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怎样看待宝宝的好奇心

发布时间:2021-04-26 幼儿感恩的心活动方案 宝宝幼儿园的游戏 宝宝入园

在我们许多教育工作者与家长心目中,幼儿的好奇心被当作一种令人厌恶的行为而遭到指责、约束、冷漠或讥笑。这与他们对幼儿好奇心的发展特点、重要价值以及如何诱发幼儿好奇心的模糊认识有关。另一方面,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冲突有关:一是应然观念与实然观念的冲突。后者是教师在多年教学经验过程中获得的缄默性知识,具有强势作用。在教师的缄默性知识中.幼儿的好奇心应当以遵循教师的教学思路或设计为前提,一旦超越这个界限,幼儿好奇心将招致冷落与压制。二是教育的工具性与育人性的冲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是从事教育的工具,幼儿是工具下的奴隶,当幼儿的好奇心与教师要求一致时,好奇心就得到支持,相反就遭到训斥。因此,有必要引导教师梳理其缄默性知识中的盲点,觉察自己教育观念中的误区,引导教师自觉转变观念,扮演好幼儿学习的支持者的角色。

一、好奇心与动机

动机涉及到人类行为的基本源泉、动力和原因,反映人类行为的主动性特征。从个体动机的自发性与目的性看,动机有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之分。外在动机由活动之外的目标或奖赏引起,如幼儿对学习活动本身不感兴趣,但是为了赢得父母老师的表扬与奖励而进行学习。内在动机则是“一种不依赖外在报偿便能促成某种行为的东西”。[1]布鲁纳主张在教学中应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使幼儿在学习实践中感到愉快。在他看来,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即是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对于幼儿来说,一旦面临新奇的、神秘的、自相矛盾的事物,就会产生三种形式的探究行为:感官探究、动作探究、言语探究。正是通过这些探究行为,幼儿有选择性地了解周围事物,并积累大量生活经验。教师应当创设满足幼儿好奇心的环境条件,把幼儿的好奇心引向强烈的智力活动。这些探究行为如果能够得到不断的强化与满足,还会逐步内化为个体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好奇心与学习

学习是由经验或者练习引起的个体在能力或倾向方面的持久变化及其获得这种变化的过程。学习是知情交融的过程。研究学习过程本身离不开对教学过程的探讨。教学活动虽然以传递认知信息为中介,却离不开教学活动中教师、幼儿以及认知信息中的情感因素。这可以从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以及西方教育思想中窥见一斑。如春秋时期的孔子对于治学三种境界的见解,就把好学、乐学作为学习活动的理想境界。明代王守仁认为学习中的愉快情绪体验对于儿童来讲,犹如时雨春风对于花草树木之生长一样重要。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也指出:“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2]法国教育家卢梭指出“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导,就能成为孩子寻求知识的动力”。“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3]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十分重视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学习本身应该包括认知与情感两个方面,提出了智能与情感协调发展的“全人”学习理论。近年来,心理科学界也出现了强调动机、情感与认知相互作用的“热认知”(hotcognition)思潮,把好奇心作为学习中的主要情绪与动机。好奇心作为一种内在动机,它既具有认知性特征,能够引发幼儿的探索行为,又具有情感性特征,可以使幼儿从探索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幼儿在其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来的观察、提问、操作、选择性坚持、积极情绪等有助于幼儿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好奇心对幼儿发展和教育教学的重要价值。Yjs21.com

三、好奇心与创造性

好奇心是创造性人材的重要特征已是不争的事实。爱因斯坦认为他之所以取得成功,原因在于他具有狂热的好奇心。创造性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已经成为学者们的共识。人类最初的好奇心来自于婴儿的探究反射。观察发现,婴儿一旦发现新奇事物,就会用手触摸,用舌头品尝。到了幼儿期,好奇心更加强烈和明显,他们通过感官、动作、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好奇,这种好奇最初是情景性的,如果受到鼓励与强化,就会变成认知与情感的结合。我国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好奇心对于幼儿之发展,具有莫大作用,幼儿凡对于一切新的东西就产生出好奇心,一好奇就要与新东西相接近”。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怎样对待“电视迷”宝宝


导读:美国小儿科医学会建议,别让两岁以下的小孩看电视,至于大小孩,建议只看优质节目,且一天不超过两小时。如何能帮助孩子不粘在电视机前?

电视为孩子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口,他们可以从电视节目中获取多种知识、信息。现今,电视这种视频传媒已经成为孩子开阔视野、启发智力、塑造完善人格必不可少的方式。但与此同时,电视也给孩子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孩子长时间“泡”在电视机前,不仅会搞坏眼睛,对体能、智力、脑力与性情也有影响。如容易使他们形成被动接受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其主动求索的能力;使孩子缺乏参与感,妨碍其自主自立意识的养成。而且,长久迷恋电视的孩子会减少与他人的交往机会,容易患上“电视性眼病“”电视综合征”,产生“听觉统合障碍”等,对他们的活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感知觉能力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美国小儿科医学会建议,别让两岁以下的小孩看电视,至于大小孩,建议只看优质节目,且一天不超过两小时。如何能帮助孩子不粘在电视机前?

1、先跟孩子订好看电视规则,包括看的时间和次数“。先说好规则,可减少争执和赖皮的机会。”史丹佛大学儿童学教授罗宾森建议。比如说,周末就和孩子讨论下周可看哪些节目。其它基本规则,像吃饭要去做功课,都要事先跟孩子说好,也要让照顾他们的祖父母或保姆知道,培养他们信守承诺的习惯。节目看完了,一定要关掉电视。

2、适当地与孩子讨论、交流对电视节目的看法。与孩子一起看电视,是一个很好的与他进行沟通交流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父母可以发现并建立与孩子交流的共同话题,了解他的所思所想,帮其解答一些疑惑,使亲子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父母也不要小瞧他们,因为他们也能在看电视特别是在看动画片时关注其中人物之间的交流,体味人物之间的情感,如当3岁左右的孩子看到小鹿被狮子追赶而没有妈妈保护时,会紧张地哭起来;当看到天线宝宝们相亲相爱地聚在一起跳舞时,也会高兴地手舞足蹈。同时,在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时,对于节目中出现的正面人物的优良品德,父母要明确表扬,对于反面人物的不当做法要及时否定,使孩子逐渐学会明辨是非,为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奠定基础,也可以引导孩子复述所看节目的主要内容,增强他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亲子关系更加密切。

3、以优质的DVD取代不好的电视节目。其实已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电视节目并不能提供孩子有益的内容,因此家长们愿意花钱购买或租借优质的DVD当孩子的教学工具。

4、别把电视当保姆。别因为无暇陪伴,就把孩子丢给电视。相反的,可请孩子来分担一部分家事。王女士注意到女儿一放学就趴在电视机前,叫也叫不动,而她又要忙着准备晚餐,没办法陪她。后来她想出一个好方法,和女儿一起准备晚餐。她也利用这段时间和女儿聊天谈心,了解她一整天发生了什么事。没想到是一举数得,一开始只是不想让她看太多电视,后来却教会她做菜,母女俩还因此变得很亲近。她也建议每个父母都要花心思想一下,如果没办法陪小孩,就该找事给他们做。当然,也别把电视当处罚或奖赏工具,因为那将增添电视的价值与神奇魅力。

5、大人也要以身作则,关掉电视,创造更多有趣的家庭活动。专家鼓励大家关掉电视,出去参加文艺活动,或是运动健身,更重要的是,增加与家人互动相处的时间。

6、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确定餐后看电视时间。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喜欢边吃边玩儿,如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但边吃饭边看电视会导致孩子因看电视分心而造成对食物咀嚼不够,从而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如果吃过饭后立即看电视,则会因为大脑兴奋中心转移而造成消化液分泌停滞,影响肠胃消化功能。所以,最好让孩子在饭后稍微休息一会儿再看电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平日,孩子的食物应尽量丰富。特别是一些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猪肝、鸡蛋、鱼肝油等,它们能够使孩子视网膜中的杆状细胞获得充足的营养,增强孩子眼睛的调节、适应能力,促进其视力发展。

怎样对待宝宝“童言无忌”


导读:孩子很容易被新鲜的东西所吸引,遇见他喜欢的就想占为己有,无法等待,不然就会在情绪上表现出来。同时,他也在挑战父母的权威。

很多时候,两三岁的孩子会在大庭广众时把父母弄得尴尬不已。其实只要了解了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一些生理小秘密,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国庆长假期间,2岁多的圆圆无论跟着妈妈去大卖场购物,还是去亲戚家串门,都让父母心有余悸,他们永远不会知道儿子下一时刻会说什么、干什么,或者怎么在别人面前表现。

他时常猝不及防地大发脾气或者令人瞠目的“童言无忌”,让妈妈尴尬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虽然周围人都会宽容地说:“没关系,小孩子这样很可爱呀!”,而这时圆圆正举着他抠鼻孔的成果在向大家炫耀呢!“真是丢人,我简直要疯掉了,下次我再也不想带他出去了……”圆圆妈妈说。

专家分析:很多时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把握不好做事的场合、条件和限度,这是因为他们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还比较弱。相反,探究欲望却很强。所以,他们哪怕在公共场合,也不会受到限制。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衣》里那说真话的小男孩,大概也就是这个年龄。他们并不知道如果说真话、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会影响到别人的情绪、心理,这就需要父母帮助他们找到一种能让自己做得更好的行为方式。以下几招可以帮助父母处理日常生活中孩子容易发生的“尴尬事件”。

泄漏父母争吵秘密

生理秘密:处在两三岁年龄段的孩子,想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也想检验一下自己正在拓展的语言能力。不幸的是,他们有一种天生的冲动,想立即和别人分享对他们产生巨大影响,譬如爸爸妈妈在家的吵架……

支招:父母知道后,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目光,然后平静地对他说:“现在我们不讨论这个事情,你为什么不把去动物园看到海豚如何精彩表演的事讲给大家听呢,那多有趣呀,大家一定会很喜欢听的。”并告诉孩子,要与别人分享快乐的事,有些事如吵架等是不能跟别人说的,说出去反而会让别人听了不舒服。当然,下一次即使发生争执时,应学会降低声音。

对别人品头论足

生理秘密:世界对于这般大的孩子无疑是新奇的,见到每个人他都会仔细观察,他会用自己的眼光去审美和爱好,同时他们还会用正在拓展的语言去表达自己所见的事物,当然,这种表达他认为是正确的。

支招:当父母发现后,赶紧向被冒犯的人道歉,不过不要过于表现出对这件事的负疚感,如果能让孩子道歉最好,但是不要太勉强。事后将这件事当作“授课的时机”,告诉孩子:“有的时候,说的话会伤害别人的感情,所以需要用一些让别人高兴的语言。”如果孩子乱说话是因为好奇,譬如他说,这人为什么那么胖?就要提醒孩子,如果他有问题可以私下问妈妈。

总做“脏话复制机”

生理秘密:当孩子的词汇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他会听到一些包括不好的词语。如果孩子在好奇地重复这些词语,得到父母大为光火的反应时,他就会非常想知道如果他再说一次会发生什么。

支招:当父母听见孩子偶尔说出的不好词汇,不要过度反应,只需简单地说声“请原谅”即可,然后平静地对孩子说:“以后我们不说这样的话。”并告诉他可以替代的词汇,如“真令人失望”、“太讨厌了”等等。

不如意就大发脾气

生理秘密:孩子很容易被新鲜的东西所吸引,遇见他喜欢的就想占为己有,无法等待,不然就会在情绪上表现出来。同时,他也在挑战父母的权威。

支招:在去超市前,父母就要和孩子一起商量,需要买哪些东西。并对孩子说,如果到超市胡闹,就取消下次去超市的资格。即使在超市里孩子执着于某件事情时,不妨蹲下身来,用手指着水果说:“这里有你最喜欢吃的红苹果。”然后把孩子引向其他事物,这样会让他暂时忘却自己的需求。如果孩子仍然乱发脾气,那就冷静地对他说:“我们的购物单里没有这件东西”,让他知道父母是说到做到的。当孩子知道某些事情并不因为他的无理取闹而改变时,下一次他就会收敛很多。回家后,让他对今天的表现添加个小哭脸,让孩子逐步学会等待。

怎样引导宝宝看动画片?


导读:当孩子痴迷于动画片的时候,家长该怎么引导他们?

4岁的小波特喜欢看动画片,特别喜欢超人冲天一飞的模样,而且总有种要试试的冲动,2008年4月1日他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学起动画片超人的样子,从自家三楼的窗台上跳了下去。事情发生后,邻居马上把小波特送到了医院,并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尽管小波特幸运地没有受伤。但这件事情足以提醒广大家长思考:当孩子痴迷于动画片的时候,家长该怎么引导他们?

痴迷于动画片的孩子

镜头1:小强每天从幼儿园放学后,先玩玩具,玩一会儿后,大约5时左右,就会准时端坐在电视机旁,开始看动画片。

哪个台演什么,再换什么台,他心里非常有数,一连串的动画片一直要延续到8时左右。这期间,妈妈大声喊他吃饭,他也无动于衷,饭可以不吃,动画片不看完是不行的。无奈,妈妈只好一边让他看,一边给他喂饭。

镜头2:峰峰最近用零花钱买了许多圆卡,卡上印有各种勇士,据说是一个动画片中的各种人物。孩子们一看见模样,就知道是谁。几个小朋友围在一起,轮换打卡,谁把卡打过来,谁就赢了,然后就攒卡,看谁攒得多谁就荣耀。在这种利益的诱惑下,峰峰不顾回家了,也不讲卫生了,家长的话也不听了,每天玩得天昏地暗。

点评:

每个孩子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演变成动画迷,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痴迷于动画世界的例子可谓举不胜举。“动画痴迷症”对于孩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沉迷于动画片,不能自拔,每天到了时间必须要看,雷打不动,奈何不得,以至于忘了吃饭,忘了做功课;

二是经常沉浸在动画片的情节之中,有些“动画语言”在孩子当中广为流传的,什么“美少女”、“奥特曼”等等,有些“动画行为”也成了孩子争相游戏的主题,你扮演“蝙蝠侠”,我扮演“恶魔”,精力分散了不少,恶作剧不断。

不言而喻,“动画痴迷症”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这绝非耸人听闻,研究表明,长时间痴迷于动画片的孩子易患孤独症,尤其在听力、注意力、语言能力等方面容易出问题。另外,动画片中一些有关打斗、有关情爱的内容,也往往会引起孩子的好奇,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十分不利的。

所以,家长应有意识地教会孩子理智地看动画片,片面制止不行,毕竟有些动画片确实能够让孩子很形象地学到知识,而且,动画片的功能就在于它的快捷方便,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

正确的引导首先在于把关,不可否认,有些动画片是很无聊的,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如果纯粹为了放松和娱乐,还是不看为好,因为孩子往往在笑过之后,就开始模仿了,所以,应有所节制。

建议家长与孩子一同看动画片,因为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家长边看边与孩子聊,既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同时,孩子也会很自然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但增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了解与感情,更重要的是,可以训练孩子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另外,可以购买与动画片有关的图书,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孩子看完动画片后,一般会意犹未尽,这时,看看书温习一下,就很容易对知识记得牢固。

怎样对待过度依赖父母的宝宝?


导读:父母不要强迫孩子与人亲近,不要勉强孩子留在陌生的环境中。这时,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保护和帮助。

每个小婴儿似乎都是“社交家”。谁抱他,他都要;无论对谁,都是笑眯眯的;和谁都一处就熟。大人总能从孩子友好的表现中,得到享受和快慰,爸爸妈妈也因为有这么个“亲善大使”而得到许多赞赏。

贝贝长着长着,不知怎么越来越不“出趟”了,老是黏着妈妈,别人抱他,他不让;别人看看他,他躲进妈妈的怀里;对着陌生人心存戒心,而且溢于言表,有时让大人很难堪。爸爸妈妈虽然拿他没折,但总不免稍有微词。其实,这不是贝贝的退步,而是贝贝认知能力发展了。小脑袋里能留住妈妈的“图象”,把陌生人与妈妈的“图象”一比较,不对,他们不同,于是贝贝感到恐惧和焦虑,他要拒绝,要躲避。这个时期,婴儿不仅害怕陌生人,还害怕许多陌生的物体和没有经历过的情况。这个年龄段的婴儿有这样的反应是正常和健康的。

父母不要强迫孩子与人亲近,不要勉强孩子留在陌生的环境中。这时,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保护和帮助。

贝贝对陌生人的焦虑和恐惧,受许多因素制约。爸爸妈妈有许多办法可以帮你的贝贝减弱、消除这种恐惧。

怎样关爱病刚好的宝宝


生活中,爸爸妈妈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宝宝生病前性格活泼开朗,可是生病后性情会来个180度的大转弯,变得闷声不响,羞答答。难道一场病就能改变一个宝宝的个性吗?

专家表示:患病,尤其是患慢性病的孩子,在康复后,性格会变得任性、乖张,甚至出现一些从未有过的怪癖。这种性格的改变直接反映出孩子心理上的缺陷。

孩子患病后,往往更受到家人关爱,有时近于娇惯。大人百依百顺,事事由着孩子来,无形中助长了他的任性。病情好转后,孩子仍然企求得到父母的这种关心,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撒娇、发脾气。另外一个因素是,对孩子来说,医院是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患病住院后,那里的设施、医护人员的着装,都和平时见到的不太一样,检查、治疗的过程,也大大改变了孩子的生活方式。他们往往因此感到茫然,无所适从。年龄小的孩子会感到恐惧,大哭大闹;大一点的孩子则表现为焦虑不安

避免孩子大病初愈后又得心病的方法

提高病儿的适应能力

以孩子易懂的方式讲明生病的缘由,告诉他到医院看病、治疗的重要性,减轻其心理负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帮助他逐渐适应陌生的环境。

照顾病儿生活有分寸

对于病程长,需要久治、久养的孩子,根据病情轻重,安排好起居生活,避免养成懒散习惯。孩子的饮食需要特别照顾,但不可过分迁就。让孩子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和游戏,可以增强孩子的抗病能力,不过,应避免因过份贪玩而疲劳。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疾病恢复情况,要求他达到同龄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这对于克服孩子的自卑心理,保持乐观情绪、缩小与健康孩子的心理差距非常必要。

丰富病儿的精神生活

孩子生病后活动的空间减少,可根据他的不同年龄创造条件,为他创造适当的游戏、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相关推荐

  • 怎样对待慢吞吞的宝宝 孩子做起事来总是慢半拍,看在父母眼里是又急又气,真恨不得帮孩子把事做完算了;究竟孩子为什么总是慢吞吞的呢?有些孩子先天气质就是属于慢吞吞型的,这种类型的孩子并不容易去转变他的原有气质,反而是父母需要花...
    2021-12-18 阅读全文
  • 怎样对待“电视迷”宝宝 导读:美国小儿科医学会建议,别让两岁以下的小孩看电视,至于大小孩,建议只看优质节目,且一天不超过两小时。如何能帮助孩子不粘在电视机前? 电视为孩子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口,他们可以从电视节目中获取...
    2021-11-17 阅读全文
  • 怎样对待宝宝“童言无忌” 导读:孩子很容易被新鲜的东西所吸引,遇见他喜欢的就想占为己有,无法等待,不然就会在情绪上表现出来。同时,他也在挑战父母的权威。 很多时候,两三岁的孩子会在大庭广众时把父母弄得尴尬不已。其实只要了解了这...
    2021-11-19 阅读全文
  • 怎样引导宝宝看动画片? 导读:当孩子痴迷于动画片的时候,家长该怎么引导他们? 4岁的小波特喜欢看动画片,特别喜欢超人冲天一飞的模样,而且总有种要试试的冲动,2008年4月1日他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学起动画片超人的样子,从自家三...
    2021-11-25 阅读全文
  • 怎样对待过度依赖父母的宝宝? 导读:父母不要强迫孩子与人亲近,不要勉强孩子留在陌生的环境中。这时,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保护和帮助。 每个小婴儿似乎都是“社交家”。谁抱他,他都要;无论对谁,都是笑眯眯的;和谁都一处就熟。大人总能从孩...
    2021-11-08 阅读全文

孩子做起事来总是慢半拍,看在父母眼里是又急又气,真恨不得帮孩子把事做完算了;究竟孩子为什么总是慢吞吞的呢?有些孩子先天气质就是属于慢吞吞型的,这种类型的孩子并不容易去转变他的原有气质,反而是父母需要花...

2021-12-18 阅读全文

导读:美国小儿科医学会建议,别让两岁以下的小孩看电视,至于大小孩,建议只看优质节目,且一天不超过两小时。如何能帮助孩子不粘在电视机前? 电视为孩子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口,他们可以从电视节目中获取...

2021-11-17 阅读全文

导读:孩子很容易被新鲜的东西所吸引,遇见他喜欢的就想占为己有,无法等待,不然就会在情绪上表现出来。同时,他也在挑战父母的权威。 很多时候,两三岁的孩子会在大庭广众时把父母弄得尴尬不已。其实只要了解了这...

2021-11-19 阅读全文

导读:当孩子痴迷于动画片的时候,家长该怎么引导他们? 4岁的小波特喜欢看动画片,特别喜欢超人冲天一飞的模样,而且总有种要试试的冲动,2008年4月1日他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学起动画片超人的样子,从自家三...

2021-11-25 阅读全文

导读:父母不要强迫孩子与人亲近,不要勉强孩子留在陌生的环境中。这时,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保护和帮助。 每个小婴儿似乎都是“社交家”。谁抱他,他都要;无论对谁,都是笑眯眯的;和谁都一处就熟。大人总能从孩...

2021-11-08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