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给孩子玩手机了 一组数据告诉你后果
发布时间:2021-02-15 给幼儿讲故事 幼儿园手机说课稿 教育孩子笔记父母低头玩手机,是对孩子的冷暴力;
孩子低头玩手机,危害也不可小觑;
用一组数据告诉你:
电子产品对孩子危害真的很大,要玩也得严格控制时间!
孩子连续看20分钟投影
●孩子视力平均下降到10.4度近视状态
●泪膜破裂时间平均为6.3秒(泪膜破裂时间其正常值为15-45秒,少于10秒为病态)
●平均每分钟眨眼12.67次
孩子连续玩20分钟iPhone
●孩子视力平均下降到43.8度近视状态
●泪膜破裂时间平均为5.3秒
●平均每分钟眨眼7.67次
孩子连续玩20分钟iPad
●孩子视力平均下降到41.7度近视状态
●泪膜破裂时间平均为5秒
●平均每分钟眨眼4.67次
孩子连续看20分钟液晶电视
●孩子视力平均下降到18.8度近视状态wwW.YjS21.COM
●泪膜破裂时间平均为6.7秒
●平均每分钟眨眼9次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大数据告诉你,中国人有多想生男孩!
2017年11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7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显示,在女性“健康与生存”指标上,全球144个经济体,中国排倒数第一。其中,“新生人口性别比例”方面,中国长期处于严重失衡状态。
中国将有3000万以上剩男
性别比,通常是以每100个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为计算标准。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8.06,比10年前高出1.2个百分点;此后,这一比例持续下降,到2015年已降至113.51。
正常情况下,每出生100个女孩,相应会有103-107个男孩出生。由于男孩死亡率高于女孩,到婚育年龄,男女数量趋于均等。因此,联合国将103-107设为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正常值。
九个最失衡省份:安徽,湖北,湖南,贵州,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海南
这种失衡,已带来不少问题。专家估计,未来30年,中国将出现3000万以上“剩男”。就算足够幸运,诸如江西68.8万天价彩礼、河南一母亲因给不起儿子彩礼轻生,这种“因婚致贫”的中下签,也会被不少人抽中。
9省份出生性别重度失衡
性别失衡现象,曾遍布中国绝大多数省份。
2010年,全国9省份出生性别比超120,这9个省份出生人口占到全国的39.9%;西藏、新疆和北京3个出生性别比正常或略髙的地区,出生人口仅占全国的3.5%。
一切都是为了生儿子
这种想生男孩的迫切,在不同孩次的性别比上有更直观的体现。1982年以来四次人口普査,二孩、三孩及以上的出生性别比,几乎都远高于一孩。
在乡村社会,风俗文化和传统观念依旧沿袭着父权制的规则,强化着性别差异的文化认同,导致女性难以获得与男性同样的权利。
一项针对湖北、安徽和广西6个县1508个村庄的调查指出,女儿结婚后留在本村不能享有村民待遇的情况普遍存在;财产只分给儿子,得到了大部分村民认同。
孩子含泪哭诉:爸爸妈妈,求你别再乱哄我了!
孩子含泪哭诉:爸爸妈妈,求你别再乱哄我了!
我的哥哥非常爱他的女儿,每天都竭尽全力让女儿感到快乐。
比如说给女儿大笔的零花钱让她随心所欲地购物,或是在女儿生日的时候邀请最有名的杂技团上门演出……哥哥的女儿才八岁,所有人都觉得她是一个真正的小公主,她的童年是幸福和快乐的。
但是我却不以为然,甚至为孩子的未来忧心:孩子真的快乐吗?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把幸福感和满足感混淆。
比如说,当孩子有了想要的东西,父母为了不让孩子失望,都会尽量满足,但对孩子而言,他们只是拥有了自己想要的零食或者玩具,感到自己的基本需求被满足,这和感到幸福快乐是不一样的。
我明白父母去哄孩子是想保护孩子,让孩子认为世界是美好的,父母不希望孩子早早地遭受痛苦和挫折。
但是如果没有不幸作为对比,如果不懂得什么是悲伤、难过、失望和委屈,孩子又怎么会明白什么才是真实的快乐和幸福呢?
临床心理学家劳拉·马卡姆(LauraMarkham)认为,幸福感不是哄出来的。
有的父母以为避免孩子遭受不幸就是在给孩子幸福,但事实上,如果孩子在儿时没有经受过一些负面情绪,那么孩子的认知功能将不能正常发育,"幸福"的定义对孩子而言将更加模糊。
因此劳拉建议,父母不应该总是去哄孩子,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父母应该放手让孩子去犯错,让孩子经历失望,让孩子感受悲伤……
当孩子体验过足够多的感情的时候,孩子就能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明白怎样才能争取到自己的幸福。
父母想要给孩子幸福和快乐是人之常情,但是父母应该明白,教会孩子如何面对苦难和悲伤也是必要的。
所以,不要光做一个哄孩子的父母,而是要做一个懂孩子的父母,真正去回应孩子的感情,而不是满足孩子的需求。
对比玩手机和不玩手机的孩子,结果吃惊
对比玩手机和不玩手机的孩子,结果吃惊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手机走进千家万户,上到75岁的老爷爷,下到5岁的小娃娃,都能拥有智能手机。
虽然手机普及率越来越高,但是未成年人到底能不能使用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影响有多大?
不久之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公布了自己长达十年的研究结果,令人震惊。
这位科学家在10年前从全国各地的中下阶层的家庭中选取了100名孩子,将他们分成了两组:50名是接触不到手机的孩子,50名是对手机痴迷的孩子。然后对他们进行跟踪调查。
10年后,调查结果如下:
50位痴迷手机的孩子只有2位考上大学。另外50名孩子几乎全部考入大学,只有三名孩子高中毕业后选择在家帮工。这些考入大学的孩子们,有16位获得了学校的全额奖学金。
可见,毁掉一个孩子的最好办法就是给他一部手机!
手机是如何毁掉孩子的呢?
1
智能手机影响儿童健康
智能手机伤害孩子视力,导致孩子失明或者伤害孩子颈椎,导致孩子颈椎变形的新闻屡见不鲜,这些伤害都是有形的,可以眼见为实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无形的伤害。孩子临睡前玩手机,手机画面过于明亮,会影响人体褪黑素的分泌,导致睡眠障碍。
另外,沉迷智能手机的孩子常常会对运动锻炼表现出消极态度,导致运动能力低下,进而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2
手机让孩子患上抑郁症
有专家表示,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越多,越喜欢宅在家里的人,患上抑郁症的几率就越高,经常玩手机的孩子患抑郁症的比例远高于一般孩子。
这是因为智能手机能够快速便捷地让孩子得到满足感,缩短注意力持续时间,让人越来越感到厌倦,所以过度使用手机会让人容易抑郁。
3
手机损伤脑神经
孩子的生理构造和生理形态与成人不同,手机、平板电脑等无线电设备产生的电磁波辐射对儿童神经系统的伤害远大于成人,过度接触电磁波辐射对儿童健康状况和认知力会产生一定影响。
4
手机耽误孩子学习
喜欢玩手机的孩子,习惯了手机带来的轻松愉悦的信息,对知识学习感到鼓噪乏味,学习成绩下降,受到指责后更需要在手机网络里找到慰藉,形成恶性循环之后,孩子逐渐丧失求知欲,产生厌学情绪。
手机可以方便快捷地寻找习题答案,很多学生面对难题不再查找书本,深入思考,完全依靠手机搜索答案,导致了孩子产生思维惰性。
考试没有答案可查,一个不喜欢思考的学生是不会有好成绩的。
每个孩子的时间都是一样多的,精力也是如此,整天沉迷于手机世界里,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精力自然就少了,久而久之,学习成绩必然下滑。
孩子玩手机危害多多,但是这种习惯却是屡禁不止,归根到底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养成的。
希望家长能够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同时多多陪伴孩子做些体育活动,免得孩子去手机里寻找被爱的感觉。
当然了,现在是网络时代,不可能要求小孩子一点都不玩手机和游戏,因为不太现实,孩子的同学、周围的朋友都在玩,他不玩感觉跟不上潮流。再者说了,手机已经是当代人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网络也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有效渠道,如果家长正确引导,对孩子的成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只是强调一下,稍微玩一下也是对学习适当的放松,但一定不能痴迷游戏。这就得看家长给孩子安排的合不合理,家长能不能先自律,再让孩子也自律了。
4个案例告诉你你也溺爱孩子了
案例1
1.打碎的是碗还是心?
打碗几乎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都会遇到的事,不少家长处理的方式是训斥,打骂,还有家长平静以对,不喊不吵。这些表现带给孩子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6岁的龙龙是一个调皮可爱的孩子。有一天,一家人去参加宴会,在桌上,龙龙蹦来跳去,很兴奋。最后,他不小心手一推,把桌边上的盛汤的碗打落在地,溅得妈妈一身的汤汁。龙龙吓坏了,立刻向妈妈承认错误。“我再也不打碗了,妈妈别打我。”当着那么多人的面,龙龙妈觉得脸上挺挂不住的,冲着龙龙的屁股轻轻地打了两下。其实并不疼,可龙龙挺伤心的,哭个不停。
正面管教: “调皮、闯祸,是孩子天性的流露。”孩子闯祸后自觉认错,家长要抓住机会恩威并施。适度、当众批评有必要,同步平息周围人的不满,注意方式要平静、简短,态度要严肃、沉着。批评之后,可以给予一定惩罚(禁足,取消活动),等孩子情绪平复后,加以交流,接纳他的感受,表扬他主动认错,勿忘鼓励信任。如果孩子的错误行为产生不良后果,可以要求他参与补救,如向周围人道歉。“这个打碗的案例,就可以让孩子参与擦拭和清洁衣物。”
案例2
2.“填鸭”弥补不了爱的空白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那些刚刚开始会数数,会念诗的宝宝,让家长既欣喜又焦急,忙不迭地给孩子灌输各种知识。
琪琪今年5岁,还没到暑假,妈妈就已经为她计划了整个暑假的学习、生活安排。”琪琪妈说。放假有三四天了,每天如此紧密的安排,琪琪并没有反对,但看起来,挺不开心,一个劲地问妈妈,什么时候带她去看大海。
正面管教: 孩子在什么年龄段就该接受适合他的教育,了解的信息和获得的知识都应该是在他接受能力范围内的。俗话说“欲速则不达”,一味生搬硬套以及填鸭式的教育只会让孩子产生心理负担,适得其反。不如利用假期,带孩子外出旅游,参加各种亲子活动,哪怕是一同做家务,让孩子在各种经历中自我成长。
案例3
3.当孩子不和人打招呼时
4岁女孩芊芊,与人打招呼全凭心情。高兴时,家长让她喊谁就喊谁,不高兴时,家长让喊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全当耳旁风,不仅不喊,还把小脸背过去。芊芊妈说:“有次,我让她叫小区里的一位老太太,连哄带骗,叫她喊,她都不睬,弄得老太太和我都很尴尬。”等老太走了,芊芊妈说她是一个不讲礼貌的坏孩子。她听了一下子就哭了说:“我就是不想叫她嘛。”
正面管教: 多数家长会急于指责,当众批评,并强迫孩子做“正确的事”,结果扩大了后果,加重了负面性质。殊不知无论成人孩子,不适行为(果)的背后总有心理原因(因),要允许孩子的表现不够理想,追本溯源才是解决之道。稍加劝告未果,家长不妨用示范化解当时的尴尬:“我知道你其实是个有礼貌的孩子,所以今天我代替你来叫:奶奶好!”之后与孩子单独交谈,首先,花70%时间着重了解他的真实感受,理解并接纳,降低情绪;然后花30%时间,解决其中的实际问题,肯定(强化)他曾经有过的良好表现,给予鼓励和信任。
案例4
4.对孩子不当的购物要求说“不”
经常在超市里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小孩子赖在玩具柜前,看中一款玩具,哭闹着要家长购买。童童的妈妈就为此苦恼不已。她说:“我家童童今年7岁,别的都好,就是喜欢各种小飞机,看到什么样的都要买,不买就赖着不走。”小的时候,童童妈舍不得他哭,一般都能满足。后来大了,童童妈觉得无限制地惯着,任凭孩子怎么闹,都不肯买,常常是逛个超市,大人小孩都不开心。
正面管教: 随着现在经济水平的提高,孩子在物质上很容易得到满足反而不懂得珍惜和感恩,因此家长要学会对孩子不合理的物质要求说“不”,通过沟通引导告诉孩子哪些东西什么是必须品可以购买,如日用品等。玩具、零食这些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不是只要看到就可以买,但可以用于表现好的奖励。“在进超市或商场前,事先说好,哪些可以买,只能买一样。这样孩子有了心理准备,就不会耍赖了。”
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用严厉也不娇纵的方法,它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把和善与坚定融为一体,以此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技能。
玩手机和不玩手机的孩子,7岁之后差别太大,家长必须反思
现在社会真的是太发达,孩子真的是太聪明,老人还在用着按键手机,可是很小的孩子已经会玩平板和智能手机了。。。殊不知,经常玩手机和不经常玩手机的孩子差别太大了,值得家长朋友们反省。
孩子年龄尚小,家长是否反省过为何自己的孩子这么热衷于手机,为何别人家的孩子不懂得玩手机?这都是模仿造成的可怕后果,如果家长整天埋头抱着一部手机在哪里摆弄,孩子的好奇心也会驱使它蠢蠢欲动,要模仿爸妈玩手机,要探索手机里的世界,所以说不要责怪孩子喜欢玩手机,这都是家长造成的严重后果。
1、玩手机的孩子性格会变的比较内向,以后就变成了一个闷葫芦,对手机会上瘾,每天不让她玩一会手机,孩子就表现得像丢了魂一样,好像做什么事情都失去了意义,这就是手机上瘾的表现,孩子已经开始抵触有形的世界,他们在手机外的世界里,寻求不到安全感,不知道怎样找到乐趣,也不知道如何跟小伙伴一起想出一个好玩的游戏或者乐子,这真的是太可怕的坏习惯。
2、不玩手机的孩子会想法设法的去思考如何和小朋友们一起创造游戏创造快乐出来,所以说不玩手机的孩子喜欢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想象力。
为了孩子们,请家长暂且抛弃手机,和孩子们树立榜样,一起愉快的玩耍吧。
别再说你不了解孩子的感统失调!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有些家长知道自己孩子感统失调,但是说到感统失调主要分为哪几大领域,很多家长还只是一些模糊的概念,今天小编就来给家长们百科一下。
感统失调主要分为哪几大领域?
1.触觉统合失调
触觉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及震动的感觉。触觉统合失调又可以细分为:触觉敏感型和触觉迟钝型。触觉敏感型的儿童胆小怕事,走路会撞到墙,容易自己绊倒自己,经常打破玻璃杯等.特别容易紧张,因此表现出很不合群。触觉迟钝型的儿童就会表现出笨手笨脚的,做事情总是比别人慢。
2.本体感统合失调
本体感又称为身体地图或身体形象,是肌肉、关节运动神经组织、身体神经组织和大脑长期互动联系过程中,协调出来的自动自发的能力。
本体感统合失调的儿童方向感很差,通常处理不好自身和地心引力之间的关系。不能很好的协调身体的动作,因而常会无缘无故的摔倒。
3.视觉统和失调
儿童可以长时间的看电视,玩电动玩具,但是却不喜欢阅读,即使读书也是经常跳行,多字少字,甚至顺序颠倒。
4.听觉统合失调
儿童的听觉功能统合出现问题时,会经常忘记老师讲的话和布置的作业。做事情总是丢三落四,常常把别人说的话当成耳边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