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现代家庭需正视“父爱饥渴症”

发布时间:2021-12-15

现代幼儿故事。

幼儿园,是孩子快乐的家园;家庭则是孩子理想的起点。教师与家长都需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现代家庭需正视“父爱饥渴症””,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现在常能听到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儿子缺乏男子气概,甚至有的人嘲笑这样的男孩为"娘娘腔",男孩儿本身也很痛苦,可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其实主要原因在于父亲,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他们患上了"父爱饥渴症"。

什么是父爱饥渴症?

表面看来有些男孩不喜欢父亲,其实他们只是以逆反的方式来表达对父爱的极强需求心理,心理学上称其为"父爱饥渴症"。

现代社会竞争与日俱增,多数父亲由于工作关系,与孩子接触的机会与日俱减,从婴幼儿到青春期的成长过程中,男孩儿往往被母亲、女老师所"包围",男子气成了他们人格构建中的稀缺元素,女子气过重便成为现代男孩的标志性弱点。

男孩儿有点女子气,并没有坏处,而且会显得有人情味和吸引力,但如果女子气过重,将会导致严重后果,例如独立性与果断性不足,严重的甚至可能产生性别认同障碍。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父亲?

事实上,孩子都喜欢关心、体贴、和蔼可亲、爱护孩子、理解孩子的父亲。可现代父亲,你是孩子喜欢的好父亲吗?

1.好父亲既是孩子的保护者,又是孩子的知心朋友。

他既尊重孩子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又施以必要的教育和引导。

2.好父亲是平易近人和宽容大度的。

他是孩子心目中能够依靠的一座大山。父亲的豁达、开朗、诚恳、宽厚,能够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倾诉机会,当他们把心中的苦恼全部告诉父亲时,会感到父亲宽阔的胸膛是那么温暖、舒适、安全,更激起了孩子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孩子最渴望父亲能真正走进自己心里,了解自己的思想动态、兴趣爱好、喜怒哀乐,从而理解、支持自己的选择和追求。可惜很多做父亲的并不懂得这一点,他们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即使关心也只关心孩子的生活、成绩,却不去了解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

3.好父亲是有责任感的。

父亲是家庭成员的核心,应当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户主的职责,这职责使他真诚地关注孩子的喜怒哀乐,把孩子成长中的一点点进步都挂在心上;他不仅关心孩子的身体状况、学习成绩、能否考上重点中学或者大学等,而且对孩子的心理、思想、个性有足够的了解,并能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意识地帮助他改掉缺点。

4.好父亲用赏识的目光赞美孩子。

但不少做父亲的在教育孩子方面多少有些心理错位,不是用赏识的目光赞美自己孩子的优点,而是恨不得用放大镜去寻找孩子的弱点,更可怕的是处处拿别人孩子的长处去比自己孩子的短处。孩子需要鼓励、需要肯定、需要赏识。父亲用别的孩子作例子为自己孩子树立榜样,目的在于"激将",而事实上却易导致孩子自信的丧失和崩溃,产生自卑心理。

你是一个好父亲,就应设身处地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照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是盲目地要求孩子按照成人预先设计的轨道成长,千万莫硬性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要求,注意给孩子减轻过重的精神压力。

祝愿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个好父亲,希望每一位父亲都能真正地为孩子的"独木舟"保驾护航,使孩子们顺利地驶向幸福的港湾。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父爱缺失已成我国普遍的家庭问题


昨天是2010年的父亲节,关于父亲的话题也再次成为热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受中国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目前很多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都由母亲负责,父爱缺失问题较为普遍。有专家指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不可取代,父亲尽可能多地和孩子亲近,有助于孩子的性格培养和健康发展。

“我儿子今年5岁,他爸经常出差,一出去就是十天半个月,不出差的时候还有很多应酬,很晚才回家,通常儿子都睡着了。早晨,要么儿子先起来上学了,他爸还睡着呢;要不他爸就已经出门了,真正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现在,儿子明显和他爸疏远了,觉得爸爸在不在都无所谓,我们也很无奈。”在济南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王女士说。

“如今无论是幼儿园、小学还是中学,每逢开家长会,到会的大部分是学生的妈妈,有人戏称家长会是‘妈妈聚会’,平日与老师沟通的也多是妈妈们。”在西宁从事教育工作的李华说。

据北京市妇联一项调查,目前家庭中负责孩子教育的,母亲占70.2%,父亲仅占20%左右。幼儿教育专家董旭花认为,父爱缺失是中国家庭比较普遍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与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有关。

“就算是进入21世纪,这种观念在年轻人中仍然普遍存在。”董旭花说,这种传统观念和文化评价,给男人带来很大压力,尤其是结婚生子之后,往往更会在经济上给自己加压,养家糊口是重要责任,而教育子女则完全交给孩子的母亲或者爷爷奶奶。

“现在的孩子,大多性格软弱、依赖性强,男孩子缺少阳刚之气,主要原因应该就是缺少父教。”孩子刚刚上幼儿园的家长刘颖说,“加上幼儿园、小学里大多都是女老师,孩子心目中很难树立起男人的形象和榜样。”

山东省网瘾戒治专家孟素珍认为,父亲在孩子眼里代表着无穷的力量与强大的依靠。父亲角色的弱化和缺失,或多或少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不安全感。父性教育和母性教育结合起来的教育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如果父亲淡出对子女成长的关心和指导,不注意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知识,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

董旭花说,据世卫组织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平均每天能与父亲共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智商更高,男孩更像小男子汉,女孩长大后更懂得如何与异性交往。而心理学家通过调查发现,那些没有得到足够父爱的孩子情感障碍十分突出,出现焦虑、孤独、任性、多动、依赖、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攻击性强等行为缺陷的现象较为普遍,甚至与成年后的不良生活习惯都有一定关系。心理学家据此提出了“缺乏父爱综合征”这一概念。

专家认为,解决父爱缺失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父亲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多和孩子亲近。董旭花建议,无论多忙,父亲每周都应尽可能有意识地专门抽出两三天时间陪陪孩子,每次不少于40分钟。“哪怕只是散散步、聊聊天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现代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


现代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

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自7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家庭渐趋增多,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四世同堂已趋减少,核心家庭日趋渐多,家庭成员少、规模小、成员序列简单,“421”型之家常见。独生子女也就成了家庭成员中的核心,是父母双方共同倾注感情的焦点,是人生的唯一依靠,独生子女这一特殊位置与生长环境在一开始就注定了其教育的特殊性,独生子女这一社会一定阶段的产物,由于成长的环境使在其性格、品德、习惯、心理素质等与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存在着显著差异,而在独生子女的教育上也反应了一些新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溺爱性教育,导致孩子的“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和行为特点。由于独生子女成了家中“小皇帝”,全家人围着孩子转,一切顺从孩子,为着孩子,父母可“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由此,渐渐形成了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在行为上表现为唯我为我,难与同伴相处。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也在父母的娇惯中滋生。

二、温室教育,导致孩子面对困难与危险无所适从。过多保护,过多照顾,使孩子对父母过分依恋,无志在四方之气,心理易遭挫折,产生情绪障碍。自理能力差,劳动观点淡薄,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因为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对孩子往往是含在嘴里怕含化,拿在手里怕捏疼。对孩子的活动多加限制,不让其与其它孩子交往,不让外出单独活动,不让其从事有对抗性或具有一定风险性的活动,长此以往造成孩子软弱、无主见,遇事不知所措,对环境适应性差。由于包办子女的一切事物,养成孩子的依赖、懒惰乃至不负责的习惯,不愿干家务,不爱劳动。

三、神童教育,导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有些家长不管孩子的基础如何,一味追求卓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甚至把自已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使孩子过早承担其不应该承担或超越了他的承担极限的东西。神童式的施教,过多、过高的要求,充满枯燥的学前教育,种类繁多的补习,学了书法、学弹琴,打了篮球,踢足球,学了作文,有英文。时间排得满满的,扼杀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使他们在父母为其设计的模子里成长,让他们失去了自主探究世界的欢乐与主动,进入学校后,同样接受程序化的教化,这能有创新的一代吗。

四、智能中心教育,导到道德教育的匮乏。超限度的施教,忽视情感陶冶与人格培养,忽视道德教育,这样孩子们的精神与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性格孤僻、感情脆弱,心理承受力差,易走极端等不良心理现象。同时“一俊遮百丑”的晕轮效应充斥在家庭教育中,也忽视了对孩子不良品德的矫正。因此出现因高压而导致弑父杀母,违法犯罪的事件多有发生。一时社会呼吁关爱孩子,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五、价值导向出现偏差。很多家长对孩子定位于考上名牌大学,今后当工程师、企业家、学者等,很少定位于普通的劳动者,使儿童从小就滋生鄙视社会服务性工作和体力劳动,对各种社会角色缺乏正确的认识。要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对人的需求是多层次、多角度的,知识经济的到来,绝大多数人将成为普通劳动者或一般技术人员。

针对以上出现的新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家庭教育的策略:

一、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子观、亲子观、人才观、评价观。

孩子的启蒙教育在家庭,家长是孩子的笫一任老师。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中不泛至今仍闪耀着光辉的家教宝典,如“、“孟母三迁”、“易子而教”等,但一些守旧、落后、错误的教育观念也禁固着人的思想,如:由于父系单系社会原则的映射,重男轻女仍然存在;受“棍棒下出孝子”的重体罚教育的颜氏家教论影响,体罚教育在一些专制性家庭中依然存在;“学而优则仕”仍是一些家庭教育的唯一价值取向;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比较普遍;“阳春白雪”式的家教理论与“下里巴人”式的家庭教育实际难以整合,因此,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必须以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为先导,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儿童观,使父母认识到要尊重儿童,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地教育他们,要“使儿童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让他们在“一种充满快乐、爱和相互理解的氛围中长大”,树立正确的人才观,“21世纪需要各种各样的才能和人格,而不只是需要杰出的个人,当然这种人无论在何种文明中也都是很重要的。”。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高度,为国教子。

二、重视家庭道德教育。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笫一环境,对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养成教育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王宝祥曾做过人大全国调查,结果表明,平均有85%的家长认为在家庭教育中进行道德教育对孩子重要,但在一系列选择性题目中,家长们的回答显示,排在前三位的都没有德育。家长们最关心和实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孩子的学习、分数等智育问题。这一结果明白地告诉我们,家长们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认识与行为脱节。要让广大家长转变观念,需要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但又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教育,不要忽视心理的、思想的教育。重才轻思想,就是悲剧的根源”。中国教育报刊发的《新时期,我该怎样做母亲?》一文中,这位母亲的忧虑和迷茫,结症莫过于此,要正确处理道德教育与智能教育的关系,既重视行为养成教育又重视智力开发。那么如何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呢?我想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言传身教,营造良好家庭教育氛围。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家长作为孩子的笫一任、也是最特殊的教师,也可能是孩子的终身的老师,在言谈举止,待人处世、行为准则等方面要做子女的表率,言传身教,通过自身的品德修养、文化修养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古有“上行下效”之说,因此为人父母者,孩子榜样也。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教育也很重要,他是儿童生活的笫一环境,因此作父母应该有为孩子营造一适应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让孩子耳闻目睹的都是健康向上的,而非消极的东西。如:现在打麻将已是一种时尚,不“带水”是不行的,有的家长在家打,在外打,孩子也就无师自通,小小年纪一手牌打得不错,有时还可“挑挑土”,“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个孩子难免会染上赌博的恶习。

2、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以事例教育,避免空洞说教。父母不仅教孩子说话,辨认周围的事物,区分是非美丑,还要对孩子的行为活动提出具体要求,通过给予指导示范直接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使形成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和最初的道德伦理观念。教育孩子切不可因善小而不为,因恶小而为之。古代有许多成功的教子实例,如“岳母刺字”的爱国情节,“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的刻苦求学精神,“孔融让梨”的谦让、关爱美德都值得我们借用,现实中的好的、反面典型更是教子的好素材。以事实说话,不要强硬灌输一些空洞的、枯燥的理论,要体现家庭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情感化,方法的多样化。

3、广交朋友,慎重交友。由于独生子女,缺少兄弟、姊妹情节,他们往往从小过惯了独处的生活,习惯独来独往,不善于交朋结友。然而现代社会公共关系已是一门学问,交际也是一种能力。作为父母我们应为孩子补上没有兄弟、姊妹的遗憾,让多交朋友,但是要教育他(她)慎重交友。古代教育家颜之推在《慕贤》中有这样一段话“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交友不慎,对他(她)的成长及品德行为的养成将会不利。

4、适度的挫折教育可以磨练孩子的意志。现在的孩子在顺境中长大,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知苦,不懂艰苦奋斗,吃草根树皮在他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曾记否一次中日学生夏令营中暴露出中国孩子弱点,那是“温室教育”的结果。适度的挫折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孩子立志守恒。古代教育家孔子很重视道德意志的培养“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在今看来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昔日的上山下乡,煅造了一代人坚毅的品质,从培养素质角度看,仍可借鉴。

三、构建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氛围,为孩子成长营造良好的笫一环境。

民主型家庭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亲密、融洽、人格平等,家庭生活中充满和谐、民主气氛的家庭。其特点是:

1、父母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尊重,相互支持、互相体谅、互相爱护,共同关注孩子成长。

2、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既有父母对孩子思想上和生活上的关怀、期待鼓励、循循善诱、严格要求,又有孩子与父母一起交流思想感情,感受到心理上的满足。父母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也严格要求孩子。父母可以满足孩子的要求,也要求孩子满足父母的要求,听从父母的正确教育,承担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3、父母为孩子成长既提供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又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

4、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如:按时起床、睡眠,科学地分配一天学习、活动、劳动、休息的时间,有规律地生活,完成各自分担的家务工作。

要构建民主型家庭首先父母要相互恩爱、相敬如宾,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都应相互理解、信任,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做孩子生活的导师。其次,严慈结合,爱而不溺,严而不专。好孩子的教育切不可溺爱放任,不可“无教而有爱”,更不可实行“饮食(运)任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反)浆,应诃反笑”的错误教育,否则性格养成,“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成败德”。容忍孩子犯错误,也应及时矫正错误。要顺应儿童心理,既不培养出“小皇帝”,又不是“小奴隶”的心理健康的儿童。笫三,蹲下身来看待孩子,用民主的心态对待孩子,走进孩子心灵,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和孩子沟通,不要用一双成熟的眼晴看待孩子,去和孩子交朋友吧。

四、挖掘教育资源,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而教。

21世纪是一个创造的时代,“教育作为实现成功的职业生活的一种手段,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建设相互影响的社会关系过程”。家庭教育是教育中的一个子系统,他无疑受到学校、社会等多因素的影响,作为具有生活化的家庭教育要与正规化的学校教育衍接,特别是与素质教育衍接,在培养孩子兴趣、能力上下功夫,促进他们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它是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这会让我们反思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理念而试图寻找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从而使每一个人在一生中能充分利用范围不断扩大的教育环境。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它对人的影响是泛化的,作为孩子一坠地就将面临社会的浸染,作为家庭教育应给孩子注入适应社会风吹浪打的抗体,而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社会特别是社区要为孩子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共同促进其发展。只有这样,家庭、学校、社会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配合,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定能够培育好我们的下一代。

最后我引用一个作者的一段话结束这篇文章:“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页页往后翻,但要真正读懂它却十分不容易。”

家庭教育-什么是育儿焦虑症?


每个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有着自己独特的长相、性格与脾气。人世间没有两片脉络一模一样的树叶,也没有两个禀赋与习性一模一样的孩子,这是造物主赋予每个家庭的欣喜。然而中国的学校教育注重统一的标准和效率,孩子们性格中那些不符合统一法则的凹凸有致的特点,被学校这部机器无情地删减。或许,这也成为以个体为对象的家庭教育与注重整体的学校教育之间必然产生的差异和矛盾。

导言:教育作为社会必需品,它属于中国少数开放不够、竞争不足的产业。尤其是义务教育,统一的教育标准已经很难满足中国家庭以及学生个人的多元化需求。我们所处的社会里,其他领域越开放,就越显得义务教育领域如平原上垒起的城堡,防卫森严,高墙林立。

“育儿焦虑的高发群体存在于只有一个孩子,或者第一次做父母的人。更多孩子的出生,会削减父母的忧虑。和多子多孙的前辈人相比,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孩子的父母会更长久地沉溺于育儿焦虑中。”美国育儿方面的临床医学家戴维. 安德雷格的研究结论,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从欧美等发达国家来看,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只要一个孩子,新手父母的焦虑感明显增强。而随着中国独生子女一代开始生儿育女,喂奶、添辅食、早教、择校……,养育孩子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够看到父母们的无限焦虑。

什么是育儿焦虑症?

“如果你没有孩子以外的生活,或者当你的孩子出了一点小问题,比如磕破头皮,和别的孩子发生一点口角和争执,你就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无法承受一点意外发生,你可能就是这可怜又可厌的家长中的一位。”而沉溺于焦虑泥潭,过于儿女情长的父母,都被研究者定性为弊大于利。他们比放任的父母更加毁坏孩子的未来——伴随焦虑而来的过度控制,不仅毁掉孩子之所以为孩子的生活乐趣,还会毁坏他长大成人的能力:比如自信、独立、忍耐力。过于苦口婆心的父母被社会学家们总结为“失去自己人生目标的人”,“通常人们说到对孩子的担心时,他们是将自己对人生的恐惧移情到了孩子身上”。中国绝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种“第一个孩子照书养”的爱惜之情,使得养育变得格外谨慎。从备孕开始,“七零”“八零”后家长们,发挥出当年备战高考的劲头,在论坛里、书本上、朋友圈里认真研习每一个需要注意的步骤,仿佛是奔着生产一台精密仪器的架势而去。小孩还没到三岁,一些父母就已经焦急地把孩子幼儿园、小学、中学之路规划好了。看到朋友送孩子去国外留学,自己就难免焦急:我是不是在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我付出的是不是还不够多?

“七零”“八零“后的家长们,与自己的父辈们不一样,这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赶上了中国社会近年来的人口大迁徙,不少人通过个人奋斗进入了城市的中产阶层,他们不惧折腾,从崇尚欧美的化妆品、蓝天白云到崇尚起欧美的教育,希望孩子比自己年少时眼界更开阔、英语更标准、更具有世界公民的潜质。过去三十多年膨胀起来的个人财富,使得不少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有能力去做更多选择。

教育作为社会必需品,它属于中国少数开放不够、竞争不足的产业。尤其是义务教育,统一的教育标准已经很难满足中国家庭以及学生个人的多元化需求。我们所处的社会里,其他领域越开放,就越显得义务教育领域如平原上垒起的城堡,防卫森严,高墙林立。

家长个人对于义务教育的呼吁和反馈,往往如小石子投入大海,激不起多少浪花。一些茫然而不甘的家长们开始离开教育大道,去寻觅可能更适合自己孩子的羊肠小径。近些年来低龄留学、国际学校的持续升温,一批家庭开始探路,去寻找能够结合东西方文化的最佳教育方式。而家长们寻找新教育方式的起因,基本都源于对眼下学校教育的困惑

吃苦教育要不得,家庭教育需多元


中国自古是一个重视“吃苦教育”的国度,中国人坚信“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教育信条。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吃苦教育”不仅可行,而且十分必要,任何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吃苦教育”方式都值得积极探索。

但与此同时,网络上经常出现一些家长进行过分的“吃苦教育”,例如一些不合要求便体罚,使学生身体、心理都不堪负重。这种所谓的“吃苦教育”,不仅会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而且也是违背教育宗旨的。一起来听听专家怎么说吧!

谨防“吃苦教育”极端化!

2012年初4岁“裸跑弟”爆红网络。一名来自南京市、跟随父母到美国旅行的4岁幼童,以他自己的独特裸跑方式在美国纽约-13℃的暴雪中迎接2012农历新年。这个4岁的小男孩脱掉自己的内外衣裤,仅穿一条嫩黄色的小短裤和运动鞋,全裸快速地跑入美国纽约法拉盛暴雪肆虐的大街。跑步大约持续了5分多钟。小家伙刚开始带着点哭腔跟爸爸要“抱抱”,不想再跑了,很快孩子的头上都挂满了雪花,可最后还是在父亲的鼓励下,勇敢地在雪地上裸身做了个俯卧撑才结束,身体上沾满了洁白的雪。

专家有话:现在大多数独生子女因为“温室效应”,依赖思想严重,意志薄弱,遇到一件小事便畏首畏尾。因此,我认为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吃苦教育”不仅可行,而且十分必要,任何有益孩子身心健康的“吃苦教育”方式都值得积极探索。但与此同时,要警惕“吃苦教育”的极端化倾向,一些不合要求便体罚,使孩子身体、心理都不堪重负的教育方式,必须予以禁止。因为这种所谓的“吃苦教育”,不仅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而且也是违背教育宗旨的。吃苦教育不等于体罚教育!

2006年暑假,位于杭州四宜路的“西点男孩训练中心”引来了人们关注的目光。这是一家只招收6岁至13岁、家庭有经济实力,且调皮捣蛋男孩的培训机构,因其准军事化、全封闭管理和“奖罚分明”的特殊训练方式,尤其是罚吃辣椒酱、黄连甚至挨鞭子的另类惩罚手法,在让一些家长收获“欣喜”的同时,也着实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专家有话:针对“西点男孩训练中心”,如此多的家长趋之若鹜,却在事实上反映出当前教育的一大问题——培养意志力教育的欠缺。“西点”的出现从某个角度反映了当今社会对青少年“磨难教育”的需求。然而在我看来,“磨难教育”决不等于“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须知,在教育、管理中采用体罚,无论是否得到家长的口头或书面授权,都是违反法律的行为。“鞭打”教育很可能会矫枉过正,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孩子的心里其实已经够“苦”

2011年网络上曾报道过,九江市庐山区人民医院急诊中心送来3名小学女生,个个脸色惨白,不断呻吟,一人脸上还有明显的擦伤,嘴巴不断出血。据了解,这三名女生都才10岁左右,相约跳楼后被送医院急救。据称,她们觉得“跳楼死了就不要写作业了”。

小小年纪,天真活泼的年代却因为作业做不完而痛苦,值得有关部门乃至全社会思考,这也警醒人们要高度关注学生作业量过大的问题,切实给学生“减负”已成了刻不容缓的工作。

专家有话:现在的孩子,身上确实有一些共同的毛病,如娇生惯养、独立性差等。但是,这些毛病无一不与我们家长的教育方式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与其送孩子去接受“吃苦教育”,还不如反思一下自己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此外,虽然现在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让人感觉他们生活得十分幸福,但实际上他们却压力很大,心里有很多苦楚。目前,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老师、家长所关心的只有学习成绩而已。孩子平时没有休闲娱乐的时间,到了节假日,又有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在等待着他们。没有玩耍、没有自由,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样的成长过程能说是幸福的吗?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仅不应该让孩子去接受什么“吃苦教育”,反而应该想方设法消除他们的苦恼,让他们快乐成长。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现代家庭需正视“父爱饥渴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现代幼儿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儿童口吃需谨防发声性抽动症 导读:小儿发声性抽动症自然缓解的可能性非常小,并且由于患儿多会受到同学的嘲笑、奚落等,很容易使患儿变得孤僻、自卑等,长久以后会形成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甚至对他人产生仇视、报复心理,因此家长要尽早带孩...
    2021-11-01 阅读全文
  • 父爱缺失已成我国普遍的家庭问题 昨天是2010年的父亲节,关于父亲的话题也再次成为热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受中国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目前很多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都由母亲负责,父爱缺失问题较为普遍。有专家指出,父亲...
    2021-09-22 阅读全文
  • 现代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 现代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 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自7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家庭渐趋增多,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四世同堂已趋减少,核心家庭日趋渐多,家庭成员少、规模...
    2020-09-29 阅读全文
  • 正视孩子打架现象 我班有个陈富荣小朋友,最近净给我惹麻烦。 一天中午,因为排队站位问题,陈富荣把同班的王田禹打哭了。我及时进行了处理,两个小朋友也都互相承认了错误。 第二天,我刚一进活动室,就有小朋友报告陈富荣打人了。...
    2020-12-21 阅读全文
  • 家庭教育-什么是育儿焦虑症? 每个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有着自己独特的长相、性格与脾气。人世间没有两片脉络一模一样的树叶,也没有两个禀赋与习性一模一样的孩子,这是造物主赋予每个家庭的欣喜。然而中国的学校教育注重统一的标准和效率,孩子...
    2021-01-25 阅读全文

导读:小儿发声性抽动症自然缓解的可能性非常小,并且由于患儿多会受到同学的嘲笑、奚落等,很容易使患儿变得孤僻、自卑等,长久以后会形成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甚至对他人产生仇视、报复心理,因此家长要尽早带孩...

2021-11-01 阅读全文

昨天是2010年的父亲节,关于父亲的话题也再次成为热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受中国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目前很多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都由母亲负责,父爱缺失问题较为普遍。有专家指出,父亲...

2021-09-22 阅读全文

现代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 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自7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家庭渐趋增多,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四世同堂已趋减少,核心家庭日趋渐多,家庭成员少、规模...

2020-09-29 阅读全文

我班有个陈富荣小朋友,最近净给我惹麻烦。 一天中午,因为排队站位问题,陈富荣把同班的王田禹打哭了。我及时进行了处理,两个小朋友也都互相承认了错误。 第二天,我刚一进活动室,就有小朋友报告陈富荣打人了。...

2020-12-21 阅读全文

每个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有着自己独特的长相、性格与脾气。人世间没有两片脉络一模一样的树叶,也没有两个禀赋与习性一模一样的孩子,这是造物主赋予每个家庭的欣喜。然而中国的学校教育注重统一的标准和效率,孩子...

2021-01-25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