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重名这么多?
发布时间:2021-12-03 为什么幼儿园不放暑假 为什么幼儿园不放寒假 幼儿园为什么不放寒暑假那么,为什么现在重名的人这么多呢。许广浩认为,这与人们的取名心理有一定的关系,“大家都希望起一个吉祥、美好、寓意深刻的名字,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一些有美好寓意的汉字或词语就会在名字当中出现的频率特别高。”
著名语言文字专家、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田忠侠教授认为,现代中国人重名的问题也受到时代的影响和名人的影响。wwW.Yjs21.cOm
他认为,名字重名首先是与起名者的文化修养有关系。“我们经常发现古人的名字非常雅,有人会认为古人对语言文字的掌握程度比现代人深,而实际上,古人的名字许多并不是自己父母取的,而是要高薪求名,是向当地最有学问的人买的,因此,可以说古人取名的态度要比现代人郑重。”现代不再流行高薪求名,但时代的作用对人们取名有很大的影响。据他介绍,名字的时代影响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建国后、文革、改革开放。刚建国时,建国和国庆的名字特别多,文革时又造就了一批“张红”、“李红”、“卫东”、“忠东”,而改革开放后,又多了一批“趋时之名”,“陈改革”、“李开放”等是其代表作。
名人的名字对普通人取名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田教授认为,名人的影响会呈现正反两个方面。首先,同名不同姓的名字会大量地出现。比如,建国后出于对毛主席的爱戴,中国人名字中带“东”字的特别多。另一方面,同名同姓的名人名字出现的可能性就将变得非常小。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为什么中国家长养孩子这么累?
为什么中国家长养孩子这么累?
养孩子到底累不累?还是要看各位家长们怎么选。如果能剔除那些让育儿生活疲惫不堪的因素,相信养育孩子会变成一段相当愉快、美好、轻松的人生旅程。
家长们聚在一起讨论最多的就是孩子的问题,最集中的话题就是养孩子很累。我们常常羡慕西方国家孩子的独立性很强,家长很轻松、很省心,可是怎么一到中国家长身上带孩子就变成了一件大事呢?家长们除了上班,就是天天就是围着孩子转圈。今天我们就聊聊中国家长带孩子累的原因是什么。
把各位爸妈的问题集中在一起后,大体锁定在这7个问题上。
1
对孩子期望太高
绝大多数有孩子的中国家庭里面,孩子是一家的中心。从未生到出生、到上幼儿园、上小学中学高中,直到孩子工作、结婚、买房、孩子自己生孩子,家长们事事为孩子筹谋,几乎无一日间断。
这期间是各种操心、各种比较、各种选择、各种纠结、各种倾尽全力、各种力不从心、各种满心希望、各种灰心失望、各种早知今日、各种悔不当初,常常是孩子大了,自己也老了,然后又是对孩子回报父母、孝顺父母的各种期待。如此心力交瘁地几十年,怎么能不累啊?
根源就在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太高,既包括对孩子自己发展的期望,也包括对孩子回报父母的期望。
在这样的高期望下,压力大的不只有家长,还有孩子。如果家长们能够看开这一点,抛开对孩子所有外在功名利禄的期待,会轻松很多。他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自主的、幸福的成人,不是已经很好了吗?
2
家长之外的人参与太多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国外的家长婴儿车上推一个,怀里抱一个,手里还牵一个,一个人就能带上一小队的娃。
而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中国家庭的一队人,带一个娃。爸爸妈妈呵护着,爷爷奶奶伺候着,甚至还跟着个保姆阿姨背着大包小包做后勤支持,排场阵仗,简直能赶得上皇帝出巡。
更糟糕的是,在参与决策时,有些爷爷奶奶辈儿的还要求自己有“一票否决权”,这样的治理结构,让原本简单的家庭事务变得复杂无比,作为一家之主的爸爸妈妈,如何能不累?
3
攀比心过重
朋友的孩子都上各种辅.导班了,我们要不要上?如果不上,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别的孩子都在吃好几百块一桶的洋奶粉,我们不吃,会不会影响孩子发育?
别人、别人、别人……在相当多爸爸妈妈的眼里,时时刻刻都看到太多的别人,常以别人做什么为指南。都忘记了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
既要时刻看着别人,自己又要时刻努力跟上,以免掉队,如此怎能不焦虑、不累心?
别人是别人,我们是我们,自己要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行为方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为什么要跟着别人跑呢?
4
对孩子的大事小情插手太多
天下哪个做父母的,都会竭尽全力的对孩子。但有些时候对孩子的事务插手太多,不仅家长累,同时也会让孩子丧失自主的能力。
孩子上学,帮着背书包、记作业;孩子写作业,爸爸妈妈在一旁盯着;老师布置了什么任务,常常是孩子还没搞清楚要做什么,爸爸妈妈已经奋不顾身地扑上去,帮着孩子完成了。更不用说盯着孩子吃饭、穿衣、洗澡、上厕所这些日常的吃喝拉撒。
不插手不等于撒手不管,当孩子生活中出现困惑,学习中出现困难,就需要家长们从侧面去点醒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主生活、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情感。目的是让孩子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自由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张嘴闭嘴爸爸妈妈的“乖孩子”。
5
信息过载缺乏主见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家长们会接触大量的育儿、升学、家庭教育的信息。看似是一个很懂的育儿“专家”,但实际上对如何育儿缺乏主见。
这里看到孩子需要胎教,就赶紧去学着做胎教;那里看到孩子需要早教,就赶紧带着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早教班;这里看到新生儿需要游泳锻炼,就带着娃去婴儿游泳馆;那里看到孩子要补这个补那个,就赶紧去买给孩子吃。
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然后跟着这些信息东奔西跑上了。
育儿生活中需要做一定程度的“断舍离”,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的阅读、学习,形成自己的“主见”。要知道什么样的方法是好的,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知道自己的哪些做法要坚持,哪些方法要调试。
这样,既不需要被过载的信息冲击、淹没,又能够在育儿生活中采取简洁、有效、恒定的方式,整个过程,会简单、轻松很多。
6
爸爸是个稀缺品
有一个很犀利的说法,叫“丧偶式育儿”,说的是爸爸不参与育儿、缺席孩子成长的状况。
妈妈一个人带孩子,恐怕是不少中国家庭的常态,也是相当多妈妈觉得带孩子累得不行的重要原因。
父母一起带娃,既分担育儿生活中的具体工作,也共同讨论关于孩子的各种大小问题,得出一致见解,然后一起付诸行动。一是可以减轻工作量,二是孩子与父母两个人,可以建立亲密关系。当然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共同陪伴,让孩子的心理和人格,发展得更健康、健全。
7
消费不理性,造成过大经济压力
一位普通工薪族爸爸,给自己三四岁的女儿买一条裙子,就花了700块。700块一条的裙子,当然很可能是品质和设计都很不错的,而且孩子穿起来,可能确实非常漂亮。
但是,爸爸妈妈不考虑自己的负担能力,一味地如此消费,又能坚持多久,怎么能不感到压力巨大呢?
给孩子最好的,但要考虑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如果消费不够理性,造成过大的经济压力,就得不偿失了。
养孩子到底累不累?还是要看各位家长们怎么选。如果能剔除那些让育儿生活疲惫不堪的因素,相信养育孩子会变成一段相当愉快、美好、轻松的人生旅程
宝宝为什么体重减轻了?
宝宝为什么体重减轻了?
相当一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可能出现体重下降,一般在生后3~5天降至最低点,其体重下降幅度一般为比出生体重减轻3~9%,最多不超过10%,以后体重逐步回升,大多在生后7~10天内即可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体重下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小儿出生后要排出胎便和小便,还会吐出一些出生过程中吸入的羊水,经肺呼吸、皮肤蒸发和出汗也会丢失一些水分,再加上刚出生的新生儿食量较小、母奶可能也不足,最终导致了小儿体重的下降。另外,产程过长、室内温度过高或过低等,也会增加体重下降的程度。
目前认为,加强对小儿生后的护理和合理喂养,早开奶、勤吃奶、按照小儿需要喂奶,几乎可以避免体重下降的出现。
这种体重下降大多在生后7~10天内即可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但是,如果恢复得较晚、体重下降得过多或者同时伴有其它异常表现,则要考虑可能有病理原因存在,应找医生诊治。
先别急,知道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吗?
当婴儿哭闹的时候,父母会关注孩子哭闹行为背后的原因,猜测他可能是饿了,冷了,或者不舒服了。但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好像渐渐丧失了这个能力,变得只关注孩子的行为,却很少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这里举两个例子,你就能明白,孩子明知道那么做不对,为什么会做一些让我们无法理解的事。
有一次,在图书馆看书,旁边坐着一对母子,妈妈埋头忙碌,6岁的孩子在用蜡笔涂色。安静了没一会,6岁的孩子开始用脚踢桌子。“别踢了!”妈妈很生气地瞪了他一眼。孩子撅了撅嘴,停了下来。没一会,又开始踢桌子,妈妈呵斥了他,孩子安静了没两分钟,又开始踢桌子,这时同桌的人已经不胜其烦,换了座位,妈妈感到又窘迫又恼怒,狠狠打了孩子一巴掌。
妈妈对孩子调皮的行为感到气愤,并且急于纠正孩子错误的行为,却从没想过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人的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孩子也一样,如果我们想改变孩子的行为,必须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孩子踢桌子的行为,让妈妈的注意力从书本转移到了他的身上,虽然是被妈妈批评、责骂,但他依然很满足,因为他的真实目的已经达到了,这个目的就是寻求妈妈的关注,即使是负面的关注。
如果上面的故事说服不了你,下面这个故事你可能会更有感触。三岁的贝贝本来是个快乐可爱的孩子,他成长得很快,父母感到很欣慰。他一岁前学会走路,十八个月就不再用尿布了,两岁时能清楚地说出正确的语句,而且他很擅长表现自己的聪明可爱,得到大人的肯定和喜爱。可是忽然,他开始哼唧、哭叫,还经常尿裤子、拉裤子,这些年龄倒退的行为发生在弟弟出生两个月之后。贝贝的父母,感到很疑惑,就向儿童心理医生请教。
医生,告诉他们:“贝贝会出现这些行为,是因为他观察到,弟弟得到了全部的关注,自己失去了在家里的位置。他认为,只要自己变成一个婴儿一样不能自理,就能重新得到妈妈的关注。你会觉得孩子采取的方式有点莫名其妙,这是因为孩子并没有察觉和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采取的方式也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完全依靠的是自己的直觉。”
贝贝的父母现在明白了,孩子出现这些错误行为的原因,是想寻求关注,所以父母及时做了调整,平时在照顾弟弟的同时,也给予贝贝足够的关注,比如妈妈如果抱弟弟,就一定会抱他,不会因为弟弟是婴儿,他是个大孩子而区别对待。另外,父母还邀请贝贝一起来照顾弟弟,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关注和重视。通过这样的调整,不久之后,贝贝又回到了那个聪明伶俐的状态。
从上面两个故事,你可能已经知道了,孩子真的很需要父母的关注。因为孩子在这个世界上能依赖的只有父母,他们除了父母就什么都没有了,如果他们感到父母不够关注自己,就会极其没有安全感。
而父母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孩子,还有我们的伴侣、父母,以及自己的事业和财富,我们的安全感也来自多方面,精力也同样被分散到各处。所以我们越来越难做到:将100%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而孩子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我们,原来孩子爱我们,远比我们爱孩子的还要多啊!
孩子错误行为的背后,有着特定的原因,所以在遇到孩子做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时,我们先别急着纠正、责骂、或者惩罚,想想孩子这么做背后的原因,孩子经历的少,很多事情没还需要引导,只有找到每件事背后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不适当的行为。
孩子老不自信,这是为什么呢?
自卑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消极属性,孩子一旦对自己的某方面的能力丧失自信,还可能会跟着连带对自己的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丧失自信,最后造成多方面甚至全面地落伍,如果孩子发展到严重的自信心丧失,还会出现更多的生理上或心理上的异常。那么,孩子不自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
一.缺少成功体验
平时做事成功率不高,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经受到了过多的失败与挫折。某一口才不太好的学生,一次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失败,受到人们的哄笑,心里感到很不好受,恨不得找个空隙钻到地下去;某小学二年级女生,在与小伙伴交往时特别不自信,上次班里选班干部,她的票数很多,可她说什么也不愿意当,后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她任了班里的文艺委员,可最近由于组织联欢会受到了阻力,她又开始打退堂鼓了。
据南京市对1200余名小学生调查,有失败感受的学生竟然高到四分之一。有的孩子想获得好的学习成绩,结果事与愿违;有的孩子想组织好一项活动,效果却不理想;有的孩子想使自己勇敢起来,但还是受到别人讥笑……。如此一次又一次地经受失败与挫折,使孩子在心里产生一种“我不如人”消极定势,生活和学习的热情与动力逐渐地减退,严重的甚至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念与求知的欲望。
在影响一个孩子成才的诸多因素中,打击最大的莫过于“失败”了。在失败感伴随下成长,会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他们会出现孤独不安、考试焦虑、过分自责、行为退缩等心理障碍。
二.学习遭受挫折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大部分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是超乎寻常的,有的家长甚至仅仅拿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只要成绩好,孩子一切都好;只要成绩不好,孩子一切都不好。家长的这种思维方式和评价标准也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他们背负了太重的学习压力,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或偶然在考试中失手的孩子,迫于大人的压力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
有一个学生是一个爱劳动、懂礼貌的孩子,只不过在学习成绩上表现一般,因此,他总是对自己缺乏信心,总觉得自己不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同学心目中的好伙伴;另一个初二学生性格内向,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比别人笨,不是学习的料,自卑心理很重,最终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想法,后来发展到上课不听讲,作业从来不做,考试交白卷,在家与父母情绪对立,听不进家长的话,每天放学就与一些社会青年在一起,抽烟、喝酒、打架。
三.能力不足
孩子同大人一样都是生活在群体之中的,一些先天或后天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在能力较强者面前往往感到自愧不如,他们会由于自身的条件不如别人而产生挫折感。有的孩子记忆力不好,别的同学一下子就能记住的东西他要花很长的时间、费很大的气力才行,常常被同学说成“笨蛋”;有的孩子社交能力不强,不善于与别的孩子相处,学校里没有好的朋友或伙伴,与别人格格不入,常常会感觉到做人很失败;有的孩子五音不全,连一首完整的歌都唱不下来,常常会受到别人的鄙视,自己也觉得很失落;有的孩子天生运动能力欠佳,身体的协调性也不好,跑步、跳绳样样都落在别的同学后面,常常在心里自责自己…..
更为糟糕的是,如果这些某一方面能力较差的孩子不能得到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对待与引导,他们就会在心里产生畏惧,对许多事情望而生畏,从而产生恶性的循环,人家是强者更强,自己是弱者更弱,与别人差距越来越大,自己的自卑心理也愈来愈烈。
四.生理上有欠缺
一些身材矮小,相貌丑陋,身体有残疾的学生,常常体验着不能与常人相比的失望与痛苦,陷入自轻自贱的自卑境地;一些太胖、口吃、五官不正的学生也会经常受到同学们的嘲笑。有位女生因为有点胖,总觉得同学在背后耻笑她,一次老师找她谈话,其间无意中谈到了应注意锻炼和饮食的问题,她因此认为老师也因她胖而瞧不起她,于是她感到很自卑,她上课再也是无法集中注意力,下课后也不想看书,自己不想和别人玩,别人更不想和她玩,显得很颓废,上学对她来说简直就是“活受罪”。
令许多家长想不到的是,武汉的一项调查表明,现在的中小学生有逾八成孩子自卑的原因是觉得自己“长相不美”!
五.对自己要求过高
有的孩子由于盲目地对自己要求过高或过于完美而陷入了自卑的泥潭。作者本人辅导的一个学英语的孩子,由于他一心想让自己的发音与“老外”一样纯正,天天不停地练习,但当有一次与“老外”对话后,他发现了自己的发音的差距,于是学英语的自信心大大受挫,竟然在以后的半年中不愿意当众说一个英语单词;另一个女孩一心想夺取学校钢琴大赛的冠军,但未能如愿以偿,由此她断定自己缺乏弹琴的天赋而放弃了练琴,后来当母亲让着她练琴时,缺乏自信的她竟手指哆嗦,连最简单的练习曲也弹不好了。
六.过低估计自己
东方文化崇尚“谦虚为本”,但有的孩子可能错误地理解了家长的要求,或者是有的家长错误地要求了孩子,于是他们往往高估他人的能力,低估自己的能力,经常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越比越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越比越泄气,越比越没有自信。
思维能力发展为什么重要?
1
思维能力发展为什么重要?
思维能力是孩子艺术、音乐、数学、语言全面发展的基础
美国有一本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畅销书 - Mind in the Making,
书的作者Ellen就曾调研了很多聪明的孩子,得出的结论是,强大的思维能力是那些天才儿童的共同特质。思维能力是儿童语言、数学、艺术、音乐发展的基础,也是他们人生发展必备的技能。
事实也是如此。前几天我参加了一场由几个学生举办的小型慈善音乐会,开场的那个学生演奏的钢琴曲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后我才知道,原来这个男孩子不仅是全美钢琴比赛的冠军,还是加州奥数竞赛的前几名,学校辩论队的主力,最近还录取了斯坦福大学 … 而他的钢琴老师就对我们说,这个孩子思维能力太棒了,刚开始学钢琴时背音符,反应超级快;而学一首新曲子,老师只要演示一遍,他就能大概明白里面的要点了!
所以,一个孩子思维能力好,对其它各个学科都很有帮助。
2
思维训练直接帮助孩子智力水平的提高
人的大脑有1000亿个活动细胞,每个细胞有2万个链接点,活动细胞与链接点的相互交链是影响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而思维训练正是能影响大脑神经元细胞的相互交链,从而提高孩子的智力发育!
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墙的高处挂一顶帽子,然后找了几个4岁以内的孩子,给他们3根短杆子,问怎么才能把帽子取下来?有些孩子束手无策,但有些孩子就想到将3跟杆子连接成一根长杆。经过科学家进一步观察,发现能想到拼接长杆方法的孩子普遍智商比较高。
因此,思维能力直接反应了孩子智商的高低,训练思维能力也就帮助提高了孩子的聪明才智。
3
思维能力什么时候开始培养?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Carol Dweck研究了儿童大脑的发育,她指出,“儿童大脑在婴幼儿阶段发育特别快,但是到了大龄后,速度明显减慢。因此,想培养儿童大脑、训练思维能力,一定要从早期开始。”
就像上面的这张图所说的,当儿童处于8岁以内的时候,TA的思维能力是处于一个极速发展的阶段,但是到了8岁以后,增长的曲线明显放缓。
因此儿童的思维训练存在一个短暂的“机会窗口”,这个窗口期对应于儿童大脑迅速发育的2-8岁。
ps. 2岁以前的大脑也处于高速发育的过程,但是2岁以后的思维训练会更容易操作,也更有意义!
4
怎样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来提高的,可以通过玩具、教材来锻炼,另外生活中很多场景也非常适合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它主要分为以下4个方面!
理解力训练
理解,指的是对任何一件事物了解的能力。它对未来的人生发展至关重要,知识点掌握需要理解,阅读文章需要理解,和别人交流更需要理解。
憨憨的老师对学生强调最多的就是“理解”两个字,有一次,我跟老师聊起孩子阅读的话题,她就建议我说,不能仅仅注意孩子的阅读量,还得关注他们是否真的理解了。怎么帮助孩子理解呢?你可以多问他一些问题,比如这个故事讲了什么?为什么故事主人公要这么做?…
所以,多提问,是锻炼孩子理解力最好的方法,在给孩子不断地提问中,我会发现他们会不断地开动脑筋,思考答案,进而也会自己提问,从而不断加深对外面事物的认识!
判断力训练
判断力也是思维能力至关重要的一环,表现在,孩子在不同的事物间能找出相同和差异点。
生活里有很多训练判断力的方法,比如有一次我带娃去超市,拿着苹果、梨子、青菜、葡萄给憨憨看,让他找出不属于这个组别的食物,后来他选择的是青菜,给我的理由是青菜是蔬菜,而其余几种都是水果。
上面的例子就是判断力的表现,判断力首先需要孩子找出事物的属性,然后根据属性再区分事物的异同。
概括力训练
概括力需要孩子通过事物的属性,找出他们共通的性质概念,这就需要孩子有一个归纳的过程。
比如有一天我拿着磁铁,以及铁钉、铁片、铁钩等一堆物件,让憨憨试,结果他发现这些都被磁铁吸住了,于是他总结出来,那些物体的共同特性是铁做的,而铁是能被吸铁石吸住的。
有了概括力,孩子对事物的理解、总结和归纳程度会大大上一个台阶。
推理力训练
逻辑推理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这种推理一般都是按照因果关系来的,先明确假设,然后再推导最后的结果。
推理力需要孩子平时充分留心细节,找出里面的逻辑关系,这样推理力自然就跟着提高了!
孩子的聪明才智是可以后天锻炼的,而后天锻炼的基础就是思维训练,8-15岁是孩子大脑高速发育的年龄阶段,咱们可不要错过这个黄金窗口期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