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赏孩子不只是发现他的优点
发布时间:2020-10-23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幼儿园说课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赞赏孩子不只是发现他的优点在跟韩老师学习《如何赞赏孩子》一课后,让我深受启发,明白原来赞赏孩子也是要讲究方法方式。并在学习后二十几天的实际生活中应用,得到了很好的成效。偶然一次的机会里,让我在赞赏孩子上有了一个新的发现,原来赞赏孩子还可以应用在,不是孩子的优点之上。在孩子犯错时若用逆反赞赏的“批评”方式,效果会让你意想不到。
记得有次和xx去买水果,xx看到草莓非得要买,但我看到草莓不太新鲜,所以不赞同。但喜欢草莓的xx这时听不进我的劝告,不买就不走。若换成之前我会不理他,独自先走,但结果是孩子回到家一定会生闷气。
这次我看xx也是真的想吃,于是有点不忍心。我对xx说:“你太有主见了,妈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与你相比差远了,不懂得为了自己的喜好而坚持。但你若再细仔看看这草莓,我想你一定不会买,因为要吃就要吃新鲜可口的,这点我家聪明的xx一定分得清。”xx听了我这一通的赞赏,果真细仔看了看草莓后,对我说:“妈妈,你说得没错,这每个草莓被压伤的地方,真的都有点烂了。”说完并主动拿着我说不买了,我们回家吧!下次有新鲜的我们再来买。就这样本一场“暴风雨”来临,让我用赞赏的方式,化成为“晴朗的艳阳天”。孩子愉快的接受我的见意。
批评孩子时,不一定非要按常规的方式表达,换转一下,在批评前先赞赏孩子一番.让孩子自己以批判的态度来看待自己,让他自己在反思后明白这事做得对不对,下次该如何改正。这种方式不但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同时也不会出现让孩子屡教不改的现象.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李开复教子经:只是听话不是优点
教养子女有许多需要重视的原则,但如果我只能挑选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我会说是培养孩子的积极性。有了积极,其它的特质如理智、快乐、自信等等,就可以自然而然随之掌握。
主要的理由是因为今天的世界已经不一样了,那些消极被动,只是听话,或害怕处罚(的孩子),他们进入社会往往会觉得非常地迷茫,不知所措,会习惯性地需要别人告诉他们怎么做;但当一个孩子有积极性的时候,无论是要读书,要实践学习如何找工作、找兴趣,其它的事他都可以自己安排,当你有了积极性之后,就可以自己设计了。
只是听话不是优点
许多父母希望孩子乖,如果乖就是听话,听话就是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从这个观点来看,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乖,相反地,我希望他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做最乖的小孩,绝非是我培养小孩的目标。但如果乖是善体人意、懂礼貌,这些我觉得还是不错的。
不听我们的话,是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有权力来跟我们讨论一些事情。中国人总是把“听话”当作一个孩子的优点。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只做听话的孩子,我要他们成为讲理的孩子。听话的孩子可能只是盲从,而不见得懂道理。讲理的孩子会在你有理时听话,那不就是我们所要的吗?
在错误中发现孩子优点
在错误中发现孩子优点
公交车站牌下,一对母子正在等车。
一阵大风把妈妈的围巾撩了起来,妈妈想用手按住围巾,可是手里还提着皮包,非常不方便。看到这个情形,小男孩主动对妈妈说:“妈妈,我帮你拿包吧。”妈妈犹豫了一下,还是把皮包递给了小男孩,然后整理她的围巾。
没想到风更大了,小男孩一不小心,把皮包掉在了地上的水洼里。小男孩马上把皮包捡了起来,一脸的惊恐。
妈妈的脸色立刻变得非常难看,厉声训斥小男孩:“你怎么连个皮包都拿不住啊?你看,包都脏了,你让我怎么拿?你真笨……”
小男孩一声不吭,眼泪却哗哗地涌出来。
母亲的训斥一定伤透了孩子的心。以后再有这样的情况,小男孩还会主动从妈妈的手里接过皮包吗?而如果妈妈的反应不是这样的呢?
妈妈看到小男孩惊恐的表情,先从孩子的手中接过皮包,用纸巾擦干净,然后对孩子说:“没事的,你看,皮包擦擦就干净了。”
“我不是故意的,妈妈你不怪我吧?”孩子小声地问。
“当然不怪你。你能主动帮我拿皮包,说明你很有爱心,还乐于助人,真让妈妈高兴。”妈妈抚摸着小男孩的头说。
“可是皮包掉在水洼里了。”小男孩还是很后悔。
“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每个人都有不小心的时候,妈妈也犯过这种错误,不过妈妈以后就特别注意了,相信你也会吸取教训的!”
“嗯,我以后不会再犯这种错误了,我还想帮你拿包,好吗?”孩子说。
“好啊,妈妈相信你!”说完,妈妈又把皮包交给了小男孩。公交车来了,母子俩高兴地上了车。
每个孩子都免不了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而孩子正是在不断犯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所以说,重要的问题不在于孩子是否犯错误,而在于父母采取何种态度让孩子认识并纠正错误。善于在孩子的错误中发现优点,用赏识的态度去教育孩子纠正错误,比严肃的批评和打骂更有作用。
也许大家都看过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教育孩子的故事:
有一天,陶行知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的同学,他当即制止了王友,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批了。陶行知立即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
当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让你不再打人,你就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
王友迷惑不解,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说:“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同学。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
王友感动地哭了,他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为你正确地认识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吧!”
面对王友的错误,陶行知既没有批评更没有打骂,而是换了一个角度,用充满赏识的心态,从错误中发现学生诚实守信、尊众师长、为人正直、敢于承认错误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赞扬。陶行知用赏识唤醒学生的良知,让学生主动承认错误、接受教育,从而在心灵深处产生改正错误、完善自己的愿望。
相信陶行知先生的故事会给广大父母一些有益的启示。现实生活中,发现孩子的错误并不难,难的是从错误中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用赏识的态度和语言设计充满爱心的教育场景,在对孩子的赏识中完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要想找出孩子在错误中的优点,必须首先了解孩子犯错误的过程,通过对过程的分析发现孩子的优点。如果陶行知不对王友用泥巴砸同学的过程进行调查,他就不会知道事情的起因是那几个同学欺负女生,也就不会发现王友为人正直、敢于打抱不平的优点。
另外,必须对孩子敢于承认错误的优点给予赏识。如果孩子已经认识到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父母就不应该再穷追不舍,而应该鼓励和肯定孩子敢于认错的勇气。
孩子犯了错误,父母难免会责备孩子,但是责备的方法却有很多种,如果方法不当,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不当的责骂以及动粗、体罚或其他威吓等处罚方式,不仅会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孩子,而且可能激起孩子的仇恨心理。而如果父母善于找到孩子错误中隐藏的优点,然后赏识孩子,不仅可以让孩子充分认识错误,而且还会继续保持这个优点,从而养成良好的对待错误的习惯。
面对孩子的错误,父母还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有些时候,孩子错误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大人的误导。例如孩子和老师顶嘴,可能是因为父母经常在他小时候说“等你上学了,让老师管教你!”之类的话,让孩子误认为老师和自己是对立的、是敌人,从而产生了逆反的心理。如果父母明白了这一点,就必须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在教育孩子尊敬师长的同时,对孩子敢于怀疑、敢于挑战的优点给予赏识。
当孩子犯了错误,要调查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发现孩子在错误中显露出来的优点。你可以说:“虽然你做错了,但是你表现得很勇敢。只要改正错误的方式,你的勇敢仍是非常可贵的!”
如果孩子的错误是出于好意,首先应该赏识孩子的良好初衷,而不是抓住他的失误,如“我知道你很想帮助别人,这真让我高兴!”
不要责备孩子 孩子只是父母的镜子
孩子是父母精血的结晶,从生命之初,就自然承继了父母双方的遗传特征,无论是身形外貌还是性情禀赋,从孩子身上总能看到父母的影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更是对其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人,也是他们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孩子在许多方面都在遗传或复制父母的特征,就像面对一面镜子,父母每做出一个动作,孩子总能反射出这个动作的影像。所以,不要责备孩子,孩子只是父母的镜子。
父母爱运动,孩子必定体力充沛、爱探索;父母性情温和,孩子必定情绪稳定、容易相处;父母较少挑剔,孩子必定宽容有度、不易抱怨。同样的,一个孩子性情急躁喜欢对抗,很可能是因为父母一方遇事缺乏耐心、不冷静;孩子自卑的背后,也一定有位自我价值感低下,不得不靠指责、批评别人获取心理补偿的爸爸或妈妈。
孩子有缺点,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当你站在镜子面前,发现自己脸上有灰,会马上用纸擦脸而不是擦镜子。但在生活中,父母发现孩子的问题时,却很少会积极自省。大多数父母仍愿意扮演“教育者”的身份,把成长的“自主性”交到孩子手里,出现问题,才用批评教育的方式希望为他们指出正途。这一方面是因为逃避和推托的确比承担责任更容易,另一方面相对于自我成长,父母对教育孩子更感兴趣,这就阻碍了父母对自身问题的体察和认识。所以,当父母再为孩子出现的各种状况束手无策时,有必要静下心来跟自己对话: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我在某些方面对他造成了影响?
谨言慎行,不如完善自我。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父母谨言慎行,处处为孩子做好榜样,孩子自然会从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受益。但如果仅仅是为了教育孩子提供一个复制的样本,而非自我要求,便又走上了歧途。孩子复制的不仅仅是父母的言行举止,更重要的是这些言行背后的心境、态度、思维、品格。意识层面的言行,不足以掩饰潜意识层面的实质内容,在孩子面前惺惺作态是没用的,孩子完全有能力洞察父母的真实想法。而做父母很重要的一个境界是,既能够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也明白“我是谁”比要求孩子“成为谁”更重要。一位对自我要求较高的家长,真正在意的是自我完善,而非教育孩子。
亲子鉴定之后发现孩子不是老公亲生的
我22岁就认识了他,我的情人,他比我大18岁。那时我正处于失恋状态,在一次朋友聚会中认识了他,知道他是做装修生意的,有着千万的身家。他一直很照顾我,出手也很大方,但我知道他有家室。本来我的原则是,坚决不做小三,不破坏他人婚姻。然而世事难料,不管是他勾引了我还是我勾引了他,我终究做了另一个女人老公的情人。我很清楚像他这种人并非只有我一个情人。每个月他都会不定时地找我几次,每次都是吃饭、开房、买东西的节奏,我想我当时大概是脑子坏了,也可能是年轻贪慕虚荣,我成了他固定的地下情人。
这样过了四年,在我26岁那年,家里催着我结婚,于是通过相亲我认识了现在的老公。婚后一年我生下我儿子。说实话,老公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对我也算可以。只是我和婆婆的关系并不十分融洽,但我们并不住在一起,还算是井水不犯河水吧。我和老公两人年龄相仿,脾气都很倔强,很多地方都不愿意向对方让步,婚后总为了各式各样的鸡毛蒜皮小事不停地争吵。我和情人原本说好结婚后就不再联系的。可是有时他还是会打电话给我,主动联系。我和老公吵架生气的气头上,有时也会去见他几次。
三个月前的一个晚上,我和老公躺在床上,老公突然对我说:“妈说儿子长的一点都不像我。”我突然一惊,我从未怀疑过儿子不是老公的,但我还是镇定地说:“我怎么知道呀?”老公说:“但我觉得儿子还是挺像我的,不过不怎么像你。”然后就翻过身不理我了。晚上我被什么声音吵醒了,发现老公并不在床上。走出房间,经过儿子的房间门口。我竟然看见老公一个人坐在儿子的小床边,盯着儿子看,那样子很专注。我突然地担心起来,难道儿子是我情人的。
我偷偷拔了儿子和老公的头发,去做了亲子鉴定,没想到儿子真的不是老公的。我一直欺瞒着我老公,在外面有情人,所以老天才给我开那么大的一个玩笑。
我把情人约了出来和他商量这个事。他说他现在没有儿子,如果这个孩子是他的,他肯定会养。不过我必须先离婚,他会给我买套房子养我们娘俩。但他第一不会离婚,第二不会和我结婚。
这几天我天天睡不着,想了很多很多,但我还是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我和老公现在就吵架不断,他一旦知道儿子不是他的,不知道会闹成怎样?谁会愿意替别人养儿子呢,到时候一定是离婚。那我现在该不该离婚去找我的情人呢,其实我并不想离开我老公,你能告诉我怎么办?
回答
年轻女孩为什么喜欢比自己年龄大的老男人?
以下是常见原因:
第一,老男人成熟、情商高,在遇到年青女孩之前,老男人已经经历过很多女人,有许多处理两性关系的能力技巧。他们比那些年轻男孩更了解女人,更懂得让步和包容。
第二,老男人大多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他们通常事业有成,能给年轻女孩优渥的物质生活。不必为了房子、车子操心,比年轻男孩更有经济能力,实现女人想要的浪漫。
第三,老男人有丰富社会阅历,能教给初入社会的年轻女孩许多人际关系的秘诀。与年轻男孩相比,有更多的人生故事和启迪。
看来似乎老男人远远比年轻男孩更有吸引力。
但事实却是,老男人的经济实力是因为身后有默默无闻的女人与他共同白手起家。
老男人的成熟和懂事也是那位身后的优秀妻子潜移默化慢慢培养的成果。
年轻女孩们不愿经历共同打拼、彼此磨合的过程,却只愿坐享齐人之福。但天下岂有如此便宜的好事。
很多老男人看上妻子以外的女人,却仅仅只想占有这个女人。
他不会幼稚地把性欲和婚姻联系在一起。
为性而抛妻弃子的傻男人可能已处在濒临灭绝边缘。普通人遇上的概率是大概与中上几百万奖券的持平。
老男人可能会对你嘘寒问暖,体贴入微。
但在他心中,妻子的位置永远排在你之前。
高情商会让他时时捍卫家庭的安全。
社会阅历让他不会把情人带到公共场所,他更不希望多少人知道你俩的关系。
他的成熟可能只是口不对心,那些好听的甜言蜜语也只能带给你带来一时的欢乐,揭开谎言后的现实其实就是那么不堪。
如果你一旦离婚成了这个有钱男人的外室,短期内看似乎衣食无忧,但换来的是长期的屈辱和伤痛。
因为除了钱以外,你无权要求更多。
你要学会,不要问是爱你多还是爱他妻子多。
因为他为妻子买的礼物肯定比你的更多比你的更贵。
你要学会忍受孤独。
因为周末和节假日他一定会陪着妻儿老小。
你要学会,不主动打扰他,问他的行踪,除非他主动联络。
因为他只会在不妨碍他正常生活之外的时候需要你。
你在婚内,可能以上这一切你都无法体会。
但只要有一天你成了所谓的外室,这些都是你生活的写照。
可能到那时,回忆起和现任老公互不相让、大吵小闹的情形都是幸福的。
我的建议是,第一,对儿子的生世,请守口如瓶;第二,与你的情人分道扬镳。对于你而言,你的儿子就是你和你老公的。
如何赞赏孩子
如何赞赏孩子
没有学习这个课程以前,对孩子的赞赏经常挂在嘴边的是:你真棒!你真聪明!你最棒!等一类
的词汇。学习过后,才懂得赞扬之词要发自内心,这与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一样的同等重要
,不可以随意用。
上周五早餐时间:
xx:“妈妈,昨天下午上架子鼓课,耿老师表扬我了。”
我:“哦!耿老师因为什么事情表扬你的?”()
xx:“昨天还没上课时,我自己先敲了别的曲子,耿老师问我怎么会敲这个曲子,我说听了耿老
师放的光盘。然后耿老师就说:一听曲子就能踩准点,这小子是个敲架子鼓的天才!”(自豪的
表情)
我:“奇怪,耿老师又没教你,你怎么知道敲这个曲子啊?”
xx:“我听光盘的时候,记住里面的节奏了,我就会敲一小段。”
我:“哟!我们的xx在学架子鼓上很用心哦,得到耿老师这么高的表扬,妈妈也为你自豪,你
自己是不是也特高兴啊?”
xx:“嗯特别特别高兴!”
我:“还有一个好消息,妈妈也要告诉你,想听吗?”
xx:“想想想妈妈快告诉我。”
我:“昨天妈妈遇到你的班主任姚老师,姚老师也表扬你了,说你这周上课比上周要认真很多、
眼睛看着老师和黑板、上课也不做小动作了。姚老师还说非常喜欢现在的xx。妈妈听后也非常
高兴,因为xx在很好的完成本周目标--改掉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坏习惯。”
xx:“真的吗?”
我:“当然是真的。不过姚老师也说了有一点如果xx能改进,就更好了。”
xx:“什么啊,妈妈?”
我:“就是你的字,如果再认真点写,肯定能比现在写的更好,对不对?妈妈打算下周目标定为
--认真写字!好吗?”
xx:“嗯!好的。我肯定能写好。”
我:“xx,得到姚老师和耿老师的表扬都是你自己努力、认真、用心后的功劳,能骄傲吗?”
xx:“不能骄傲!”
我:“那是不是还要继续努力,是不是做什么事只要自己用心、很努力的去做,就会有收获?”
xx:“嗯。”
以前每次夸奖孩子总是很笼统地表扬xx,不会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现在明白了在某件事上有
对针对性的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让孩子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应该如何努力。
孩子不懂事儿?你是不是也这样对待过他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礼貌沟通体现了一个人的个人素质,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家庭教育水平。那么,关于孩子的礼貌沟通教育,你做对了吗?
【案例一】
朋友领着孩子来家里做客,临走时,邻居家的孩子想把自己孩子的一样玩具带走,于是你这样说:“你是姐姐,别这么小气,让着妹妹,妈妈再给你买……”
做一个中立的仲裁者
大型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二季里的多多深受大家的喜爱,这与黄磊日常对女儿的教育密不可分。一次贝儿告诉黄磊,她想把多多的小狗带回家,黄磊建议贝儿和多多沟通。黄磊的做法就好比一个中立的仲裁者,他没有因为贝儿年龄小而出于面子偏袒,也没有为了保护自己女儿而反对。
3岁左右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建立和成长期,渐渐成长起来的还有他们的物权意识。真正的分享不是违背自己的愿望,而是带来更多的快乐,所以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想法。现在很多年轻情侣,为什么一旦异地恋就分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不相信自己的东西永远是自己的。
【案例二】
带孩子坐地铁,一位好心的阿姨把座位让给了你的孩子,孩子默不作声。于是你这样说:“快谢谢阿姨,快点,看着阿姨眼睛说话……不好意思啊,我这孩子太内向……”
榜样教育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公共场合的时候能够懂礼貌,所以当孩子没能及时作出反应的时候,父母会感到自己很没面子,所以提醒甚至强迫孩子的情况屡见不鲜,有的父母碍于情面会给孩子贴上“太内向”“不懂事”等标签,殊不知这些话已经影响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他们慢慢地会真的很内向,不敢做任何尝试。
其实,父母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起到榜样作用就好了,有的时候我们遇见熟人都假装没看见,走开的话,怎么能够教会孩子懂礼貌呢?同时,借助一些故事进行教育也是有效的,孩子能够通过共情和模仿学会礼貌的沟通。
【案例三】
带孩子在街上偶遇熟人,熟人夸赞你的孩子,你明明心里乐开了花,却这样说:“哪有哪有,他还不行,比他强的有的是,我们的还得再接再厉……”
面对赞美:欣然接受、合理归因
面对熟人的赞美表扬,有的父母其实心里是很高兴的,但为了让自己表现的谦虚,同时防止孩子骄傲,常常会“客气一下”,但是这样的客气却像是给孩子“浇了一盆冷水”,甚至摧毁了他们本来就脆弱的自信。
欣然接受别人对孩子的赞美,并将孩子取得的结果归功于孩子近期的努力。当父母愿意肯定孩子的时候,孩子也会更加自信。把取得的成绩归功于孩子的努力,是将成功归因于内在、可控因素,当孩子也这样认知自己成功原因的时候,他们会有更多的动力,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
针对孩子的努力,发自内心地赞赏孩子
针对孩子的努力,发自内心地赞赏孩子3月19日中午去接孩子放学,看到孩子脸红扑扑的,满头大汗,我跟他打趣着说,你的头发像被雨淋了一样,怎么这么湿啊?
儿子说,刚刚上完体育课,出了很多汗。
我说,看来这节体育课你们玩得很开心喽!
儿子笑嘻嘻地点点头,然后告诉我说,今天上午的数学试卷我做得很认真,写得很工整。
我说,做得真棒,看得出来你很用心。写完试卷还有没有多余的时间检查一遍啊。
儿子说,还有时间,但是我只看了一遍,没有很认真地检查。
我说,你为什么不再检查一遍呢?
儿子说,我有点懒(这都是我以前骂他的话)。
我说,这次没有认真检查,下次记得并做到就行了,别这么随便地评价自己,你不懒,你很认真地写试卷了。你一定是对自己很有自信才不检查的吧?
儿子顺着我的话说,是啊,是啊。我相信我能拿满分。
我说,满不满分没关系,重要的是你把这个单元的知识给掌握好了,对吗?
儿子快乐地点了点头,然后撒娇地凑到我耳边吞吞吐吐地说,妈妈,我好想买一个瓷纳米的武器哦。
我一听,就知道儿子想来领赏了。
我说,喜欢玩具很正常,但是这种玩具的娱乐性不强,没太多玩法,最多玩上一周你就会放置一边不理了(儿子类似的玩具有过几样,都玩几天就不再玩了,看到同学买了什么新玩具,他自己也想有)。
儿子说,这个武器会发出声音,还能收起来,很好玩的。
我看儿子说得眉飞色舞,就说,实在想要,我给你提供一个能买玩具的机会吧,你想不想知道?
儿子说,什么么机会啊?
我说,我想给你一个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挣钱买玩具的机会。如果你每天能做到饭后帮忙洗碗、擦桌子,每周我给你三元零花钱,只要能坚持下去,你很快就能买到自己想要的玩具了。
儿子一听,泄气地说:这样太辛苦了啊。要不我天天自己煮早餐吃,行不?
我说,给自己煮早餐是应该的,这不算劳动。
儿子说,那给你们也煮早餐呢?
我说,给我们煮早餐,一定是你对我们爱的表现,不应该把这个当作劳动来看待。
儿子妥协地说,好吧,就从今天开始。(因为没能和我父母沟通好,在他们的干涉之下今天孩子没有洗碗)
3月20日中午放学,我看儿子一直盯着学校对面的玩具店,眼都不眨,就再次跟他提起通过劳动赚取零花钱的事。
儿子埋怨地说,公公婆婆都不同意。
我说,你再试着和他们说一次,也许他们会同意呢?
儿子说,再说一次他们也是不同意的!
我说,你都没有去尝试,怎么知道他们一定不同意了?想想看婆婆为什么不同意,是不是担心你把碗打碎啊?
儿子说,他们说我洗不干净碗。
我说,等会回家后,告诉公公婆婆,请他们给你一次机会,你一定会把碗洗干净,并且注意不打碎。如果你没做到,那我们就取消这个约定。
儿子同意了。回家后,因为他先上楼的,等我进家门,他已经说服公公婆婆同意了。
午饭后,孩子很自觉地拿碗去洗,因为是第一次,所以我站一旁指导。儿子拿着洗碗布很认真地一个个擦洗,水龙头开得很小,没有浪费水。
洗完后,我看着干净的碗问他:洗碗累不累啊?
他说,一点也不累。
我表扬他说:这些碗洗得真干净,你还知道节约用水,没有像平时那样把水龙头开得大大的,第一次洗碗就做得这么好,我很放心把洗碗任务交给你。
儿子很开心地说,我今晚也会把碗洗得干干净净的。
晚饭后,儿子像中午一样,又积极又主动地去把洗碗的任务完成了。
“夸奖孩子,让他发挥出所有的能量吧”,我喜欢这句话。
“针对孩子的努力,发自内心地赞赏孩子”是我学习《如何赞赏孩子》这节课最深刻的体会。感谢韩老师
父母担心是不了解孩子的表现
有妈妈听我说当年我对儿子载说话能力有迟缓现象,无太大的焦虑,并且没有送他去任何教育机构做加强训练,表示不相信。
说真的,当我发现比我儿子小半岁朋友的儿子都会被唐诗,而我那"傻"儿子竟然还停留在说单字和用手比划示意时,心里的确有些"被比下去"的不是滋味,幸而这种"有点丢脸"的感觉停留于心的时间很短暂,因为我观察到儿子个性特谨慎,像坐小椅子时,别的孩子多半只要感觉到腿接触到椅凳边了,就会一屁股坐下,但我儿子却总还是要回头看上一眼,确定椅子真的就在身后才再慢慢坐下,因此他从未发生像其它孩子一样,有因为没坐着椅子而摔个四脚朝天的情形。至于说话部分,他虽然只会说几个单字,但那几个单字都发音特准,不似一些孩子语音含混,我就估量以他小心谨慎的个性看来,他应该不是不会说不能说,而是想要一出口就能说得准确说得好。果然当他到2岁半,开始一串串的说话,所出口之言不论是发音或用语都是既好又准确。
做母亲的之所以会担心孩子不能,往往是出于对自己孩子的不了解,因此若想放下担忧心,就得多用心去观察和了解自己的孩子。
至于我对孩子的语言培训,唯一做的就是从他还是小婴儿时,就坚持每天晚上念故事说故事给他听,还有跟他一起看绘本故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