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爱自言自语
发布时间:2021-10-01 宝宝入园 宝宝班教育笔记 宝宝睡前故事导读:“自言自语”是幼儿与假想伙伴的游戏言语。独生子女更有可能有假想伙伴,这是排除孤独和寂寞的巧妙方法。
据《农村百事通》报道,“自言自语”是幼儿与假想伙伴的游戏言语。独生子女更有可能有假想伙伴,这是排除孤独和寂寞的巧妙方法。
细心的父母可能会发现,孩子在独自游戏时,常常会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还常常自言自语,时而与这个角色对话,时而又与另一个角色对话,好像他正在和这些“伙伴”一起玩耍似的。有些父母便会担心起来,怀疑孩子是否患上了某种心理疾病。其实,这是儿童正常的行为表现,这里的“不同角色”是幼儿假想的游戏伙伴,“自言自语”是幼儿的游戏语言。
三口之家的现代家庭结构,决定了大部分孩子在童年时期往往有较多时间是在家里独自游戏。这时就常常会出现年轻父母担心的幼儿游戏语言。幼儿的游戏言语是其思维的有声表现,它伴随着游戏进行,反映行为过程中的问题和行动结果。
假想的游戏伙伴是儿童游戏的精神伴侣与无形的朋友。据研究,有15%~30%的儿童会出现这种现象,多在2.5~6岁之间发生。一般来说,这个现象到了入学年龄,随着幼儿社会交往的增多会渐渐消失,个别儿童可能延续到10岁左右。(wWw.zFW152.cOM 趣祝福)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自己宝宝宜自带
导读:目前有不少家长都喜欢把小孩交给老人或保姆抚养,却减少了和小孩接触的时间,结果使孩子情绪和情感的健康发展受到影响。
心理学家曾经用猴子做过实验,一组猴子从小由猴妈妈抚养,另一组由可以提供食物的电动木偶“猴妈妈”陪伴,结果,前者长大后行动灵活、表情丰富、安静;而后者行动莽撞、呆滞、敏感、胆小、易怒。这个实验证明了感情交流对动物成长的影响,动物尚且如此,那么人呢?
目前有不少家长都喜欢把小孩交给老人或保姆抚养,却减少了和小孩接触的时间,结果使孩子情绪和情感的健康发展受到影响。
小刚一出生时一切正常,漂亮可爱。小刚的妈妈是个要强的工程师,整天忙于工作,把孩子丢给保姆。如今孩子两岁半了,胆小、害羞,在幼儿园不敢和小朋友玩耍,一见到陌生人就躲在家人的后面,除了保姆和母亲外,别人都不要,情绪很不稳定,性格也很固执。
像小刚这样的孩子很多,都是因为从小缺少父母之爱造成的不同程度的情感沟通障碍。不可否认,保姆有充分的时间照顾小孩,但毕竟缺乏教育小孩的经验;而老年人对孙子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的,但老年人的表情和语言比年轻人少,而且对孩子保护过多,限制了孩子的活动。再加上如今“只生一个好”,楼房居住又相对独立,孩子们缺乏与兄弟姐妹和小伙伴们交往的机会,容易形成孤僻、内向、胆小、任性的性格,甚至出现情感淡漠。
广州市晴朗天心理咨询中心的专家指出,要想避免孩子的胆小、敏感,母亲在孩子出生前不仅要做好物质准备,还要学会科学的孕儿、育儿方法。怀孕期间要保持心情舒畅;孩子出生后,要经常拥抱、爱抚、逗弄他,跟他说话、微笑;孩子再大一些,要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并且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丰富的颜色、气味和声音刺激,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不要限制孩子们之间的交往。如果孩子出现了情感发育、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应及时采用心理治疗或心理素质训练来加以纠正。
给宝宝自由
导读:蒙特梭利认为“自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但是,蒙氏教育的自由却不是放任或为所欲为。在蒙氏教室中,孩子并没有被允许去做“任何他喜欢的事”。他只能自由的选择有益与有用的工作。换言之,“自由并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确的事。”
“自由”是蒙氏“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则。
简单的说,蒙氏认为强制的“教”法,对儿童——特别是学龄前的幼儿,有害无益,除非把孩子的头脑解放出来,否则这些民族幼苗的发展不会健全。
蒙特梭利认为“自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但是,蒙氏教育的自由却不是放任或为所欲为。在蒙氏教室中,孩子并没有被允许去做“任何他喜欢的事”。他只能自由的选择有益与有用的工作。换言之,“自由并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确的事。”
“自由”该如何教育呢?蒙特梭利认为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教师必须掌握三大原则,即:
1、预备符合成长需求的环境
2、协助与观察孩子在环境中的需求
3、订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并时常提醒孩子自我控制。
因此,对孩子应该以教育他们能独立为前提,允许儿童依其“内在需要”,自由的去选择“工作材料”——教具,自由地进行“工作”(操作)。
蒙特梭利表示:“你只要冷静的观望,保持一种尊重孩子的行为态度,使孩子在获取经验时,有完全的自由,在他们工作时不要干扰他”。
我想,在家中的大人们对孩子平日的生活教育,也应把握上述的观念。
让幼儿自己做
蒙特梭利每次在演讲时,总会提出这么一句话:“Helpmetodoitbymyself”(幼儿在呐喊: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一般父母对子女呵护的很仔细,什么都帮他们做得好好的,看起来是父母的爱心实际上却抹煞了许多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其实,孩子在学习走路时,就是尝试“独立”的开始。
让我们来听听幼儿说什么:
我听到了,
但随后就忘了;
我看到,也就记得了;
我做了,
我就理解了。
宝宝伤害自己是自虐?
导读:孩子是家长的心头肉,是大人的掌中宝,孩子伤害自己,受伤的是孩子,可心疼的是家长。孩子自虐总是有其内在原因,家长们一定要弄明白原委,让自己的孩子健康地成长。
妈妈困惑
天蓝风轻:小恒在生气时总是紧握双拳,做出极度不满的表情,有时还使劲地拽自己的头发,想要把自己弄伤似的,请问应该怎样对待他的这种行为?
豆妈妈:豆豆(2岁)最近不知道怎么回事脾气特别大,稍微不顺心就要用拳头使劲打自己的头,我们怎么也制止不了。
Lucy123:我女儿妮妮27个月,在幼儿园她不喜欢别的小朋友碰她,别人动了她就不高兴,但又不告诉别人,只是使劲咬自己的手,回家后她的手上还有很深的两道牙印。
看到宝宝用千奇百怪的方式在伤害自己,当爸妈的都难过,每个宝宝在自己眼里都是天使,都呵护得很小心,但他们自己这样折腾难道不疼吗?怎样才能制止这样的自虐行为?
宝宝为何会自虐?
宝宝自虐一方面可能是有时因自我要求高没能达到满足,或受到不当的责骂造成的,宝宝想以让身体承受一些疼痛的方式来释放压力,达到自我安抚的作用。比如在紧张的时候小恒喜欢扯头发,豆豆用力拍脑袋,有些宝宝则会咬手指、咬嘴唇、揪耳朵、打滚等。
另一方面,这也是宝宝对于爱与归属需求的表现。宝宝某些意愿无法得到满足,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不能很完整地表达其需求,导致与人沟通欠缺,象妮妮那样咬自己的手,或有其他的激烈身体动作,都是为了发泄不满情绪,或引起大人注意。
爸妈应当怎样做
一旦宝宝生气,再次采取自虐方式表达时,爸妈不用惊慌。首先要冷静,找到原因后根据情况不同对待。你可以这样做:
倾听拥抱
鼓励宝宝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无论是喜是悲。你先保持自己的心态平和下来,轻轻拥抱和抚摸情绪激动的宝宝,耐心询问他到底想要做什么,及时疏导宝宝的情绪,建议宝宝停止自虐行为,让宝宝尽快安静下来,而不是继续刺激宝宝,激化他的情绪。你的理解和拥抱对宝宝来说是获得安全感的良药。
对于年纪幼小尚无法随心所欲的宝宝,因为做不好而发脾气时,要轻声告诉他不要着急,可先示范给他看,再让他自己做一次,如果能顺利就稍加奖励。
宝宝的自信来自哪里?
导读:自信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怎样帮助孩子辨识自己的能力、接纳自己的独特性、对自己有信心?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行为生物学家一致建议,要想让孩子自信、快乐地成长,同理心、清楚的界限、挑战这三大原则缺一不可。
你大概很熟悉这样的情景:一个拥挤的游乐场里,女儿正准备从滑梯上溜下来,却被另外两个孩子挤开,她不知所措地愣在那里;沙坑里,孩子一转身,小铲子却被别的小朋友拿走了,她眼带愤怒、责难,却开始向你求救。你即使再讲求谦让美德,也不免暗自希望孩子能据理力争。“为什么我的女儿那么没自信,连对矮她半头的小孩都没辙?”“为什么我的孩子那么畏缩,不敢理直气壮地把玩具要回来?”你由此会担心,孩子三岁时眼看着自己的玩具被抢走,到30岁时会不会把大好的工作机会拱手让人?
孩子真的需要这种强悍地把别人推开、自我为中心的特质,才能在漫漫人生中有所收获吗?这就是所谓“自信”?答案是否定的。在人生旅途上只顾推开别人勇往直前的人,或许能拥有一份人人称羡的事业、一辆奔驰车以及足够用到下辈子的存款,但这些外在的成就并不等于自信。这样的人爱吹嘘,常表现出掌控大局的气势,实际上却经常不满足,有错时总是怪罪别人。专家说,只有真正自信的人才能自我反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勇于承认错误,心口如一,因此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他坚持自我,能在重要时刻做出适合自己的正确决定;他讨人喜欢,很少陷入恐惧,不诉诸暴力,不易上瘾;他能享受人生和人生中的出其不意。
自信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怎样帮助孩子辨识自己的能力、接纳自己的独特性、对自己有信心?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行为生物学家一致建议,要想让孩子自信、快乐地成长,同理心、清楚的界限、挑战这三大原则缺一不可。当然,父母不可能、也没必要每天都战战兢兢地恪守这些原则。更重要的是,这三大原则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同理心——亲子关系的基石
人类辨识自己的第一面镜子,就是他的父母。从出生的第一天开始,婴儿就从父母的脸庞和反应上,辨认出自己,心理学家称之为“反映”。孩子发出“咿呀”的声音,父母也以“咿呀”的声音回应;孩子咧开嘴,父母就报以笑容;孩子感觉孤单,父母就把他抱起来安慰;孩子感觉无聊,父母就逗他玩,让他高兴。慢慢地孩子从这些互动中学到:“我很有价值,如果我感到无聊或是饿了,有人会来照顾我。”
婴儿通过和父母的亲密接触,开始认识周围环境,学习表达自己。日常生活中,父母以同理心去倾听、观察婴儿的需求,感受他的感觉,并做出适当的响应,就能教导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并主动表达。通过不断重复、可预期的互动,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的爱,感受到父母很希望了解自己。建立了这层信任,孩子就知道自己有能力表达感觉,而且能让自己的需求获得满足。这是一种很好的感觉。
躺在摇篮中的宝宝哭了,是需要安静,是害怕,还是希望被抱起来?是尿布湿了,累了,还是真的饿了?如果这些需求没有被适当地反映出来,或者成人做出一种婴儿不能理解的反应,婴儿对自我的认识就会扭曲。
“如果每次哭叫,就不分青红皂白地被母亲的乳头或是奶瓶堵住了嘴,小婴儿就在怀疑中学到,所有负面情绪都能以‘吃’来响应。”德国弗莱堡大学的行为生物学家郝斯娜柏提醒说。
当然,孩子的需求和大人的需求不一定时刻相符,但是为求得片刻安宁而堵住他的嘴巴,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郝斯娜柏建议,父母只要听从自己的同理心,花点时间,就能了解孩子的“语言”,并帮助他表达自己。儿童的发展植根于每天的练习,父母的日常行为和活动足以影响孩子的期望、经验与情绪。
明确的界限——聪明父母的秘密
孩子成长到两岁,自我渐渐成型,开始挑战成人的权威。通过不断问问题、主动密集地冲撞既定规则及体验其后果,孩子才能找出那个年龄典型的行为空间。他需要知道大人眼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底线在哪里。
这个答案要具体简明。不论是扩大他活动空间的“可以”,或明确的禁令“不可以”,都必须前后一致。清楚的界限才能提供一种“有些规定必须永远遵守”的安全感,帮助孩子适应他周围的环境。每个两岁大的小孩都觉得通过按钮打开爸爸的CD音响再关上是一大乐趣。如果有一天爸爸大吼禁止,隔一天却又只在一旁摇头叹气,孩子就会怀疑:“他到底让不让我玩?”结果反而导致孩子不断地开开关关,直至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为止。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只需轻打孩子的手指(以示处罚)、不需争吵也不用吼叫,只要简短、坚定的“不可以”三个字,加上一句解释的话就足够了。如果孩子还没有理解或没有行动,就直接把他抱走。必要时,每天都做同样的动作。
父母设下清楚且一贯的界限,同时也传递了大社会的规范和法令。在家庭中的约定越清楚、越可预期,孩子日后进入幼儿园、学校、职场,就越有自信和他人相处。他会因为想多了解、积极参与,而主动去找界限、结果、原因。这种通过体验得来的“理解”,不但可为孩子提供安全感,也能帮助孩子对抗无助感。
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最困难的就是平衡点的拿捏。设定界限并长期贯彻,更是对父母本身性格、理念、自信的一大考验。不但要收,同时也要放,容许孩子有“做实验”的行为空间。父母如果连一点小事都不让步,就会陷入另一个极端。
挑战——孩子成长的催化剂
“我自己”大概是小小孩最常用的三个字了。父母应尊重孩子的这个意愿,并协助他在所有可能的方式中,找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借以学习自己做决定,同时采取行动。
父母最担心孩子会受伤,尤其在运动玩耍时。“别绊倒了”、“小心别摔跤”、“你这样会撞到,很痛。”父母总是先预期那个最严重的后果会发生,这反而让孩子不确定,结果真的摔了一跤。行为生物学家郝斯娜柏在她的新书《如何建立孩子的自信》中,苦口婆心地请父母克制自己的忧虑,先提醒危险所在,然后提供解决方法,只在孩子的行为太过冒险时才插手介入。重要的是提醒孩子,但一定要把决定权留给他,这会让他更有自信、更安全地适应这个变动的世界。
看一个四岁的小孩削红萝卜、拼装电动火车轨道,父母可能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忍住不插手。但对孩子而言,重要的不是拿把小刀在手上,而是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很棒、很有用,因为他可以大声宣称“今天我煮饭了。”在父母等待、充满焦急情绪的五分钟里,孩子可能会经历两段轨道连接不起来的挫折,以及终于完成的那份喜悦。
孩子需要感觉到自己创造了一些事物,在过程中发挥了一些影响,尤其是那种刚开始看起来很不容易的事物。他必须先考虑,“我要采取的那种方式会产生什么效果?”这个方式需要他自己通过尝试去寻找,必要时还可以再复制一次,然后他就会一直记得这个成功的经验。孩子会拥有一种很好的感觉:“我参与了好多事,我还想再去体验新的事物,而别人也会把我当作伙伴。我有贡献,有影响力,我知道怎样找人帮忙,我很棒。”
但所谓挑战并非意味着父母强加给孩子新的挑战,揠苗助长只会埋没真正的兴趣。郝斯娜柏劝告父母不要急躁,不要硬把孩子往某个方向拉扯,要有耐性并注意孩子的反应。“只因为你怀疑你的四岁孩子还不会画画,便每天硬塞给他一张纸和一支彩色笔,这是没有用的。”郝斯娜柏指出,有些孩子喜欢在脑中画,有些孩子喜欢讲故事或堆积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大人只需要耐心等待。
父母不要以自己的期望增加孩子的负担。父母需要的,就是对孩子自我发展能力的信任。孩子能感受到这份信任,就更有自信,就更清楚地知道“我很好,我没有问题,这就是我”,就能很自在、很快乐地成长。带着这份自信,请家长重回到沙坑的情景中,重点不在于你的孩子有没有抢回那把小铲子,而在于他如何面对因此而产生的内在情绪的改变,并采取一种他认为妥当的态度或行为应对。也许德国的教养哲学、风格、方法与我国存在着文化和传统的差异,但无疑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中国父母提供了对家庭教育的思考和反省。
宠出宝宝的自信
导读::“宠”孩子绝不是毫无原则的“宠”,在一些是非清楚、原则明晰的问题上是“宠”不来的,这里说的“宠”出来的自信,更多的是一种对孩子的尊重、相信、肯定和鼓励。这样的“宠”,多多益善。
很长时间,很多做父母的都认为孩子是不能宠的,因为,他们认为孩子是会被宠坏的。可是,看看下面的两个小故事,你的看法也许就会改变。
乐乐爸:你已经很不错了
有这样一位特别有意思的父亲,他特别宠自己的女儿乐乐,也特别欣赏她。在一次朋友聚会中他讲了许多和女儿相处中有趣的事,当时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在一次幼儿园画画比赛中,几个小朋友都画得不错,可他的女儿却画得乱七八糟,他满不在乎地笑笑说:“虽然他们画得比你好,可你的歌却唱得特别棒,每个人都有长处。画画你再练练,如果不行,就不画了。”这样一来,女儿非但没有压力,反而很快赶上了别的小朋友。还有一次,这位爸爸居然跑到幼儿园去说:我的孩子可以当班长。实际上,他的女儿不是特别突出,但他始终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虽然不漂亮却有十二分的可爱。带孩子去游泳,孩子胆小不敢下水,他没有像有的家长那样强迫女儿,而是说:“爸爸8岁时都不敢下水,你现在才4岁,已经很不错了,让我们一起努力。”这样一说,孩子放松了,觉得自己真的很棒,结果很快学会了游泳。而遇到类似情况,我们经常会拿别人作榜样,硬让孩子下水,孩子相反则会受到惊吓。记住,孩子始终只是孩子,他没有你想象中的坚强。乐乐很受宠,不想做的事就可以不做,没有任何负担。乐乐的独立性很强,性格开朗,自信大气。
点评:孩子有自信,比什么都强。每个孩子的资质都不一样,永远不要拿她跟别人比,而是要跟她自己原来比。这正是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的或没有真正做到的一点。这位父亲总能在女儿乐乐稚嫩的表现中找到可以表扬的东西,这种表扬不仅出现在她做得好的时候,而且也表现在她做得不够的时候,这种肯定悉心地维护着孩子的自尊。这样的孩子会越来越自信。
翎子妈:去央视,还是凤凰卫视
翎子在周围朋友眼中是一个非常自信的女孩,当有人禁不住问她“你凭什么如此自信?”时,翎子总会讲起她小时候的故事。从小到大,父母都特别宠爱她,特别是母亲对她的“宠”更是“倾尽所有”、“不讲原则”的:她嫌自己个子高,妈妈说正好可以做模特;她一当众说话就脸红,妈妈说害羞是一种美德;大学时,她找朋友托关系给来校探望的母亲调到了一家好的招待所,母亲就此断定她是个当外交官的料;喜欢上文字后,她告诉母亲自己想当记者的愿望,母亲的第一反应就是:“以后准备去央视,还是凤凰卫视?”……凡此种种,“宠”到今天,翎子刚一毕业就在上海一家知名的媒体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她始终是个特别自信,特别阳光,有着无拘无束的性格,也很有人缘的女孩子。我们知道,这一切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
点评:“宠”孩子绝不是毫无原则的“宠”,在一些是非清楚、原则明晰的问题上是“宠”不来的,这里说的“宠”出来的自信,更多的是一种对孩子的尊重、相信、肯定和鼓励。这样的“宠”,多多益善。
“宠”子备忘录
轩儿妈:有不足又有何妨
儿子吃饭吃得不行,以前的情况是我经常在饭桌上和他打对抗战,后来我也改变策略了,耐着性子说:“不错,宝宝今天自己挑了一勺,比昨天强多了。”而不是像以前一样说:“你看看某某把一碗饭都吃完了。”我只能让他跟自己比。两勺、三勺、半碗,儿子的自信心大增。儿子不爱叫人,我没有像往常那样勉强他叫,只是摸摸他的头说:“妈妈小的时候也不爱叫人,你姥姥还说我很木呢!你可比妈妈大方多了,还会冲别人笑。”儿子一听,显得特别兴奋,居然不叫人还能得到表扬,如果叫了人岂不是更好?有一天在院子里散步,他居然主动和别人打招呼。有时熟悉的人会善意地说:“这孩子可能内向,胆子有点小。”我笑笑说,其实他们老师说他是动能动,静能静,气质不错,然后摸摸孩子的头说:气质不错的帅小伙。儿子咧着嘴笑,能被自己的妈妈理解真是一件不错的事。现在儿子的性格好了很多,因为我总是能找到欣赏他的理由,哪怕他在别人眼里有种种的不足,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成年人还有种种不足呢,如果有人能赏识你,你就会很自信,何况孩子呢?
齐齐妈:换一种眼光看孩子
其实,孩子的天性是不一样的,静有静的好处,换一种眼光去看孩子就大不一样了。我的儿子也不好动,我就试着找孩子的优点,我的儿子能坐得下来,搭积木可以坐1个小时以上,喜欢和我一起阅读。我就经常夸他:宝宝能坐这么长时间,真不错呢。别的小朋友3分钟都坐不住,宝宝长大肯定能当大科学家。儿子很是得意,总说“我长大了当大科学家”。宠孩子实际上是让孩子更自信,更知道自己具备什么优势,如果你去把他的劣势跟别人的优势比,只能越比越没有信心。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为什么要求全责备呢?我开始学会“宠”自己的孩子。
有时候,是我们自己在犯一种急功近利的错误,总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越比越觉得没信心。其实每个孩子的资质都不一样,如果能在不足中发现可取的东西,不妨认可自己的孩子,宠一宠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