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谜语
发布时间:2020-11-12 幼儿园谜语说课稿 幼儿园小班谜语说课稿 幼儿园猜谜活动方案 午餐结束后,给孩子们测完体温,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今天玩点什么呢?以前带孩子们散步时,为了能让孩子们好好散步,不要在院子里乱跑,我想尽了一切办法:有时做手指操,有时说说好听的儿歌,有时拍着小手做律动等等。
日复一日,时间久了,这些活动已经不再吸引这些活泼好动的小家伙,调皮的他们一个劲儿的在队伍里面打闹,任你怎样招呼,他才不理你呢。
我忽然想到前几天在书上看到的几则谜语,猜谜语吧,这个办法也许会有点效果。
于是我悄悄的放慢脚步停了下来,孩子们也陆陆续续的停住站在我周围,好奇的看着我。
我把手指放在嘴边做了一个“嘘”的动作,然后用最轻的声音告诉他们:“我们来猜谜语怎么样?”“好!”几乎是异口同声。
“老师妈妈有个要求就是谁也不能大声喊,要静静地听,然后举手告诉我谜底。
,谁要是能猜得出来,可是有小奖品的噢!”“什么奖品呀,是小粘贴吗?”快嘴的毛海霏问。
“我家也有,不稀罕。
”这是王艺皓的声音。
“我也不喜欢,要是别的吗,可以考虑。
”是机灵的李嘉辉。
大班孩子还真不好“糊弄”,小粘贴已经不是他们这个年龄所关注、所喜欢的了。
我一本正经地说:“不是小粘贴。
今天的奖品是——他可以被老师抱着原地转两圈,怎么样?”一听到这儿,孩子们可来了兴趣了。
“真的吗?”孩子们疑惑的问。
“那当然了!”我肯定的回答他们。
“老师妈妈,快点说!”“老师妈妈快点说!”于是我开始提出游戏规则:第一,要慢慢散步,不能乱跑。
第二必须举手回答,不能大声吵吵。
第三、要想好了再说,每人只有两次机会。
“这些规则能不能做到呢?”我问。
“能!”他们迫不及待的一起喊了一声。
游戏开始了,我先说了一个最简单的:“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想把镰刀。
”好多孩子举起了手。
我一看,平时最调皮的白玉奎这次最安静,走的也最好,就让他来猜。
“白玉奎,你来说。
”“是月亮吧!”“对吗?有没有不同的答案?”“没有,就是月亮!这个我们在中班就学过了!”于是我就兑现了我的诺言,真的抱起白玉奎在原地转了两圈。
孩子们可惊呆了,然后就响起了掌声。
“王老师妈妈说话真算数!”“老师妈妈真有劲儿!”“白玉奎真幸福,要是我也能被老师抱着转两圈就好了!”孩子们羡慕的讨论着。
看着他们羡慕的样子我接着问:“想不想继续玩?”“当然想啦!快点吧!”“那可一定要遵守游戏规则哦!”于是游戏继续进行下去。
“一个小小游泳家,说起话来呱呱呱。
小时有尾没有脚,大了有脚没有尾”。
“白衬衣,黑大褂,走起路来摇摇摇,冰天雪地都不怕。【928D.coM 策划书范文网】
”······一个又一个谜语被孩子们猜了出来,一个又一个的孩子被我抱着转圈圈,好开心啊。
孩子们也不再跑来跑去,也不再互相打闹,只是安静的听着,积极动脑筋,争先恐后的猜着。
餐后的散步时间就这样在我们的猜谜语和转圈圈中很快过去了。
看着孩子们意犹未尽的样子,我们约好:明天继续玩。
小朋友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搜集谜语,我们明天一起来猜小朋友带来的谜语。
有时候我们面对这么多调皮的孩子,真的有点束手无策,可是只要我们多动脑筋想一些办法,多找一些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来吸引他们,投其所好,调皮的孩子也会变得很乖,很可爱。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猜谜语的形式很能被幼儿喜欢
刚开学不久,凯凯就从家里带来一本谜语书,我们利用空余时间,和孩子一起进行猜谜语的游戏。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个个坐得端端正正,眼睛直直地盯着我看,很有耐心地等待我念谜面。猜谜语,其实有一定的难度,它需要对某种事物的特征有较深刻的认识,所以在猜谜活动前,我先在日常活动中有意无意地让幼儿熟悉一下,了解了它的特点,使其对所猜的谜语有个概念性的印象,这样在游戏时稍加引导回忆就可以了。
我越来越发现进行猜谜的好处。第一:幼儿能安静地聆听老师、同伴的讲解,注意力比任何时候更为集中。我班有部分孩子的倾听习惯还不是很好,特别是在集体活动中,注意力不够集中,比较懒散。但是在猜谜活动中,他们基本能全神贯注地倾听谜面,并且积极开动脑筋,努力想找出答案。第二:幼儿在对事物特征的观察更为仔细,形象思维和联想思维也渐趋形成。通过谜语活动,有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会关注身边的事物,如看到铅笔时,会说:细细的,常常的,可以用来写字等,虽然只是浮在表面的东西,但是孩子们已有这方面的意识了。第三:幼儿在猜谜正确后,感受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当然,猜谜活动应在幼儿具有一定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所以谜底应是幼儿熟悉的,谜面描述事物特征是明显而生动的,用的比喻应和谜底实物相似的。猜谜活动,不仅益智,而且又有趣味性,随着幼儿只是经验增长,还可以让幼儿根据事物的特征编创谜语,这样就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思维能力以及口语表的能力了。
请你猜猜我是谁
一次户外活动,我带领孩子们在玩滑梯,忽然我发现滑梯下面有一群孩子玩得特别开心,边蹲下来想看个究竟,原来孩子们用轮胎做房子再玩过家家的游戏,我也看得入了迷。忽然一个小孩爬到我背上问我:“老师好!”我很高兴,听声音是个小男孩:“小宝贝你叫什么名字?”他笑着跳到我面前:“老师,我叫王瑞,是北大园四班的。”“王瑞,你真是个好孩子!”看到可爱的孩子,我把他揽在怀里,亲了亲他的小脸蛋,,他也高兴地亲了亲我,开心的跟我说了一会话,又走到一边玩去了。过了一会,不知被谁捂住了我的眼睛:请你猜猜我是谁?”听到那甜甜的稚嫩的声音我才是刚才那个小男孩,我故意拖着长音说:“唉,这双小手好像我刚才摸过,这个漂亮的脸蛋好像我刚才亲过,肯定是长得帅帅的王瑞。”见我记住了他的名字,他很开心:“老师,我也知道你是辛老师。”小家伙高兴地拿起我的手亲了亲又跑去玩了。
看到可爱的孩子,我心里感觉好幸福,孩子能如此开心自由自在地玩是我们每个幼儿教师都喜欢看到的,愿可爱的孩子们玩得永远开心,过得永远幸福!
教养笔记:猜猜我有多爱你
前几天看了本书《猜猜我有多爱你》,看完后觉得里面的内容很温馨感人,很值得和我们的小朋友一起分享。于是,在一个宁静的下午,我们一起怀着感恩的心情来学习了“爱”字,然后一起分享故事内容。当听到小白兔对妈妈说:“妈妈,我爱你从这里一直到月亮那里”时,我们的小朋友也附和着说:“妈妈,我爱你从这里一直到星星那里”。当小朋友听到小白兔对妈妈说:“妈妈,小草有多多,我就有多爱你”时,小朋友也用他们稚嫩的言语表达着对妈妈的爱:妈妈,小花有多多,我就有多爱你;妈妈,房子有多高,我就有多爱你;妈妈,笑脸花有多多我就有多爱你。。。。。。
听着可爱的孩子绘声绘色的述说着他们对妈妈的爱,我感觉整间教室弥漫着爱的味道,那时世界上最真最纯的情谊。
看到小朋友今天的表现,我突然觉得可以很好的和他们上上社会课。于是在接下的时间里我们一起回忆着妈妈对我们点点滴滴的辛勤付出,那都是妈妈对小朋友爱的体现。老师希望小朋友能懂得体谅,关心妈妈,在家可以帮助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很值得高兴的是,过后经常有家长反映:“我觉得这孩子上学后变得很懂事了,洗脚的时候都帮我们拿鞋子;我家孩子现在每天都帮我整理房间了,真是老师教的好呀,他以前可不听话了。。。。。。”
这一刻,我觉得自己很幸福,那是任何荣耀都无法比拟的。。。。。。
绘本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
栗色的小兔子想要去睡觉了,它紧紧地抓住栗色的大兔子的长耳朵,它要栗色的大兔子好好地听。它说:“猜猜我有多爱你?”“噢,我大概猜不出来。”栗色的大兔子说。“有这么多。”它伸开双臂,拼命往两边张。栗色的大兔子的手臂更长,它说:“可是,我爱你有这么多。”嗯,是很多,栗色的小兔子想。
“我爱你,有我够到的那么高。”栗色的小兔子举起胳膊说。“我爱你,也有我够到的那么高。”大兔子也举起胳膊说。这太高了,栗色的小兔子想,我真希望我也有那样的胳膊。
然后,栗色的小兔子又有了一个好主意,它朝下倒立,把脚往树干上伸。它说:“我爱你,一直到我的脚趾够到的地方。”“我爱你,一直到你的脚趾够到的地方。”栗色的大兔子说,它把栗色的小兔子高高地抛到了它的头顶上。
“我爱你,有我跳得那么高。”栗色的小兔子哈哈大笑,它跳上又跳下。“可是我爱你,也有我跳得那么高。”栗色的大兔子微微地笑着,它跳得那么高,耳朵都碰到树枝上面了。跳得太高了,栗色的小兔子想,我真希望我也能跳那样高。
栗色的小兔子大叫:“我爱你,从这条小路一伸到河那边。”“我爱你,过了那条河,再翻过那座山。”栗色的大兔子说。这实在太远了,栗色的小兔子想。它太困了,实在想不出什么来了。于是,它抬头朝高高的灌木丛上望去,一直望到一大片黑夜。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天空更远了。“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么高。”它说,然后闭上了眼睛。“噢,这真远,”栗色的大兔子说,“这非常远、非常远。”
栗色的大兔子把栗色的小兔子轻轻地放到了树叶铺成的床上,低下头来,亲亲它,祝它晚安。然后,它躺在小兔子的身边,小声地微笑着说:“我爱你,到月亮那么高,再——绕回来。”
老师就要善于揭开万千谜语
自从涧涧妈妈去外地和爸爸工作以来,涧涧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隔辈亲的教育方式,导致涧涧在家称“老大”,无所不惧。
这种霸道在幼儿园也是愈演愈烈。
表现为:不尊重老师,不与同伴友好相处,处处自以为是,事事自作聪明。
为人处世油腔滑调。
个别交谈、家园沟通、行为练习、榜样示范等教育方法一一用过,仍然不见起色,怎么办?又是一位考验老师耐心和教育能力的孩子!
正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在几次来园活动和饭后自由活动中,我发现:他对汉字特别感兴趣,有意去教室的主题墙上寻找汉字在自己的方格本上“画”,或者去同伴们的书中去找汉字来“画”,而且会问我:“猜猜这是什么字?”于是,我抓住这个契机,决定“投其所好”试着来“贿赂贿赂”他:
首先,教他写名字。
他写涧时会漏写一竖,笔顺乱。
我就一边讲解一边在方格本中给他示范,把着他的手来写一遍。
当他感受到老师手的力量和温暖之后,他对我说话的态度也渐渐平和了,能接受我的建议。
从小眼睛中流露出对我的感谢。
连续几天一直在书写自己的名字,直到写得熟练为止。
从这里,我看到了他的执着和坚持。
其次,借他喜欢的书。
他经常去书屋找一本益智书。
在一个饭后,我悄悄地拿起那本书递给他说:“这是你最喜欢看的书吗?”他点点头。
“为什么喜欢看?”“因为上面有许多字,而且有动脑筋的游戏。
”我说:“你每次写一个字,去一下书屋,来回走来走去,很麻烦的,要不,老师把这本书借给你看,怎么样?”他连连点头“好的!”“没关系!你遇到什么不懂得来问老师!”他非常严肃地正视我说:“老师,谢谢你!”从他的态度和说话的语气中,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感恩之情。
因为,平时说话漫不经心、不在乎一切的孩子能这样说,肯定是发自内心的真切感受。
我暗暗想:“这次,我触动了他那颗狂野的心。
”连续几天,他专心去研究那本书,时时和我讨论问题,我们之间的距离渐渐缩短了,气氛也渐渐缓和了。
两周后,老师轻声的提醒、动作的暗示,或者一个严厉的眼神,他都能理解接受,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反正涧涧的行为在发生着变化。
每一位孩子都是一个谜,老师就要善于揭开万千谜语,发现每个谜的特点,才能轻松的解开,为孩子打开健康发展的大门!
猜不透的童心
“铃铃铃……”放学的铃声如此响亮,敲碎了每个孩子的心,孩子们纷纷走出教室。在门口排成了长长的两条直线,一声令下,便不慌不忙的下楼梯了。我跟在后面巡视着每一位同学,似乎每个举动都在我的眼里。
为了省时间,急忙去了一趟办公室就到了排队的地方。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有一个女孩子正在用手揉着她的眼睛,眼泪不停的往下流,泪水沾湿了她的脸。是受了什么委屈,让她如此伤心。有个女生刻意提醒我,老师小金哭了。我轻轻的说了一声:“先等值日老师说完。”
值日老师总结完毕,我问小金怎么回事,她抽泣着,哭声也随之放大了,好像压抑了千年的委屈。她断断续续的说:“在刚放学的时候,小平扯了我的头发。”我急切的安慰道:“现在还痛吗?”非常担心肥胖力壮的小平把她的头发扯痛了。小金边用手擦眼泪,边说:“现在不痛了。”“这样你也哭得这么伤心啊?”我不禁惊讶的问,完全没有经过大脑过滤就随口说出自己的真心话,现在想想还后悔是否自己错了。
于是,我叫全班同学先走,把小金和小平留下来。我叫小平道歉,小平倒是道歉的很快,起初并没有看出他的诚意。可是,后来我真的看出他已经很诚恳了。不管小平怎么道歉,小金总是把头扭朝一边,爱理不理的,始终不肯原谅小平。我暗自以为,小平欺负她不只一次两次了,所以,她才迟迟不原谅。但是,了解之后才发现并非如此。
校园里,孩子们的影子渐渐减少,老师们也渐渐没了踪影。无论小平怎么说破嘴皮,就是不原谅。难道原谅二字难以出口,还是心中堵着一道门,始终开不了。回头想想小金是一个多么乖巧的女生,成绩非常优秀,还是小组长呢?她应该有宽大的胸怀不是吗?这使我百思不得其解。
细小的事情也能让一颗童心仿佛经历了一场浩劫,当自己的小小权益被侵犯的时候,孩子们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就会发挥到极限,这就是所谓的童心。我该怎么去理解那颗萌芽而未成熟的童心呢?每次在课堂上讲述故事,教育他们要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可是,一年多以来并未见成效。真希望自己能得到一次洗礼,去了解那些还未长成的童心,进入他们的世界,去化解一颗颗急需成长的童心。
孩子的心思你要猜
兰兰是我们班一个文静、听话的好孩子。
在班里什么事情都做的很好,可以说在老师的眼里是个乖乖女,非常让老师省心,让老师放心。
每次入园时,她总会笑着说声“老师好”,叫的我们心里美美的,甜甜的。
可是不知什么原因,今天早晨入园时,兰兰哭哭闹闹的,让奶奶抱着,奶奶一放下她,她就打奶奶,老师问她为什么,她不说,奶奶问她为什么,她也说不出来,就是撅着嘴不高兴。
我心里很着急,兰兰昨天还好好的,为什么今天闹情绪呢?我有些不解,一定有什么原因。
对了,昨天下午,原因可能就是昨天下午的事。
记得昨天下午,我们班的小朋友轩轩有些不好受,我把轩轩叫过来,又问又抱,让兰兰看见了,一向认真画画的兰兰,走到我身边好几次,好像有什么事似的,我没在意的告诉她回到座位上认真画画。
对呀!兰兰的心思我猜出来了。
兰兰当时流露出羡慕和嫉妒的眼光,好像在说要是抱抱我该多好呀!想到这里,我一把抱过她,紧紧的搂在怀里,她虽然哼哼着,但一下抱住了我,我给她奶奶使了个眼色,奶奶悄悄的走了。
我抱着兰兰,来到小板凳边坐下,慧慧还是抱着我,我笑着和她闹着玩,说:“我知道你想干什么?”又点着她的小鼻子,说:“你想让我抱抱你!”兰兰偷着笑了笑,不一会儿,兰兰像小兔子一样,活蹦乱跳玩起来,好像在宣布我的愿望实现了。
孩子们的心思像湖水,清澈却深不可测,我们只有细细的观察,细细的体会,才能猜出来。
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孩子的心思你要猜,你要揣摩,才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生命世界》:解析人类婴儿语言学习之谜
-->
导读:婴儿这种普遍的言语知觉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沃克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6个月的时候,正在学习英语的婴儿可以很容易区分出印地安语和萨莉希语中的语音,但是到12个月时,这种区分能力显著下降,他们已很难区分出英语中不使用的语音了。
从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他们就开启了与人交往的生命旅程。掌握语言这一人类交流的主要工具,也成为儿童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这项重要的任务对于年幼儿童来说似乎非常容易。从6个月的呀呀学语开始,到3岁时能够说出完整的句子,他们很快并且非常有效地掌握了自己的母语。而且,全世界的儿童几乎都遵循着同样的发展历程,人类的儿童为什么会具有如此惊人的语言能力?他们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呢?这些问题成了很多研究人员感兴趣的课题。
言语知觉能力——发展的基石
世界上的语言包含许多基本的要素,大约有600个辅音和200个元音。但是,每种语言拥有的仅仅是由大约40个不同音位所构成的独特体系,这些音位所构成的大量词汇成为交流的基本要素。婴儿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形成这40个左右的母语音位范畴表征。
来自婴儿言语知觉技能的研究表明,1~4个月的婴儿能够分辨几乎所有的语音范畴对比,他们对于音位范畴间临界的声学变化非常敏感,即使对他们从来都没有听过的语言也是如此。特里赫布测试了来自讲英语家庭的婴儿,考察他们辨别出现于捷克语中但却不出现在英语中的某些语音对比的能力。研究发现,这些1~4个月的婴儿能够进行辨别,而讲英语的成人则在辨认这些对比时表现出很大的困难。为什么这些婴儿在没有什么语言经验的情况下,能够分辨出几乎所有的语音范畴,而成人却很难呢?比较可信的解释是,婴儿从一出生就具有了这种分辨细微差别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语言的获得是非常重要的。
在自然环境中,婴儿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比如,不同讲话者的声音、不同速度的声音以及不同情境中的声音。婴儿必须要学习将他们听到的不同声音在知觉上进行归类,将在声学特征上不同的刺激认同为同一音位范畴,这就是范畴化。研究表明,婴儿在2个月时就具有了这种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在言语知觉中十分重要,而且在儿童今后的语言模仿中也十分关键。如果孩子想要使自己发出的语音与妈妈发出的语音完全匹配,他们是无法成功的。但正是具有了范畴化的能力,儿童才能轻松地模仿成人,学习说话。
但是,对粟鼠和猴子的研究发现,它们也能在设置了语音边界的语言中切分出声音。所以,范畴知觉能力并不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能力,范畴性的听知觉能力可能是一种一般地听觉能力。但是,我们通过听觉所得到的粗糙的“基本切割”,会影响我们对于语言中具有语音特点的声音的选择。对于不同语言中语音边界的精确定位以及经常接触某种特定的语言,会使儿童对那些语言具有重要的声音高敏感,对具有语言特点的语音边界附近刺激的知觉更加敏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婴儿一出生就像一个“世界公民”一样,做好了在各种自然语言中分辨不同语音差异的准备。
建立母语语音范畴——发展的方式
婴儿这种普遍的言语知觉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沃克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6个月的时候,正在学习英语的婴儿可以很容易区分出印地安语和萨莉希语中的语音,但是到12个月时,这种区分能力显著下降,他们已很难区分出英语中不使用的语音了。我们很难说这种变化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退步。因为此时,婴儿区分母语语音单位的能力开始增强,他开始从一个“世界公民”变成一个“受文化约束的听众”了。
为什么在6~12个月之间,婴儿言语知觉能力会发生变化?一种假设认为,婴儿会分析他们所听到的语音的统计分布属性。虽然不同语言中包含的元音数量不同,但是我们都会发出一定范围的声音。正是这种声音的分布模式,造成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当儿童对言语的声学特征进行分析的时候,特定语言的音位范畴处就会出现调值,而范畴之间的边界上的声音分布频率却很低。因此,声音的分布模式提供了知觉语言音位结构的线索。如果婴儿对所听语言中音位分割的相对分布频率比较敏感,对调值附近的所有语音都做出反应,就会有助于母语语音的范畴学习。
库尔及其同事对来自美国和瑞典的6个月的婴儿进行了元音原型测查。结果表明,6个月时婴儿对母语元音原型已经表现出强烈的知觉磁体效应。美语婴儿多将美语的元音变式知觉为同一范畴,而瑞典语婴儿则多将瑞典语中的元音变式知觉为同一范畴。这一结果反映出婴儿对其母语中声音分布属性是敏感的。而且,这一效应是人类所独有的,需要具有一定的语言经验才能表现出来。
婴儿除了对语音分布进行分析,还能够从分布模式中学习。研究表明,婴儿从分布模式中学到了语言的音韵模式以及用来构成词汇的音位顺序的规则。9个月的时候,孩子能够将母语中经常出现和不常出现的音位顺序区分开来。对于母语中语音分布模式的统计学习为婴儿的语音学习提供了支持。沃克2006年的一项研究表明,说英语和日语的妈妈教孩子说话时,用来区分元音的线索的分布存在差异,这些语言输入中所包含的线索分布特点会支持婴儿对母语的学习,对母语语音分布特点的学习是婴儿建立母语语音范畴的重要机制。
社会交往——发展的环境
社会交往对于人类语言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被剥夺了社会交往机会的儿童身上,可以看到社会交往的缺乏对于语言的发展具有严重的消极影响(如1920年在印度发现的狼孩、美国加州的伊莎贝拉等)。近期的一些研究和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根植于儿童对他人交流意图的理解、对共同视觉注意的敏感以及模仿语言的愿望。
库尔2003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研究揭示出社会交往对婴儿语言学习的影响。在研究中,4个母语为普通话的成人给9个月的美国婴儿读书(共12个单元,每个单元25分钟),并和他们谈论呈现出的玩具。随后,这些美国婴儿接受了普通话音位对比的测试,而这些音位在英语中是没有的。结果表明,与学习英语的控制组中的儿童相比,这些孩子在真实的交往情境中具有了一定的普通话音位知觉。为了进一步探察婴儿的这种学习确实依赖于真实的人际交往,库尔还选择了另外一组婴儿,这些儿童从电视屏幕上看说话者说普通话或者通过扬声器来听他们的讲话。在真实交往和电视化交往的条件下,说话者都采用妈妈语(以幼儿为对象的言语)对婴儿说话,婴儿听到语言的声学统计线索也都是相同的。研究结果,在电视化交往的条件下,婴儿分辨音位对比的得分并没有高于控制组的婴儿,这两组婴儿的得分都显著低于真实交往条件下婴儿的得分。显然,婴儿不是自动计算加工语言的机器,他们在学习自然言语的时候需要有社会交往的参与。
古德斯汀等2003年的另一项研究也表明,社会反馈可以调控年幼婴儿话语的数量和质量。在研究中,研究者对妈妈给予婴儿言语的反应进行了控制。在一段时间的正常交流之后,有一半的妈妈按照要求立即对婴儿说的话进行反应,向婴儿微笑、坐得离婴儿很近并且抚摸自己的孩子。另一半的妈妈对婴儿说话的反应是相同的,但是做出反应的时间由实验者来控制。研究的结果是,立即接受妈妈反馈的婴儿说出的话语要比另一组婴儿多,而且话语也更像成人,更为成熟。以上这些研究都说明,社会交往无论是在言语知觉还是言语产生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言语发展的正常环境不仅仅是指某些语言要素机械地作用于婴儿,而是指在正常环境中,婴儿与成人言语交往的动力过程。在这一交往过程中,成人可以把很多生活中的行为和内容用言语形式表达出来,使婴儿在语音、词汇和意义之间建立联系。从另一方面来看,社会交往也是婴儿学习语言时的一扇门,可以保护婴儿不受无意义信息的影响,社会交往将会确保儿童将学习的焦点集中在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语言上,而不是其他来源的信号。
母语大脑神经专职化——发展的结果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语言经验对于大脑的影响。随着研究技术在婴儿和幼儿身上的应用,我们可以观察到由正常言语和非正常言语(倒述)所激活的3个月婴儿的大脑活动。研究发现,3个月的婴儿和成人在听到正常言语时所激活的脑区是相同的,但是婴儿和成人对于倒述言语的反应却是不同的。为什么我们获得的语言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呢?库尔在2001年提出了母语大脑神经专职化的假设(nativelanguageneuralcommitment,NLNC),对早期语言经验与未来语言学习的关系做出了具体的预测。这个假设认为,言语学习产生了规定母语言语模式编码的神经网络。对母语音位范畴的统计分布属性和韵律规则的神经专职化,促使儿童在未来更高水平的语言学习中应用这些模式。同时,神经专职化也干扰了与这些已习得的模式不一致的外语语音模式的加工,表现出对非母语音位范畴感受性的下降。因此,婴儿最初对所有语言都具有很好的开放性。随着学习语言过程的展开,这种天生的状态必然会被外界语言信息的输入所改变。
婴儿和幼儿言语的发展仅仅是人类语言发展长河中的一个瞬间,但却给我们展开了一幅令人兴奋的画卷。虽然有人曾借用邱吉尔的话,将幼儿如何习得语言描述为“某个谜团内一个充满着神秘气氛的谜”,但是这幅迷人的画卷会引领我们走进谜团,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