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小家庭与大社会——小班混班角色游戏的实践

发布时间:2019-12-16

幼儿园小班角色游戏。

随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幼师格外重视幼儿园游戏。幼儿园游戏能够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幼教必须保证幼儿游戏的自主、自愿、自由的基本特点。你知道哪些关于幼儿园游戏的积极作用?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家庭与大社会——小班混班角色游戏的实践”,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以往的角色游戏中,小班幼儿常常表现出适应性较弱,对本班教师依赖性强,游戏中的交往和互动表现欠佳等行为。而在混班角色游戏中,小班幼儿可玩的空间变大了,可玩的东西增多了,还有不同班级的玩伴等。幼儿在混班角色游戏中逐渐提高了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逐步摆脱了对本班教师和环境的依赖。我们将小班混班角色游戏定位于“小家庭与大社会”,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挖掘其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价值。 因地制宜 实践中,我们总结出小班混班角色游戏的三个原则:一是一个楼层共同游戏的班级不宜过多,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两个为好;二是走廊必须宽敞,便于幼儿走动,能够作为游戏的公共区域;三是混班的两个教室距离要近,以方便幼儿“串门”互动游戏,也便于教师观察。 当然,公共区域的空间也不是越大越好。如果太大,教师可以将过大的空间分隔为几个较小的角色主题区域,避免给小班幼儿造成过空、过大的不安全感。如我园一楼的走廊区域比较宽敞、空旷,教师和幼儿商量后,将之划分为电话亭、小舞台、机器猫照相馆、小超市四个游戏区域。 促进交往 混班角色游戏对小班幼儿来说有较大挑战,因此教师要在游戏内容和游戏场景的设计上下工夫,引导幼儿“走出交往的第一步”。 首先,游戏内容要来源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凸显对小班幼儿的吸引力。如小年龄幼儿喜欢打电话,教室里经常会出现幼儿模拟打电话的情景与动作。由此,教师利用废旧纸箱在公共区域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游戏空间——“电话亭”。在“电话亭”中,经常能看到一些平时较为内向的幼儿有模有样地“打电话”。于是,教师又增加了一个“电话亭”,为两个班的幼儿相互“打电话”创设了条件,使那些胆小、内向的幼儿获得了锻炼和交往的机会。 其次,游戏场景的创设要能够吸引幼儿,满足其摆弄、模仿的需求。如小班幼儿喜欢摆弄“车子”,他们纷纷从家里带来各种车子,表现出对车子的共同兴趣。于是,两个班的教师观察和商议后,公共区域中的“汽车城”诞生了。教师借助一个不规则的场地,设计了逼真的马路、横道线、警察岗亭、停车库等场景,提供了牛奶盒、木板、积木等材料,以满足幼儿对开车动作的需求及玩车的兴趣,让幼儿初步感知车速、坡度等。同时,这些材料的提供引发了幼儿之间的互动,两个班的幼儿时常三五成群地去“汽车城”玩,完全投入到游戏中,没有了害怕和羞涩的表现。 凸现不可替代性 由于开展混班角色游戏时,教室里的角色游戏也同时开放,因此两者在内容上不能重复,要凸现混班角色游戏的不可替代性。 我们认为教室里的角色游戏可以设置娃娃家、理发店、小医院等,而公共区域里的角色游戏应该是幼儿共同喜欢的、规模较大的。如许多班级都会开设“小超市”,但教室里相对来说空间较狭小,且每个班级都设有“小超市”,收集的材料也大同小异。于是,教师在公共区域开设了“向阳小超市”,从而解决了教室空间狭小、两个班级材料重复的问题。在“向阳小超市”里,两个班级的幼儿轻松地推着小推车,选货物,买东西……幼儿在游戏中交往频繁、热闹非凡。Www.YjS21.COM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儿园游戏阅读

小创造与大智慧——中大班混班角色游戏的实践


中大班幼儿的生活经验日渐丰富,游戏水平有了较大提升,游戏中有较强的角色意识和归属感,游戏情节开始丰富,游戏愿望更加强烈。因此,在为中大班幼儿创设公共区域混班角色游戏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创设丰富、互动、开放的游戏环境,将教师预设和幼儿自主生成相结合,使游戏真正成为促进幼儿交往和创造性发展的平台。 巧设游戏区域,激发幼儿的游戏意愿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公共区域的特征,我们将中大班每个楼层的走廊、门厅都变成了幼儿的游戏天地,师生共同设置各种游戏,大大激发了幼儿的游戏意愿。 如在中班,门厅变成了“西瓜庄园”影楼,教师提供了各种拍照的场景、道具、服装,以及拍摄不同照片的布景,幼儿可以在这里选择喜欢的背景和玩具拍照:长廊变成了“汽车总动员”,教师和幼儿利用收集的废旧材料共同制作各种车辆,有公共汽车、消防车、警车、运输车等,不同班级的幼儿在一起开展各种玩车游戏。 在大班,长廊变成了“向阳报社”,这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策划设计的游戏,幼儿每天采访游戏中的同伴、教师,将其制作成报刊的内容,及时发布每天游戏中的新鲜事;转角处变成了“消防站”,这是幼儿在参观消防局以后提议开设的游戏,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消防演习的攀爬墙、圆柱、楼梯、灭火器、安全帽等,幼儿乐此不疲地玩着“消防员灭火”的游戏。 丰富游戏主题,满足幼儿的需求 随着游戏水平的提升,中大班幼儿的发展需求在不断变化,新的游戏内容和游戏主题不断生成。到了中大班,我们会根据幼儿热衷的话题、社会热点,不断生成新的游戏,如“喜羊羊”医院、“美羊羊”美容院、“小绍兴”饭店、“欧尚”超市、“机器猫”服装店、哈哈剧场等。 当大班幼儿参观海洋水族馆回来后,大家倡议在走廊上开展“海洋水族馆”游戏:参观小学回来后,幼儿表现出积极的情绪体验,小学的课堂、教室、操场、阅览室等引发了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好奇和向往。为此,教师为幼儿在公共区域开设了“向阳小学”的游戏。 设置“留白区”,满足幼儿的生成 混班角色游戏中,幼儿会不断生成新的游戏主题,他们甚至会玩一些自己即时生成的内容,幼儿的想法和创意迫切需要得到教师的认可与支持。 于是,在中大班的公共区域,我们分别设置了一块“留白区”,幼儿亲切地称之为“自由自在的地方”。当幼儿在游戏中有了新的想法时,他们可以在“留白区”自行设计新的游戏主题,自主设计玩法和规则。游戏中我们发现,“留白区”没有一天是“空白的”,在这块“自由自在的地方”诞生了“小小广播站”“喜糖店”“去野餐”“卡拉OK”“摆地摊”“街头才艺”“公司开会”“福利彩票”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游戏,这片区域成为幼儿尽情游戏的小天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游戏必然代替被大多数幼儿玩腻的游戏。当教师与幼儿商量好重新布置新主题、投放新材料时,总有些幼儿“恋恋不舍”。于是,教师在走廊尽头划分了一块区域,命名为“玩过的游戏”,把幼儿玩过的游戏材料放在这里。当有部分幼儿想玩这些游戏时,他们可以自由取放、使用,满足了幼儿反复游戏的需要。 点评: 玩儿乐 乐而学 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幼教教研室 陈炜 “玩而乐、乐而学,让幼儿在小空间里‘白相’大世界”。向阳幼儿园的游戏理念并没有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亮点。 亮点一:关于“小年龄幼儿混班角色游戏”的大胆尝试 混班角色游戏的价值在于整合环境资源、拓展游戏空间,使幼儿获得更充分的游戏机会、更多元的交往体验。目前已有不少幼儿园在中大班年龄段积极开展混班角色游戏的实践与研究。 而小班幼儿由于交往能力弱,对环境的依赖感强,开展混班角色游戏是否适宜?许多教师怀疑多虑,不敢尝试。向阳幼儿园通过实践研究,抓住了小年龄幼儿的心理特点,成功开展了小班混班角色游戏,向我们证明了在小班开展混班角色游戏不仅可行,而且有益。 当然,混班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支持策略十分重要,指导混班角色游戏时教师一定要协商分工、有效观察、及时沟通,全面了解各区域幼儿的游戏情况和需求,及时给予幼儿游戏支持,为幼儿游戏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小班混班角色游戏可以与本班角色游戏交错开展,发挥不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推动作用。 亮点二:关于“公共区域游戏场地”的积极创设 公共区域角色游戏的开展弥补了幼儿园室内游戏场地狭小和拥挤的不足,从而为幼儿开辟了更宽敞、更自由的游戏空间。向阳幼儿园有效利用公共走廊区域,创设了丰富而又多变的游戏环境。 尤为欣赏中大班“留白区”的创设,它反映出教师能充分尊重幼儿的兴趣需求,不断捕捉幼儿的游戏热点,追寻幼儿的游戏发展与变化。“留白区”被幼儿命名为“自由自在的地方”,在这里,玩什么、和谁一起玩、用什么玩,完全由幼儿自己协商决定,充分实现了幼儿“玩自己的游戏”的愿望。“自由自在的地方”逐步成为幼儿争相选择的“游戏宝地”,并不断被幼儿扩大“地盘”,由此带给教师对幼儿游戏价值的认识是值得咀嚼和品味的。 向阳幼儿园还在公共区域游戏场地保留了幼儿“玩过的游戏”及其材料,这些曾经是幼儿爱不释手的玩具,有些还是幼儿与家长、教师自制的。以往教师对已经“out”的游戏材料,或丢弃,或“打入冷宫”,但向阳幼儿园的教师从幼儿的眼睛里读出了不舍的情感,正是这种对幼儿细致入微的观察,使得这些材料获得了“复活”的机会,既满足了个别幼儿的需求,也培养了幼儿珍惜玩具用品的良好品质。 事实证明,游戏本身不应存在班级界限和空间局限。在教师能观察到的视野范围内,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场地空间,积极开展公共区域混班角色游戏,对幼儿的发展是有益的。

在共享中互动,在互动中发展——幼儿园混班角色游戏的实践与思考


我园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展角色游戏的实践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以班级为单位的角色游戏活动范围较小,幼儿互动交往的同伴有限;不同班级重复设置类似的游戏环境和材料,既造成了资源浪费,又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为此,我们根据幼儿园教室面积较小、走廊区域宽敞的特点,将班级与走廊环境有机结合,开展了“公共区域混班角色游戏环境开发和利用”实践研究,拓展了原有的角色区域范畴,为幼儿提供了更广泛的游戏空间与游戏资源,幼儿可以更加自主地选择游戏内容、游戏玩伴和游戏方式。 混班角色游戏的开展为幼儿创造性、合作性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与本班角色游戏相比,混班角色游戏最大的特点在于游戏空间、游戏材料、游戏时间段的共享,这些资源共享可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让幼儿在共享中快乐互动。 共享游戏空间 我园分小班部和中大班部,各部均以楼面为单位创设公共区域的游戏场地,主要包括各班的教室和宽敞的走廊区域。在开展混班角色游戏时,幼儿可自由穿梭于两个教室及走廊公共区域的游戏场地中,共享游戏空间。 依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我园混班角色游戏的空间设置在小班和中大班有着不同的体现。如小班游戏空间设置以“小家庭与大社会”的形式呈现,各班教室内游戏区域设置以私密空间、小家庭的形式出现,走廊公共区域的设置则以繁华热闹的大社会形式出现。“小家庭与大社会”的互动,让幼儿体验不同主题游戏的乐趣,不断自主生成游戏内容。 中大班幼儿的游戏水平和经验都有了提升,游戏空间设置以“小创造与大智慧”的形式呈现。在设置基本游戏区域的基础上,我园还为中大班幼儿开辟了一片“留白区”,即没有任何环境准备、环境暗示,任由幼儿自主构建的区域,教师只负责提供游戏材料,幼儿可以自由选择玩什么和怎么玩。“留白区”旨在为中大班幼儿创设宽松、自主的游戏空间,促进幼儿合作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发展。 共享游戏材料 在开展混班角色游戏时,由于公共区域参与游戏的班级多、人数多,教师经常需要根据幼儿生成的内容和主题活动的需要收集各种游戏材料。我们发现,一个班级幼儿收集来的游戏材料有限,但一个楼面、一个年级的幼儿共同收集的游戏材料丰富多样。因此,我园每个楼面公共区域中的游戏材料都来源于本年级的每一位幼儿,同样也让每一位幼儿共享。 游戏中,幼儿最感兴趣、使用频率最高的莫过于公共区域内的“游戏材料库”,各年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给它起了不同的名字,或百宝箱,或魔力盒,或智慧工坊。“游戏材料库”里除了有可供幼儿在游戏中使用的各类材料外,还有一些因调整游戏被替换下来的游戏材料。幼儿可在日后共享这些游戏材料,开发新的或已玩过的游戏内容。教师将“游戏材料库”里应保留什么材料、加入哪些新材料的权利交给幼儿,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和内容,协商制订游戏规则,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共享游戏时间段 由于各年龄段幼儿在社会性及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混班角色游戏的时间分配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小、中、大班有着不同的体现,具体如下: 小班幼儿处于独自游戏、平行游戏的高峰时期,幼儿之间相互交往较少,因此我们在游戏设置中以本班角色游戏为主,每周开展一次混班角色游戏,共享游戏时间为40分钟,在游戏中逐渐提高小班幼儿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在本班角色游戏开展的基础上,我们将混班角色游戏的频率增加为每周两次,共享游戏时间为45分钟,在游戏中逐步扩大中班幼儿的交往范围。 大班幼儿各方面能力发展较快,我们将混班角色游戏的频率增加为每周三次,共享游戏时间为50分钟,以进一步推动大年龄幼儿在游戏中的合作、交往及创造性的发展。 通过合理布局、资源共享,我们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开展混班角色游戏,大大丰富了各年龄段幼儿的认知和社会经验,为幼儿搭建了自主发展的平台,促进了幼儿间良好的互动和交流。以下分别以小班和中大班为例,具体介绍我园混班角色游戏的开展与实践。

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支持与引导


由于年龄小,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往往表现出经验缺乏、情节单一,喜欢操作、摆弄,情绪波动大、易受环境影响等特点。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提供合适的游戏材料以及给予及时的游戏引导,为幼儿的游戏提供支持,从而激发幼儿参与角色游戏的兴趣,提高幼儿角色游戏的水平。

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

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良好的环境可以为幼儿提供学习和表现的机会与条件。

◆营造生活化的游戏氛围

熟悉的事物能给幼儿带来安全感,让幼儿更容易进入游戏情境。在生活化的游戏氛围中,小班幼儿会进行一系列连贯、有序的角色游戏,如在温馨、熟悉的娃娃家,幼儿会主动参与游戏,烧饭、喂娃娃喝奶、洗衣服、打扫卫生等。与幼儿日常生活环境相近的游戏氛围,有利于幼儿主动参与游戏,促进幼儿在自由的氛围中获得新经验、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

在营造娃娃家游戏氛围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经历、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和需求。如根据小班幼儿对色彩的偏好、兴趣和认知特点,教师利用柔软的布料、柔和的颜色装饰“蓝蓝家”和“红红家”的墙面,并增添了多种布制蔬菜、水果、小沙发、靠垫、小推车、饮水机、小衣服、奶瓶等生活用品,为幼儿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生活化游戏氛围,引导幼儿进入游戏情境。

◆增添社会化的游戏隋境

为了帮助小班幼儿尽快融入班级生活,教师可以在创设角色游戏环境时增添一些社会化的游戏情境,引发幼儿间的互动,逐步建立班级归属感,同时激发幼儿主动参与角色游戏,不断强化幼儿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

教师在班级创设了小医院,但是,小班幼儿还不能把握注射器、听诊器、血压计、药片、病床等材料之间的联系,只是对个别材料进行把玩,为此,教师增添了一些故事情境。

教师告诉幼儿,娃娃家的宝宝生病了,引发幼儿思考如何给宝宝看病,快速进入游戏状态——爸爸立刻拨通急救电话:“喂,是医院吗?我家宝宝生病了,快叫救护车过来。我家在某路某号。”医务人员接到电话,立刻开着救护车将宝宝送往医院。医生穿上白大褂、戴上医生帽、套上听诊器,认真地给宝宝量体温、量血压、打针、敷冰袋等。一时间,幼儿几乎将小医院里的材料都用上了。

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社会化的游戏环境引发幼儿产生一系列游戏行为,为幼儿的角色游戏提供支持和引导,让幼儿通过模仿和重复再现生活经验,使游戏情节更加丰富,从而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提供合适的游戏材料

幼儿的游戏能力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游戏材料是进行游戏的物质基础。在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中,材料能够丰富游戏的内容,增强游戏的趣味性。

小班幼儿的游戏情节比较单一,比如幼儿在娃娃家的主要活动就是烧饭、吃饭,医院活动就是打针和听诊,每个游戏环节中的动作简单、重复。于是,教师在娃娃家增加了电话,在小医院增设了小担架等。这样一来,幼儿的游戏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了,游戏情节也变得更加精彩了。

自从电话出现在娃娃家后,它就成了幼儿角色游戏中主要的联络和邀请工具,使游戏活动变得更加方便、有趣。“蓝蓝家”的爸爸聪聪正给“红红家"的妈妈琪琪打电话:“琪琪,今天到我们家来吃饭吧!”琪琪立刻回复:“好的,我一会儿就来!”放下电话,琪琪还特地到超市买了礼物送给聪聪。聪聪也没闲着,为了招待琪琪,聪聪打电话叫了很多外卖,一会儿请小吃店的师傅送小笼包,一会儿让点心店的师傅送点心,忙得不亦乐乎!

超市开张以来,幼儿对收银员这个角色一点也不感兴趣,于是,教师利用硬纸盒做了一个非常逼真的收银机,上面有操作屏,下面还有一个小抽屉,钱可以存放在抽屉里。由于增加了有趣的收银机,幼儿开始抢着当收银员。顾客买完东西都要到收银员这儿结账,只听艳艳嘴里喊一声“嘀”,然后告诉顾客应该付多少钱,最后将钱放进收银机的小抽屉里,一桩买卖才算成功。

小班幼儿通过摆弄与操作游戏材料,提高自身的游戏能力。教师应该从幼儿的需要、兴趣、能力出发,把握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及时提供合适的游戏材料,并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材料,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促进幼儿的游戏水平不断发展。

给予适当的游戏指导

教师除了通过环境创设和材料提供两个方面为幼儿提供游戏支持外,还需要采用适当的指导方式,引导幼儿进入游戏情境,并能持续参与游戏。

◆强化幼儿的角色意识

小班幼儿的角色意识并不明确,在游戏中,幼儿的注意力不稳定,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强化幼儿的角色意识,通过具体的游戏情境帮助幼儿不断明确角色的任务和责任,以及角色与游戏之间的关系。

为了强化幼儿的角色意识,教师可以让幼儿佩戴特殊的角色标志,帮助幼儿理解角色的某些特征。同时,佩戴角色标志还有利于同伴之间进行互相监督。教师可以帮助娃娃家的爸爸戴上领带、妈妈系上围兜,让点心店的师傅戴上厨师帽,让医生穿上白大褂、护士戴上护士帽等。佩戴上角色标志后,幼儿的角色意识明显增强了,对职责的认识也更加清楚了。

医生认真寻找正确的医用器械替病人看病,病人懂得不能乱动医生的工具;点心店的迎宾小姐佩戴工作牌,热情地迎接客人,服务员也穿戴整齐,热情地招待每位顾客,拿起菜单仔细询问他们的需求,戴着厨师帽的大厨师会根据顾客的要求制作出美味佳肴。由于戴上了角色标志,幼儿很快就能发现同伴游戏中的“错误”行为。偶尔有戴烧烤帽的店员擅离岗位,同伴就会立刻提醒他“归位”。

◆建立游戏中的交往关系

小班幼儿最初的角色游戏大多只是对玩具的操作摆弄,或者模仿成人生活和劳动的片断场景。由于幼儿的游戏过分依赖材料和个别生活经验,游戏呈现出随意性,因此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常看到幼儿沉醉于对成人动作的模仿和不断重复,但是幼儿与教师以及其他幼儿之间缺乏交往,只是各忙各的,忽视了角色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教师可以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用自然的语言和行为给幼儿提供具体的帮助,与幼儿建立交往关系。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幼儿的对话,间接地帮助幼儿与同伴进行交流。交往关系的建立扩大了游戏参与对象的范围,幼儿可以通过与教师的沟通和同伴间的交流,加深对游戏角色的理解,不断丰富游戏的内容,让游戏变得更有趣。

◆增加适当的操作指导

小班幼儿生活经验比较缺乏,游戏中反映出的内容比较简单,情节比较单一,游戏形式也很单调、平淡。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家长资源的优势,通过不同职业家长的角色示范和指导,帮助幼儿建立对游戏角色的理解,促进幼儿更好地参与角色游戏。

幼儿缺乏对医用器械使用方法和用途的认识,于是教师特意邀请了医生妈妈来园担任助教。她还带来了听诊器、专业手电筒、纱布、绷带、橡皮管等医用物品,指导幼儿尝试用真正的听诊器聆听同伴的心跳声,认识听诊器、手电筒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在医生妈妈的指导下,幼儿还学会了给病人量体温、打针等,初步掌握了常见医疗器械的使用方法和要领,积累了丰富的角色游戏经验,为开展角色游戏提供了有利条件。

教师应该根据小班幼儿的发展特点为幼儿创设熟悉、有趣的游戏环境,提供合适的游戏材料,并给予幼儿适当的游戏指导,不断强化幼儿的角色意识,建立交往关系,发挥家长资源的优势,让幼儿的游戏内容更丰富,从而不断提高幼儿角色游戏的水平。

分工的“学问”——谈混龄角色游戏讲评点的选择


近阶段幼儿角色游戏的主题有:宠物医院、娃娃家、麦当劳、叮当小超市和樱桃小剧场等。其中,麦当劳的主题刚开展了一个星期,就得到了各年龄段幼儿的喜欢。在前几次的游戏中,幼儿了解了麦当劳工作人员的分工,如收银员、服务员、制作食品的人等,但对经理的职位了解并不清晰,认为只是管人的。

一天“下班”后,各年龄段的幼儿围坐在一起讲述自己的游戏经历。我先提议:“请生意不错的麦当劳先来介绍一下吧!”大班的杰杰立刻跑到前面说:“今天我们麦当劳的生意很好,赚了好多钱,我们都要忙不过来了。”我问:“有哪些小客人去过麦当劳?”10个幼儿举起了手。中班的家家说:“收钱的欣欣搞不清楚,应该找的钱她没有找给我。”“我也是的,欣欣收钱很慢的,还少给了我2元钱。”“还让我等了很久。冰激凌送来就已经化掉了。”没想到幼儿一个个都抱怨起来。

我忙说:“哦,看来小客人的意见还真不少呀!生意好了,服务员有些忙不过来了。今天的服务员是谁啊?我们一起来帮他们想想办法。”有三个幼儿站了起来,其中一个来自中班,两个来自大班。中班的小光低着头轻声说:“是我负责收钱的。”大班的两个幼儿也接着说:“我们负责做食品和送菜。”这时,杰杰想了一下说:“我是经理,是管他们的。”

见此情景,我便引导幼儿说:“麦当劳事情很多,经理要能把事情都分给大家一起做。想一想,怎样分工才合适呢?”幼儿思考着,可并没有人举手。我又进一步启发:“工作人员中有大班朋友和中班朋友,哪些事更适合大班朋友做,哪些事更适合中班朋友做呢?”这下幼儿纷纷举手说:“收银员一定要会做加减法,小光是中班的,还不会做加减法。”“算钱的事情应该交给大班朋友负责。”“如果今天是依依算钱肯定不会错,她会心算的。”明明说:“制作食品最简单,可以叫中班的弟弟妹妹做。”“我同意明明的意见,而且最好是女孩子,她们做出来的东西又好看又好吃。”我又问:“那么经理除了管别人,还可以做些什么呀?”“可以去帮助中班的弟弟妹妹做事。”“谁比较忙他就应该去帮谁。”

最后,我总结说:“大家的建议真不错。分工的时候还可以先问问别人你会吗?你能做什么?这样有利于把工作分配给合适的人,大家的工作才会做得更加出色。”

“那么,如果今天麦当劳的工作人员中还有小班的朋友,他们可以做什么呢?”我的提问自然又引发了幼儿们新的思考。

混龄角色游戏讲评形式多于同龄游戏,可以是大小年龄段分组讲评,也可以是根据游戏内容分组讲评,当然最常见的还是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坐在一起讲评。因为幼儿的年龄差异,当不同理解水平、不同表达能力的幼儿围坐在一起时,教师选择怎样的经验点供大家共同参与讨论,让三个年龄段的幼儿从不同层面都能获得有益的经验呢?对此,我的体会是:

1.选择有共同生活经验的内容

要让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共同讨论游戏内容,首先必须是三个年龄段的幼儿都参与的游戏,也一定是三个年龄段幼儿共同感兴趣的游戏。麦当劳家喻户晓,教师在观察中还发现,中大班的幼儿大多在其中担当组织者和服务员,而小班的幼儿更多的是充当客人。这样的角色定位是合理的,因为幼儿都有相似的经历。区别在于小年龄幼儿更多关注吃什么,大年龄幼儿的兴趣点从吃转移到当服务员。这些经验,都是幼儿从不同的出发点出发,共同进入游戏、参与游戏,推动游戏情节发展的契机。

2.选择提高社会性品质的内容

提高社会性品质是游戏的重要落脚点,特别在混龄游戏中更要突出这一重点。将幼儿的合作、交往作为差异资源互补,如在麦当劳游戏的讲评中,教师将“如何分工更合理”作为讲评重点,让大班幼儿明白分工不是简单的,而是要进行思考的,分工的首要前提是合理性;让中班幼儿明白做自己擅长的工作最合适;小班的幼儿能说出自己与同伴在游戏中交往的感受,并在哥哥姐姐的帮助下也能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其中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是,让各年龄段的幼儿在游戏中积累和分享与他人合作的经验。

3.选择丰富情感体验的内容

游戏中会有各种各样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开心、有惊喜,也有沮丧或愤怒,而情感的体验也没有年龄界线。教师的游戏讲评则大多从幼儿的情感需求出发,如引导小年龄幼儿讲述自己开心的游戏经历:让大年龄的幼儿讲述克服困难后成功的喜悦或遇到的困难等。幼儿在分享别人喜、怒、哀、乐的同时,也积累个人的生活学习经验和智慧。

2020小班角色游戏教案《娃娃家》


活动目标:

1、乐意扮演角色和小朋友一起玩。

2、学习使用简单礼貌用语招待小客人。

3、懂得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

4、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游戏区域:胖胖娃娃家、瘦瘦娃娃家、牛角娃娃家、大力娃娃家所需的游戏材料新投放的材料:自制电话四部、小衣服。

知识经验:幼儿已有参与娃娃家游戏的经历。

活动过程:

(一)分享经验

1、交流游戏经验:玩娃娃家时你最喜欢当谁?都做些什么事情?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展示相应的照片)

2、交流生活发现:爸爸妈妈在家还会做哪些事情?

(教师展示幼儿收集的照片)

(二)提出问题,引出新的游戏内容-小客人做客。

1、问题:娃娃娃家里已住满了小主人,还有小朋友想去玩,怎么办?

2、讨论:怎样招待小客人?怎样做文明的小客人?

3、提出新任务:小客人评选"文明家庭"。

(三)幼儿自由选择角色,进入娃娃家游戏。

1、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钥匙"进入"娃娃家",扮演角色。

2、幼儿相互自我介绍,明确游戏伙伴的身份。

(四)教师以妈妈的身份带领小客人在各娃娃家串门。

重点指导:引导小主人主动、热情的招待客人。

活动结束:

听音乐结束游戏,评选文明家庭。

1、主人交流:你为客人做了哪些事情?

2、客人评选文明家庭。

游戏与学习融合的实践研究


经过长期的研究,我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园风格,这让我们有了自己的梦想:创办一所游戏学校,让“游戏是幼儿园基本活动"的理念落地生根;让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让教师成为有智慧的实践者。带着这样的理想,我们从提升课程领导力的角度出发,开展了新一轮的研究:围绕幼儿关键经验的学习,推进“游戏与学习”的融合,落实教学的“有效性”和学习的“趣味性”。在研究过程中,园长始终关注一线、深入一线,先思先行,示范引领。教师则是研究的主体,通过与专家的零距离接触、切磋以及与研究团队的互动、研磨,逐渐领悟专业内涵,提升专业思想,获得专业成长。下面我们以案例的形式来呈现具体的研究过程。

快乐15分钟

在每日巡视中,园长发现,在幼儿园每天能看到幼儿嬉戏在操场上,自编自导自演着各自的游戏……可很少听到幼儿的歌声。于是,园长抽取一个学年的园本教研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公开教研集体活动共计35个,其中倾向科学领域的21个,语言和社会领域的9个,而艺术领域的仅有3个,占所有活动的8%。园长又选取小、中、大班各两个班级的课程方案进行分析,再次验证了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音乐活动的缺失。喜欢(或擅长)音乐的教师往往会在自己的一日课程中有目的地开展音乐活动,或者将音乐活动与其他活动自然融合,但很多教师似乎将音乐活动视为可有可无。某班级教师在一个学期的4个大主题活动中预设了29个活动,其中音乐活动仅有1个。

数据摆在面前,园长意识到是教师相关意识的缺失及相关专业技能的欠缺导致音乐活动的目标无法落实。由此,园长期望教师能关注问题,解决问题,并计划通过教研活动来编制各年龄段幼儿的音乐活动教材,通过培训来强化教师的课程平衡意识……然而,效果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一些年纪稍大的教师大叹力不从心,在他们看来音乐活动应该是青年教师的强项;而一些不擅长音乐、对音乐缺乏兴趣的教师则认为音乐活动应该让那些擅长的教师去负责。如果幼儿园音乐教育目标的落实仅仅依赖小部分教师的热情与兴趣,其结果只会是“领导抓一抓,下面紧一紧;领导松一松,下面自由行”。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保障“班班有音乐"呢?在反复讨论、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园长有了“每天午睡后安排15分钟音乐活动时间”的设想。为确保音乐活动正常进行,幼儿园调整了作息时间。

这以后,在每天的规定时间里,音乐响起,每个年级组所有的带班教师都带着幼儿到操场唱和跳。然而,在巡视中园长又发现了问题:教师为了确保这15分钟里幼儿能整齐划一地做好动作,不辞辛劳,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演示,训练幼儿的手势、节奏、表情、站位等。园长听到教师的喉咙嘶哑了,看到幼儿的表情木讷无奈。没想到这个安排平添了一个训练幼儿的内容,园长的心又一次被揪起来了。于是,我们开始分析问题、寻找策略。首先,每日15分钟里教师要不要教?怎样教?最后,我们倡导通过“山羊剧团+每日示范”带给幼儿美的感受,激发幼儿的表达兴趣。其次,幼儿该“习得”还是“学得”?我们向大家呈现了月初、月末两个时间段中两个男孩的不同表现,让教师坚信:日积月累的习得是激发兴趣、发展能力、提升水平的最佳途径。再次,一个音乐内容的学习大概需要多久?我们从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总结出幼儿从完全陌生到比较熟练,花上一个月时间基本能达成预期目标。为此,我们经过两年时间的研究,编制了小中大班30余个音乐教材,终于让歌唱与律动活动成为幼儿每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还总结了每一个音乐内容设计、实施背后的内涵,形成了“音乐15分钟”活动的操作要点和评价指标。

按理说,对这个项目的研究至此可暂告一个段落,然而,园长依然在思考:幼儿快乐不快乐?“音乐15分钟”活动以做操、跳舞形式为主,幼儿之间缺乏互动,作品之中也鲜有幼儿的自主表达……在教研活动中,园长抛砖引玉,继续激发教师思考:“音乐15分钟”能不能完全替代幼儿园的音乐教育,“音乐15分钟”只能为音乐教育服务吗?能否成为幼儿游戏及自主表达的重要途径?能不能将“音乐15分钟”变为“快乐15分钟”?于是,新一轮的研究开始了,教师开始关注“音乐游戏”的设计与实施。

教师在课程实施反馈座谈会上道出了心声:“之前,我回避组织音乐活动,一想到幼儿毕业典礼要排舞蹈就发慌,因为班里肯定有部分幼儿的动作不标准。现在好多了,仅大班一年,幼儿就有十多个音乐教材唱过、跳过、玩过,我可以选幼儿最喜欢、最拿手的内容来表演……”“现在每天有15分钟的时间,看不见教的痕迹,也没有统一的指挥棒,教师和孩子都放松下来了,效果反倒更佳!”

园长的先思先行还落实在其他研究中,例如,在“以自主游戏推进关键经验”的研究中,园长看游戏现场,听案例介绍,看教师的观察记录,发现:在游戏中,教师看到了“医生”穿着白大褂看病,娃娃家桌上放了很多碗、盆、碟,“建筑工人”在工地上忙个不停,“爸爸”拿着电话机一个劲儿在“喂”,但是否看到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了呢?于是,园长观察了近30场游戏,做了近30份观察记录,并告诉教师们她所看到的一切:园长看到游戏中“文具店”的“工作人员”规定1O元钱可以买两样东西,可有的“顾客”偏要买3样东西。“工作人员”表示没有办法:“1O可以分成5和5,6和4……10怎么可以分成三份呢?"这个游戏中不是有关于数的组成的学习吗?园长看到游戏中有不少幼儿询问:“还有多久播新闻啊?”“主持人”一一给予回答“还有五分钟”“还有四分钟”。一旁观察的教师问:“怎么每次都要问时间呢?电视机里有时间提示吗?”“主持人”听了觉得有道理,就找来小纸条写下了“01:1O”粘贴在“电视机”一角。这个游戏中不是有时间概念的运用吗?园长看到游戏中有“游客”向“工作人员”提出:“我家里有鳄鱼玩具,我明天带来,鳄鱼应该放在野兽区的,对吗?”“工作人员”犯难了,不知所措。这个游戏中不是有关于动物种类的探究吗?这些案例摆在教师面前,教师悟到了:原来,游戏中真的存在大量的学习契机。

在有关“个别化学习中提供可玩性材料"的研究中,园长看到教师精心制作了“花瓶”和许多漂亮的“小花”,她明白教师是想要推进幼儿“数物匹配”的能力。园长看着孩子们来回摆弄着材料,思考:能不能变成游戏呢?园长作了这样的尝试:领着教师制作了大小套盒,引导幼儿抖动大盒子里的糖果,让糖果跳进小盒子,并在竞赛游戏中鼓励幼儿迅速目测少量糖果的数量,并将盒子放到相应的位置,锻炼幼儿的目测能力及动作敏捷性。结果,教师首先爱上了材料,自己玩得不亦乐乎,孩子们更是爱不释手。园长还组织教师“玩材料”“评材料”,让教师明白“可玩性材料”设计中追求不同的过程或结果至关重要。

曾有人问:“园长需要事必躬亲吗?"我们的回答是“必须的”。在幼儿园研究重点、难点工作时。园长的感同身受能拉近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园长的实践探索能落实对教师的精准指导,园长的全力以赴能有效体验行动的意义与效度,为教师的研究和行动把握方向、提供依据。

水果争5

在研究如何设计学习材料的过程中,陈老师想为大班幼儿设计一个“5的组成”的学习材料。她精心制作了5张娃娃卡片,并在娃娃衣服的颜色、手上道具的大小、头饰的种类等方面做足了文章。她还设计了一张表格,鼓励幼儿根据娃娃身上的不同信息进行分类记录(如,穿黄衣服的娃娃有1个,穿红衣服的娃娃有4个;5可以分成1和4)。陈老师对自己制作的这份塑封、包边、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材料非常满意,认为幼儿肯定会喜欢。果然,材料投放后,幼儿被鲜艳的画面所吸引,争着、抢着要玩。可没过几天,就没人问津了。陈老师忍不住问:“为什么不玩?前两天不都抢着玩吗?”孩子们回答:“玩过了,会玩了,不好玩啊!”

陈老师翻看着自己辛苦制作的材料,发现简单、重复的操作的确像在完成“作业”,缺乏趣味性。“如何让它好玩一点呢?”让它从平面变成立体,一定能吸引眼球。于是,陈老师找来一些废弃的棋子,在棋子的一面贴上汽车的图案,另一面贴上飞机的图案,并把它们放入一个透明的盒子中。孩子们轻摇盒子后,可以数数在朝上的那面中小汽车有几辆,飞机有几架。陈老师给这份新材料取名为“摇摇乐”,她鼓励幼儿把看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在她看来,记录很重要,能落实“5的组成”这个知识点。该材料投放后又一次迎来了幼儿热切的目光,他们每天摇着、数着、记录着,不断地体验和感知着数的分解和组成,在一次次的玩耍与记录中,他们总结出“5”的组成有6种可能。

一次,幼儿园课题组开展活动,陈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摇摇乐”及孩子的记录情况,很多同事都觉得这样的设计很好。然而,园长却在思考:“摇的过程有悬念、有乐趣,毋庸置疑。可是,在幼儿摇出5的所有组成可能后,在他们完成记录后,他们还会有反复游戏的兴趣吗?”

园长的话激发了陈老师的再思考,能不能设计一个百玩不厌的材料呢?陈老师和她的教研组同伴们开始了又一次尝试。这次,一个同事的介绍将大家的目光带到了一个叫“德国心脏病”的游戏上,那步步惊心的过程深深地吸引着大家。于是,大家一起找来扑克牌,稍加改进,一个叫“水果争5”的游戏产生了。虽然“水果争5”所运用的经验依然是5的分解和组成,但那变化无穷的过程、不断出现的变量、不可控的结果让幼儿们对此产生了持久的兴趣,也带给了他们无穷的乐趣。设计游戏的过程也开启了教师的智慧大门。大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眼明手快”“眼力大考验”“向左向右”“兔妈妈找萝卜”“捆木棒”“找宝藏”“翻翻乐”等游戏。看着幼儿乐此不疲地玩着,大家都体会到好的游戏不仅能满足玩兴,还能激发玩智。

经过两年的研究,我们提炼出设计学习材料的四个要素,即能玩、好玩、会玩、乐玩。其中,“能玩”是指材料能蕴含该年龄段幼儿的关键经验,能诱发幼儿玩中学、挑战幼儿的思维和协调能力,能让幼儿获得“过程不同、结果不同”的多种经验。“好玩”是指材料好玩有趣、具有安全性,操作简便、便于幼儿自由掌控,可反复使用、符合幼儿特点。“会玩”是指材料能引发幼儿探索玩法、调整行为、敢于尝试、不怕失败,会依据游戏规则自行检验或判断活动结果,会运用一定的策略、智慧来获取成功。“乐玩”是指材料能激发幼儿持久地玩、表现出玩了还想玩的意愿,幼儿选择的频率高,乐意与玩伴互动、分享游戏成功的快乐和经验、教训。

上述案例只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的小小片断。我们之所以持久地关注幼儿游戏,是希望幼儿能够快乐玩,有效学。正是这样的目标不断激励着我们为之努力。“我要把活动材料设计得更好玩、更有效。”“这个教学游戏还能不能设计得更好玩一点?”“今天的角色游戏分享交流是不是说到了关键经验,还有哪些经验可以提升?”“在这个月的‘快乐15分钟’活动中,幼儿真的乐了吗?能不能再乐一些呢?”诸如此类的反思渐渐成为教师的习惯。这种对于“快乐玩,有效学”常态化的追求,就是我们落实保教质量的关键。

幼儿自主游戏的探索与实践


自主游戏是幼儿在一定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开展、自发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幼儿自主游戏中,教师应顺应幼儿的兴趣需要,尊重幼儿游戏活动的意愿,支持、引发幼儿与环境或活动材料的相互作用。在实践中,到底应该怎样开展游戏才能体现它的自主性,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呢?笔者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精心创设游戏环境

(一)充分利用园内场地的特征开展游戏

多样性的场地是幼儿开展游戏的重要资源。幼儿园的游泳池、小船、蘑菇亭、木桩、小山坡、沙池、雨花石路、树林迷宫等都能引发幼儿的奇思妙想。场地特征所引发的经验、所激发的想象是室内环境所无法替代的,它能够唤起幼儿主动与特定环境互动的激情。幼儿参与的不仅仅是原本意义上的游戏,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按照自己对环境的理解,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尽情享受自主游戏带来的快乐。多样性的场地特征给幼儿无论在情感、认知还是动作发展、同伴关系上都带来发展的契机。

(二)解读幼儿经验并投放生活化的材料和适宜的玩具

幼儿经验是教师投放玩具、材料的重要依据。解读幼儿经验是对幼儿已有经验、当前兴趣的一种估计。教师可从中分析幼儿的认知经验、情感需求、能力技能等,从而提供适宜的玩具和生活化材料,挖掘其教育价值。幼儿年龄越小,持续同一游戏内容的时间越短。此时,教师就要及时增加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材料游戏。不同的个体在不同时间需要不同材料,教师应密切关注幼儿的需要,不断增加游戏材料,让幼儿自主取用。

(三)搭配投放各种玩具材料

教师需掌握提供游戏材料的技术,要能根据教育目的和幼儿个性的不同需要提供不同的游戏材料。如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能促进幼儿的发散思维;提供没有固定玩法的材料,能促进幼儿产生更多的创造;提供完全陌生或比较复杂的材料,能促进幼儿产生更多的探索;提供新的材料会使幼儿产生更强烈的兴趣和好奇;提供比较熟悉或中等复杂程度的材料会使幼儿产生更多的象征性和练习性游戏行为;提供材料数量的增加会使幼儿争抢玩具等攻击性行为减少,等等。

(四)营造宽松、接纳、自由的氛围

在宽松、接纳、自由发展的心理环境下,幼儿能以自己的方式学习,这有助于幼儿创造自我和自我实现。在一个有秩序的、生机勃勃的、愉快的环境里,有着宽容和接纳的气氛,幼儿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也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幼儿和教师是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以幼儿为主体的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和幼儿一起玩耍、一起欢笑、一起学习。只有这样,幼儿才会喜欢并主动投入游戏,才会无拘无束地开展游戏。

(五)确保满足幼儿自主游戏的时间

保证幼儿游戏的时间,在一定意义上能够保障幼儿的游戏权利。教师要重视幼儿的游戏活动,不能因为其他活动而挤占幼儿游戏的时间,也不要因为游戏前的介绍或游戏后的评价而过多地占用幼儿的游戏时间。餐前准备、午餐、自由活动、下午的游戏和幼儿离园等环节中让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开展和自主交流游戏。

二、科学指导游戏过程

(一)善于观察,及时捕捉教育契机

蒙台梭利认为:要教育儿童就要了解儿童。而观察正是了解儿童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要有一种开放性的心态,注意观察幼儿的一言一行,理解他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活动环境能否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投放的材料是否适应不同层次的幼儿,材料的数量是否充足、幼儿自主性活动的进展如何,从中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情感态度、认知水平、个别差异等,以提供适时、适度的指导。当观察到某个幼儿遇到困难而使游戏无法进行时,教师可“审时度势”地给予他们精神上、材料上、语言上、策略上适宜的指导,有效而谨慎地引导幼儿继续游戏。

(二)鼓励自由选择,共享游戏快乐。

只有出自内在的兴趣需要而选择的游戏才是幼儿自己真正的、快乐的游戏。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自由地去选择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游戏。鼓励的方法,可以是语言的启发暗示,也可以是教师的体态表现。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教师能够让幼儿明确他们享有合理的、自由选择游戏的权利,并表明自己的支持态度,使幼儿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学会选择、敢于选择,享受游戏的快乐。

(三)帮助幼儿解决选择中的困难和矛盾

观察幼儿游戏开始的行为,可以发现幼儿的表现是不同的。有的幼儿能很快找到游戏材料、伙伴,友好协商,达成共识进入游戏;有的幼儿到处“转悠”未有结果;有的幼儿行动迟缓,无所适从;也有的幼儿为了玩具材料、分配角色发生争执……他们在游戏中所产生的困难和矛盾,需要教师的指导帮助。教师的亲近和建议,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幼儿的陌生感,为幼儿选择角色进入游戏克服了障碍。

(四)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

“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形象地说明了教师主导的重要作用:观察、思考、倾听、设置多样的“问题情境”和运用放性问题的策略,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探索、发现,掌握幼儿活动的脉搏,把握幼儿活动的方向,通过抛球一接球一抛球一接球的循环使游戏得以开展、维持、延续。有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把球抛向那些平时不太积极主动、比较沉默的幼儿,并鼓励他们把球再抛出来;有时教师需要从那些不太爱说话的幼儿那里“要球”。“要球”的方式也要有讲究,对不同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方式,目的是使幼儿觉得自己能够并愿意把球抛出来。激发幼儿思考与探究,调动和激励幼儿参与和不断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在与环境、情境、问题的不断积极、主动的相互作用中获得主动、有效的学习。

(五)观察后的分析调整

观察可以是对游戏的全面观察,也可以是对具体对象的重点观察;可以是即时观察的分析调整,也可以是过程后的分析调整。对观察到的幼儿游戏行为进行分析十分必要,它是了解幼儿的真实愿望,决策教师的指导行为,支持幼儿实现游戏愿望,保证幼儿自主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

另外,教师还可以分析一些简单的观察表格作观察记录,以便于分析总结,及时调整教育或游戏的目标方案。

三、提供适宜的游戏支持

(一)时机与方法的适宜结合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注意观察幼儿在玩什么,用什么东西玩,怎样玩,从而了解幼儿的兴趣、经验、需要、能力、个性特征信息,以便在幼儿需要时及时介入游戏,支持幼儿实现愿望。这个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分析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重要过程。

1.自然状态下教师的随机指导。

随机指导,是教师以观察为前提,随时捕捉到的一种适时介入指导。教师往往能根据对幼儿的理解,顺应幼儿游戏的需要,指导结果是推进幼儿游戏的进程。自然状态下幼儿的游戏灵活多变,因而随机指导对教师的观察技术、技能、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究其方式有以下两种:第一种,以在游戏情境中参与活动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是教师作为游戏伙伴的隐性指导。教师此时是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是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共享快乐。有助于教师更深入细致地观察了解幼儿,更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第二种,适宜的教育引导能拓展幼儿的游戏思路。这是教师通过直接点拨,给幼儿建议和帮助的显性指导。强调自主游戏中的幼儿的主体活动表现并不是对幼儿游戏的放任,也不排除游戏中教师适时适度插入的教育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获得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而更好地开展游戏。

2.特殊情况下教师的特定指导。

特定指导,是指在游戏过程中发生了一些不确定的偶发事件而影响幼儿游戏的正常进行时的指导,是教师非介入不可的指导。一般当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倾向时,教师有必要指导;游戏中出现了过激行为时,教师必须予以指导;幼儿在游戏中求助时,教师要予以帮助,启发引导,让幼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想放弃努力时,教师要予以帮助,往往能使幼儿克服困难获得成功,体验游戏的无限快乐。

(二)交流与分享的价值体现

交流与分享,是指幼儿相互介绍,共同分享游戏经验,分析讨论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它是推动幼儿游戏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交流与分享的价值体现,既取决于幼儿游戏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又取决于教师的观察、了解、价值判断及引导等能力。

交流话题的选择对促进幼儿游戏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影响,而这往往取决于教师的价值取向。交流的组织形式取决于幼儿兴趣点的集中程度,也取决于教师可能参与的程度以及幼儿本身的组织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交流并不是目的,它只是支持幼儿游戏的手段之一,有话题则交流,没有话题则不交流,并不是每次幼儿都必须交流。如果总是找不到话题,则说明教师的观察存在问题。

(三)给予每位幼儿多元化的教育评价

第一,评价可以是鼓励性的。如,“你把项链穿得真长”,鼓励幼儿专心学习,坚持学习,有始有终地完成一项任务。

第二,评价可以是激趣性的。对那些具有发展价值、而一时尚未引起幼儿兴趣的活动,可通过启发,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第三,评价可以是讨论性的。围绕一个幼儿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可以使幼儿的思维火花在碰撞中得到升华,操作经验得以提升,同时也帮助他们学习些关键概念。

以上三种评价,更多的时候是配合进行的,在“讨论”中渗透“鼓励”,在“鼓励”中体现“激趣”。让每一次自主游戏都能使幼儿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探索的兴趣和自信的感受。

总之,对于幼儿的自主游戏,并没有固定的指导方法。离开了特定的情境,再有效的方法、策略都会显得牵强。因此,幼儿自主游戏的指导方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思考、分析和总结。

幼儿游戏表演的实践与探讨


导读:表演游戏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它是根据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表演的游戏,也就是指幼儿通过扮演某一文艺作品中的角色运用一定表演技能(对话、动作、表情、语调等手段)创造性地表现和再现文学作品的一种游戏形式。

表演游戏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它是根据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表演的游戏,也就是指幼儿通过扮演某一文艺作品中的角色运用一定表演技能(对话、动作、表情、语调等手段)创造性地表现和再现文学作品的一种游戏形式。表演游戏是幼儿园游戏活动的一种重要游戏类型,表演的方式也是按幼儿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的。幼儿园里的表演游戏可分为作品表演游戏和创作表演游戏两大类,作品表演游戏是我们平日里现成的教材,我们可利用这些教材让幼儿在表演游戏中共同思考并掌握作品的主题和情节,共同制作道具,布置情景,共同协商角色进行表演,充分体现了交流、合作的乐趣。而创作表演游戏是指没有现成作品,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和丰富的想象创作作品并加以表演的游戏。在游戏中,不但满足了幼儿的表演愿望,并能学习一些优美的语言,体会一些积极的情感,明了一些生活中的道理,而且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养成了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它为每个发展水平不同的幼儿提供了表现的机会和场所。本文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就如何开展幼儿表演游戏谈几点浅见。

1、表演游戏内容的选择

选择内容是表演游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材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凡是幼儿熟悉并喜欢的故事、童话、诗歌等儿童文学作品及幼儿周围生活中有趣味,有意义的人和事都是幼儿表演的基本素材。幼儿在初次接触表演游戏时,应选择角色个性鲜明、情节简单,拥有趣味、动作性强,对话多次重复、语言琅琅上口等方面的儿童文学作品。所以,我们在组织幼儿进行表演游戏前,经过仔细揣摩和反复筛选,选择了故事《拔萝卜》、《小羊和狼》这两篇作品,如《拔萝卜》中,有孩子们常见的、较为熟悉的老爷爷、老奶奶、小弟弟、小花狗、小花猫、小老鼠和大萝卜,故事中"拔萝卜"的动作性强,适合幼儿爱动的特点,又易于表演,故深受幼儿喜爱,通过游戏,能使幼儿获得同伴间相互关心的体验,懂得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2、《小羊和狼》有幼儿熟悉并使人们憎恶的"大灰狼",还有孩子们喜爱的"小狗"、"小羊"、"小马"、"大象"等动物,情节简单,角色对话多次重复,如"小羊,小羊,你为什么哭呀?""不要怕,晚上我来帮助你",特别适合幼儿的语言特点。如"我用嘴咬它","我用爪子抓它","我用腿踢它","我用鼻子把它卷起来"等,动作性极强在表演游戏过程中,孩子们不论是自己表演还是观看他人表演,都会使幼儿气氛活跃,情绪高涨,通过游戏,体现了孩子们合作表演的乐趣,并使幼儿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待幼儿对作品表演游戏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后,就要为幼儿选择情节复杂、篇幅稍长的作品,但必须考虑内容的趣味性、动作性和思想性等几个方面,如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狐狸和乌龟》等作品,都较适合幼儿表演,并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因此,在表演游戏内容的选择方面(以故事为例),只要注意以上几个方面,在活动中定会激发幼儿积极参与,并能在游戏中获得最大的快乐和满足。

二、环境的创设、道具的制作及使用

环境的创设是表演游戏开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创设环境时,教师应启发幼儿根据表演的主题和情节,认真思考,共同创设有关的环境,为幼儿提供多种辅助材料和孩子们一起商议并制作道具。如:幼儿在熟悉故事内容《拔萝卜》后,我和孩子们共同商议,用彩色纸、等材料制作了大萝卜,做头饰等,创设了适合故事内容的良好环境。在故事《小羊和狼》中,根据表演内容和情节,我们利用旧挂历纸、鲜艳的彩色塑料袋,根据动物的特征制成了服装,用旧丝巾剪成了动物的羽毛,还用废旧的长筒袜填充丝棉做成小动物的尾巴、鼻子(大象)等,孩子们还用泡沫板拼出小河(有的幼儿画出小河,还有的幼儿用彩色纸剪成条,贴在地上充当小河),用积木搭成房子、大树等。在表演活动中,孩子们还可用辅助材料充当教具,如:用饮料瓶当"话筒",用塑料块当"灶台",用纸壳当房子的"门"等。在制作道具的过程中,要根据情节发展的需求,道具不必过于精致、鲜明,以免影响游戏的开展,并可以物代物,稍有象征性即可,随着游戏进展的情况,随时教会幼儿一些制作道具的方法,如教幼儿利用废旧报纸、挂历纸、塑料纸(袋)折叠后,剪出并制作简易服装、手指玩偶、头饰、帽子、拖鞋等,以便幼儿参与不同内容的表演,如:时装表演、桌面游戏、戏剧、小品等,有的幼儿还不断地将家中不用的头巾、帽子、眼镜、小拎包、玩具手枪及各种小制作整齐地摆放在活动区,使活动区的材料更加丰富多彩,为表演游戏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及表演活动,更加激发了幼儿参与表演游戏的兴趣。

三、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选择了一个适合幼儿的文学作品,就要制作一个详细的实施计划,帮助幼儿熟悉、理解作品,并根据幼儿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游戏情况及时调整、修改计划,以便于游戏的顺利开展,不同的作品组织形式也有所不同。如:在故事《拔萝卜》中,扮老爷爷、老奶奶、小弟弟、小花狗、小花猫、小老鼠和大萝卜角色不受制,幼儿在熟悉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共同创设良好的环境及充足的道具,孩子们可集体参与,并根据自己的意愿变换角色,重点指导幼儿在活动中角色的对话、动作及表情,鼓励孩子积极参与、探索自己适合的角色,教师在游戏结束及时进行评价,切忌在活动中评价幼儿。在故事《小羊和狼》中,由于角色个数所限,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后,开始时以观赏性表演为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表演,这种活动便于教师指导,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为了更好、更有趣地开展游戏,我们经常和孩子们讨论某个动物表情、形态、语调(叫声)、眼神,在这个游戏中怎样去表现更逼真等。对于篇幅长、情节复杂、词汇多、易混淆的语句,就应采用分段讲述的方法,以便幼儿更好、更快地理解故事,为作品表演打下基础。因幼儿对表演游戏已掌握了一定的表演技能,游戏中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头饰、教具,并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角色进行表演,大大提高了孩子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兴趣,满足幼儿表演的愿望,老师还经常为孩子们提供内容不同的音乐磁带,孩子们自编自演了许多作品,如:《狐狸和乌龟》、《生日舞会》等节目,根据幼儿游戏和创编情况,我们在游戏后进行及时评价,肯定孩子们的优点,对他们在游戏中的创新意识给予肯定,并组织相互评价,然后教师进行小结,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和幼儿共同商议,使孩子们在下次表演中形象更逼真、更具有创造性。

四、表演游戏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孩子们在作品表演游戏过程中,根据自己熟悉的作品内容,以自己的理解,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愉快地在大家面前表演,展现了自己的才能,表现了自己对作品的爱憎情感,这是在其它游戏中无法表现的,因此,深受幼儿的喜爱。由于孩子们的能力、性格、爱好不一,从表演活动中还会发现孩子们的某些特点,并针对孩子的某些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以便在活动中发扬优点,改正不足。如:性格外向、大胆、能力强的幼儿喜欢扮:"大灰狼"、"狐狸"、"大象"、"大马"等角色,性格内向、文静、对作品内容不熟悉的幼儿,则喜欢选择对话少或扮弱小动物的角色,如"小狗"、"小猫"、"小羊"、"小猪"等。在进行表演故事《小羊和狼》中,我还和孩子们一起用铁丝、彩色布制成了动物的尾巴,用毛线、彩条等装扮服装,满足了幼儿对动手、动脑的要求,激发了幼儿参与表演的积极性,在今年家长活动中,家长们看到孩子用不同的形式在表演节目,展现了孩子们活泼、可爱、生动有趣、形象逼真的美好形象,家长们完全陶醉在游戏之中,快乐之中,活动在孩子们的笑声、家长赞美声中结束,受到了领导的好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随时记录孩子们的游戏情况,随时与孩子交流,随时和同行们商议,总结游戏经验,找出不足,以探索适合各年龄班幼儿的表演游戏。

浅谈跨班角色游戏的开展


导读:人的交往能力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客观反映,也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在游戏中注意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让幼儿在不同的角色、环境中学会自主的交往。

人的交往能力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客观反映,也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在游戏中注意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让幼儿在不同的角色、环境中学会自主的交往。

跨班角色游戏既可以促进幼儿的交往范围,提升交往层次,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又可以帮助幼儿扩大视野,促进其人格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大一、大二两班打破班级界限,实施跨班角色游戏的探索。

一、创设有利于跨班幼儿游戏的环境,丰富主题材料

由于两班幼儿共同参与活动,我在布置游戏环境时尽量做到材料丰富、主题不重复,布局合理,让两班的游戏材料进行共享,这样大大吸引了幼儿活动的兴趣,他们都能按意愿积极、自由的选择主题材料。在跨班平行互动的游戏中,我将走廊、小活动室、转台扩展成幼儿的游戏场所,将两班游戏材料集中再进行调整。活动中让两班的幼儿按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喜欢的游戏主题内容,让平行班有共同兴趣的幼儿走在一起,他们一起在游戏中学会友好地交往与合作。

大班幼儿的游戏主题应涉及幼儿熟悉和感兴趣的,能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主题,如娃娃家、医院、超级市场、餐厅、理发店、银行、照相馆等等,原本我班只有银行、娃娃家、餐厅、美容院、理发厅等主题游戏,自从与大一班集中调整活动场所、主题、材料后,角色游戏的主题丰富了,幼儿游戏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但又出现了主题重复,因此我们作了调整,把理发店、美容院、餐厅集中在大二班活动室里,开设了两家较有规模的主题:生活馆(理发与美容)、美味餐厅(中西餐厅),游戏顿时热闹了起来;又把两班的银行放在左右两边的走廊上,为领钱的顾客提供了方便;大一班的小活动室成了“幼儿园”的天地;住在大一班活动室的娃娃家、医院、超市更是为幼儿创建了理想的生活区。当发现仍有个楼梯转台没加以应用时,我组织幼儿讨论,共同想出当前最热门、幼儿最感兴趣的游戏主题:旅行社。因此,在转台开设了旅行社,又在走廊上摆放了一系列家乡旅游景点的图片,让旅游团的成员可以穿梭在两班的户外进行观光。这时,两班幼儿根据所提供的环境、游戏材料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打破了班级的界线,互相交往起来。

由于两班幼儿共同参与活动,我和平行班老师所选择的材料尽量做到丰富、不重复,能吸引幼儿游戏的兴趣,并让两班的游戏材料进行共享,这样大大吸引了幼儿活动的兴趣,他们都能按意愿积极、自由地选择主题与材料。如:教师在角色游戏区,提供了白大褂、听诊器等材料,幼儿进入这个环境,三四个幼儿一同商量,玩起了医院游戏。游戏又吸引了更多的幼儿,于是出现爸爸妈妈带着娃娃上医院,因为娃娃要住院,医院又开设了住院部。就这样,参与游戏的孩子越来越多,游戏内容也就越来越丰富。

二、引导跨班幼儿多接触、多对话、多交往

孩子们一旦要模仿成人的交往,必定要先观察接触、学习成人的交往方式,模仿成人在社会里的活动,吸取各种角色的生活经验。在观察的过程中,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不同层面便展现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便在游戏中展现出来,如:在菜市场前的讨价还价;在商店里对商品的介绍、挑选、询问;到银行里的填写、对答……。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着在不同场合、不同地点与不同人物的交往,体验着交往的感受。同样这最初的体验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以避免不良的交往方式影响孩子们的正常交往。

为了使幼儿在活动中能更自然恰当地使用相应的对话与礼貌用语,我在活动前组织两个平行班的幼儿讨论,让幼儿明确各角色的礼貌行为,并在游戏中加以引导,以便通过礼貌的言行,实现角色之间的相互交往,如:在餐厅里,我以经理的身份要求每个服务员都要先向顾客说声:“欢迎光临!”向他们热情的介绍餐厅里食物的名称,询问顾客喜欢什么样的食物和口味,点完后请顾客到柜台先买单,送餐时还须说声;“祝您用餐愉快!”顾客临走前大家一起对他说:“欢迎下次再来!”这些语言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过,但在幼儿的游戏里不仅能培养幼儿从小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而且也让幼儿间多对话,更加乐意的交往,同时也促进各主题的交流。

为了引导幼儿多接触、多交流,我在游戏中启发幼儿用多种形式进行交往,如:邀请客人、角色轮班、串门、消费等,把社会经验运用到活动中,加强与同伴间语言的交流,同时也传递给孩子文明、和谐的交往方式。孩子们从游戏中学习在不同场合、不同地点与不同人物的交往,体验着交往带来的快乐。同时,教师也适当引导幼儿在活动时能更大方地与其他主题的幼儿合作、交往,并生成其他新的活动情节,如:当餐厅没生意时,请幼儿园的小朋友帮忙制作广告单;请旅游团的旅客到餐厅用餐;请幼儿园的老师带小朋友春、秋游,参观家乡的各景点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我发现幼儿间的交往更大方了,语言表达更流畅了,社会情景也更加丰富了。

三、对跨班角色游戏的指导

为了使跨班幼儿更清楚两班游戏主题的玩法与规则,我采用集中指导或是换班指导的形式,让平行班幼儿都相互认识该班游戏时的主题内容和活动规则,并启发幼儿回忆平时的生活经验,把它们结合到游戏中来,丰富活动的情节。对幼儿进行集中指导时,我引导幼儿一起认识新主题的基本玩法与规则,了解平行班的活动内容与环节,以便游戏时能更好地相互交流;换班指导时我根据本班特色,向平行班幼儿进行介绍、讲解,引导其想象,启发大家结合平时经验,扩充主题交往的情节内容。

游戏中我对幼儿的指导有以下几种方式:

(1)教师作为游戏伙伴的隐性指导

我以游戏参加者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用自己的行动以及游戏的语言或游戏的材料,暗示幼儿的游戏行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这是创造性游戏的主要指导方式。如:在“生活馆”的理发店里,我发现理发师为客人理发的顺序颠倒了,就充当客人,告诉理发师自己的头发很脏,要先洗完头发,等头发干净后再理发,最后才吹干头发。幼儿经过教师的暗示后,都能按正确的方法为客人理发了。

(2)以教师身份直接点拨的显性指导

这种指导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获得一定的经验,可直接介入幼儿的游戏中,从而更好地开展游戏。当游戏时出现一些偶发事件时,老师进行及时的指导。如游戏中幼儿有过激的行为,有不安全的倾向,有遇到困难想退缩的表现或有了特殊的困难等等,这些我都采用直接干预的方法纠正他们的行为。

跨班游戏的新型方式的确使我班孩子个性上更活泼、敢交往,能力上敢说敢尝试。跨班的角色游戏更使幼儿的交往范围扩大了,个人的游戏空间拓宽了,游戏的互动性增强了。跨班角色游戏作为一种新的游戏组织形式,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我们将不断努力,大胆地尝试,以提高我班的角色游戏水平。

幼儿园游戏《小家庭与大社会——小班混班角色游戏的实践》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游戏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小班角色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小创造与大智慧——中大班混班角色游戏的实践 中大班幼儿的生活经验日渐丰富,游戏水平有了较大提升,游戏中有较强的角色意识和归属感,游戏情节开始丰富,游戏愿望更加强烈。因此,在为中大班幼儿创设公共区域混班角色游戏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创设丰富、互动、...
    2019-12-16 阅读全文
  • 在共享中互动,在互动中发展——幼儿园混班角色游戏的实践与思考 我园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展角色游戏的实践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以班级为单位的角色游戏活动范围较小,幼儿互动交往的同伴有限;不同班级重复设置类似的游戏环境和材料,既造成了资源浪费,又增加了教师的工...
    2019-12-16 阅读全文
  • 幼升小家庭教育的四个锦囊 幼儿园与小学大不同,二者在作息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方法、人际交往、教育评价、学习环境、师资力量、竞争程度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些差异导致儿童在这一阶段必然面临系列问题需要解决。而这一阶段家...
    2021-01-12 阅读全文
  • 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支持与引导 由于年龄小,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往往表现出经验缺乏、情节单一,喜欢操作、摆弄,情绪波动大、易受环境影响等特点。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提供合适的游戏材料以及给予及时的游戏引导,为幼儿的游...
    2019-12-16 阅读全文
  • 家庭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匆匆而来,又匆匆结束。短短的几天,却让我学会了思考,锻炼了我的意志。军姿展现的是军人的风采,坚定之心,硬骨之气。 我曾把“军训”当作“苦”的代名词。经历了第一天军训,我才体会...
    2020-09-29 阅读全文

中大班幼儿的生活经验日渐丰富,游戏水平有了较大提升,游戏中有较强的角色意识和归属感,游戏情节开始丰富,游戏愿望更加强烈。因此,在为中大班幼儿创设公共区域混班角色游戏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创设丰富、互动、...

2019-12-16 阅读全文

我园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展角色游戏的实践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以班级为单位的角色游戏活动范围较小,幼儿互动交往的同伴有限;不同班级重复设置类似的游戏环境和材料,既造成了资源浪费,又增加了教师的工...

2019-12-16 阅读全文

幼儿园与小学大不同,二者在作息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方法、人际交往、教育评价、学习环境、师资力量、竞争程度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些差异导致儿童在这一阶段必然面临系列问题需要解决。而这一阶段家...

2021-01-12 阅读全文

由于年龄小,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往往表现出经验缺乏、情节单一,喜欢操作、摆弄,情绪波动大、易受环境影响等特点。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提供合适的游戏材料以及给予及时的游戏引导,为幼儿的游...

2019-12-16 阅读全文

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匆匆而来,又匆匆结束。短短的几天,却让我学会了思考,锻炼了我的意志。军姿展现的是军人的风采,坚定之心,硬骨之气。 我曾把“军训”当作“苦”的代名词。经历了第一天军训,我才体会...

2020-09-29 阅读全文
Baidu
map