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解决孩子边吃饭边玩的不良习惯

发布时间:2020-12-04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选择压抑孩子!不管是幼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解决孩子边吃饭边玩的不良习惯》,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解决孩子边吃饭边玩的不良习惯讫今为止,我只听过一个人带孩子时,没有让孩子边吃边玩。她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一个习惯:不吃,绝不勉强;吃,绝不让边玩边吃。我觉得这是最为值得推崇的一种做法。

我家孩子则是最好的反面教材。**吃饭,电视机就要开工,玩具也要到位,实在不行,那喂饭的人要不停地讲故事。最好旁边还要有人当啦啦队,不断地进行夸张的表扬、肯定和引诱。

而且,这么做,未必有效。有效,也是短期的。

我的经验告诉我,让孩子边吃饭边玩(看电视、玩玩具、追着喂),坏处多多。

1、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大。

不为自己负责。吃饭本来是孩子的一种自觉行为。饿了,要吃东西,这是一种本能感觉。但是为了让孩子吃饭就让他玩和看电视等等,这样剥夺了孩子的本能性。慢慢的,很多事情他都会将责任推给别人。吃饭是为父母吃的,穿衣服是为父母穿的,学习是为父母学的……有了这种认识,行为又会进一步发展:用这些本应无条件完成的事情来讲条件。比如**,他会大大方方地问他爸爸:“我吃了饭,你会给我什么?”

拖拉成性。边吃边玩,自然就要耗费更多的时间。或者有玩就吃,不玩不吃。孩子吃饭的“战线”往往拉得很长。这样势必影响家长和孩子下一步的活动安排。吃饭时间“占据”了很多其它活动的时间。久而久之,孩子将会习惯拖拉,没有时间观念。也不会去分清事情的主次。一个没有时间观念的孩子,在将来,磨磨蹭蹭,或者总是“赶不上趟”,那就会非常正常了。

缺乏体验,不懂珍惜。家长之所以会让孩子边吃边玩,是因为他们认为孩子吃饭、吃多少,要由家长说了算。也就是说,由家长掌控孩子的胃。由家长来判断孩子饿还是不饿。这样,孩子几乎体验不到饿的感觉,他很难有这种机会。被掌控,孩子自然也体验不了享受食物的愉悦心情。他的快乐遭到剥夺,变成了负担。因为没体验过,自然也不会珍惜。——这样的分析有些让人危言耸听。但是我觉得自己有必要引起重视。起码我的孩子有这样发展的趋势。

2、对孩子营养健康影响大。

据我观察,会边吃边玩的孩子,基本上是脾胃虚弱的多。表现在胃口差、食纳少、挑食等等。因为不想吃饭,在餐桌上就“稳”不住。家长就想出了“稳”住孩子的办法。——边吃边玩。家长要这样做,出发点很好,怕孩子缺乏营养。

但这样只会更让孩子的健康受损。进食其实非常需要用心和愉悦。用心愉悦会让整个消化系统愉快和谐地运转,全神贯注地工作。边吃边玩,则常常是利用孩子分心的“效果”来进食。孩子可能是吃进去了饭的“量”,但是质,却完全打了折扣。边吃边玩的时候,孩子全身各个系统也要分心,一边顾着进食,一边顾着玩。因为人的生理结构就是这样的:做一件事,就必须启动一个机器。玩一会,吃一口,负责消化的机器系统就一会儿要拼命工作,一会又完全熄火。这就好比我们使用电脑或者冰箱,一会开一会关,机器岂不老化得快折损得快?于是,孩子原来就不强壮的脾胃进一步恶化。

当脾胃虚弱的时候,营养的吸收就成为空谈。营养的缺乏,自然也就导致各种疾病轻易入侵。疾病作梗,孩子的生长发育,又受影响。

李大钊讲过一句话:玩就玩个踏实,学就学个痛快。搬到这里来,可以改成:要玩就玩个踏实,要吃就吃个痛快。吃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不仅涉及营养和健康,更与心理相关,而且对形成良好的家庭结构模式,有着容易被忽视但其实很深远的意义。

有人会觉得,船到桥头自然直,孩子大了自然就会自己吃了。这并不错。但是,有一些不良行为,也确实烙上了。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例子。

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吃得好一些?

掌握界限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事,让孩子完成,父母的事,让父母去做。一定要记得,吃饭是孩子的事。

一、辅食添加期:这个阶段孩子还是以奶为主要食物。通俗地说,孩子的营养和“饱”感,还靠母乳或牛奶为主。辅食的添加,要起的重要作用是让孩子品尝各种食物的味道,为将来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打下基础。很多家长在这个阶段就开始急于求成,不断地喂这个喂那个,开始给孩子下饮食“任务”,绝不肯理会孩子的意愿——小婴儿也有意愿的。家长的控制,就此开始。

二、一周岁到两周岁左右:我觉得这个阶段孩子其实可以开始自己吃一部分。再加上家长喂一部分。年龄越往后,家长喂的时间可越少。这个阶段很辛苦,因为孩子不会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家长不好判断孩子到底饱了还是不饱。而且孩子又特别安静不下来,耐性恐怕只有十来分钟。这样的时间,确实不足以让孩子吃饱饭,这是家长会让孩子边玩边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其实,这阶段的孩子虽然不会“言说”,但已可“意会”,家长反复地用简短、明确、肯定的口吻将规矩告诉孩子,孩子是会明白并接受的。比如说:“吃饭时间到了!”比如教会孩子:“还吃吗?不吃就摇头。”更简单的办法,是家长用一致的、明确的行动告诉孩子吃饭的规矩:吃饭时间到,就要吃饭,每次吃饭只会在半小时内,超过就会收走,中间饿了要等到下一餐。肯坚持的家长,也许一个星期就足以让孩子知道遵守这个规定有多么重要。

但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确实很短啊——家长得有智慧将吃饭变成一种好玩的游戏,让孩子觉得吃饭和玩一样有趣。(这最具挑战性,因为能有几个人有空天天这样?没精力也没时间)。

三、两周岁以后:放手,孩子将会吃得非常好。很多规矩可以明确,需要的就是家长帮助孩子适应,然后严格执行。孩子在这个阶段自我意识很强,但在吃饭问题上,恰好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吃饭是你的事,你要负责完成好,没完成好,你就要挨饿。

还可以做的是,让孩子参与到家务中,尤其是做饭的过程中来。这一方面能帮助孩子养成进食好习惯,还是温情主义的良好培养基地。相信一下,小家伙剥蒜的本领可能很高呢!

要特别提出的是:其实,要让孩子胃口好,我个人觉得,孩子在母体中时,母亲就应该非常重视营养,保持良好的情绪和胃口。一般来说,母亲胃口好,孩子胃口不会差。甚至,在做孕期准备的时候,就要注重调理自己的脾胃。这样,可以省很多事呢。当然,这是一家之言,我没有论证过。

现在**三周岁,我觉得和他沟通已经没什么问题,我也发现,和他商量简单的问题,宣布一些规矩,他真的可以处理和接受得很好。可惜,我错过了最好的机会和时间。WWw.yJs21.COM

我打算在**进幼儿园之后,物色过一个育儿理念与我更接近的保姆,然后实施我的上述做法。晚是晚了点,但也许还可亡羊补牢。

如果有的新手妈妈能从我这些反面教材中得到启发,我很高兴。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儿童养成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


坏习惯往往是一种顽疾,一旦形成,改起来就难了。并非每一个孩子都幸运能够轻而易举地改掉。所以做家长的与其坐待孩子形成坏习惯后再费尽心思地帮他去改,不如提前了解坏习惯的家庭成因,早做预防。这在家庭教育中显得尤为实际而重要。

儿童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除了不可掌控的先天因素(遗传),主要有三:

1.模仿

习惯源自模仿。调查发现,一般孩子容易出现的坏习惯,绝大部分是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响,如大人睡眠时间晚、吃饭时间不固定或边吃边看电视、用完东西随手放置、在家鼓励孩子学习孔融让梨,而在公共汽车上却与老人、儿童抢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内”的牌子下让孩子爬到雕塑上摆pose等等。

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模仿力极强,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为孩子所吸引、模仿,进而造成一些不良习惯的养成。

一位父亲在谈到女儿的不良习惯时,检讨说:“女儿总是习惯随手乱丢东西;做作业时,一会儿找削笔刀,一会儿喝饮料,一会又看动画片……。再三催促下写完的作业,字迹潦草错误很多,实在令我们头痛,也不得不令我们反省。我想,坏习惯养成是有原因的,弄清原因,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纠正。女儿的情况不能说与我们无关,杂乱的屋子、无规律的生活方式,影响了她的的注意力,是导致她形成上述坏习惯的主要原因。”

2.重复

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一个动作,一种行为重复N次就会成为习惯。

大哲学家柏拉图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因为这个孩子总在玩一个很愚蠢的游戏。

小男孩不服气:“您就为这一点小事而谴责我?!”

“你经常这样做就不是小事了,”柏拉图回答说,“你会养成一个终生受害的坏习惯。”

重复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形成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孩子一辈子。所以,为人父母者应密切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可能地避免重复造成的不良习惯,抓好“第一次”,哪怕是挖鼻孔这样的小毛病,在初起的时候也要及时发现并设法制止。

3.纵容

还记得临刑前咬掉妈妈乳头的那个盗窃罪犯的故事吗?他之所以成为江洋大盗并最终被判处极刑,与小时侯母亲对他的纵容是有直接关系的。试想,当他第一次偷人家东西的时候,母亲及时予以制止而不是采取赞许和鼓励的态度,他也许会有另一种人生。

很多孩子的不良习惯,都是在父母的纵容下形成的。当孩子第一次做了错事,父母一定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予以制止,否则一旦形成恶习,改起来就难了。

有时侯,父母对孩子偶发的不良行为,采取不闻不问的沉默态度,这也是不对的。须知沉默也是一种纵容,是一种心理的暗示。它会使孩子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可以,于是放手去做,终成恶习,贻害终生。

后天环境和后天教育是可以人为控制的。父母了解了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从改正自身不良习惯做起,给孩子做好的榜样,并努力在家庭教育中加以预防,就能极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儿童不良习惯的形成。

远离坏习惯,养成终生受用的好习惯,家庭教育就会事半功倍,孩子也就比较容易走向成功。这不正是我们做家长的都希望看到的事实吗?

儿童养成不良习惯三大因素


导读:一位父亲在谈到女儿的不良习惯时,检讨说:“女儿总是习惯随手乱丢东西;做作业时,一会儿找削笔刀,一会儿喝饮料,一会又看动画片……。再三催促下写完的作业,字迹潦草错误很多,实在令我们头痛,也不得不令我们反省。我想,坏习惯养成是有原因的,弄清原因,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纠正。女儿的情况不能说与我们无关,杂乱的屋子、无规律的生活方式,影响了她的的注意力,是导致她形成上述坏习惯的主要原因。”

通常情况下,坏习惯往往是一种顽疾,尤其对于儿童来说,一旦形成,改起来就难了。而事实上,并非每一个孩子都幸运能够轻而易举地改掉。所以,做家长的与其坐待孩子形成坏习惯后再费尽心思地帮他去改,不如提前了解坏习惯的家庭成因,早做预防。这在家庭教育中显得尤为实际而重要。

儿童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除了不可掌控的先天因素(遗传),主要有三:

(一)模仿

习惯源自模仿。调查发现,一般孩子容易出现的坏习惯,绝大部分是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响,如大人睡眠时间晚、吃饭时间不固定或边吃边看电视、用完东西随手放置、在家鼓励孩子学习孔融让梨,而在公共汽车上却与老人、儿童抢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内”的牌子下让孩子爬到雕塑上摆pose等等。

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模仿力极强,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为孩子所吸引、模仿,进而造成一些不良习惯的养成。

一位父亲在谈到女儿的不良习惯时,检讨说:“女儿总是习惯随手乱丢东西;做作业时,一会儿找削笔刀,一会儿喝饮料,一会又看动画片……。再三催促下写完的作业,字迹潦草错误很多,实在令我们头痛,也不得不令我们反省。我想,坏习惯养成是有原因的,弄清原因,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纠正。女儿的情况不能说与我们无关,杂乱的屋子、无规律的生活方式,影响了她的的注意力,是导致她形成上述坏习惯的主要原因。”

(二)重复

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一个动作,一种行为重复N次就会成为习惯。

大哲学家柏拉图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因为这个孩子总在玩一个很愚蠢的游戏。

小男孩不服气:“您就为这一点小事而谴责我?!”

“你经常这样做就不是小事了”柏拉图回答说,“你会养成一个终生受害的坏习惯。”

重复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形成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孩子一辈子。所以,为人父母者应密切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可能地避免重复造成的不良习惯,抓好“第一次”,哪怕是挖鼻孔这样的小毛病,在初起的时候也要及时发现并设法制止。

(三)纵容

还记得临刑前咬掉妈妈乳头的那个盗窃犯的故事吗?他之所以成为江洋大盗并最终被判处极刑,与小时侯母亲对他的纵容是有直接关系的。试想,当他第一次偷人家东西的时候,母亲及时予以制止而不是采取赞许和鼓励的态度,他也许会有另一种人生。

很多孩子的不良习惯,都是在父母的纵容下形成的。当孩子第一次做了错事,父母一定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予以制止,否则一旦形成恶习,改起来就难了。

有时侯,父母对孩子偶发的不良行为,采取不闻不问的沉默态度,这也是不对的。须知沉默也是一种纵容,是一种心理的暗示。它会使孩子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可以,于是放手去做,终成恶习,贻害终生。

后天环境和后天教育是可以人为控制的。父母了解了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从改正自身不良习惯做起,给孩子做好的榜样,并努力在家庭教育中加以预防,就能极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儿童不良习惯的形成。

远离坏习惯,养成终生受用的好习惯,家庭教育就会事半功倍,孩子也就比较容易走向成功。这不正是我们做家长的都希望看到的事实吗?

育儿知识:如何纠正幼儿吃手指、咬指甲的不良习惯


我们总能发现班内个别幼儿有吃手指的现象,不停地提醒他们,有时还训斥他们。可他们依然在吃手指,有的幼儿还咬指甲,咬得手指很难看,指甲很少。如何纠正幼儿吃手指、咬指甲的不良习惯呢?

一、吃手指、咬指甲的根源

吮吸是人类最初的一个本能的行为,当婴儿出生后,当嘴唇接触母亲的乳头时就会本能进行吸吮,而在吮吸母亲奶头的过程中,婴儿得到了心理和生理上的满足感,即可以满足他机体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心理上的满足。在整个婴儿时期,婴儿吸吮自己的手指很常见,一般持续到两三岁后会逐渐减少乃至消失。其间,婴儿会因饥饿而吸吮手指,以期得到如吸吮母亲乳头般的满足;会因寂寞无聊、焦虑不安、身体疼痛等吸吮手指,以期自慰、减轻焦虑、转移注意力等。如果偶然出现这些行为或持续时间不长,应该是一种婴幼儿的正常表现。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及与外界接触的增多,这一不良嗜好大多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消除。不过,若饥饿、疾病、孤独、缺乏玩具等不良情境反复出现经常存在,则吸吮手指的行为就可能转化成咬指甲。并形成一种癖好,以致难以革除。成为一种较具顽固性的不良习惯。这一不良习惯形成的相关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父母无法及时满足幼儿爱的需求。繁忙的工作令年轻的父母们无暇顾及幼儿,对幼儿关怀照顾不够。幼儿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特别是缺少母爱。

2、独生子女缺少同龄伙伴。“小太阳”家庭模式下,幼儿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和放学回家之后,常常是一个人在家里独自玩耍,内心孤独、寂寞、乏味,以吸吮手指、咬指甲来排遣寂寞和孤独是最简捷的方法,久而久之便成为习惯。

3、相对封闭的生活空间。家庭中同龄人的缺乏既有益养成幼儿的独立性格但同时也极易造成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不会也不可能考虑他人的感受,不懂的沟通,交流。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困难只有逃避或自虐。而咬指甲就成为一种逃避的方式。

4、紧张焦虑情绪也是一个成因,如受到父母的责骂或惩罚等。有些家庭中,父母当着幼儿的面发生争吵甚至家庭暴力,这些具有一定暴力性质的事情超乎了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另幼儿产生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会让幼儿无所适从,而采取逃避的方式,进行吃手指、咬指甲来缓解心中的紧张情绪。

5、回避困难、问题。幼儿的各种能力还处于一个初创并不断健全的关键期,当幼儿遇到自己无能为力事情或者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又不能够及时从监护人那里得到必要的支持,帮助心理压力无法缓解时就只有用咬指甲,吃手指来转移注意力,逃避面临的一切,成为不作为的挡箭牌。

二、如何帮助幼儿改掉吃手指、咬指甲的不良习惯

1、发挥幼儿的能动性。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卫生观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卫生观念,知道什么是好的卫生习惯,什么是不好的卫生习惯,让幼儿明白吃手指、咬指甲是一个不卫生的习惯,自己能够积极主动地改掉这个不良的习惯。

2、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作用。创造一个祥和、温馨的家庭环境,满足幼儿足够的爱的需求。温馨幸福的家庭会给幼儿一种安全感、满足感,从而让幼儿远离焦虑、远离恐惧,良好的习性会让幼儿改掉吃手指、咬指甲的不良习惯。

三、具体措施

1、我们针对这一现象将开展一系列的分年龄段的教育活动,帮助幼儿了解吃手指、咬手指的严重后果,如小班组织活动《手指好吃吗?》,中班组织活动《指甲长长了》和大班组织活动《长指甲,我不要》。

2、我们将推荐相关文章文章,请家长了解孩子爱吃手的原因,请家长在家注意观察,家园共育,在家要注意提醒幼儿保护手指,并经常洗手,保护手的干净,做一个爱清洁的好孩子。

家园共育:如何让孩子不在边吃边玩儿?


家园共育:如何让孩子不在边吃边玩儿?

玩儿是孩子的天性,在玩儿的时候,他可以体验到生活的乐趣,还能发展智力。但若是孩子总是一边吃饭一边玩耍,那爸爸妈妈可要注意喽!

小孩边玩边吃饭的危害

影响消化吸收

正常情况下,人体在进餐期间血液会聚集到胃部,以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宝宝边吃边玩就会使得一部分血液被分配到身体的其他部位,从而减少了胃部的血流量,妨碍对食物的充分消化,使得消化机能减弱,导致孩子食欲不振。

容易厌食

孩子吃几口饭就玩一阵子,必然延长了进餐的时间,饭菜变凉,容易被污染,也会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加重厌食情绪。如果饮食营养长期跟不上,将导致孩子身材矮小孱弱。

小孩在幼儿园进餐的表现

虽然孩子在家经常不好好吃饭,但他在幼儿园却有着良好的饮食习惯,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幼儿园很注重幼儿饮食习惯的养成!

为了防止孩子由于过度兴奋,而影响正常进餐,在吃饭前十五分钟,老师就不会让孩子进行剧烈的运动了。此时,老师会带领孩子进行一些安静的活动,比如听音乐、听故事。还要带领孩子去洗手间上厕所、洗手,避免餐间去厕所。

进餐时,老师会给孩子放一些舒缓的音乐,为了让孩子们喜欢每一种食物,有时老师还会启发孩子根据自己的喜好给食物起好听的名字,然后引导孩子安全、卫生、有礼貌的进食。

进餐后,老师会要求孩子将嘴里的食物咽下后在离开餐桌,还要简单的收拾自己的餐具,并把餐具放到指定位置,最后在半小时以内不进行剧烈的活动。

如何纠正孩子边玩边吃饭的坏习惯

提供适宜的餐具。

适合的餐具有助于幼儿独立进食。塑料筷子易折断、易滑落,可以为幼儿准备竹筷或木质的筷子,长度一般以孩子手宽的三倍、粗细以适合抓握为宜。且最好是四方形状、前端有纹理的筷子,使用起来不易滑落,更方便孩子夹起食物;选择轻便、不易碎、易拿且底较宽较深的碗。

进餐时间规律。

每餐之间少吃零食、甜食、高热量食品。有的家长怕幼儿饿着,本着吃一口是一口的想法,在非进餐时间以各种零食补充,幼儿摄入这些高糖、高热量的食物后,引起血糖增高,大脑中饱食中枢兴奋,摄人中枢受到抑制,会觉得没食欲。有的家长还将零食作为吃饭的奖励,幼儿脑中只想着零食,哪还能好好吃饭?因此,吃饭的时间最好固定,让幼儿在每次进餐前产生“饥饿感”。建议两餐间隔不少于3.5小时,准时开饭。

进餐时速度适宜。

不要狼吞虎咽,也不要磨蹭拖沓。对于吃饭比较费劲的幼儿,家长不要一次盛很多饭,鼓励他多吃一点,但不勉强,一碗吃完不够还可以再添。这样幼儿也会为自己小小的进步而有成就感。幼儿的食欲不是每一餐都很好,有时吃得少一些也正常。

营造进餐好氛围。

进餐前和进餐时,家长不批评或唠叨幼儿,尽量让他保持愉快的心情,并能专心进餐。家长吃饭时不要一边看电视、报纸或书籍,专心吃饭,给幼儿做好榜样,同时可以与幼儿进行愉快对话。在进餐中交谈,应谈论与餐桌食品相关的话题,可以赞扬饭菜的美味,不要强调哪样食物不好吃,从而影响幼儿对饭菜的感受。

相信只要家长稍作改变,就可以让自己的孩子爱上吃饭,吃的安全,吃的健康!

怎样可以解决孩子磨蹭习惯


▼ 孩子太磨蹭,父母只会说“赶快”

有位女性朋友说,自己每天一起床就开始各种催:做上早饭,开始催孩子起床;孩子好不容易从床上坐起来,又要催他穿衣服;穿好衣服,接着催孩子洗脸刷牙;等孩子坐上了餐桌,就开始催吃饭–有时候连吃早饭的时间都没有,只能把早饭打包给孩子路上吃;最后催孩子拿书包、换鞋、赶校车……整个早晨都火急火燎的,等到上班时早已精疲力尽。

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似乎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不停追逐着截止日期,做什么都要赶时间,焦虑成了每天的关键词……

最后的结果是,我们也把这种焦虑的感觉传给了孩子。其实大可不必这样,面对孩子的各种磨蹭,我们应该能找到办法来解决,教会他们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时间。

▼ 应对孩子的各种磨蹭,父母要这样做

很多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早上总是磨磨蹭蹭,被这样那样的东西所吸引,不能按时到校。那么我们如何帮助孩子改掉磨蹭的坏习惯呢?

1. 告诫孩子迟到的后果

请明确告诉孩子,如果迟到会有什么后果,比如“爸爸妈妈上班迟到了,就会被扣工资,这样就不能给你买很多礼物。”“你上幼儿园迟到了,就会错过和小朋友一起吃早餐,还会被老师训话。”孩子明白这些利弊,下一次就会权衡之后,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2. 提前让孩子准备好第二天出门要带的东西

前一天晚上就让孩子选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鞋子,收拾好自己的小书包。这样做不仅能让孩子期待新的一天,第二天出门的时候也很从容,会更积极面对幼儿园生活。

3. 睡前与孩子一起规划第二天日程

睡前是我们与孩子交流的好时机,不妨聊聊今天发生了什么,明天将有什么好玩的事情。这样孩子会对第二天有一种热切的期盼,不仅早上会很快收拾好自己,往往在幼儿园还会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4. 设置一个奖励日程表

与孩子一起做一个日程表,并设立一定的奖励机制。比如,今天孩子按时上床睡觉了,就在日程表上贴一朵小红花,如果一个月积累了50朵小红花就可以满足他的一个小愿望。这样,孩子在做事时会有一种动力,激励他们努力、按时做好,改掉磨蹭的坏习惯。

5. 在孩子太磨蹭时给予一定惩罚

当孩子太磨蹭时,要给予他们适度的惩罚。比如,某次让孩子磨蹭个够,然后陪着他一起迟到。之后把迟到导致的各种问题说给孩子听,让他留下一个深刻的认识,以后务必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 做好6点,让孩子成为时间的主人

孩子之所以磨蹭,往往是因为没有观念观念。作为家长,我们可要及时帮助他们哦~下面给大家分享6个小方法。

1. 学会设定优先级

帮助孩子学会设定优先级是培养孩子时间管理能力的重要一步。在日常生活中,建议帮助孩子搞清楚眼下什么事情是应该马上就做的,什么事情可以以后再做。孩子养成了对事情分优先级的习惯,才能学会更合理的做好时间规划。

2. 检查孩子的时间分配

平日里我们要注意观察孩子对时间的分配情况。当学习是当前主要任务时,如果孩子花费过多的时间在玩耍上,我们就应该提醒孩子注意规划好学习和游戏的时间。

3. 在日历上做规划

我们可以让孩子在日历上做好每天的规划,并监督他们是否按照规划去做了。比如,孩子要完成读书的任务,我们可以和他们一起计划每天读几页,到几号完成,并标在日历上。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律的习惯,不要去随意拖延。

4. 前一天晚上做好准备

早晨总是忙碌的,为了保证我们能按时上班,孩子可以按时到幼儿园,最好要前一天晚上就做好准备。晚上提醒孩子准备好明天早上要用的东西,收拾好自己的小书包。这除了可以加强孩子按时上学的观念,也能教会他们如何为自己的时间负责任。

5. 设置一个奖罚机制

在一些事情上为孩子设立一个最后期限,并依此设定一个奖惩机制。如果孩子在指定期限内很好的完成了任务,要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这种行为;相反的,如果没有完成任务,就要接受一定的惩罚。

6. 规划好户外活动的时间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的使用越来越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手机、平板不离手,极度缺乏户外活动。我们一定要多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去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与小朋友们玩耍,多多享受童年专属的乐趣。

家园共育《解决孩子边吃饭边玩的不良习惯》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不良习惯阻碍孩子成长 导读:孩子处在成长的阶段,较为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所以,家长在照顾孩子的同时,要注意防范孩子的不良习惯,莫让不良习惯影响了孩子成长。 表现1...
    2021-10-09 阅读全文
  • 不良习惯不容迁就 昨天早上,我跟往常一样接待孩子入园。马文浩小朋友也有妈妈领者来到幼儿园。刚进门,马文浩妈妈便对我说:“老师,今天中午我想把浩浩接回家吃午饭。”我说:“噢,是有什么事吗?”她支支吾吾地说:“噢……是有点...
    2020-10-13 阅读全文
  • 孩子的不良习惯都是家长教 一、挑食偏食 即使是成人,也会有许多不良的饮食习惯。比如,有人不吃芹菜,有人讨厌榴莲,有人口味较重,有人超喜欢吃辣……在要求孩子不能偏食、必须什么都吃的情况下,你的这些行为怎么能让孩子心甘情愿地照你的...
    2021-08-19 阅读全文
  • 儿童养成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 坏习惯往往是一种顽疾,一旦形成,改起来就难了。并非每一个孩子都幸运能够轻而易举地改掉。所以做家长的与其坐待孩子形成坏习惯后再费尽心思地帮他去改,不如提前了解坏习惯的家庭成因,早做预防。这在家庭教育中显...
    2021-12-28 阅读全文
  • 儿童养成不良习惯三大因素 导读:一位父亲在谈到女儿的不良习惯时,检讨说:“女儿总是习惯随手乱丢东西;做作业时,一会儿找削笔刀,一会儿喝饮料,一会又看动画片……。再三催促下写完的作业,字迹潦草错误很多,实在令我们头痛,也不得不令...
    2021-04-15 阅读全文

导读:孩子处在成长的阶段,较为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所以,家长在照顾孩子的同时,要注意防范孩子的不良习惯,莫让不良习惯影响了孩子成长。 表现1...

2021-10-09 阅读全文

昨天早上,我跟往常一样接待孩子入园。马文浩小朋友也有妈妈领者来到幼儿园。刚进门,马文浩妈妈便对我说:“老师,今天中午我想把浩浩接回家吃午饭。”我说:“噢,是有什么事吗?”她支支吾吾地说:“噢……是有点...

2020-10-13 阅读全文

一、挑食偏食 即使是成人,也会有许多不良的饮食习惯。比如,有人不吃芹菜,有人讨厌榴莲,有人口味较重,有人超喜欢吃辣……在要求孩子不能偏食、必须什么都吃的情况下,你的这些行为怎么能让孩子心甘情愿地照你的...

2021-08-19 阅读全文

坏习惯往往是一种顽疾,一旦形成,改起来就难了。并非每一个孩子都幸运能够轻而易举地改掉。所以做家长的与其坐待孩子形成坏习惯后再费尽心思地帮他去改,不如提前了解坏习惯的家庭成因,早做预防。这在家庭教育中显...

2021-12-28 阅读全文

导读:一位父亲在谈到女儿的不良习惯时,检讨说:“女儿总是习惯随手乱丢东西;做作业时,一会儿找削笔刀,一会儿喝饮料,一会又看动画片……。再三催促下写完的作业,字迹潦草错误很多,实在令我们头痛,也不得不令...

2021-04-15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