一试。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对梯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出示:请同学们量出下面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交流、汇报。

质疑:第二个图形的高在哪里?第三个梯形为什么不在上、下两条边之间画高?

三、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

1.第1题。

先说出下面哪些图形是梯形,再分别指出这些梯形的上底、下底和腰。

(1)学生审题后判断、交流。

提问:为什么第三个图形不是梯形?

(2)如果产生分歧,可借助工具进行检验。

2.第2题。

(1)学生根据题意找一找,同桌交流。

(2)谈话:你能在七巧板中选几块拼出不同的梯形吗?

学生独立思考,拼一拼。

(3)全班展示交流,引导学生有序的根据七巧板块数的增多拼一拼。

3.第3题。

(1)学生审题后独立尝试分一分。

(2)展示一份作业交流。

画一条高,可以把梯形分成两个梯形。

画一条高,可以把梯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

4.第4题。

(1)学生审题后理解题意,独立按要求画一画、量一量。

(2)指名不同画法学生展示交流,并说说自己测量的结果。

观察比较:所画梯形的异同点。

(3)同样完成第2个小问题。

(4)提问: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学生交流)

5.第5题。

动手剪一剪。

(1)用两张长方形纸,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2)把这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呢?

四、课堂小结。

1.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补充习题第36页。

认识梯形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梯形的认识》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实验实验教材第八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二课时内容。是在幼儿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之上学习梯形的认识的。在整个小学阶段属于最后一类直线型平面图形,与前面已学的各种图形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新课标指出:这一学段的教学,应注重使幼儿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形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幼儿空间观念,使幼儿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二、学情分析:

本课之前,幼儿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和平行及平行线间的距离等有关内容,为本课教学作好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准备。梯形虽然是幼儿初次接触的图形,但在生活实际中,幼儿已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只是很难准确的抽象出它的本质属性,另外对于梯形高的概念的理解和作法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特征,认识几种特殊的梯形及其属性;培养幼儿观察比较、类比归纳、操作想象等能力,发展幼儿空间观念,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

2、过程方法目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法,引导幼儿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3、情智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幼儿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感受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会作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

四、教学方法

本课设计理念为:

●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幼儿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幼儿的原有经验,激发幼儿学习热情,让幼儿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数学学习理应成为幼儿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

基于以上理念,教学中,我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改思路,力求体现教学中的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渐进原则及直观性原则。主要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引导幼儿采取“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2、组织幼儿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3、适时运用CAI课件和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五、说教学流程:

对照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及学情实际,我尝试构建一种探索性数学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模式,主要分为:“初步认识梯形—→操作体验,了解特征—→操作探究,深化新知—→游戏活动,拓展新知—→交流评价,总结升华”五大教学环节。

认识梯形说课稿 篇8

目标:

1、 认识梯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2、 在操作中感知两种不同的梯形

3、 通过拼图游戏,培养幼儿观察力,比较能力和合作能力

准备:

梯形图片每人一份,课件,作业纸

过程:

一、预备活动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个图形宝宝来做客, 我们看看会是谁呢?

二、集体活动

1、 观察梯形

(1)它叫什么名字?(梯形)

(2)你是怎么知道梯形的?

(3)它有几条边?几个角?

(4)四条边是一样长的吗?(不一样)

(5)上、下两条边一样长的吗?(上面短,下面长)

(6)我们发现了吗?这两条边都是怎样的?(平平的)

(7)这两边是它的腰,那它的腰像什么呢?(滑滑梯)

(8)原来梯形有四条边,四个角,两边腰是相等的叫做等腰梯形。

2、出示直角梯形,幼儿观察两个不同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1)这两个梯形有什么不一样?(幼儿回答)

(2)出示等腰梯形:它有几条边几个角?有两条边是斜斜的(当滑滑梯)

(3)出示直角梯形:它有几条边几个角?只有一条边是斜斜的(当滑滑梯)

(4)梯形宝宝可调皮了,还会翻跟斗呢?!看......

(5)现在它有什么变化了吗?(上面长、下面短),它的腰还是斜斜的

(6)一条边是直的,一条边是斜斜的,叫做直角梯形。

三、集体游戏

我们来玩变变变的游戏,教师如出示直角梯形,幼儿就快速说出名字,依次类推。

四、集体操作

1、 教师给每人发放一份梯形教具,共同和小朋友拼图,看看你能拼出什么?

2、 教师把幼儿拼出来的图形用数码相机拍下来,用电视放出来,请幼儿说说你拼出的是什么?

3、 教师给每位幼儿发一张作业纸,圈出哪个是梯形

五、梯形联系实际生活

(1)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想梯形?

(2)你在什么地方看过梯形?(幼儿举手回答)

(3)老师也找到了生活中的一些东西像梯形,我们一起来看看(请幼儿各个回答,找出图案出哪些部位是等腰或者直角梯形)

教师小结

原来我们生活中还这么多像梯形的东西。接下来我们再去外面找找!

认识梯形说课稿 篇9

《梯形的认识》是20xx年经过教育部审定的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二小节第2课时的内容,我将从教学解读和教学实施两部分进行说课。

一、教学解读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二节的第2课时,教材通过两个例题和两段文字呈现了四部分内容:梯形的特征和定义、梯形的底和高、梯形的分类,四边形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实践活动继续认识梯形的特征、高,各部分名称,掌握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为以后学习梯形的面积和四边形的其他知识打基础,在整个小学阶段属于最后一类直线型平面图形,与前面已学的各种图形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新课标指出:这一学段的教学,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形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学情分析:

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和平行及平行线间的距离等有关内容,为本课教学作好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准备。梯形虽然是学生初次接触的图形,但在生活实际中,学生已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只是很难准确的抽象出它的本质属性,另外对于梯形高的概念的理解和作法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数学学习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根据上述教材分析,为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梯形的特征,认识几种特殊的梯形及其属性;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比归纳、操作想象等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

2、过程方法目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3、情智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感受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四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积累了一定的'数学学习经验,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会作平行四边形的高,但在学习中对知识系统的整体掌握并不到位,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会作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梯形的特征和定义。

教学思路: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我沿着“初步认识梯形—→操作体验,了解特征—→操作探究,深化新知—→巩固练习,拓展新知—→交流评价,总结升华”的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并适当地应用课件辅助教学,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目标。

教具、学具准备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和学生学习活动,为完成教学任务,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师准备的教具有:课件、各类图形、剪刀、三角板。学生的学具有:各类图形、剪刀、三角板、作业纸、钉子板。

教法学法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围绕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本节课我运用:引导学生采取“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直观演示等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找一找、做一做、猜一猜、练一练、分一分等一系列活动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实施

教学中,我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改思路,力求体现教学中的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渐进原则及直观性原则。本节课的数学学习活动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实施:

(一)分类比较,初步认识梯形

我首先组织教学,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特征是(揭示:两组对边平行)然后引出画面(找出不是平行四边形的四边形):请找出你看到的平面图形,并分为两类,说明分类依据。(同中求异: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然后(课件演示例3)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有一个面类似于梯形的物体?引导观察比较,激发探索动机,培养发现意识。从而揭示课题:梯形的认识

我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结合生活画面引入新课,并通过两次递进式分类比较直逼梯形的特征: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形成梯形特征认知的基础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经验,让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操作体验,了解特征

本环节我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较、交流和讨论,从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认识等腰梯形。更清晰的展示出梯形的主要特征,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既符合直观性原则,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做梯形

我提出要求:你能做出一个梯形来吗?然后学生用纸折、画、钉子板围等做出一个梯形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我适时指导,然后学生汇报,展示学生结果。

2、说特征

我提出问题:刚才你们在做梯形的时候发现梯形有什么特征吗?然后指名3-4人回答,小结并板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3、比较异同

我引导学生思考: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比较,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先小组说,再指名2—3名学生回答,得出: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4、认识梯形各部分梯形的名称。

我首先要求学生引导自学课本第66内容页,教学梯形各部分名称指明:上底、下底、腰、高。学生自学交流中我进行指导,明确高的意义指的是两底间的距离;并明了两底间的垂线段(高)有无数条。

然后让学生画一画,量一量:画出一个梯形,指出各部分名称并作高。

我出示等腰梯形,用折一折、课件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等腰梯形的特征。

然后让学生完成第66页教材中间的做一做,下面那些图形是梯形,画出每个梯形的高,分别指出它们的上底、下底和高。让学生独立完成,首先让学生用三角板验证每个图形是否是梯形,然后再做高,我重点指导,第一个直角梯形,第4个等腰梯形。

5、探讨四边形间的关系。

(1)首先我提出问题:我们认识了哪些四边形?

学生汇报后得出:我们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这些图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用课件出示相关的图形。

教师接着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请说一下你的理由,然后分小组讨论,交流讨论结果。

那么我们学过的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汇报,我及时给与评价指导,交流互动中得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属于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看成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2)我归纳小解:我们可以用这样的集合图直观地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我用课件出示集合图,然后请学生说一说图示的含义。

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梯形

(3)我出示小组合作要求,用学具摆一摆,弄清四边形间的关系。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操作,然后请一名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共同理解含义。

(三)操作探究,深化新知

活动一:我出示活动要求:利用手中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任选其一,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学生操作汇报说明:破坏一组平行线。我适时板书:直角梯形

活动二:首先出示活动要求:利用三角形,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学生完成并汇报交流,说明:创造一组平行线

活动三:利用一条类似于长方形纸条,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小结:等腰梯形

我说明: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是梯形的两种特殊形式。本环节,以小组合作、操作探究为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转换,进一步加深了对梯形本质特征的理解,同时又认识了“直角梯形”及“等腰梯形”的独特属性。

(四)巩固练习,拓展新知

有效的练习是学生巩固,拓展所学新知的必要手段,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

首先是基础练习,我用课件出示判断题。

1、判断题:

(1)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2)梯形的下底一定比上底长。()

(3)直角梯形必有两个直角。()

(4)等腰梯形不可能是直角梯形。()

(5)等腰梯形上底和下底中点的连线是它的对称轴。()

(6)梯形中不平行的两条边叫做梯形的腰。()

2、练习十一第4题,让学生独立作图,同桌互相检查

提高练习

1、练习十一第5题,我用课件出示帮助学生理解,并会用字母口述出梯形的名称。

2、练习十一第6题。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在图上画虚线表示剪一刀,我用课件或者图形给学生做演示。

(五)交流评价,总结升华

首先我让学生以:“谈谈你的收获及感想”为主题,对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进行小结。然后学生自评、互评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逐渐完成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梯形的认识

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梯形

上底

下底

高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等腰梯形

直角梯形

梯形有无数条高

本节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比较为主线,以师生互动、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让数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原有经验,使学生主动学数学,探究学数学,快乐学数学,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互动生成的动态结构模式,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评析

本节课体现最明显的特点是:在生活素材中学习数学知识,在数学活动中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1、从生活素材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引入新课时,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结合生活画面引入新课,并通过两次递进式分类比较直逼梯形的特征: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形成梯形特征认知的基础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经验,让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在数学活动中学生经历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要提示或暗示,凡学生能自己得出的,教师绝不要代替。

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典型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空间,学生充分利用学具看一看,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拼一拼,说一说等操作活动,在猜想、争论、验证、互相补充中汇报交流、亲自参与、亲身感知、再现知识发展的过程,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发展了自己的数学思想,学会进行数学交流,倾听别人的想法,并且注重了学生对四边形的建构,使其理清关系、形成系统、完整的认识。力争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了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3、学生在分类中建构。教师让学生把所学过的平面图形利用不同的标准分类,学生既利用了梯形与其它四边形的区别进一步巩固了梯形的特征,又将所学过的平面图形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建构了平面图形的知识体系。

教师能够站在知识系统的高度把握教材,处理教学内容。梯形是特殊的四边形,是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教师紧紧抓住梯形的本质特征设计了教学的全过程,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了猜测、推理,观察、比较,操作、内化,对话、分享的过程,学生不仅获得了对梯形特征的认识,还获得了数学学习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体验了数学学习过程的有趣。

认识梯形说课稿 篇10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梯形的特征,并能不受其他图形的干扰在各种图形中找出梯形。

2、认识不同的梯形,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动手能力。环境创设活动室内放一些包含梯形的图画。

教师演示用具:

不同形状的梯形若干;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纸各一张。

幼儿学具:

包含有梯形的的图画若干张(没涂色)。

重点与难点重点:

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难点:认识不同的梯形。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出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纸简单复习学过的图形。

2、由正方形引出梯形。提问:这个图形和正方形有哪些异同点?它象什么?

3、总结:它上面的边短,下面的边长,上下两条边平平的,旁边两条边斜斜的。这个像像滑梯的图形,名叫——梯形。

二、认识不同的梯形

1、梯形宝宝可调皮呢,它一会儿翻跟头,一会儿躺下睡觉,你们看这样还是梯形吗?(出示不同的梯形,让幼儿了解它们也是梯形。

(这个一边可以当滑梯的图形,是不是梯形?这个两边有一样长滑梯的图形,是不是梯形?)

2、小结:原来梯形可以倒着放,睡着放,它们都是梯形。

三、寻找梯形

1、通过寻找、让幼儿找出图中的梯形并涂上黄颜色。

2、展示个别幼儿的涂色作品

3、继续寻找我们生活中的梯形物品价值分析:

先以学过的图形引起幼儿的兴趣,为学习梯形打下基础。

让幼儿比较正方形与梯形的异同点,可以让幼儿更好、更直观的认识梯形。

让幼儿自己动手,找找、玩玩,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进一步巩固对梯形的认识。反思与调整:

认识梯形说课稿 篇11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

2.启发幼儿学习按图形特征归类,巩固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二、活动准备

1.梯形纸若干张、画虚线梯形纸若干、剪刀 、水彩笔。

2. 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纸若干张、背景图板一张。

三、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图形分类。

出示板图,"绒板上有许多图形,谁会把一 样的图形放在一起?"请个别幼儿回答并操作,"每种图形各用几个?"

2.认识梯形。

教师手指梯形,"这是什么图形?它和长方形什么地方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它们都有四条边,四个角,梯形上面边短,下面的边长;上下两条边平平的,旁边的边是斜的。)教师在幼儿讲述时,可将长方形纸片和梯形纸片重叠起来,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梯形有四条边,上下两条边平平的,不一样长,有四个角,不一样大。"

3.引导幼儿观察直角梯形、四边形。

"这两个图形都是梯形吗?"(不是)"哪一个图形是梯形,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它是梯形的?"(它上下两边平平的,不一样长、四个角不一样大。)

(二)小组活动。

第一组,变梯形。

"请小朋友拿一张图形纸把它剪一剪,让它们变成梯形。"

第二组,给梯形涂色。

"看看图上都有什么图形,请小朋友给梯形都涂上颜色。"

第三组,按点连线。

请幼儿将点与点之间用笔连起来,看看变成什么图形。

(三)活动评价。

请个别幼儿演示是怎样变梯形的,启发幼儿想出多种方法。

幼儿园说课稿《平行四边形说课稿精选》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说课稿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平行四边形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说课稿集锦10篇 人世间最高的尊称就是“老师”,编写教案是教师每日工作中的一部分。 采用教案可以有效确保教师在教学中的运行科学。以下是由编辑收集整理的《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说课稿》,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2023-03-15 阅读全文
  • 平行四边形优秀教案精选 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同时还需要每位老师都重视教案课件,这样可以避免因准备不足导致的教学事故。以下是栏目小编为您准备的平行四边形优秀教案,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2023-03-20 阅读全文
  • 平行四边面积说课稿9篇 教学信息量大,美感强,视觉刺激强是每个优秀教案的前提,作为一名老师是很有必要提前准备好细节的教案的。教案可以确定教师教学实践,教案由哪些重要内容组成?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挑选出一篇有价值的文章题目为《平行四边面积说课稿》,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2023-04-28 阅读全文
  •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课件精华7篇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中,经常会提前准备一些需要的资料。资料所覆盖的面比较广,可以指学习资料。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你是否知晓幼师资料到底是怎样的形式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课件精华7篇》,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教学目标:1...
    2023-08-06 阅读全文
  • 认识平行四边形课件15篇 您可以从以下资料中获取相关的“认识平行四边形课件”资料,希望您将本文加入收藏。制作优质教案和课件是老师上课的前提,因此在写作时不应草率处理。教案对学生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024-02-11 阅读全文

人世间最高的尊称就是“老师”,编写教案是教师每日工作中的一部分。 采用教案可以有效确保教师在教学中的运行科学。以下是由编辑收集整理的《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说课稿》,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2023-03-15 阅读全文

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同时还需要每位老师都重视教案课件,这样可以避免因准备不足导致的教学事故。以下是栏目小编为您准备的平行四边形优秀教案,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2023-03-20 阅读全文

教学信息量大,美感强,视觉刺激强是每个优秀教案的前提,作为一名老师是很有必要提前准备好细节的教案的。教案可以确定教师教学实践,教案由哪些重要内容组成?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挑选出一篇有价值的文章题目为《平行四边面积说课稿》,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2023-04-28 阅读全文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中,经常会提前准备一些需要的资料。资料所覆盖的面比较广,可以指学习资料。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你是否知晓幼师资料到底是怎样的形式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课件精华7篇》,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教学目标:1...

2023-08-06 阅读全文

您可以从以下资料中获取相关的“认识平行四边形课件”资料,希望您将本文加入收藏。制作优质教案和课件是老师上课的前提,因此在写作时不应草率处理。教案对学生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024-02-11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